朋友女兒八個月大,前曾患手足口病,服甘草瀉心湯而愈。后反復發燒38-39度三四天,服小柴胡沖劑,略出汗,但汗后又燒。西醫診斷為病毒感染,未掛水,曾服抗病毒口服液,無效。囑用柴胡桂枝湯合白虎湯,半付而燒退。之后全身發出小紅疹,伴咳嗽加重。即用桂枝湯加厚樸、杏仁水煎洗澡并內服,兩劑而愈。
朋友女兒六歲,發燒39度多,已三天。堅持不用西藥,但換中藥數方,效果不顯,曾用柴胡桂枝湯,亦曾用生石膏至50克。余曰:柴胡桂枝湯解表有力,但清熱不足,需加白虎湯意,處方:柴胡30,黃芩15,姜半夏15,黨參10,炙甘草10,生姜五片,大棗30,桂枝15,白芍15,生石膏45,知母15,服大半付,竟愈。
有一種埋藥避孕法,將含有避孕藥的硅膠棒埋植于上臂皮下,藥物緩慢釋放,能抑制排卵從而避孕。一次埋藥可避孕四年。——人生于天地之間,亦當順其規律,年輕時女子有月經,這是自然規律。若試圖逆反自然,必然會受到天地的懲罰。埋藥后極易出現月經不規則、點滴不凈、閉經、不孕等副作用,需慎用此法。
滑胎俗稱小產、流產,當前甚為常見。其原因:或母體虛弱,沖任虛損;或胞宮虛寒,胎不能長;或精子陽氣不足;或房事不節,暗傷胚胎;或登高傾跌,血瘀阻滯;或負重過勞,傷損肝腎;或嗜食辛辣,火氣暗動;或七情過極,臟腑內損。因此,懷孕后需慎起居,節飲食,戒房事,暢情緒。若能配合中醫調理更好。
二
有快生的孕媽提問:月子里要注意什么?產前氣血旺盛,產后則氣血頓虛。或因氣血虧虛而營衛失調,易感風寒,邪氣外侵,因正氣衛外無力而直入三陰,導致大病。產后風的病因即是如此。再者,氣血虛易致產后抑郁。故月子里首需重視調補氣血,當歸生姜羊肉湯甚好。亦需避風寒,注意休息,多與家人朋友交流。
當前不少習慣性流產是由于胞宮虛寒、元氣不足引起的,也就是說,多屬虛損。養生比治療更為重要:平時可自己艾灸關元、中極以固報任脈,氣血虛者亦可加灸足三里;保持心情舒暢以免肝郁;節制房事以保腎精;配合服補益肝腎、溫陽祛寒、調理沖任湯藥,待氣血充盈,胞宮溫暖,經來有序,之后自能懷孕生子。
小兒腹瀉常會反復難愈,若藥治乏效,父母不妨試用幾個簡單的臍療方法:五倍子與枯礬各等量研極細末,加入少許已經融化的黃蠟中,搗勻涼透備用。每次用一克許,小火化開后于睡前敷肚臍,日一次,屢用屢效;若屬虛寒致瀉,可用隔鹽灸肚臍,速效;若屬濕熱致瀉,可用藿香正氣液滴入肚臍,外蓋紗布,甚效。
有家長說,我的孩子一發燒,我就用冰塊敷一下前額,或后枕,或腋下,或大腿根,可迅速退燒。——如此降溫,大錯特錯。前額與后枕是督脈與膀胱經;腋下是心經;大腿內是肝脾腎三經。凍住這些經絡,導致陽氣傷損。況且,用寒涼封住皮毛,邪氣無法外透,只能內陷,為患極大。豈不聞:體若燔炭,汗出而散。
如果已經長期掛水,但仍是反復感冒,用中醫當如何調治呢?水濕入體,若機體陽氣不能迅速氣化,一則濕盛傷陽;二則濕聚而成痰飲;三則陽虛而風寒邪氣易于內陷三陰。因此,首先要扶陽,這是治本之法;次則祛邪,包括外感之風寒及內聚之濕痰。可以麻附細為法,兼利濕化痰;配合針灸風池、大椎、身柱更好。
治感冒的兩種思路與方法:感冒是風寒等邪氣侵襲機體,導致營衛失調的反應。治感冒要打開毛孔,通過排汗的方法把邪氣祛逐出去,比如麻黃湯、桂枝湯、九味羌活湯之類的湯方;絕不能通過掛水、冰敷等法關緊門戶,在體內肆意殺滅,此法不可能真正治愈感冒,更會導致邪氣被逼入三陰層次,留下無窮的后患。
有人說,若家人得了腫瘤卻不手術放化療,別人會說你怕花錢,或不尊重老人。——說到底,還是把手術放化療看成是治療腫瘤的唯一正確的方法了。腫瘤不是外來的,是自身的組織增生,導致腫瘤的根本原因在于平時的錯誤飲食、起居以及長期的負面情緒心理。不治根本,只是切除或放化療,不過是掩耳盜鈴而已。
有人問,感冒發燒若不用冰敷,我給孩子在后背、項后、前額、腋下等部位擦酒精可以嗎?——按現代物理學的說法,酒精揮發時能散熱,應該有助于退燒。但酒精畢竟屬于陰冷之物,擦酒精后局部絕不會出汗,只會變得更冷。毛孔收縮,汗不得泄,邪氣如何能透出?因此說,擦酒精退燒與用冰敷一樣,其弊多利少。
有人問,腦出血病人頭部戴冰帽治療,這樣做對嗎?——腦出血多由大怒引起,怒則氣上,血隨氣升,郁于頭部而致昏厥。陽氣是生命的根本,陽氣不可傷,且任何治療方案都不能以傷陽為代價,這是拆東墻補西墻的做法。冰敷傷陽,陽傷則生機匱乏,氣血自然無力升浮,表面上看似乎有效,實則以百弊換一利而已。
掛水能治愈感冒嗎?有人說,我一感冒就掛水,掛水好的快。掛水是用寒涼藥液來傷損陽氣,陽氣一傷,正氣即無力抗邪,正邪不爭,自然就沒有感冒不適的癥狀了。掛水后感冒的確是好了,但邪氣卻內伏更深的三陰層次,留下將來生大病的種子。因此,用掛水來治感冒,后患無窮,遠不如開表透邪高明,好的更快。
三
有人問,既然您說掛水不利于健康,那到底怎樣快速退燒呢?退燒只要發汗就好,汗出則邪氣隨之而散,發燒立退。發汗的方法很多,可以喝麻黃湯、桂枝湯,或針刺風池、風府、大椎、合谷、外關諸穴,或艾灸身柱,或泡熱水澡,或蒸個桑拿,或喝碗神仙粥,或蓋被子捂汗,或刮痧、拔罐等等,總之千萬別用冰敷。
生命即是一團陽氣,要保命就要養好這團陽氣。不管是養生還是治病,都需避免用任何寒涼的方法去傷損陽氣。病后陽氣已虛,若更濫用寒涼,肆意征伐,導致陽氣衰損,雖或有萬一之效,但以百弊而求一利,實在不可取。古人早有明訓:保命之法,灼艾第一。因為艾灸能扶陽抑陰,有利于生命之陽氣更旺盛更明亮。
三、五官科
一
若長時間注視電腦、電視,會使眼睛處于疲勞狀態,出現視覺模糊、視力下降、眼睛干澀發癢等不適。肝開竅于目,肝血充足則眼睛明亮,若過度用眼會導致肝血漸耗,出現以上癥狀。中醫養肝血的湯方甚多,我常用一貫煎加減,效果明顯。亦可多吃些藍莓,能補益肝血,特別有益于眼睛,且現代醫學多有相關研究。
有人每逢夏季則口內生瘡,疼痛難忍,此火氣上浮,熏蒸于口腔,粘膜被火燒灼而作。驗方:細辛10克,生石膏45克,一付,兩碗水煎成一碗,趁熱頻頻漱口。二藥合用,散風火、泄陽明、去熱止痛,可用于治療口腔潰瘍、牙齦紅腫熱痛、胃火牙痛、風火頭痛等病。此方名為二辛煎,內服亦有良效,但常加味應用。
某日我小徒弟與工作室一女士同時出現眼瞼發紅,用黃連、黃芩,制大黃各2克泡水代茶飲,效果略顯。病雖屬風火邪熱郁于眼竅,但不可過用寒涼,需增以發散、解毒。試處一方:麻黃6,黃芩15,防風10,白菊花15,赤芍15,生甘草10,虎杖20,二人各服半劑,而諸癥霍然。亦可點刺耳尖出血,或針刺合谷、行間。
四、外科
一
某女病人患小腿靜脈曲張,于三年前已經手術治療。但術后漸出現局部肌肉疼痛、僵硬,且其小腿皮膚反而透出大片細小的或紅或紫或黑色的血絡。從中醫來看,手術會損傷氣血,導致血瘀血滯。一般來說,我都主張術后及時服一些活血化瘀的湯藥,或者配合針灸、中藥燙療或推拿等,能有效地預防局部的血瘀阻滯。
治風經驗二則:婦人新產后出現痙攣,或大汗淋漓后肌肉緊張發搐,這是血虛而風動,當養血祛風,古人用舉卿古拜散,其方只一味荊芥穗,微焙為末,每服9克,溫酒調服。我認為若能配合內服桂枝湯更好。若風邪熾盛而拘攣緊急,如破傷風之類的病癥,又需用蟬蛻研極細末,每服9克,溫酒調服,則多能汗出癥解。
有的病人下腹及下肢畏寒,只上半身汗出,這是因為陰寒凝滯于體內,寒邪屬陰而趨下,會積聚到身體的下半部分,寒性收引,則衛氣斂閉,故無汗而畏寒;寒積于下則陽氣被迫上浮,陽氣引起營陰而外泄,故上半身汗出。治法:寒積于腰者,宜腎著湯;寒積于下肢者,宜芍藥甘草附子湯。若能配合溫灸關元穴更好。
細辛味辛,雖能通陽逐水,但有耗氣之弊,且易影響胃口,若體弱之人不可過用。曾有某病人治療睪丸疼痛,用麻附細各10克,水煎服,服藥有效。但其人體質偏瘦弱,不耐宣散過度。某日突然出現惡心嘔吐,身軟無力,納差。急處仲景干姜人參半夏湯,干姜、黨參、姜半夏各10克,水煎服。服藥一付而諸不適盡解。
一老年男性患頸椎病十余年,眩暈重,去年吊針半月方解。今秋又犯,本縣中醫說是弦脈,病人自對照舌象圖為黃膩苔。此為濕熱內滯,相火上浮。先用溫膽湯合小柴胡湯以祛濕熱、散木火,再用天麻鉤藤飲清火定眩。病人來信說:一方服七付,舌黃苔減少,再服七付,減至1/3強。然后換二方服七付,眩暈解除。
一女病人患坐骨神經痛四個月,久站則下肢靜脈曲張,自述小時就有腰痛。先針對側靈骨、大白及同側風市、束骨,并推拿局部,其痛未減。病人不能繼續針灸,為處方:元胡15,肉桂15,當歸15,薏仁70,五付而痛愈,一年未復發。現又痛作,刺腰部血絡并針腎俞、關元俞、大腸俞、昆侖、束骨,兩診后其痛消失。
痹痛多由風寒濕熱諸邪外客,阻滯經絡,氣血不通而致。治痹證需分邪氣的性質,行痹則祛風;痛痹則溫陽;著痹則祛濕;熱痹則清熱,若多氣雜致,則諸法合施。病久又需隨證合用補腎、活血、通絡諸法。但諸痹(包括熱痹)皆需配以溫陽諸藥,如川烏、草烏、細辛、桂枝之屬,陽足則氣血通暢,有助于提高療效。
五、疫癥
一
朋友女兒八個月大,前曾患手足口病,服甘草瀉心湯而愈。后反復發燒38-39度三四天,服小柴胡沖劑,略出汗,但汗后又燒。西醫診斷為病毒感染,未掛水,曾服抗病毒口服液,無效。囑用柴胡桂枝湯合白虎湯,半付而燒退。之后全身發出小紅疹,伴咳嗽加重。即用桂枝湯加厚樸、杏仁水煎洗澡并內服,兩劑而愈。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年接種一次流感疫苗。問題是疫苗能預防流感嗎?一方面流感病毒變異迅速,即使堅持接種也不可能百分之百地保證不得流感。另一方面,接種疫苗有風險。中醫如何看待疫苗?要不要接種疫苗?接種疫苗的風險有哪些?何種健康條件下才可以接種疫苗?我有自己的理解:
《要不要接種疫苗?——我對疫苗的理解》我記得小時候學校經常安排學生排著隊接種疫苗。直到今天,其情其景尚且記憶猶新。有幸的是,當時還沒有冰箱與空調,我們的體質尚沒有被寒化成三陰陽虛,因此,體內的正氣尚能與疫苗抵抗,打了疫苗之后基本上沒有多少……
六、疑難雜癥
一
有某人檢查發現有腫瘤,其家人及朋友送來了各種補品及保健品,病人認為這些都是好東西,于是都吃了下去,結果病情反而迅速加重。我跟病人說,腫瘤不全是虛證,還需要根據個人的體質或補或瀉,怎么能一概都進補呢。況且,您吃了大量的西洋參,此物能養陰氣卻不擅長通陽,這對腫瘤的康復非常不利。
我治療腫瘤,察色按脈,首先判斷病人的胃氣盛衰。胃屬土,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胃氣尚存則后天有養,即使病情兇險,亦可不懼;若胃氣潰敗,則水谷難入,根本已失,生機絕滅。治腫瘤如此,治其他小病輕病亦需顧護胃氣。不管有何癥狀,不管是針灸還是湯藥,治法首在養胃和中。此是取效的第一要義。
一腫瘤患者曾在某名醫處面診,服其方即胃痛、胃脹、嘔吐。觀其方,皆是寒涼攻逐之品。我跟病人說,治病要先扶正氣,正氣充足了才能攻邪。否則,濫用攻伐,最容易傷損胃氣。而一旦胃氣受損,則病邪立見熾盛。因此,高明的中醫絕不會只治病而不顧命。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只有保住正氣,才是治本。
某位病人來診,自述久經中西醫診治,服藥無數,卻了無寸效。西醫查不出病因,診為精神病,但病人不肯服西藥。問其所服中藥,多是桂枝、防風、白術、黃芪之類。問其癥:易疲勞,精神差,出汗多,怕冷,易感冒,天熱亦要穿兩件衣服,胸悶,心慌。查其舌,苔黃厚膩。此溫膽湯證,以此方合半夏厚樸湯治之。
朋友爸爸患糖尿病,近日出現足跟痛,影響走路。其苔黃,其舌邊紅,用葛根芩連湯合黃煌四味健步湯(丹參、懷牛膝、赤芍、石斛),再合如神散(元胡、肉桂、當歸),加蠶砂、藤茶等化濕之品,服藥三付,其痛未失,唯見腹瀉,日三次,但精神反更健旺,再服至第四付,其痛始豁然若失。湯藥之功,奇妙若斯。
中醫能不能治療抑郁癥?就我的臨床經驗來看,當然能。針灸與湯藥配合不但可以當時取效,更可讓病人把西藥慢慢減下來,直到徹底停服。有人詬病中醫,說濫停抗抑郁西藥有危險,豈不知此類藥物極為霸道,雖能抗抑郁,但久服其后患亦極大。若能及時結合中醫治療,既可減少西藥的用量,又可收到良好效果。
焦慮抑郁若表現出火郁胸膈諸證,可用黃煌八味除煩湯,但若病人兼有中焦虛寒,方中的梔子、黃芩、連翹諸藥其性太涼,易致腹瀉。我的處理方法是或加干姜溫運中焦,成寒熱并用;或加山藥、芡實等以緩解腹瀉;或另處養陽止瀉藥方,但與八味除數煩湯交替服用,每天一換,這樣既可取得顯效,又能預防腹瀉。
一腫瘤患者頻繁發燒已經數月,每天都會在不同時段出現低燒,伴咳嗽。脈左弦滑略數。邪氣郁滯于三陽層次,不能宣透,因處方:柴胡30,黃芩20,姜半夏30,黨參30,生姜五片,大棗30(切),生甘草10,桂枝30,白芍30,生石膏45,知母15,山藥30。一劑而退燒,三付后從此未再發燒,且精神體力皆見好轉。
時有癌癥病人問我,要不要做放化療?我的觀點是,不必過于執著腫瘤,應該更關注自己的正氣。正氣存內,則邪不可干。若攻逐過度而傷損了正氣,雖然能緩解腫瘤,但一旦正氣潰敗,就算是腫瘤沒有了,又有什么意義呢?留住生命遠比消除腫塊更有意義,帶瘤生存是完全可能的。治療腫瘤,最重要的還是活下去。
一病人餐后血糖27.1,伴左腳行走疼痛,晨起尾椎骨痛,半夜小便后心悸,舌邊尖紅,苔略黃,舌下瘀,脈弦滑。此屬濕熱內滯,用葛根芩連湯加味:葛根60,黃連45,黃芩15,生甘草10,白芍30,干姜10,蠶砂10,懷牛膝30,丹參30,石斛30。病人自述只服四付,而餐后血糖已降至18.1,諸癥皆緩解,精神亦大好。
二
治療腫瘤三個思路:一則攻癌為主,多用毒藥、攻逐猛烈之品,雖能攻塊,但亦傷正;二則扶正為主,多用平和溫補之劑,不專注于攻癌,以調養正氣為法,正足而邪祛;三則,調理整體,改善患癌體質,觀舌按脈,辨識陰陽,既不治癌,也不扶正,而是專注于調理。以上三法皆有可取之處,需要根據病情靈活掌握。
有人問:心梗放了支架,平時可以吃安宮牛黃丸預防嗎?聽人說老人最好每年吃一顆安宮牛黃丸,可清掃血管雜質,有這種說法嗎?——安宮牛黃丸性屬寒涼,有清熱開竅、豁痰醒腦之功,用于流腦、乙腦、尿毒癥、腦血管意外等病導致的抽搐、狂躁、偏癱失語、休克昏厥等癥有良效。但絕不能作為疾病的預防用藥。
近日有病友問能否就漸凍人(ALS)提供一治療思路。數年前我曾用針灸治療過三例ALS,有效,我已把治療過程詳細地記錄在博客里。此病初期出現肌纖維震顫時,似可考慮屬熱邪傷津導致的痙病,因此,或可用仲景瓜蔞桂枝湯。以桂枝湯調和營衛,以天花粉養津退虛熱。此方又可推廣至各種肌肉萎縮性病證的早期。
大量的臨床案例已經證明,腫瘤不是死證。由于機體正氣不足而陰霾濁毒等凝聚,聚而成形,則為腫瘤。正氣受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關鍵的還是心的因素,長期處于負面情緒心理之中導致五臟六腑功能失調,氣血失暢,導致陰霾濁毒不能及時排出體外。因此,治療的方向不應該是腫瘤,而是正氣,更是自心。
不少人把癌癥看成是不治之癥,因此談癌色變。他們相信癌癥要早發現、早治療。韓啟德院士提出不同的觀點,他舉了前列腺癌、乳腺癌及肝癌為例來說明:“早發現”并沒降低癌癥死亡率,早期檢查其實意義不大。中醫重視七情對癌癥的影響,若病人沒有任何不適而檢查發現癌癥,往往會因恐懼、憂慮而加重病情。
我曾在某西醫院ICU會診一老年患者,肺癌術后一個月,一直陷入昏迷,且身體越來越虛弱。為防止病人躁動,醫生反復用鎮靜劑,見病人生機漸失,應家屬要求試試中醫。診其脈沉弱無力,四肢蒼白無華,所幸足太溪脈尚可。這是陽氣衰微,神識無所歸依了。即處以重劑扶陽抑陰湯藥,并囑停鎮靜劑,三劑而蘇醒。
一老年病人患心梗、高血壓近二十年,目前在服七種西藥。最近幾年開始大量脫發,當地醫生認為此非藥物引起。查其下肢見數百片瘀斑及黃褐斑,青筋暴露,整個下肢暗黑斑駁,視之慘不忍睹。此為腎及三焦陽氣受損,陽氣不宣通,而痰濁瘀血凝滯于皮下,治法當溫其陽氣,決其血瘀,化其痰濁,并盡量減少西藥。
臨床曾見有病人妄見妄聞,如有神靈。從中醫來看,這是腎水不固,其中內藏的相火升浮于上,擾動心神,因此表現為異常精神。其治需收斂浮火,使歸于腎水之中。可用從陰引陽法,用七分陽藥,三分陰藥,并且趁夜晚服藥。則陽根系于下而不能上脫,正如夏至于陽氣最旺時一陰初生,天地之間翕然從其陰。
一奧地利西醫醫生退休后跟我學中醫數年,醫術漸長,且擅用經方。她的鄰居患中風,已經手術,但腦內仍有血瘀,且癥狀持續加重,病人不想再次手術,求她用中醫治療。她以三七、水蛭、蒲黃、五靈脂各10克處方,水煎服,數劑后病人諸癥盡去而痊愈,諸西醫皆嘆為觀止。從此,她聲名大振,求醫者頗多。
董洪濤中醫微博集(六)
〔養生〕
一、四季
一
又到夏季,奧地利人喜歡夏天出去度假。在我的病人中,有70多歲去印度登上4000多米海拔高山的;有年年去巴勒斯坦登山的;有某20歲女孩單身去澳大利亞享受生活的;今日診治的某女醫生計劃過幾天去秘魯徒步六個周,還有去亞洲、非洲休閑度假的。我想,若能永遠保持年輕的心態,積極享受生活,這也是養生。
正逢夏天,不少人喜歡吃冰飲冷,自覺周身舒暢。我們的生命是一團陽氣,陽氣是有溫度的。為了維持體溫,機體會不斷把飲食精微氣化成陽氣以溫煦五臟六腑。若因天熱而喝冷飲,雖能解一時之熱,但寒涼入體,卻要消耗大量陽氣去氣化這團寒濕邪氣。若反復消耗陽氣,則機體漸趨陽虛,進而陰濁凝滯,百病叢生。
如何判斷是不是冷飲喝多了。可以觀察一下自己的大魚際,正常情況下大魚際的皮膚是紅潤的;若脾冷胃寒,則大魚際會顯現為大片的青暗色,或者出現許多青筋。一般來說,大魚際顏色紅潤表示中焦脾胃陽氣充足,而青色或暗色表示中焦寒滯。若已有寒滯,可經常按摩或艾條溫灸大魚際,有助于促進中焦陽氣宣通。
有人問,夏天陽氣外浮而內陽虛弱,不能喝冷飲,那什么時候可以喝冷飲呢?為了維持健康,人體要保持相對恒定的正常體溫。而冷飲入腹,即需陽氣努力工作,以氣化寒濕,變成飲食精微。若素體陽虛,氣化功能不足,冷飲中的寒氣或許留滯于體內,即成病邪。因此說,若屬陽虛之體,什么時候都不建議喝冷飲。
中醫離不開天地之道,太陽每天東升西降、月亮每月有晦朔變化、每年四季包括24節氣的更替,所有這些都是我們可以感受到的天地運動規律,這就是天地之道。觀察并掌握這個規律,即是知“道”。“道”產生了地球上的各種生命,并且有生老病死的規律。因此,順天地之道養生,則能健康長壽;逆之則災害叢生。
中醫是“道”的醫學。“道”是天地自然的運動規律,“道”造就了我們的生命以及生老病死的客觀規律,“道”亦存在于我們的生命與生活之中。知“道”尚且不夠,還需要行“道”。“道”是行的,不行就沒有“道”。因此,高明的中醫首先應該是一位善于行道的人。進可依道而治病救人,退能以道而養生長壽。
今日處暑,處者止也,暑氣至今而漸退,而涼氣漸起。暑為陽氣,性屬火熱,易兼濕滯。人處于暑氣之中,往往濕滯而脾胃偏虛。而一旦逢秋,則涼氣易于乘虛而入中焦,最傷中陽。處暑時節最需養好中陽,勿過食生冷水果及過吹空調。素體中虛之人需避免受寒,處暑時節即使天熱亦建議穿個小背心,頗可養中陽。
木主生發,意味著生命的萌芽,應之于春。春天一到,春風送暖,萬物復蘇,生機盎然。醫學的目的是保障生命,讓病人恢復生機活力,且養生即是將養生機;仁義禮智信是為五德,其中木主仁,作為醫者,仁愛為醫德之本。因此說,若醫學也有五行屬性的話,應該是木性。醫者若修身,自身的浩然之氣亦當屬木性。
一年四季當按時而至,按時而止,若出現不時之氣,則會影響我們的健康。比如,春天當溫暖,若寒風凜冽,是冬氣未盡;若過于炎熱,是夏氣早至。肺主治節,即是一套調整機體適應四時氣候變化的系統,久病或虛弱之人若逢四季不時之氣,會導致肺主治節功能異常,則易患病。故每逢四時變化,需重視養肺。
自然界有風,風生萬物,風亦殺萬物;生命有氣,氣為生命之本,百病亦生于氣。在外為風,在生命則為氣,其本一也。在春為暖風,生生不已;在秋凜冽肅殺,使生命凋零。應之于人,而有氣的升降浮沉。學習中醫需觀察天地自然現象,從風的動靜以悟生命中氣的變化,從而使生命與自然和諧統一,此即養生之道。
二
當炎夏之時,濕盛熱滯,祛濕清暑總有必要,入秋則天地之間氣機變動,燥氣流行。暑濕被金氣一收,豁然而去。由暑變燥,切不可再用炎夏之方。燥氣入肺,兼傷津液,需從潤肺養津立法。食飲亦需改變。比如炎夏可以吃點火鍋以透汗祛濕,逢秋再吃火鍋就是傷津損液了。秋后水果極多,皆屬當季,最能養肺潤肺。
秋末又是葵花籽豐收的季節。向日葵每天逐陽而轉,又名向陽花,其得陽氣之最旺,可知矣。葵花籽內蘊太陽之陽氣,可補身體之陽虛。或炒或烤或生食,能輔助治療抑郁癥、神經衰弱、失眠癥等,還能增強人的記憶力,對癌癥、高血壓、心臟病等因于陽虛者皆有良效。寒冬時節吃點葵花子,能讓心情充滿陽光。
所謂養生,即是順自然變化而調節自己的身心,使之與自然和諧統一,越是和諧統一,越易健康長壽。反之,離四時陰陽變化越遠,也就是離疾病越近了。因此,善養生者,需接近自然,而不是遠離自然。歸納一下:自然在鄉村,而不在大城市;自然是怡然自得,而不是憂愁煩惱;自然是冬冷夏熱,而不是四季恒溫。
天地為萬物之大主,生長化收藏,天地之行也。人居天地之間,得天地之氣而有此生,順天地則健康,逆之同災害生。雖然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但天地亦有情,呵護我們百年之壽命。生病即是逆了天地自然規律,若只是怨天尤人,而不知感恩天地,則其病必難康復。需知:天地何嘗負人,人但負天地耳。
明日立冬,意味著冬天的開始。冬氣應于腎,因此逢冬要養腎補腎。腎為水臟,內藏先天精氣,為先天之本。養好腎,不但能使腎主骨生髓、主二便及主生長發育功能正常,更可增加壽命。養腎補腎不是只需要吃幾付補腎藥,或者吃幾個月的補腎膏方,還需懂得腎的生理與病理,請參考我的文章
《養腎補腎的方法》腎為先天之本,內藏先天之精,既關乎壽命,又關乎健康,故腎不可不養。按五行之理,冬天水旺,入通于腎,故冬天由腎主時,冬天亦是養腎的好時節。(此理亦可推及他臟:春養肝、夏養心、長夏養脾、秋養肺。)……
立冬之后,天地之氣機以寒水為主,腎主水,冬屬陰,因此補腎要趁冬天。冬天補腎,當用滋補,膏方甚好。借冬天陽氣收藏之力以滋養腎陰腎陽,可使陽氣更好地斂藏于腎水之中。所以說,冬天補腎,補的不僅是腎陰腎陽,還有腎的作強與伎巧功能,是體用雙補。冬天補腎正如晚上睡眠,眠足精氣爽,腎足神自旺。
節氣時天地氣機變動,人氣亦應之。此時最好清淡飲食,早休息,勿過勞累思慮,保持心情舒暢,最忌熬夜,并忌怨恨惱怒煩五毒內擾。不建議節氣時濫服補藥,以清養最好,休息為主。若逢節氣而發病,不管是何病,多與肺失宣降有關(因肺主治節,協調身體與天地氣機的平衡),一般不需驟補,當以調養為法。
養生需時時考慮“天人合一”這一規律。比如,冬至一陽生,夏至一陰生,二至天地陰陽轉化,在人則其氣甚弱,如草木萌生,易被戕伐。此時勿犯色戒,以免傷損正氣,導致精神與體力下降。推之,滿月及晦月亦屬陰陽轉換之時,同樣需靜養,并忌房室。年輕人正氣尚旺,偶爾犯戒亦無所不適,但病人卻極需注意。
冬天如何升陽?經常曬背頗好。背有督脈(為陽脈之海,總督一身之陽,且入絡腦)及太陽經(陽氣最旺,上有五臟六腑背俞穴,通于臟腑百骸)。曬背可溫升諸陽,使氣血和暢,臟腑平衡,有利于祛除體內的陰寒邪氣。且冬天應于腎,膀胱與腎相表里,膀胱為太陽寒水之腑,曬背可扶膀胱之陽,有利于冬天養腎。
三
冬天要養陰,養陰即是養陽氣的斂藏,勿擾動陽氣。冬天陽氣得藏,則來年春天必然升發有力。冬天藏陽之法:寒為陰邪,易傷陽氣,故需注意保暖;減少戶外劇烈運動;減少洗澡次數;早睡晚起;使志意收藏,勿過思過慮;吃些滋補腎陰的食物;若屬腎虛,可適當服補腎膏方。冬天養生的唯一要求是讓陽氣斂藏。
生命是一團陽氣,要想生命力旺盛,就要養好這團陽氣。人生在世,籍此一團陽氣而能有所作為。因此,陽不能妄耗,需保陽扶陽養陽。睡眠是養陽的最好方法,需適時休息,夜則入眠,晨則起床,使起居合乎天地規律。夜晚睡覺是斂藏陽氣,讓陽氣休息,至早晨一覺醒來,人體陽氣隨太陽而升發,充滿朝氣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