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中國人,誰都希望有濃密烏亮的一頭秀發。中醫典籍里不乏生發烏發方劑的記載,何首烏、熟地、黑芝麻、黑豆等是大家耳熟能詳具有烏須黑發作用的幾味常用藥。中成藥里七寶美髯丹、神應養真丹、二至丸、何首烏片等,人們廣泛使用。到底療效如何,很少有跟蹤觀察的資料來說明。實際上在人生的各個年齡段,有時有幾根白發算不了什么,但在愛美人士看來就非同小可,必須要治一治。青少年白發臨床多見,原因是這個時期,他們處于求學階段,學業壓力大休息不好,或者生活條件差些,毛發生長所需的營養素得不到及時補充,長此以往肝腎不足而白發生焉;有的白發與人的生活壓力、緊張憂愁焦慮有關,如過去傳說中的伍子胥過昭關一夜白了頭就是例子;現今有的貪官被查究幾天內就滿頭銀發;還有的遭受巨大精神打擊如喪失親人等,體內的應激系統幾近崩潰導致內分泌嚴重失調而白發叢生;還有部分患者是在大病后出現白發,如化療、臟器功能缺失等。以上各種白發有的需要治療,有的可以不治自愈。如果身體沒有嚴重的器質性病變伴隨白發,自己又不在乎的話,白發一般是不需要治療的。
在中藥里,熟地是治療肝腎陰虛、須發早白的好藥。《現代實用中藥》(增訂本)指出“地黃效用為強壯藥,常用于虛弱者,有補血強心之效…熟地黃烏須黑發。”《珍珠囊補遺藥性賦·主治指掌》謂熟地黃惡貝母,忌鐵器,犯之令人腎消;亦忌食萊菔,令人發白。萊菔即白蘿卜。常言道蘿卜生克熟補。按照中醫的理論,服用有補益作用的藥物如地黃、人參時就不能同時食用白蘿卜,否則導致須發早白。到底會不會導致白發,古人著作里還有一則故事可以驗證。據《國老談苑》、《古今圖書集成·草木典》引《清異錄》載:宋代寇準年三十余,太宗欲大用,尚難其少,準知之,遂服地黃兼餌蘆菔以反之,未幾髭發皓白。意為寇準三十歲那年,宋真宗皇帝想啟用他,但看他年輕官場尚顯稚嫩,尤其是他的一頭黑發,更顯得不夠老成持重難孚眾望。那時的皇帝用人也是要考慮各方反應的,德才兼備固然重要,職場外在形象也得講究。寇準知道這件事后,就要重塑自己的官場形象,于是開始吃地黃加蘿卜,時間不長胡子頭發都白了。此后任命詔書就下達了。《聞見近錄》上也有類似記載。兩本書都說宋太宗看上了寇準的經邦治國之才,但因寇準年輕而猶豫。寇準的所作所為似乎很搞笑,其實是出于無奈。《宋史》上講:“太宗取人多臨軒顧問,年少者往往罷去。”宋朝還有“三年磨勘進秩之法”。因此左司諫王巖叟說:“祖宗以來,資格甚嚴,其用人也,必曰歷某資也”。在這種觀念和體制下,使多少賢才“髭發皓白”而空有其才其志。
其實,三四十歲的人是完全可以承擔大任的。在中國古代兩千多年出任宰輔的袞袞諸公中,寇準是比較杰出的一位。寇準“居官儉素”,秉公執法,頗有雄才。1004年契丹大軍進犯中原,寇準極力反對遷都逃跑的主張,促使宋真宗進駐澶州督戰,一舉擊退入侵者。這一年他才43歲。這一切不能不說與寇準較早地負荷重擔,積累了豐富的治國理政的經驗有關。
故事的真實性應該不會懷疑。但寇準蘿卜加地黃使須發變白的記載,還是提醒我們服用補藥類中藥時還得注意飲食宜忌,讓補益藥真正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