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農業部人士表示,土地經營權入股合作社、龍頭企業,方向是符合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的。按照慣例,具體操作文件會在一號文件后有所動作。但是有調查顯示不少的農戶對于土地流轉補償的參與積極性普遍不高,感覺自身掌握詳細太少,入股心理不踏實,農戶心理還是喜歡錢直接進口袋的補貼方式。
調研稱農戶積極性不高覺得入股心中不踏實
2015年一號文件對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政策詞組是“加快構建”,在此目標下將推進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建設和龍頭企業轉型升級、創新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方式,土地流轉補償將變為引導農民以土地經營權入股合作社和龍頭企業,鼓勵工商資本發展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流通和農業社會化服務。
土地經營權入股合作社、龍頭企業的土地流轉補償的操作,此前已在全國多地展開。在各地實踐中,地方政府和企業對都土地經營權入股保持了較高熱情。2014年6月,上海市金山區在《關于深化農業農村改革的若干意見》中提出,要探索農村土地經營權入股新的經營方式,保障農民從土地上獲得更高、更可持續的收益。
但安徽省宿州市農委所作的一項調研表明,對于農民土地經營權入股,農業企業、合作社等產業化經營組織意愿強烈,而農戶參與積極性普遍不高。
在上海市金山區的試驗中,試點廊下鎮由于有高投入、高收益的龍頭企業參與其中,農民的土地經營權入股所占的比例就較難確定;而另一試點張堰鎮采取集體農場模式,所有收益歸農民所有,按照1畝為1股來操作,因而較容易被農民接受。
安徽宿州市農委的調查表明,當前土地流轉價格較高,當地多數農民不愿以自己的土地經營權參與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股份合作制,只愿意參與市場風險相對較小的租賃形式,一些基層干部對農村土地入股也概念不清。而面對龍頭企業、合作社等規模經營主體,農民的弱勢感很強,自感信息不對稱,入股心中不踏實,寧愿收益少一點也要落袋為安。
有業內人士表示,原先土地流轉補償的方式是企業或新型經營主體租賃、流轉土地,需要先向農民支付租金,而土地經營權入股則是獲利后分紅。這樣對合作社或龍頭企業而言,可以節省前期資金投入,緩解資金壓力,也調動了入股農民參與產業化經營的積極性。但農民則更愿有一個保底的土地租金收益,而非市場風險下高低難定的入股分紅。
爭論激烈:土地入股,利多還是弊多?
我國《物權法》第128條規定“土地承包經營權人依照農村土地承包法的規定,有權將土地承包經營權采取轉包、互換、轉讓等方式流轉”?!掇r村土地承包法》第42條規定“承包方之間為發展農業經濟,可以自愿聯合將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從事農業合作生產”。浙江、重慶、天津以及山東等地方政府根據國家法律法規紛紛出臺暫行辦法。隨后全國不同地方都開始不同程度的嘗試。
土地入股農業專業合作社在實踐中逐步得到認可,但理論界對于入股這一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形式的正當性爭議不減。支持者認為這不僅有利于增加對技術、資金入股的吸引力,有利于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綠色農業,推動我國農業優質化邁進;有利于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與農業生產力的提高;有利于把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解決農民既想外出務工又不想拋棄土地的矛盾,有利于增加農民收入。
反對者認為,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主要目的不是要農民用土地入股合作社實行集體生產,農業生產還必須應以家庭經營為基礎。反對的深層次原因在于我國農村基本國情:人多地少,分布不均。社會保障功能被賦予在農村承包地上。
到現在為止,支持者和反對者都從不同的角度對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這種土地流轉補償新模式闡述了自己的立場,支持者認為農戶入股可以帶來源源不斷的土地紅利,這會隨著農業生產規模效益的提升和生產效率的提高而實現農民增收穩步的提高。但是反對者的意見也不無道理,在實際的情況中存在著各種難以規避的風險,要是出現農業合作社經營不善,甚至破產的情況。土地承包經營權是公司的登記資產,勢必成為破產財產的一部分,破產清算讓農民失去賴以生存的土地,生活保障難以為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