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個新形態的生命——凱文凱利
科技創新的極限在哪里?我認為永無天花板,即使當你覺得一項技術或產品已經不可能更完美的時候,明天,它也有可能到達一個新的高度。
生命體最根本的一個特征,就是它們能夠自我繁衍、進化,而看看科技本身,同樣具備這樣的要素,科技需要不斷的演變,并且不斷迭代,才能夠保持它持之以恒的興盛。
有人認為,無論是技術還是產品,其實是早就存在的,人類只不過是它們的發現者,而非發明者,一項技術,或者一個產品,在全球范圍內來看,同時“發現”它的人絕非只有一個,我們很驚奇的發現,在相同的時間點上,類似的技術或者商業模式,會以十分類似的形式出現。
這樣看來,你也就很容易理解把科技看做一種新形態生命的觀點了,科技本身有繁衍進化的訴求,而實現這一訴求的途徑,就是讓更多的人去使用,去發現,從而促進它的發展。在大多數情況下,發現它的人并不是最大的受益者,而是那個把它推廣給更多人的“繼承者(模仿,或者說是抄襲者)”。
因為后者最大程度的促進了科技本身的繁衍和進化速度,誰能夠幫到它,它就會讓誰獲利更豐厚,而發明它的人如果沒做到這一點,只是讓它緩慢演變的話,便很難獲得更高的收益。
如果我們不把自己看做科技的主人的話,很多問題似乎就能迎刃而解了。例如很多科技創新之所以失敗,便是沒有遵循科技繁衍進化的客觀規律。
科技的演進并非縱向的,而是橫向的,是通過與其他技術不斷“雜交”而產生新生命的一個過程。有些技術可能看似已經“死了”,但是新技術的接觸反應下,會突然迸發出比以往更加強烈的生命力。
比如很多年前,移動和聯通都推出過類似語音短信的產品,但是在當年智能手機尚不流行,移動網絡還不發達的時候,并沒有傳播開來,而隨著近年3G、4G網絡的迅速普及,以及智能手機的迅猛發展,語音信息又再次嵌入人們的生活,比如微信的語音信息,已經基本取代打電話了。
因此,科技這種新的生命形態,根本不會被消滅,只會在一段時間內沉寂過后,與其他形式的科技重新結合,并以一種新的形式“死而復生”。
不過技術并不能獨立于人類社會之外存在,只能依附于人類才能進行繁衍進化,更好的與人類融合,才能讓技術本身更出色的發展。之所以像蘋果、谷歌、facebook這樣的公司能夠如此成功,很大程度上都是洞察到了技術本身的這一特性:通過消除人與自然的各種“排斥反應”,從而讓技術能夠更好地依附于人類社會,進而得到更快速的發展和進化。
這也是為什么現在iphone或者iPad連三歲小孩玩得666,并且銷量驚人,而當年一些安卓平板只有技術宅男才能玩得轉,而且無人問津的原因了。
如今,科技已經成為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核心動力,“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口號絕對不是平白無故提出來的。人類依托于技術來完成越來越多曾經不敢想象以及無法實現的事情,而技術本身也得到了空前的繁衍進化。
但令一部分科學家十分擔憂的是,未來人類會不會被科技所取代?當人工智能以及某些尖端科技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候,是否已經超過人類掌控的范圍?當阿爾法狗戰勝李世石的時候,人們是應該慶祝人類科技的偉大,還是該為人類自身的地位開始感到恐懼?
如果科技是一種新形態的生命,在某些方面,它們已經具備戰勝人類的能力了。
如果有一天,科技完全能夠戰勝人類時,我們該怎樣?
版權聲明:如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
來源:科技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