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這句話可以說人人皆知。那么,如果我要問:你知道你的兒子在跟你學什么嗎?你的哪些行為決定了孩子的命運?你的哪些行為對兒子造成了不良影響?恐怕有一部分家長就答不上來了。那么,我們還是先學習學習吧,既為自己成為一個好媽媽,也為孩子將來有出息。
有一位媽媽,曾經非常自豪,因為她養育了一個出色的兒子,兒子跟她非常地親昵。可是,最近這位媽媽卻有點迷茫,她不知道已經漸漸長大的兒子跟自己這么親昵是好還是不好。因為爸爸工作比較特殊,經常出差去別的城市,兒子就養成了跟媽媽睡的習慣。可是,隨著兒子一天天長大,媽媽覺得兒子應該獨自睡了,特別是青春期到來以后,因為會有遺精現象的發生,母子同床豈不是很尷尬?于是,媽媽就跟兒子商量,要他以后自己睡。
兒子雖然不情愿,但是媽媽的理由很充分,男孩長大了就不能再跟媽媽一起睡覺了,他的很多同學也早就跟父母分開睡了。就這樣,在媽媽的堅持下兒子開始自己睡覺了。可是,因為不習慣獨睡,這個孩子半夜經常溜到媽媽床上,拉著媽媽的胳膊或者貼著媽媽的身體才能睡著。爸爸不在家的時候還好,爸爸在家的時候床就太窄了,害得爸爸只得抱著枕頭和兒子換位置。
媽媽苦惱:兒子怎么這么不獨立,這么大了都不能自己睡覺呢?這是一個典型的孩子依賴性很強的案例,這樣長不大的孩子,未來是很難獨立的。
有一類媽媽是這樣做的:她們自從經歷了迎接新生命的短暫驚喜后,就冷靜了下來。為了讓孩子真正成長為一名男子漢,她們覺得有必要對孩子嚴厲一點,樹立起自己的威嚴,不管自己有多么愛孩子,都要把這份愛藏起來,以達到對孩子“嚴加管教”的目的。這類媽媽很少跟孩子有親昵的舉動,但是等孩子長大后,她們卻發現自己的孩子并不像自己期待的那樣有英雄氣概,那樣堅強勇敢,反而顯得很懦弱、不自信、消極、被動。
還有一類媽媽是這樣做的:從孩子一出生她們就決定寧可自己受苦也要讓孩子充分地享受生活。她們中有的人生完孩子就不出去工作了,要親自照顧孩子的衣食住行,輔導孩子學習,于是,孩子的事情她們事無巨細地都包了。有的媽媽雖然做不到這一點,但對孩子也是言聽計從,孩子要怎么樣就怎么樣,只要孩子好好學習。可以說,這些媽媽跟孩子非常地親昵,絲毫不隱藏對孩子的愛。但結果怎么樣呢?孩子長大后變得自私、蠻橫、無禮、驕縱、任性、幼稚。
我想,我們養育男孩都有一個最樸實的想法,就是把男孩培養成能夠盡自己的能力獨立的人,能夠對自己、對家庭、對社會負責任的人。以上兩種教育方式養育下的男孩,都不能在這個世界上最大化地實現自己,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原因在于,媽媽和孩子的親昵不適度。那么,家長怎么做才算和兒子親昵適度呢?
簡單來說,就是對于六歲之前的孩子,要“抱著養”,特別是孩子一歲之前,要充分滿足孩子的需要,讓孩子感覺自己是被重視的、被愛的、被歡迎的,以此建立起活下去的信心,安全感就是在這樣的被無限滿足的環境中建立起來的。在三歲以前,父母都可以淋漓盡致地表達自己對孩子的愛,但是當孩子逐漸長大的時候,不要忘記幫助孩子建立規則意識。
小學階段,也就是六至十二歲,孩子是“領著養”的。這個時候,家長向孩子表達愛就要含蓄一些,可以通過擁抱身體、撫摸頭部等來表達,但是,孩子能夠做的事情一定要讓他自己做。等孩子進入了中學,父母就不要再輕易地和孩子有身體上的接觸,除非孩子在情緒低落的時候需要我們的安慰,這個時候我們可以拍拍孩子的肩膀、握握孩子的手,讓孩子感受到我們對他們的愛和尊重。遵循這樣的愛的原則,男孩長大后,才會是一個勇敢、獨立、自信、樂觀、開朗和積極向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