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四小 陳英
在音樂教學活動中,我發現有不少學生上課的時候沒有興趣,對教師安排的教學活動反應漠然,演唱也是敷衍了事, 我向學生做了相關的調查:你們希望上怎樣的音樂課?學生給出的結果卻令我感到非常意外──歸納起來有三條:一、請老師不要老是唱課本里的歌,我們熱衷于流行歌曲、偶像歌星;二、我們喜歡《動畫音樂》以及流行音樂;三、留點時間給我們自由表演。總之,大多數的學生給我的建議也盡是希望給他們聽流行歌曲,教流行歌曲。我進而調查詢問了這樣一個問題:那么你們喜歡音樂課嗎?得到的答案是同學們大部分喜歡音樂而不喜歡音樂課!
在流行音樂盛行的今天,無論在大街小巷還是在歌舞餐廳可以說所到之處盡是“歌聲飛揚”。那么,作為我們最神圣的地方——校園,特別是小學的校園,流行歌曲是否也是“歌聲爛漫”呢?在這個問題上,記得教育部曾經已經做了明確的決定:流行歌曲可以進課堂。在新的音樂和藝術課程標準以及剛出版的實驗教材中也都體現了這一點。流行歌曲通俗易懂,歌中的內容也貼近我們學生的生活,所以,讓流行歌曲進入校園這本身也反映了當前社會文化多元化的一面 。面對學生喜歡音樂卻不喜歡上音樂課的現象,我不能不反思音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尋求與之相應的對策。
一,教學內容與學生的需求中的差別——教材活用,流行音樂輔助教材學習
1、 教材活用
“老師總是喜歡講很多樂理知識;老師教的那些歌太難聽、太難學了;我們喜歡唱一些好聽的歌曲,我們不喜歡;老師讓我們聽的那些曲子我們不喜歡;我們喜歡流行歌曲等等。”總歸一句話,我們的教學內容與學生之間有隔閡。
低年級實施了新課程改革,教材內容形式新穎、活潑、課件、磁帶等配套都很齊全,而現在的高年級教材內容和配套的相關資料相對落伍,不符合時代和學生的發展要求,給教師的教學帶來了很大的制約,讓學生覺得枯燥乏味,產生了排撤的
心理,不喜歡上音樂課的想法由然而生。孩子們愛音樂,卻不愛上音樂課,這恐怕是世界上最可笑、最悲哀的事了吧!我們現行的音樂教材絕大部分內容是以中外經典作品作為選編對象,很少有較通俗的音樂作品。經典音樂普遍藝術技巧深奧,學術氣強,學生味弱,這就必然影響學生對音樂課的興趣,他們更愿意欣賞的是流行音樂,因為這些音樂以通俗易懂的曲調,直接明了的歌詞,親切自然的歌唱,輕而易舉抓住了學生的心。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新課標中也明確提出:“興趣是學習音樂的基本動力,是學生與音樂保持密切聯系,享受音樂,用音樂美化人生的前提,音樂課應充分發揮音樂藝術特有的魅力,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審美
心理特征,以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和生動活潑的教 2、 流行歌曲輔助情感教學
“我們喜歡動畫音樂及流行音樂”,這是因為這些音樂天天伴隨他們的左右,這些就是他們愛聽愛唱,并直接影響他們的生活。既然這樣,我們為什么就不能想辦法讓音樂課去迎合同學們的“口味”呢?我們來看一下音樂課中的唱歌課:學生會唱歌曲的多,唱好歌曲、唱的有滋有味的少。我在調查時,同學們自己講出來:他們在相當一部分特別是后半節課的時間里應付的多,甚至老師在上面教,他們在下面做其他的事情。他們唱歌這樣不用心,那么感情又從那里來呢?那么我們這樣上音樂課還有什么意思呢?這樣既浪費學生的時間,又浪費老師的時間。其實,我們沒有必要把流行歌曲拒之于音樂課堂之外,可以認真地和學生交流一下流行歌曲,甚至可以好好研究一下一些其中好的流行歌曲。如果老師能在課堂上唱一首好的流行歌曲或彈一首優美的通俗鋼琴曲那么就完全可以把學生吸引住;在課前播放一段學生喜歡的流行歌曲;課間專題欣賞某一時期最流行的金曲;利用網絡等途徑學習流行音樂,只要我們對流行音樂給予正確的引導,讓學生學會分辨,流行音樂進課堂不會對學生產生負面影響反而會收到好的效果。
新課標中提出:“在教學中,要強調音樂的情感體驗,根據音樂藝術的審美表現特征,引導學生對音樂表現形式和情感內涵的整體把握。”巧用學生感興趣的流行音樂與課堂情感教學想結合,用“情”字架起心靈與音樂間理解與溝通的橋梁。以情促情,尋找共鳴。學唱一首歌曲,不僅僅是讓學生會唱這首歌曲,而是要讓學生通過學習,把作者要表現的感情,通過自己的演唱表現出來。五年級音樂課中有一首歌叫《念故鄉》,表達了主人公遠離家鄉后思念自己故鄉和親人的思想感情。為了幫助學生能更好的來表達思鄉之情,我讓學生欣賞了同樣表達思念親人和故鄉的流行歌曲《但愿人長久》。首先,我讓他們欣賞這首歌的VCD,并把蘇軾的《水調歌頭》抄在黑板上,讓學生聽完一遍后來讀一讀,或許學生被優美的曲調及歌詞的美妙打動了,居然讀得很動情。這時,我將《但愿人長久》又播了一遍,學生情不自禁地演唱了起來。通過這樣生動直觀、形象鮮明的視聽效果,使學生很快感悟出歌曲所蘊含的情感。趁著學生情感表露,我讓他們來唱《念故鄉》,歌曲的內在情感很好表現出來了。把學生感興趣的流行歌曲產生“美感共鳴”,從而提高了學生的音樂表現力。
二、 教師自身儲備的知識、技能對教學的一些影響
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音樂課堂教學更是如此,因此音樂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直接影響課堂氣氛和教學效果。現行的新教材從視覺效果、教材內容及教材編排方式等方面都與以往教材有了較大的改變,新課程中提出,音樂教學應重視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結合,將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和音樂的參與放在重要的位置,尊重學生以自己的方式學習音樂,這樣教師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較強的組織學生在動中學,樂中學的能力。但是在音樂課堂教學中,如果教師一味地注重課堂紀律,只重視知識的灌輸,是不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和自信心形成的。試想學生若帶著一種緊張、壓抑的心情去上課,那么他們在課堂上又怎么會興奮起來呢?又怎會對音樂課產生興趣呢?
因此想讓學生對音樂課產生興趣,首先要消除學生心中對音樂課的種種顧慮,努力營造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而教師應該保持良好的自身情緒,不能被課堂中或課堂以外的一些因素所影響,注重自己的語言藝術,將自己的快樂情緒傳染給學生。把幽默的語言、親切的笑容、鼓勵的眼神、有趣的動作都毫不吝嗇地奉獻給學生,讓學生和教師走得更近,這樣學生才能喜歡音樂課,音樂教學才會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 為學生塑造良好的音樂環境
在國外,一個中學生就可能耳熟能詳、如數家珍地給你說出貝多芬、莫扎特、巴赫等音樂作品的名稱或其中樂章表現的內容,這可能比我們部分音樂老師的音樂欣賞水平都高,比我們音樂教師知道的世界名曲都多。 不過,我國近現代音樂史上也有過著名的劃時代的音樂家,他們也創造了許多優秀的器樂,聲樂作品。我想,如果我們的孩子能熏陶在同樣的氛圍中,肯定也會達到那種效果的。既然這樣,我們為什么就不能從小給孩子營造這樣一種環境呢?學生喜歡流行音樂是受社會因素的影響,比如大街小巷隨處可聽到流行歌曲的聲音,還有如電影、電視以及報刊雜志等新聞媒體的宣傳。更何況這些歌曲能合乎我們學生的口味,媒體的宣傳能迎合我們學生的
心理,所以對我們學生來說,這些偶像歌星演唱的流行歌曲真的是“擋不住的誘惑”了。現行教材的曲子大都是經典名曲,是用藝術家們的生命譜寫的,它們能流行至今是經歷了時間考驗的,是真正的藝術。新的教材無論怎么改,經典音樂一定會有,這些曲子在傳播過程中所產生的強大凝聚力,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有助于學生理解祖國的音樂藝術,也是對一些優良民族的繼承和發揚,但是這些曲子對于我們的學生來講卻還是非常陌生的。既然我們的學生有這樣的
心理特點,我們為什么不從小對他們進行民族音樂的熏陶呢?比如,從幼兒班、小學就有意無意地讓孩子接觸一些民族音樂。在課堂上,特別是課外時間讓孩子盡可能地多聽一些民族音樂,少聽一些不健康的流行歌曲,我們的學生肯定會象接受流行歌曲一樣接受民族音樂。如果這種教育方式在我們的音樂教學中能形成一種教育觀念,并且貫穿于整個教育過程中,我想在若干年之后,我們音樂老師在上音樂欣賞課時,肯定不會再像現在這樣費力了,而我們國民的音樂修養也肯定會上升一個層次。
四、 其他因素
目前新課程標準中積極倡導的音樂創新課。我們知道,音樂之所以對培養學生創造力有獨特的作用是因為它是一門創造性很強的藝術。它在表演、欣賞、創作的各個環節都體現出了鮮明的創新意識和獨到的創造行為。因此在音樂創新教育課中我們要充分利用音樂藝術的這一特點來進行教學活動。但是有些教師的創新課卻脫離了音樂藝術的特點,把音樂創新課上成了美術課或手工課,使創新課失去了音樂性。 音樂課應以音樂為主,應該讓學生用心去體驗、去領悟音樂,而不是只靠老師的講解讓學生來接受。可是現在我們的老師,存在這種情況的不占少數,特別是上音樂欣賞課,一堂課里有大部分時間都是老師語言文字的解說,剩下的小部分時間才給學生聽音樂。他們非要把自己對音樂的理解講個清清楚楚不可,而真正留給學生去思考、去感悟、用音樂去激發想象的時間很少。用語言表達的比較多,而用情感體驗的卻較少。因此,在教學中缺少了音樂的特性,也沒有了“音樂作品是要悟的”這個道理了。這樣做只會使學生對欣賞過的作品沒印象。音樂作品積累少,對音樂的感悟膚淺,最終是對音樂沒了熱情。音樂課就應讓音樂來說話,任何缺乏音樂性的音樂教學都只能削弱同學們對音樂應有的興趣或扭曲同學們對音樂的理解,都是不可取的。
教育的目標就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人的發展包括身體、生理、
心理的發展,
心理素質的提高尤為重要,教學時充分利用網絡溝通方式,傾訴心聲,尋求學生學習的自我認識、提高學習的情緒、保持學習的自覺性行為,使學生真正從厭學
心理轉變為喜學
心理。根據目前我們的音樂教學現狀,改革教學過程中的一些不足之處顯得猶為重要。只要我們努力去發現、反思、改正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我們的音樂課才會為同學們所喜歡,才能實現音樂自身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