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即是無回應之地。”——西班牙諺語
1.
前陣子,聽朋友分享了一個神奇的故事。她說小時候有一次,數九寒冬,大雪紛飛,她在家里昏睡了兩天兩夜,家里人怎么叫都叫不醒,差點就睡死過去。
直到長大后,她才知道,當時之所以昏睡如豬,并不是像蛇一樣冬眠,也不是因為豬八戒上身。而是因為家里一共5個兄弟姐妹,一直以來,父母都對她極其忽視,只確保她不會餓死就行。
她的任何感受,都得不到回應,所以她非常絕望,潛意識隨即產生了一個奇怪的想法,既然沒有人在乎我,那我永遠不醒來好了。
這個故事讓我覺得非常震驚,除了刷新了我對自殺方式的認識之外,還讓我對生命有了新的理解。
還記得,那天晚上,她講這個故事時,窗外正下著凄風冷雨,風聲如雷,呼呼作響,我仿佛在她的頭頂上,看到了一個無奈、孤獨和絕望的孩子,渾身散發著電影《咒怨》里所出現過的那種藍光。我能夠清晰地感覺到,孩子對這個家充滿著憤怒,對這個世界則是滿滿的恨意。
說到這兒,大家是不是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確實,這跟2015年貴州畢節四兄妹喝農藥自殺的情形有些類似,其同樣經歷過從渴望,到失望,再到絕望的心路歷程。
因為父母常年在外,作為留守兒童的他們,聲音一直得不到響應,極度地缺愛,以致在絕望中選擇了放棄生命。“我該走了,我曾經發誓活不過15歲,死亡是我多年的夢想,今天清零了!”
說到這,不由讓我想起多年前的一個可怕實驗。實驗是這樣子的,有一個皇帝,讓人找來十幾個新生嬰兒,并給他們提供充足的奶水和舒適的環境,但卻從來不給他們愛的回應,也不讓任何人跟嬰兒進行接觸——當然,媽媽也包括在內。
結果如你所料,這些嬰兒在幾個月之后,就陸續死去了,無一例外。
2.
所以說,當一個孩子沒有得到愛的回應,就會心生絕望,變得封閉而孤僻,甚至想要結束生命。那大人呢?
我曾經接觸一個來訪者,她結婚了幾十年,但一直如同行尸走肉般活著。她最近遇到了一個很有魅力的男人,對她是關懷備至——用她的話來說就是“生命中第一次感覺到了能量”。
一開始,我覺得這是一個再老套不過的故事,老公不解風情,老婆婚外有情,繼而紅杏出墻,尋找寄托。但聊到后面,我才發現其實并沒那么簡單。
她老公還真是一個不知不扣的木頭人,雖然是一個地方高官,位高權重,但他從來沒有跟愛人表達過愛意,不管是口頭還是行為上,都做得很差。
最無語的是,不管女人怎么哭訴,怎么鬧騰,他都像是棉花一樣,任何的力量打在上面都沒有回應。
正因如此,雖然他們的物質水平非常高,但這些年夫妻下來,她卻患上了一定程度的躁狂癥和抑郁癥。然而,身邊的親友卻始終不理解她,覺得她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好好的富太太不做,還找這么多事,真是自討苦吃。
記得西班牙有個諺語,死亡即是無回應之地。須知道,每個人的內心、感受和愛都需要回應,如果一個女人活在一份沒有回應的婚姻中,毫無疑問,這絕對可以稱得上是墳墓。
3.
周星馳有一部電影叫《功夫》,其中有一幕是斧頭幫幫主請來兩個絕世高手幫忙復仇,其中的一個還是瞎子。可當他說到“一曲肝腸斷,天涯何處覓知音”時候,我突然有一種淚流滿面的感覺。
這樣簡簡單單的一句話,仿佛在一霎那擊中了我的心弦,恰如其分地表達了我一直以來的心境。這么多年來,在成長和追夢的路上,我深感知音難覓,知己難尋。朋友再多,路再好走,往往也抵不上一個能真正回因你心弦的人。
記得,我以前很不理解高山流水的故事,覺得伯牙這哥們還真是矯情啊,鐘子期一死,他就把好好的一把琴給摔破,還發誓終身不鼓琴了,真是一個讓人難以琢磨的家伙。
直到后來,我才明白知音之重要,也隨即理解了伯牙的做法。之所以說,人生得一知己足以,那是因為,哪怕只有一個知己,也能夠帶來足夠的光,“嚶其鳴矣,求其友聲。相彼鳥矣,猶求友聲。”
而人世間最孤獨的事,莫過于“這個城市有那么多燈火,卻沒有一盞是為我而亮的。這個世界有這么多好歌,卻沒有一首是為我而唱。”
4.
世界經典名著《瓦爾登湖》是美國作家梭羅的代表作,其講述的是作者獨居瓦爾登湖畔時的事跡,描繪了他兩年多時間里的所見、所聞和所思。
有的朋友可能發現了,怎么他一個人也能夠活得好好的?
究其原因,一方面他雖然深居淺出,但偶爾會有知心朋友去探班;另一方面,他的內心已經足夠強大和豐富了。正如一個得道的僧人曾說,其實一只手也能夠發出掌聲。因為手心穿梭在清風中,游走在密雨里,跟天地之萬物合成掌聲。
毫無疑問,要想達到這樣的境界,只有真正的方外之人才能做到,因為他們早已建立起了足夠強大的世界觀,也已經有過豐富的人生體驗了——內心裝有紅塵,又何需去紅塵尋求慰藉?
然而,如你所知,絕大多數的我們,在沒有人回應之時,都會陷入可怕的境地,哪怕是宣稱“那些不能把你殺死的只會讓你更強大”的哲學家尼采,最后也變成了一個瘋子。
所以,沒人回應的路,終究是一條黑暗而絕望的路。豐腴而美妙的人生,一定需要有人喝彩。正所謂草木一秋,人活一世,不管是親人、愛人還是友人......我們都要學會長大,學會卸下無謂的保護層,并學著回應他們的感受和珍惜那些愿意無條件用愛回應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