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本期,“10天陪你讀本書”為您帶來山下英子的作品——《斷舍離》。
今天我們開啟一本新書,日本佛教僧侶草薙龍瞬的《佛系:如何成為一個快樂的人》。
這本書匯聚了草薙龍瞬多年佛教理論研究成果,立志潛移默化引導讀者凈化心靈,擁抱快樂。
全書分為六章,對“佛系人生”進行了重新解讀,將不可避免的煩惱、思考、情緒、處世、競爭等方面通通賦予了新的內涵,倡導將實用性佛教本質運用到生活各個角落。
你口中的佛系,不是喪,是三分調侃和七分從容的自我消解,真正的佛系人生,也不是消極逃避,而是將合理欲望轉換為內在能量。
面對社會壓力、人際關系帶來的苦惱,我們應該如何佛系應對?如何坦率主動地滿足合理欲望?
接下來的10天,讓我們跟隨作者,去書中尋找答案吧。
“心靈的反應”滋生煩惱
每一天,從睜開眼睛的一刻起,伴隨著忙忙碌碌,大量的思緒會爭先恐后涌上心頭,在佛教領域,這些統稱為“心靈的反應”。
比如,早晨上班乘公交車時被擠到快要窒息,我們一定禁不住感嘆“今天怎么這么多人啊”,這就是心靈郁悶的反應。
到了公司,領導已經坐定,等待你匯報方案,你顫抖著拿出電腦,暗暗給自己打氣“加油,一定不能搞砸了”,這是心靈不安和緊張的反應。
忙了一天回到家,準備洗個熱水澡放松一下,結果熱水器出了故障,你修理一番仍然沒有解決,眼看熱水澡愿望即將泡湯,心情頗為不爽,你也許會抱怨:“討厭的熱水器,故意和我作對??!”這就是心靈憤怒的反應。
所以,無論我們身處何種環境,心靈總會給予各種各樣的反應。對不開心的郁結,介意別人的評價,擔心自己說錯了話,對無法控制事件感到焦慮,而伴隨著這些郁悶、不安、焦慮的堆積,煩惱自然而然在心中扎根。
很多時候,煩惱的理由一目了然,“遇到了厭煩的事情”,但更多的時候,我們常常遇到“不清不楚非條件反射”的苦悶,讓我們心生迷惑。
比如你經常看辦公室的同事不順眼,即便他并未冒犯你,但他的一言一行,你都覺得討厭;或者某個親戚來家里做客,你們之前并沒有打過什么交道,但總是有意無意與他保持距離。
而這時候,你常常安慰自己,“不要想太多,對身體不好,多想想快樂的事情”,但下次遇到同事或者親戚,你的心理調適頃刻瓦解,又會繼續看他“不順眼”。
在佛陀的眼中,這些看似找不到根源的痛苦之所以產生,不外乎不停追求快感的“索求之心”。
索求之心,也可以解釋為“不斷索取,總是感到饑渴,無法滿足的心”,它帶來欲望,我們被欲望動搖,產生心靈的反應。
當欲望被滿足時,我們會快樂,而當欲望沒有達成目標,我們會產生不滿情緒。
當我們用“人心永遠都在索求”的真相來看待“不順眼”的境遇,就知道自己莫名的不滿意,其實都是無形的內在要求導致的。
比如看不慣并不熟悉的同事,可能是你心里是十分想和他成為朋友,但他選擇與別人熱絡而忽視了你。而選擇回避親戚,可能是他總是自說自話,完全不在乎你的感受。
難以滿足的索求之心
佛陀說,索求之心就像洪水,促使欲望化成激流,讓我們的心隨之動搖,欲罷不能地深陷欲望的沼澤。
宮崎駿的動畫電影《千與千尋》,就用天馬行空的想象,為讀者展示了欲望和貪婪。
影片講述了千尋一家搬家途中,和父母誤入了另一個世界。面對著滿桌的美食,父母禁不住誘惑大快朵頤,無論千尋如何勸說,沉浸美食欲望中的父母完全視若無睹。
他們忘記了此行的目的,在貪婪的支配下,只剩下機械性地進食。最終,因為欲望,千尋的父母變成了兩頭“豬”,被妖怪趕進了豬圈。
為了救父母,千尋留在了這個世界打工,結識了無臉男。無臉男在這個世界很不受人待見。但因為無臉男會將泥土變成金子,于是整個屋的侍從們開始爭先恐后地討好他。
連一貫看他不順眼的湯婆婆,都主動奉上美味佳肴。金子灑落一地時,立即遭眾人哄搶,滿屏畫面呈現出濃濃的金錢欲望。
佛陀將欲望劃分為七類,包括生存欲、睡眠欲、食欲、性欲、懶惰欲、感樂欲和承認欲。
除了《千與千尋》中表達的對美食和金錢的狂熱之外,生活在現代社會的我們,最切實的欲望是“承認欲”,即希望得到認可的欲望,這也是人類區別動物,所特有的欲望。
我們都不是獨立的個體,我們總在與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在千絲萬縷的關系網中,我們總希望自己能得到關注與喜愛。
從小時候“希望父母給予更多關懷”的樸素想法開始,到上學時“希望受到老師表揚”的自我意識,再到成人后“希望從事體面受人尊重的工作”的優越感,承認欲貫穿了我們一生。
承認欲激發了我們的嫉妒心、攀比心,而且反過來看,如果被認可的欲望沒有得到滿足,又非常容易產生類似于“我就是個沒用的人”的自卑感。
所以,當我們陷入在意別人看法,熱衷攀比,情緒激烈起伏的漩渦之中,應該清醒地認識到,這是我們的承認欲在作祟。
只有懂得這是索求之心的原始反應,理解“存在即存在”的事實,避免把自己當成欲望的怪獸,最后才可能冷靜地思考:我努力想要得到大家的認可,有什么意義呢?
常伴左右的痛苦
面對痛苦,我們總希望采取對策,盡最大努力改善現狀。但無論你是身居高位還是學富五車,事與愿違的煩惱總會伴隨你左右。
佛陀將人生體驗中的煩惱進行了歸類,總結為“八種痛苦”:生、老、病、死、遇見討厭的人、必須和相愛的人分離、所期望的事物無法得到、心靈不得自由。
佛陀總結的“八苦”,向我們傳達了一個理念,“生存本身就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我們必須要學會正視“矛盾和煩惱都會如影隨形,伴隨一生”的現實,承認生活中不滿、痛苦的存在,這才是佛教告訴我們的真諦。
正因為煩惱通過“對策”無法完全消除,我們才需要全新的生活方式和更加合理的思考方法。對于這一點,佛陀給出了“簡要的處方”,即避免不必要的心靈反應。
這并不是要我們對消極情緒隱忍和無視,而是要學會從一開始,就嘗試將不必要的反應去除,給心靈減輕負擔。
首先,我們要認識到煩惱存在的事實。我們不是要拋棄煩惱,而是嘗試尊重它。告訴自己,我今天所有的不如意都是真實存在的,并不會隨著簡單進行的自我安慰就消失不見。
其次,我們需要理解煩惱產生的原因,可能是我過分在意別人眼光,也可能是我對事情的執著,舍不得放手,如果不容易得到答案,可以選擇坐禪或者內觀冥想的修行方法,正視內心,幫助自己看清痛苦。
最后,嘗試實踐解決問題的方法。這包括不進行多余的判斷、不在意別人的眼光、改掉爭強好勝的性格、不因為負面情緒而痛苦等等,都將會在接下來的領讀中一一講述。
今日共讀《佛系》▼
【結語】
今天,我們了解了煩惱來源于心靈的反應,欲望就像激流,讓我們的心隨之搖擺,以及面對人生的痛苦,嘗試練習內心不必要的反應。
因為執念,讓我們倍感痛苦??鄲滥軌蚧D為其他能量嗎?我們又該如何審視內心來消除妄想呢?
讓我們期待明天的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