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王東遷之后,周王室的地位雖然一落千丈,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形象仍深深地烙印在人們的腦海中,不可能驟然消失。盡管影響力式微,但周天子在政治上仍有極大的號召力。
在魯桓公五年的“繻葛之戰”中,鄭將祝聃的一支箭射在周桓王的肩上,王師大敗。盡管鄭莊公在“繻葛之戰”擊潰周桓王的聯軍,讓他非常難堪,但周天子在人們心中仍舊是至高無上、不容動搖的,而且周天子的神圣性不可隨意侵犯的情況,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變的。
齊桓公也深知這個道理,在他稱霸的過程中,更不能拋棄周天子這面神圣的“旗幟”。因此,齊桓公一方面發展自己的實力,以便在列強爭霸中脫穎而出;另一方面,他高舉“尊王攘夷”的旗幟,來證明自己的血統和行動之純正。
尊王——以身作則,尊重周室
王室東遷后,王畿范圍大不如前,王室的影響力也江河日下,“繻葛之戰”是周天子唯一一次御駕親征,不料竟鎩羽而歸,而在這個“禮樂”逐漸崩壞的時代,齊桓公還能遵守禮制,尊崇周天子為“天下共主”,確實出人意料。
在齊桓公稱霸的過程中,他僅以諸侯之長的身份參與其中,毫無僭越,并以諸侯之長號召其他諸侯共尊王室。
有關齊桓公霸業達到頂峰標志——“葵丘之盟”,《史記》與《左傳》的記載略有不同,《史記》強調齊桓公下拜出于管仲之謀,這或許是為了彰顯管仲之賢,但從史料中可以看出,齊桓公的確是下拜了,畢竟如果對天王失禮、示人以傲,政治上的損失將無法挽回。
對齊桓公而言,這是為臣應有的禮節,絲毫不減桓公身為霸主的地位;對諸侯而言,身為霸主的桓公對于周天子都如此尊重,那身為諸侯的眾人,對周天子的態度也應如此。
齊桓公和管仲對周天子不逾越禮節,在大庭廣眾嚴守君臣分際,并以實際行動表現出對周天子的尊重,成為天下諸侯的表率。與“繻葛之戰”讓周桓王中箭的鄭莊公,以及舉行“踐土之盟”的晉文公相比,齊桓公對于周天子的尊崇確實遠遠超過另外兩位霸主。
齊桓公以身作則尊重周天子,同時也要求其他諸侯也能身體力行尊敬周王室。如齊桓公率諸侯之師伐蔡救鄭征楚,雖然聯軍征伐楚國的理由太過牽強,但是齊桓公也借此機會警告楚王。
楚國的發展迅速,一旦羽翼既成即揮師北上稱霸,因此齊桓公及時嚇阻楚國的向北發展,并且告知楚王尊王室、守禮制以捍衛周王室的權威與尊嚴。
魯僖公五年,齊桓公和諸侯會于首止,與太子鄭盟,確定太子鄭的地位,太子鄭就是后來的周襄王。周惠王寵愛太子鄭的弟弟叔帶,有廢長立幼的打算,而“首止之會”乃是確保太子鄭的正統地位。
不料,周惠王竟然慫恿鄭國逃而不盟。之后齊國聯合諸侯攻鄭,并與諸侯會于寧母。周惠王崩,太子鄭害怕太叔帶謀取王位,密不發喪,并向齊國請求支援,求齊桓公協助自己確立王位。齊桓公與諸侯盟于桃,共同擁護太子鄭繼任天子,周襄王的地位才得以確認。
這場王位爭奪,齊桓公始終堅持太子鄭為長子,是理所當然的王位繼承人,絕不可因周惠王的個人好惡而有廢長立幼的行為。
對于周王室的內憂與外患,齊桓公亦竭盡心力出手相助。魯僖公十一年,失勢的叔帶勾結京城周圍的戎人作亂,叛軍一度攻進城內,并放火燒了東門。在這緊要關頭,秦、晉兩國派兵伐戎救周。隔年,齊桓公分別派管仲、隰朋至秦、晉媾和,化解了周王室的一場災難。
夷狄的危害一直是周王室頭痛的問題,王室本身已無能力自保,東方的霸主齊桓公成為周王室的依靠。然而,齊桓公執政到了晚期,齊國的實力也大不如前,雖然勉強扛起捍衛周王室的使命,但終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因此,齊國采取的方法是組合聯軍戍周,除了避免本身實力消耗過大,也將尊王的責任分由諸侯行之。
攘夷——征夷狄以安諸夏
夷狄和華夏民族的沖突自古有之,隨著領域的擴充,夷狄與華夏民族的接觸更頻繁,所產生的沖突也就隨之而增加。
齊桓公除了大力捍衛周王室外,對于遭到戎狄侵略的其他諸侯,亦以繼絕存亡的仁愛精神,鼎力相助,試圖維持華夏諸侯的國祚綿延。
這種“內諸夏外夷狄”的態度,繼絕存亡的仁愛精神以及躬身履行的偉大實踐,保衛了中原地區發達的文化,增強了華夏民族的凝聚力,其意義是很大的。
《春秋》經文記載:“莊公二十年冬,齊人伐戎。”,這是《春秋》紀錄伐戎的開始。齊桓公真正對于山戎發動大規模軍事行動是在莊公三十年。
征討山戎的過程是艱難的,齊桓公的義舉獲了得諸侯的贊賞,如《左傳》記載魯莊公為了管仲在小榖筑城,目的就是向齊國表示尊重并示好。
齊桓公率領大軍遠征山戎,差一點兒犧牲生命,幸虧有管仲和隰朋的妙計才得以脫險。為了不違反禮制,桓公更割了五十里土地予燕莊公,這和魯莊公二十八年討伐衛國的情況相比,實有天壤之別。
除了山戎為患之外,另一個讓華夏諸侯困擾的問題是狄的南侵。
魯閔公元年,狄人入侵邢國,管仲力勸桓公興兵討伐,救了邢國;魯僖公元年,狄再度入侵邢國,齊桓公聯合宋桓公、曹昭公救邢,將邢遷到夷儀;魯閔公二年,狄人侵略衛國,狄人大敗衛國,殺了衛懿公,滅了衛國,衛國遺民只剩七百三十人,幸賴宋桓公和齊桓公的協助,衛國暫時寄居在曹。
齊桓公因為救邢復衛的行動,受到邢國和衛國百姓的愛戴。
除了戎、狄入侵以外,南方崛起的強國楚國,對華夏諸侯亦是一大威脅,楚國早有北進中原之心、爭奪霸主之志。楚國原屬華夏民族,但很早南遷荊楚,在楚武王時其對于周王室不滿,于是稱王。
楚國與周王室和中原諸夏有很多沖突、矛盾,中原諸夏習慣將楚視為蠻夷,楚國也以蠻夷自居。
春秋以后,楚國持續拓展勢力范圍,不斷向北擴張,與中原國家接觸的機會增加,對于華夏諸國而言,興起的楚國逐漸成為中原諸侯國的大患。
到了齊桓公踐位,楚國占有江漢一帶廣大區域,并向北發展滅掉了權、羅、鄖、申、息等國,屢屢侵襲鄭國。經過二十多年的經營發展,楚國的勢力已足夠和齊國一較高下,再則楚國的發展迅速,儼然是齊國稱霸途中的絆腳石。
因此,在桓公心中,楚國成了自己稱霸的障礙。試想,今日楚國侵略中原諸夏,齊國若在這個過程中不挺身而出,將來如何稱霸于諸侯呢?魯僖公四年,齊桓公率領多國聯軍,以攻打蔡國為借口征伐楚國,才有了接下來的“召陵之盟”。
在玲瓏看來,齊楚雙方一定各自在心中作了一番權衡,考慮了戰事一旦開打對于自己的損傷程度。對齊國來說,勞師動眾遠征,輸贏未知;對楚國而言,以逸待勞卻勝負難料。
一旦齊國失利,不但齊桓公的霸主地位難保,聯盟之間的團結也將出現裂縫,諸侯間合作的默契恐將被楚國化解,楚國的勢力將向中原長驅直入,華夏諸國恐無寧日。如果與楚國談和,楚國有可能同意恢復對周王室的朝貢關系。
如此一來,楚國恢復納貢可以讓周天子滿意,諸侯之間也避免了一場廝殺,諸侯們有了團結一致的經驗,須知楚勢雖強但合眾人之力,楚國亦要低頭。
基于此考量,齊桓公此次伐楚,不戰而屈敵之兵,不僅贏了面子,也使楚國的北上發展暫時受挫,減緩楚國對華夏諸侯的進逼。
雙方在軍事上雖然沒有正面交鋒,齊桓公在政治上卻打了一場大勝仗:捍衛了王室的傳統權威,壓下了楚國東征西討、不可一世的氣焰,挫敗了與齊爭雄的野心,維護了中原諸侯的團結。在伐楚的過程中,齊國沒有放棄任何東西,也未在枝節問題上讓步,這是必要的。
可見,“召陵之盟”對于齊桓公的霸業發展實有指標性意義,而中原諸侯對于桓公抗拒楚國的北向爭霸莫不尊崇,也使桓公在中原諸侯間的地位更顯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