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寧婦幼提醒您:
感冒千萬種,驗血第一條。
報告讀不懂,寶寶淚兩行。
血常規是兒童常規體檢或生病時最常做的化驗檢查,家長們拿到血常規化驗單時,常會被其中上上下下的箭頭嚇到。
其實,兒童正常值范圍各個年齡段都不同,一張小小的血常規單上不可能全部都印上去,后面印的參考值是成人的正常值,所以才出現了那么多箭頭。
今天,我們就來為大家解答一下粑粑麻麻們對兒童血常規的疑惑。
醫生,我想先問問,為什么要做血常規?
很多家長不理解,為什么每次帶孩子到醫院看病都要驗血,不驗血醫生就不會看毛病啦?待我慢慢道來。
首先,血常規檢查是臨床上最基礎的化驗檢查之一,它的意義在于可以發現許多全身性疾病的早期跡象,診斷是否存在感染、是否貧血、是否有血液系統疾病,反應骨髓的造血功能等。
第二,血常規檢查也是在給寶寶做常規體檢中最基本的體檢項目。這是幫助醫生診斷疾病和進一步了解寶寶們病情的必要手段,是醫生判斷疾病的一個重要武器。
如何看懂兒童血常規?
對于化驗單上密密麻麻的一堆數字,有些家長認為,只要是有箭頭的,那都是異常的,其實不然。血常規報告內容較多,各項含義不同,看報告時可分為三大塊,即紅細胞系統、白細胞系統和血小板系統。
紅細胞系統
紅細胞在人體內主要功能是運輸氧氣。紅細胞系統的主要指標有:紅細胞(RBC)、血紅蛋白(Hb)和紅細胞壓積(HCT)等,這是判斷小兒時期貧血的主要指標。
那么,如何判斷寶寶貧血呢?
紅細胞的數量和血紅蛋白量會隨年齡略有變化。一般情況下,當血紅蛋白<110g/L(6個月-6歲)或<120g/L(6歲以上)即可診斷為貧血。6個月以下的嬰兒,由于“生理性貧血”等因素,血紅蛋白值變化較大,貧血的診斷標準與上面有所不同,需要醫生根據寶寶情況具體分析。
當然,紅細胞異常增多也是不正常的。急性脫水、慢性缺氧或肺部疾病等情況下可出現紅細胞增多。
白細胞系統
白細胞在機體內起著消滅病原體,保衛健康的作用,它是最基本的炎癥感染指標。根據白細胞來源、形態、功能的不同,主要分為:中性粒細胞(N)、嗜酸性粒細胞(E)、嗜堿性粒細胞(B)、淋巴細胞(L)和單核細胞(M)。
有時寶寶的白細胞明顯高于參考值,醫生卻說正常的,為什么?
小兒白細胞在不同年齡階段的正常值也是不同的, 白細胞(WBC)正常值:成人(4~10)×10^9/L;兒童(5~12)×10^9/L;6月~2歲(11~12)×10^9/L;新生兒(15~20)×10^9/L;由此可見,兒童的白細胞有時較成人略高,屬于正常現象。
如何判斷是細菌感染還是病毒感染?
白細胞和細胞分類值常反映了感染性炎癥,也常作為鑒別細菌性或非細菌性感染的首要指標。一般來說,細菌感染時白細胞總數和(或)中性粒細胞絕對值或百分比明顯升高;病毒感染時,白細胞計數可以正常或者明顯減低,細胞分類淋巴細胞比例增加。當然,某些特殊情況下,例如嚴重的細菌感染,也可能出現白細胞總數明顯降低;某些特殊病毒感染時,例如EB病毒感染,白細胞總數也可能明顯升高,這就需要我們的醫生根據孩子的病情再做判斷了。
寶寶的淋巴細胞總是高,這是怎么了?
兒童白細胞分類要注意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比例的變化。寶寶出生時,中性粒細胞比重較高,占60~65%,淋巴細胞約占30~35%。出生4~6天淋巴細胞和中性粒細胞約相等,曲線第一次交叉,以后在整個嬰幼兒期均是淋巴細胞占優勢,約占60%,中性粒細胞約占30%,學齡前期中性粒細胞逐漸增加,4~6歲時兩者又約相等,形成第二次交叉。6歲后中性粒細胞繼續增多,淋巴細胞減少,逐漸達成人值,粒細胞約占65%左右。也就是說,就前面舉例的這張血常規報告,這個1歲的寶寶淋巴細胞比例63.9%,雖然化驗單提示的是“↑”,但是對于他(她)來說是正常的。
值得注意的是:淋巴細胞% 嗜堿性粒細胞% 中性粒細胞% 嗜酸性粒細胞% 單核細胞%=100%,等式中一種細胞的比例變化,會帶動別的細胞比例變化,形成化驗單上上上下下的箭頭。單核細胞增多可見于某些感染,如傷寒、結核等;嗜酸性細胞增多可見于過敏或寄生蟲感染;嗜堿性細胞增多可見于某些過敏或血液系統疾病患兒。
血小板系統
血小板(PLT)的主要功能是防止出血,其正常值為(100~300)×10^9/L,如低于正常值可能有出血傾向。
血小板的多少到底代表了什么?
當血小板計數<100×10^9/L即為血小板減少, 常見于再生障礙性貧血、急性白血病,或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脾功能亢進等。當血小板計數>400×10^9/L時即為血小板增多,血小板增多常見于急慢性炎癥、缺鐵性貧血期,或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癥等,還有兒童常見的川崎病,也有血小板增多的表現。
兒童在不斷地生長發育中,血常規正常值不同于成人,且每個階段的參考正常值都不同,因此,僅從單次血常規的結果判斷孩子的整體情況是片面的,我們應結合孩子其他的臨床表現給予合理正確的評價。
(供稿 兒童保健部 夏彬)
兒童保健部
夏 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