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精神讀書
盡力量行醫
養營疏風一法,古來已久,是由養營和疏風兩法相合而成。養營,即是調養營血,而調養又重在補養。四物湯選為代表方劑,當之無愧。然而,四物湯四味藥在養營疏風大法下的具體選用卻含有深意。
一、熟地與生地
熟地補血性溫,生地滋陰性寒,前者側重于氣血營衛,臟腑在脾肺,病位在中上淺表,后者側重于陰陽寒熱,臟腑在肝腎,病位在中下里內。所以兩藥在養營疏風時的區別顯而易見。當營衛不和,營血虧虛時當用熟地滋補溫養,不必顧慮溫熱之弊,而當陰虧血熱,熱盛生風時,當用生地滋陰清熱,涼血息風。那關鍵便是如何辨析營虛,還是陰虧,四診合參不難辨別。
二、白芍與赤芍
白芍與赤芍的區別,類似于熟地與生地,只不過芍藥都是性寒,而特異性的區別在于白芍酸斂而補,可滋補營陰,赤芍辛散而通,可通經活血。兩者在選用的關鍵便在于病證是營血虧虛,還是血脈經絡瘀滯。
三、川芎當用與否?
答案肯定是用,因為川芎雖然辛溫,有助長風熱之弊,并且亦有行氣耗血之虞,但是它在補血同時疏通血脈之功無可比擬,而在祛風時舒經通絡作用同樣不可小覷,所以川芎不可減去,用量也不可一味輕小。
四、當歸與歸尾
當歸偏補血養血,而歸尾偏活血通絡,結合生、熟地,赤、白芍,也不難如何選用當歸還是歸尾。
陳潮祖在《中醫治法與方劑》中總結:臨證之時,可視病情調整劑量。若欲補血,重用熟地黃;若欲調經,重用當歸;若欲柔肝止痛,重用白芍;若欲增強活血力量,重用川芎。如將熟地黃換成生地黃,即變補血而為涼血;如將白芍變成赤芍,即變滋陰柔肝而為涼血行瘀,因證而施才能取得預期效果,一成不變必將影響療效。
李鳳林總結:凡是應用四物湯時,如血虛用白芍,血瘀用赤芍,血寒用熟地,血熱用生地,補血用歸身,散血用歸尾。病在上者,重用川芎,在下者,川芎量少許。
“祛風先行血,血行風自滅”這是闡述血與風關系的著名臨證格言。行血的含義應當包括:其一、血脈瘀滯而致血行不暢;其二、血虧不盈而致血行不暢;其三、血行不暢郁久化熱,熱盛生風。
總之,病機在于一個“郁”字。擴展開來,是不是只有血郁呢?氣郁、痰郁、濕郁,甚至是火郁,這些是否也見于臨床實際?即郁而化熱,熱而化風,則見皮毛諸癥:癢、干、燥、腫、痛、疹、斑、瘡、脫發等等。
另外有沒有毒郁一說,留待思考。
熱在哪里?肺合皮毛,是否在肺?李鳳林認為伏火在肺,發于皮表而現諸癥,故選方瀉白散。(清熱降肺的麻杏石甘湯是否可用?特征是什么?)并且還有濕邪侵襲,故用白蘚皮清熱除濕。李中梓在《雷公炮制藥性解》中解釋“白蘚皮入肺經,故能去風,入小腸,故能去濕。夫風濕既除,則血氣自活,而熱亦從此逝矣”,此說可供參考。
以下列出幾首代表方劑,前后對比,與臨證結合將大有裨益。
養
營
疏
風
湯
當代 《李鳳林兒科醫萃》
組成:熟地 當歸 川芎 白芍 桑白皮 地骨皮 粳米 甘草 白蘚皮 麻黃 艾葉 蟬蛻 紅花
地、歸、芎、芍四物湯養營補血,滋陰扶正;桑白皮、地骨皮、粳米、甘草瀉白散宣肺清熱祛邪,而麻黃、蟬蛻、艾葉、白蘚皮、紅花疏風散濕、活血化瘀。全方起到祛邪不傷正,益血養陰不留邪之妙,用于肺系疾患效如桴鼓。
病機:營血虧虛,風濕熱邪郁阻于肺。
消
風
散
明代《外科正宗》
組成:生地 當歸 防風 蟬蛻 知母 苦參 胡麻 荊芥 蒼術 牛蒡子 石膏 甘草 木通
具有疏風養血,清熱除濕之功效。主治風疹、濕疹。皮膚疹出色紅,或遍身云片斑點,瘙癢、抓破后滲出津水。治風濕侵淫血脈,致生瘡疥,瘙癢不絕,及大小兒風熱癮疹,遍身云片斑點,乍有乍無者。
本方用藥可分為四類:
一、補陰:生地、當歸、胡麻、甘草;
二、祛風:防風、荊芥、蟬蛻、牛蒡子;
三、清熱:知母、石膏;
四、利濕:苦參、蒼術、木通。
由此可見,本方的功效不在養血疏風,而在滋陰清熱疏風,這與李鳳林的養營疏風湯是不一樣的。而且本方清熱在胃經,即陽明之熱,而利濕又在太陰。所以本方作用于脾肺,祛肺風,利脾濕,清胃熱,而養營陰。
養
血
消
風
散
現代《朱仁康臨床經驗集》
組成:熟地15g,當歸9g,荊芥9g,白蒺藜9g,蒼術9g,苦參9g,麻仁9g,甘草6g。
功效:養血潤燥,消風止癢。
主治:脂溢性皮炎,血虛風燥,皮膚干燥,脫屑,瘙癢等。
方解:熟地、當歸滋陰養血,荊芥、白蒺藜、苦參消風止癢,蒼術健脾,麻仁、甘草潤燥。
涼
血
消
風
散
現代《朱仁康臨床經驗集》
組成:生地30克 當歸9克 荊芥9克 蟬衣6克 苦參9克 白蒺藜9克 知母9克 生石膏30克 生甘草6克
功效:消風清熱。
主治:脂溢性皮炎,人工蕁麻疹,玫瑰糠疹。
方解:本方從《外科正宗》消風散增減而成。生地、當歸、甘草涼血潤燥;知母、石膏清肌熱;荊芥、蟬衣消風;苦參、白蒺藜祛風止癢。適用于血熱生風、風燥諸證,舌質紅,脈弦滑數。
四
物
消
風
飲
明代《幼科概論》
治赤游丹應用四物消風飲,此癥為血液不清,積熱生毒,流行周身四肢頭面等處。不即發現赤游丹癥,亦必發于皮膚外間,處處成為瘡結。今因外間的引誘風邪一鼓蕩,熱毒隨血流皮膚中,遂受激而發為赤游丹也。宜用散風、解毒、活血、清熱之四物消風飲治之。能致其血液暢行,風自消散,郁熱能清,毒亦自解也。四物消風飲方列下:四物消風飲方
細生地(一錢) 當歸身(八分) 炒荊芥(八分) 赤芍藥(七分) 酒川芎(五分) 北防風(八分) 白蘇皮(六分) 秋蟬蛻(七分) 薄荷葉(七分) 酒獨活(五分) 銀柴胡(五分) 大紅棗(一枚)
以上各藥用水一茶碗半,煎成半茶碗,頻頻與兒服之。此方量數為一歲內小兒之劑,若至五歲上下,須加劑一倍、或加一倍半。酌量癥的輕重,及年齡的大小,與藥之分量,比較準確,放心給兒服之,必能立見切效,此方劑是消此等風毒之效藥也。不過丹癥愈后,須謹記發物,例如魚腥雞鵝等動風燥血之品,尤須忌之,否則再犯則難治。
四
物
消
風
飲
《外科備要》
四物消風飲 治赤游風。
當歸 生地(各三錢) 芥穗 防風(各錢半) 川芎 赤芍 蟬蛻 薄荷 獨活 柴胡 白蘚皮(各一錢) 姜蔥引
所以此方大致分為兩部分:
一、四物湯:生地、當歸、川芎、赤芍
二、疏風之藥:荊芥穗、防風、蟬蛻、薄荷、柴胡
三、祛風散濕:獨活、白蘚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