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9日,銀川,中國兒童免疫與健康聯盟(China Children’s Immunity and Health Alliance, CCIHA)成立大會順利召開。
CCIHA由北京醫學獎勵基金會、首都兒科研究所、上海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等9家醫院科室倡議發起,全國從事兒童免疫與健康工作的醫療機構、社會組織、產學研單位共同組建。聯盟明確以幫助指導成員單位免疫專科專業建設和專業人員培養、針對兒童免疫熱點問題組織籌劃教育與研究項目、促進社會對兒童免疫認知、獎勵兒科一線醫師為己任,致力于還社會和家庭一個好孩子的單純目標。中國兒童免疫與健康聯盟,也是兒科第一個以專業形式成立的聯盟,為中國兒科免疫疾病診療和兒童生長發育事業打開了一個交融協同發展的新篇章!
會議上,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風濕免疫科唐雪梅教授就維生素D與疾病的關系,作了精彩報告。
維生素D為固醇類脂溶性維生素,1913年,美國科學家Elmer McCollum和Marguerite Davis在魚肝油里發現了一種物質,起名叫「維生素A」,后來,英國醫生EdwardMellanby發現,喂了魚肝油的狗不會得佝僂病,于是得出結論維生素A或者其協同因子可以預防佝僂病。
1921年Elmer McCollum使用破壞掉魚肝油中維生素A做同樣的實驗,結果相同,說明抗佝僂病并非維生素A所為。 他將其命名為維生素D,即第四種維生素,但當時的人們還不知道,這種東西和其他維生素不同,因為只要有紫外線,人自己就可以而合成。
1923年,人們知道7-脫氫膽固醇經紫外線照射可以形成一種脂溶性維生素(現在知道是D3),Alfred Fabian Hess甚至指出「陽光既是維生素」。德國哥廷根大學教授AdolfWindaus在1930年成功的研究出維生素D的化學結構。1923年威斯康辛大學Harry Steenbock證明了用紫外線照射食物和其他有機物可以提高其中的維生素D含量,用紫外線照射過兔子的食物,可以治療兔子的佝僂病。就用自己攢下的300美元為自己申請了專利,Steenbock用自己的技術對食品中的維生素D進行強化,到1945年他的專利權到期時,佝僂病已經在美國絕跡了。隨著科學的不斷發展科學家發現維生素D的作用不只是可以預防佝僂病對其他疾病也有幫助。
維生素D如何獲取?
我們先來了解下我們是如何獲得維生素D的,
1.外源性:這一個大類是從食物中獲取維生素D,像三文魚,雞蛋黃,乳制品,蝦等食物都是含有豐富的維生素D;
2.內源性:這類是通過陽光照射來獲取維生素D。人體皮膚中的7-脫氫膽固醇在經過日光中紫外線的光化學作用轉化為維生素D3。
除去以上這二種以外嬰幼兒還可以通過母體-胎兒的運轉來獲得維生素D,也就是說,胎兒在母體時通過胎盤獲得維生素D,在胎兒出生后維生素D的儲存可滿足出生后一段時間的生長需要,所以新生兒體內維生素的量與母親的營養狀況和胎齡是有關系的。
我們來快速簡單的了解下維生素D的作用:
1.鈣磷調節
+增加腎臟近曲小管對鈣磷的重吸收
+促進腸黏膜對鈣磷的吸收
+刺激破骨細胞促進骨質溶解,升高血鈣促進骨生成。
2.免疫調節
25( OH)2D3的血液水平和其調節作用有直接關系,在其血液水平很高或很低時,都會出現免疫抑制,但不同濃度下引起免疫抑制的機制是不同的。在血液中維生素 D 濃度很高時,可以刺激產生 TGFβ-1 和 IL-4,這兩種細胞因子可以抑制炎性 T 細胞的活性,通過這種抑制使免疫功能下降。
重點來了,維生素D與疾病的關系
1.VitD與毛細支氣管炎
毛細支氣管炎是嬰幼兒較常見的一種下呼吸道 感染性疾病。主要臨床表現為喘憋、三凹征和呼吸急促。發病多與免疫有關,且該年齡段小兒常伴有維生素D 缺乏。
有學者用RTC調查法發現,每天攝入(100IU/kg.d)維生素D與安慰劑二組對照發現使用維生素D組:
1.有效降低了疾病緩解的平均時間;
2.降低了達到經口喂養的平均時間;
3.降低了住院日數。
這是因為維生素 D 對呼吸系統的保護促進作用 ,維生素 D 可通過影響II型肺泡上皮細胞的分化和表面 活性物質的分泌從而促進胎兒肺的成熟。同時維生素D對適應性免疫中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1,25ˉ(OH)2 D3 會影響活化 T 細胞的分化,通過減少 ILˉ2 和干擾素的分泌,增加 ILˉ4、ILˉ5 和 ILˉ 10 分泌,抑制輔助性 T 細胞( helper T cells Th) 1 反應,促進 Th2 反應,并能通過抑制免疫應答,減輕炎 癥反應和組織損傷。
2.VitD與糖尿病
曬太陽讓皮膚接觸紫外線B(UVB)是維生素D的主要來源,長期以來都認為,像是芬蘭和瑞典等陽光較少的高緯度國家,罹患第一型糖尿病的比例較高;接近赤道的國家比例較低。維生素 D 缺乏會使單核細胞成為脂肪轉運者。單核細胞是免疫系統中的一種白血球。它們從骨髓進入血液的幾天后,往往會移動到組織中,在那里成熟為巨噬細胞 。失活或減少單核細胞和巨噬細胞上的維生素D 受體,會增強肝臟和動脈壁的炎癥;而單核細胞附著到血管壁的能力也會提高,在那里釋放出與糖尿病和心臟病有關的膽固醇和炎癥性物質。
有一個列隊研究在新生兒出生后一年每天補充2000IU維生素D3,研究發現維生素D3有效降低自身免疫疾病如一型糖尿病的風險。
3.VitD與類風濕關節炎
類風濕關節炎(RA)是一個主要影響關節的長期持續性疾病。它通常導致關節發熱、腫脹和疼痛。疼痛和僵硬往往于休息后更惡化。最常見的是手腕和手涉及到身體兩側相同的關節。這個疾病也可能影響身體其他部分。目前雖病因還不明,但有很多研究表明,如果攝入足夠的維生素D可以幫助預防類風濕關節炎,但是一旦炎癥疾病建立起來,它就不那么有效了,因為像風濕性關節炎這樣的疾病會導致維生素D缺乏敏感性。
上圖為在類風濕性關節炎(RA)患者組和對照組中,維生素D 3 [25(OH)D 3 ]平均值±
4.VitD與幼年特發性關節炎
Nisar MK 等人曾將 19 篇幼年特發性關節炎文獻進行 Meta 分析,分析了JIA 患兒血清維生素 D 水平情況,結果顯示有 82% 的 JIA 患兒存在維生素 D 不足,其中,以全身型水平最低,這一研究表明JIA 患兒存在 Vit D 水平不足,甚至缺乏。
維生素D居然那么有用,那么應該攝取多少?
上圖為中國營養學會對維生素D每日攝取量的一個建議,對比美國內分泌協會的做法,中國對每日最大劑量還是相當保守的。
安全使用最重要
維生素D雖然對很多疾病都起到了預防作用,但如果超量也會造成維生素D中毒。所以東西雖好,過而不及。當血清維生素D水平100 ng/ml(250 mmol/L)為維生素D過量。當150 ng/ml(375 mmol/L)為中毒。初期癥狀為厭食,惡心和嘔吐,繼而出現尿頻,乏力,神經過敏和瘙癢.腎功能受到損害,出現尿比重降低, 蛋白尿,管型及氮血癥.可出現轉移性鈣化作用。最好最安全的做法就是根據每個人不同的情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服用。
到底如何補充?
說了那么多,到底應該怎么補充維生素D。我們既然已經知道補充維生素D的方法有內源性和外源性二種,那么我們就應該多曬太陽,需要曬多久的太陽呢?維生素D研究者、前美國西南醫學院教授索拉姆透露,如果曬太陽至皮膚發紅,人體將會合成2萬IU的維生素D。但在陽光下出現皮膚紅腫或是過敏,不利于皮膚健康。所以保護皮膚的同時,若想要通過曬太陽安全地獲取維生素D,每周應該在陽光較好的上午10點~下午2點走出戶外,讓手腳、胳膊和腿(約占全部皮膚的25% )曬2~3次太陽。
外源性就要通過食物補充或是維生素D制劑,在選擇維生素D制劑時需要注意有沒有致敏性元素(橄欖油,椰子油等)。
我們兒科醫生平時在工作中經常接觸到維生素D,對它印象最深的就是維生素D對鈣磷的調節,但近年來不斷的研究表明它對免疫調節的作用也日趨顯現,但具體的用量和療程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改進調整。現在市面上有很多維生素D制劑,所以家長們在選擇時也需要看清成分合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