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以后,隨著鑒藏印、齋館印、吉語印等閑章的使用日趨廣泛,印章逐漸突破了原有的信用憑據功能,被文人墨客當做文學、書畫之外又一抒情表意的藝術載體。到了元代后期和明代中期,花乳石、青田凍石等石材先后被引入篆刻創作,其溫潤細膩、易于受刀的特性,使得原本只能由工匠完成的印章鐫刻,連同刻制前的書篆過程,在文人手中得到完美呈現。印章材質的變化,逐漸擴展了篆刻的創作群體。在此之前,由于歐陽修、趙明誠等學者的推動,宋代金石學的勃興,帶動了集古、摹古印譜的出現,人們開始把印章納入藝術審美的范疇。經過數百年發展,篆刻成為一項體現創作者學識、修養和個性的,充滿雅趣的手工勞作,并最終升華為具有創作和審美價值的獨特的藝術形式。
篆刻創作群體的擴大和作品數量的增多,一方面推動印章風格在摹古基礎上產生了大量的演變和創新,進而出現了印學史上僅次于漢印的又一藝術高峰。另一方面,也造就了一大批精于此道的篆刻名家,他們之間往往有師承授受的關系,或者由于地域和行誼的接近而在藝術趣味、創作手法和風格特征上表現出某種程度的趨同性,由此形成了篆刻藝術的不同流派。
文彭(1497—1 573)是印學史上公認的文人篆刻的一代宗師。明清印學一脈從他開始,經由何震、程邃、丁敬等人的傳承和創變,不斷開枝散葉,衍生出風格面目極其豐富的篆刻流派,流風所及,直迄清代中葉,后世有印論家將他比作倉0立佛教南宗的六祖慧能。他和受他直接影響的一批篆刻家被歸為我國印學史上第一個篆刻流派,用文彭的號來命名,稱為“三橋派”,又因其籍隸蘇州而稱為“吳門派”。
文彭“琴罷倚松玩鶴”(連款)
文彭之后,治印家可以稱宗派的,明清兩代主要有皖派、歙派、浙派、鄧派、黟山派、吳派、趙派等。根據創立者或代表人物的不同,又有雪漁派(何震)、泗水派(蘇宣)、莆田派(宋玨)、婁東派(汪關)、徽派(程邃)等。各流派的命名,或因籍隸,或系以人。由于明清文人篆刻發展的脈絡綿延數個世紀,牽涉的篆刻名家人數眾多,藝術的傳承取鑒又非一時一家所能拘同昕以關于流派名稱和印人歸屬歷來有多種不同說法。對于流派的分別,本章主要采用了鄧散木先生《篆刻學》中的說法。
1.皖派
皖派的開創者是文彭的弟子何震,他是婺源人,婺源舊屬安徽徽州,以地系名,故世稱“皖派”。何震深究古籀,精研六書,嘗謂“六書不精義入神,而能趨刀如筆,吾不信也”。他力主以六書為準則,反對元末以來印家不求篆法、隨意杜撰的習氣,為篆刻創作文字的規范化奠定了基礎。何震的篆刻作品古樸典雅、清新雋逸,渾穆不及文彭而蒼勁過之。他對于摹刻漢印用力甚勤,其仿漢白文,刀法猛辣挺勁,刀痕歷歷可見,功力獨到,給人以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何震曾經游歷邊塞, “自大將軍下,皆以得一印為榮”,盛名遠播,被時人推譽為“近代名手,海內第一”。得其傳者,有梁裹、蘇宣、朱簡、汪鎬京、江皓臣、程林、金光先、文及先、汪關、汪泓及程原、程樸父子等人,而以梁、蘇二人為最。梁衰又傳及鄧石如,鄧石如以圓勁取勝,為鄧派開山之祖。
何震“聽鸝深處”(連款)
2.歙派
歙派的開創者是程邃。程邃初宗文彭、何震,后自立門戶,善以大小篆、鐘鼎款識入印,尤其得力于秦朱文,可惜對于文字六書之義未能精審,篆法時有乖訛。傳程氏之學者有巴慰祖、胡唐、汪肇漋,與程邃合稱“歙四子”。此外,還有黃呂、黃宗緝、唐燠、程奐輪、程錦波以及江恂、江德量父子,并傳程氏薪火。與巴慰祖、胡唐同時的還有董洵、王聲,專習秦漢印風,自成一隊,時稱“董巴胡王”。歙派諸子善以澀刀擬古,風格渾樸高古,對篆刻刀法的創變影響很大。
程邃“竹籬茅舍”印章
3.浙派
浙派的開創者是丁敬。丁敬篆刻遠承何震,近接程邃,力追古賢而不肯墨守漢家成法,時人稱其“兼擷眾長,不主一體,故所就彌大”。繼其后者,有金農、鄭燮、黃易、奚岡、蔣仁、陳鴻壽。除鄭燮外,其余均籍隸杭州,與丁敬共稱“雍嘉七子”。丁、黃、蔣、奚亦稱“西泠四家”;或以丁、黃、蔣、奚及陳鴻壽、陳豫鐘合稱“西泠六家”;再益以清咸同間之錢松和陳秋堂的弟子趙之琛為“西泠八家”。另還有胡震、張燕昌、楊懈、翁大年、楊大受、陳祖望等,自黃易、奚岡以下,皆師事丁敬,或為私淑弟子,可見當時浙派印風流傳之廣。其后又有鐘以敬、江尊、楊輿,各傳趙之琛衣缽,胡鑊能得奚、趙之長,華復傳錢松之學,陸泰傳楊獬之學等。浙派篆刻善用短刀碎切,于生澀中寓堅挺之意,印面字形與章法布排則多平均方正,渾穆高古而富剛健之氣。但浙派流傳既廣,漸成風習,后世學浙派者神意漸失,流弊滋生,以致有“鋸牙燕尾”之譏。
丁敬“煙云供養”(連款)
錢松“橫云山民”(連款)
4.鄧派
開鄧派者為鄧琰(字石如)。鄧石如書法剛健渾樸,有四體書“國朝第一”之譽。篆刻師承梁袤,而益以己意,不屑于高標秦漢。篆法以圓勁取勝,成就極高,后人稱其“書從印入,印從書出”。傳其學者,為包世臣、吳熙載、趙之謙、胡澍、周啟泰、程荃。吳熙載為包世臣弟子,私淑鄧石如,長于朱文而自具面目,治印多達萬方,后人有“用刀如筆,已登峰造極”之譽,影響極大。趙之謙篆刻初宗浙派,后私淑鄧派,金石學造詣很深,博采秦漢六朝以來鏡銘詔版、權量泉幣文字及造像入印,拓展了篆刻取資借鑒的范圍,其“印外求印”的主張對后世影響很大。趙之謙弟子有錢式、朱志復等,其后又有趙時桐,取趙之謙靜穆穩俊的筆意,規摹秦漢,力求平正。易大庵篆刻博參磚甓瓦當文字,尤擅古璽,挺拔古拙,樸野渾穆。傳吳熙載之學的有趙穆,功力稍弱而別具機杼,大書深刻,刀法謹嚴,兼浙、皖兩派之長。介乎吳熙載、趙之謙之間的,又有吳咨、徐三庚。吳有《適園印印》行世,功力至深,但纖麗有余而剛勁不足。徐三厭刻印由浙派入而鄧派出,旁參《天發神讖碑》筆意,多用切刀,而篆法上密下疏,線條飄逸妍媚,有吳帶當風之致。時人或有譏評.對日本近代篆刻影響很大。
鄧石如“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印章
趙之謙“北平陶燮咸印信”(連款)
吳熙載“經史自娛”(連款)
徐三庚“風流不數杜分司”(連款)
5.黟山派
開黟山派者為黃士陵。黃土陵長期客居嶺南,所以影響也主要在閩、粵一帶。他師承在吳、趙之間,白文多擬趙之謙,朱文則雜取權量詔版泉幣文字入印,腕力特強,一時無兩。其子少牧,能傳其家學。弟子有李尹桑,善守師法而時出新意。惜局促南疆,傳播不廣。
黃士陵“元常長壽”(連款)
6.吳派
開吳派者為吳昌碩,其篆刻初參丁敬、鄧石如,繼法吳熙載、趙之謙,后獲見齊魯封泥及漢魏六朝文字,印風遂變而為古拙峭勁,一掃浙、皖流風??逃∠灿免g刃,信手進退,印面融會筆意與畫理,大氣磅礴,深受時人推崇,盛名遠播,及于海外。傳吳氏之學者有王個移、費龍丁等人。
吳昌碩“棄官先彭澤令五十日”連款
7.趙派
趙派創于趙石,受吳昌碩影響頗深而章法精密過之,一印入手,必先篆樣別紙,務求布排停勻方肯奏刀,所作平正者揖讓雍容,運巧者神奇變幻。早年學吳昌碩,未敢稍越規矩,晚年則與吳昌碩各樹一幟,故列為趙派,為明清以降流派印之殿軍。
趙石“天下為公”
趙石“何陋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