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山石、1963年出生于山東夏津,就讀于天津美院,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國家畫院、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德州市美協副主席、文化部國韻文華書畫院畫家、中國畫院特聘一級畫師、中國老子書畫院副院長,被評為21世紀最具 收藏價值與升值潛力的中國山水畫一百家,2012當代最具學術價值與市場潛力山水畫30家。
作品入選中國美協主辦中亨杯全國書畫大展、紀念孔子誕辰全國書畫優秀作品大展、紀念講話60周年全國美展、西部輝煌全國中國畫提名展、紀念紅軍長征勝利七十周年全國中國畫展、首屆草原情全國中國畫提名展、齊白石藝術節全國中國畫作品展、紀念黃道周全國中國畫提名展、2007全國中國畫展、2010故宮金秋中國名家書畫大展、紅色太行全國中國山水畫展、首屆、第二屆全國山水畫藝術雙年展、第六屆中國美協會員中國畫精品展、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全國中國畫展。中國山水畫學術邀請展暨中國山水高峰論壇、齊魯頌山東省中國山水畫晉京展、齊魯頌--“三個一百”美術創作工程百處山東名勝古跡作品展等。獲2006李苦禪全國中國畫提名展優秀獎、2006全國中國畫展優秀獎、綠色和諧第四屆全國中國畫作品展優秀獎、走進鄂爾多斯國際美術大展優秀獎、中國永樂宮第四屆國際書畫藝術節書畫百佳獎、萬家樂杯全國中國畫大獎賽優秀獎、全國扇子藝術大展優秀獎、第六屆當代山水畫展優秀獎。香港大紅鷹杯海內外書畫大獎賽一等獎、石景宜博士杯華夏書畫創作大賽金獎、中國傅抱石藝術節全國中國畫展銀獎等。
作品先后發表于《美術報》、《中國書畫報》、《羲之書畫報》、《神州詩書畫報》、《國畫收藏》、《國畫鑒賞》、《國畫經典》、《東方藝苑》、《國畫家》、《畫苑》、《亞州美術》、《中國畫大觀》、《中國藝術報道》、《吳山石畫集》等報刊及百余部畫集,并多次舉辦個展聯展,作品被國內外多家美術館、博物館等單位收藏。
郵箱:wushanshi2006@sina.com
博客:http://blog.sina.com.cn/wushanshi
QQ:752042989
手機:13583440029
溪山春曉 136cm x 68cm
情感生活學養
文/吳山石
中國畫經過數千年的發展,融匯和汲取了中華民族各方面的文化素養,以其特有的思維方式,審美意識和民族的哲學觀念,在世界美術領域中自成獨特體系。中國畫是一門綜合藝術,涉及到文學、歷史、美學、哲學等多個領域,形成了具有豐富人文內涵的藝術精神和審美標準,其題材廣泛,內蘊豐厚。從儒家思想的傳統意義上講,所有的中國作品都有著“成教化,助人倫”。以現代藝術觀點來講,任何藝術作品的中心思想都是唯美的,是能帶給讀者愉悅、感動的、有意味的形式。同時又弘揚真、善、美的正大氣象。精神是超越于生命之上的一種情懷,一種思想、一種人格。中國畫的創作是自由的,畫家因自由的感召而創作。自我意識的體現,可使畫家免于在自然的生命狀態中沉沒。隨著文明的演進,中國近年出現了空前的盛況,但中國畫藝術精神的缺失不容輕視。真正具有藝術精神的作品一定是表現個性的,是畫家心靈的文本。這種心靈的狀態與人格精神是藝術作品的內在“經典”價值之所在。“經典”是一個民族文化的典型性創造樣式,強調經典就是在強凋文化性的同時,強調民族性。
溪山訪友 136cm x 68cm
中國畫創作,最基本的要素是情,畫家的創作激情來源于自然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情感碰撞。這是一種真情的宣泄,是畫家在創作中對客觀自然的主觀認同。要把從生活中得來的一切原始材料加以研究與分析,要把生活給自己帶來的情感上的沖擊的豐富感受加以升華,變成理性的感知,找到知覺的配合,中國畫作品的產生,必須具備兩上條件:一是自發的獨特的情感;二是與現實生活的緊密接觸。我們需要的是,回到單純、質樸、追求真善美的生活中去,回到廣袤、神秘的大自然中去,追求內在的真實,體會物象由內向外散發的生命力。中國畫創作,是一項移情、移景、移性的綜合藝術思維活動。只有通過對自然、造化的認識,喚起對自然的感慨,才能稱之為真正的創作,并且還在經歷艱辛的藝術勞動——概括、夸張、取舍、變形等一系列的藝術思維,方能塑造出理想化的藝術形象。如果一個中國畫家只熟悉自然生活,而缺乏對社會生活的理解,也就很難有優秀的作品問世。
溪山古寺 136cm x 68cm
羅丹說:“藝術就是感情”,感情則來自生活體驗,雖然生活本身不是藝術,但生活能喚起畫家的創作靈感。畫家的感情深度靠生活的積累,通過深入生活,不斷地積累感情,以保持畫興不衰。何況,筆墨是受思想感情支配的。只有從生活中觀察、理解、體驗,才能“悟”出藝術的真諦。這才是棄玄務實之道。藝術源于生活,經過了藝術家的創造后,它又高于生活。
首先體現的是自然崇拜意識,在作品中所營造的空間是廣袤無垠與浩瀚無邊的,在人與自然的關系處理上,反差極為強烈,人總是在自然的包圍與擠壓之下;而且,與自然相比,十分渺小,能體現出對大自然的崇拜敬畏之情,加上主觀處理與個性手法的表現,獲得了深沉、渾然的“天地大美”的浪漫氣息,成了一種雄健精神與力量的象征。
面向自然,走近自然,用一顆靜默的心靈去感受天地之大美,去營造那種單純、樸素、渾厚的氛圍,在蘊含著一種古風中表達獨特的情感意向,審美向往與藝術追求。
山色蒼壯 136cm x 68cm
二是原始古風傾向,中國畫以特定的氣息與神韻,展示了中國畫獨具的古樸、粗獷而又醇厚的原始風情,這種力量在畫面中讓人心情激蕩,在人的心靈深入持久的顫動,令人回味不已,包含了原始的質樸,因而顯得格外淳樸、真摯、不虛偽、不矯情,富有野性,追求的是樸素的古風,不以雕琢眩人耳目,而以韻味、情思和不可言說的空靈、雅逸,讓人留連感懷并獲得歷史的縱深感,引發我們對新舊交替的文化思考,使作品滲入歷史感而變得凝重渾然。
三是浪漫主義的復歸,如山水畫不是客觀地再現生活,而是主觀地表現生活,是強調對山水的主觀感受而非客觀真實的再現。那些蒼茫的群山,飄動的云煙都是經過心靈過濾并呈現主觀色彩的意象。因而,在靈動的筆致下能體現出最深沉的情緒,營造出詩意的感覺,在一種想象中把主觀表達推向一種境界。
四是現代審美情趣,通過色彩的運用增添了作品的現代審美意趣。尤其將傳統色彩與西畫構成理念進行巧妙的結合,產生了凝重、堅實、厚重、質樸的審美效果,強化了作品內蘊的傳達,展露著一種悲壯色彩的象征手法猶如史詩般的豐碑,營造出一種恬靜的自然之美。
林間情趣 136cm x 68cm
中國畫就是要表達一種思想,一種情結,也就是所說的境界與氣象,有了這明確的目標,然后再思考用什么樣的語匯來表達它。當然,十分不易,因為傳統中給了我們太多的語匯。畫山水就是要表達渾厚、空靈、曠達,只有經過高度提煉才能形成藝術作品。這里既要遵循法則,又要創造,以強烈的風格與個性賦予自然新的內容,以磊落雄強民族精神,帶給人們渾灝壯宏的審美感受。
中國畫不是畫完就算完了,還有陶冶人們性情的一點,這就是中國畫所體現的書卷氣。中國畫重視的書卷氣,既是一種風格,又是一種繪畫氣質,風格與氣質和畫家的個人品性有關,與學養有關,與處世哲學有關,是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要靠讀者去品味賞析,是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中國畫風格的不同,引出格調的差異。格調也是鑒別中國畫藝術價值的主要依據。但一個畫家風格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繪畫作品所提供的廣闊空間是置于雙重境地,既是作品的創作者,又是作品的第一讀者,所以必須求之于他的全面修養,對詩、書、畫、印的學識,為人、論道等都在其內,個人的體悟愈深刻,成就才能愈高。風格的形成要靠自己終生修煉感知;要靠對傳統經典作品的鑒別欣賞;要靠畫家的真知灼見來實現。
茂林清幽 180cm x 98cm
“外師造化”是藝術創作的源泉,是基礎,是對客觀對象的審美觀察的強調。造化是指作為繪畫對象的客體,既包括所被描繪之自然環境,也包括作者之生活接觸的人文環境。這些都通過眼睛立于胸中,心通過造化的涵養和充實,再修煉胸中之萬象,使萬物溶入畫家的意識,情緒,功力,以手偶得。所謂“外師造化”,一方面是指藝術家在藝術創作中,要博采眾長,學習傳統精華;另一方面,是指藝術家應深入生活探究生活本質,以獲得藝術構思之啟迪和藝術創作之靈感。簡言之,“外師造化”是畫家從客觀事物中吸取創作原料與經驗,用于忠實的描繪對象。但是,作為一位成功的畫家僅僅停留在這一點上是不夠的。畫家還必須進而對上述事物和經驗及自己所要表達的主題進行綜合,形成作品中的形象,通過畫家千錘百煉苦心制成,作品中的形象已不是自然造化中標本式的再現,而是表現畫家的人格、氣質、學養、心胸、功夫,即“中得心源”。
“中得心源”是藝術創作的根本原則。“心源”泛指畫家的思想信念、情感和藝術修養等。作者是心源的主體。“中得心源”之“心”也即為思,要求畫家對自然景物要進行擇選,考慮整體布局,畫家要反復推敲,琢磨研究。荊浩認為:“思者,刪拔大要,凝想感物。”這句話對于“思”指出了一個全面的思想方法,要求畫家能從復雜的物象中求規律,將復雜之形體進行主觀歸納,伴以情感、興趣、感受,想象等因素作用,創造出反映自己思想境界的作品。
夢回故園 180cm x 98cm
畫家必須向“自然”造化的認真學習和用心揣摩中獲取創作素材和再現它的技巧與能力。比如作家要通過對現實生活的觀察和體驗來完成故事情節的構思和人物塑造;畫家要通過學習觀察和寫生掌握客觀對象和自然景物的造型與色彩規律;作曲家則須通過對生活的感受和體會,才能譜寫出表現人物情感和自然狀貌的音響、節奏與旋律。此謂“外師造化”。其次,“中得心源”的“中”乃藝術家創作之作品,它來自于外師造化,得自于心源感悟和認識,即畫家主觀意識對客觀事物的能動反映,是畫家心靈的產物,故謂“中得心源”。二者反復作用,也就形成了藝術無境的境界。因此自然“造化”需要畫家永遠虔誠地面對和學習,不僅是為新的藝術創作,更是為“心源”素養的不斷豐富與提高,從而最終使藝術再現能夠更加生動,更加深刻地傳達畫家的主觀意識與情感。這就是“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思想內涵所反映的藝術規律。真正的藝術,必定具備精湛的藝術技巧和心智的創造,永恒的藝術生命必經“造化”與“心源”的結合、孕育才能誕生。
石魯先生曾經說過:“畫者自身找生活,生活并不找畫者。畫家生活為營養,生活藉畫顯精神。畫者當吃進生活,然后吐出藝術。若牛吃草而產乳也,蜂采花而釀蜜也。”同時在談到觀察物象時,他又說:“觀物當兩面觀、變動觀,上下觀、遠近觀、表里觀、無所不觀,無微不至、必熟才能活。”我認為,藝術離開生活,離開第一感受,就是無源之水。
林間情韻 68cm x 68cm
我認為好的畫家應有以下特征才能使中國畫走向之經典:一、創造性,好畫是在前人基礎上的增補,不是隔斷的關系;二、唯美性,好畫要符合美的法則,讓人民點頭認可的;三、實踐性,大量的畫證明他的藝術觀點、藝術創造,展示他的藝術才華;四、理論性,大量的主張、觀點、系統的理論通過他的實踐表達出來;五、深刻性,好畫要有廣泛的修養和人文哲學思考;六、代表性,好畫要在一個畫派、一個地域、一種風格具有代表性,有領前作用。畫畫首先學要做人我相信“做人是大技巧,學問是小技巧”,大師更是這樣。畫家畫到一定程度,可能不僅是技法上的東西,而是一種修養。畫不在于畫,而在于誰在畫,不要老去考慮具體怎么畫,更要多從宏觀感覺上來看。這問題不僅是畫家,做理論也有同類問題。什么是好畫的標準,能確定,好的畫應該是體現博大精深的人文關懷,這是中國畫傳統的精髓,它能夠使中國畫和畫家從技法的層面拔高層次,上升到有文化內涵的層面,提高審美品位,不僅是筆墨,標準具體來說是能夠體現時代具體要求的。具有“正大氣象”、“中國氣象”、“現代氣象”及“民族精神”、恢弘經典的中國畫作品。
棗鄉八月 68cm x 68cm
中國哲學思想中很重要的就是“天人合一”,就是指人與自然要和諧,人和自然要和諧發展。在創作中抓住這一精神。中國藝術比較注重雄渾與厚重這一品味。當今,中國民族振興,藝術上也要提倡雄強的東西,擔保一種酣暢之風,大氣、深厚的藝術風格也正符合當代民族精神。“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是創作之立足點,“得古人之心發自然之跡”是從傳統和生活而來,走自己的路,尋找自己對自然的感悟,最深的印象體材表現,不能人云亦云,把自己本性中的寬厚、溫雅、寧靜、帶到畫面中,用宏觀的眼光來表現大自然的博大與幽靜,與精神的空靈和自然的沖力,好好生活認真畫畫,多讀書勤思考是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要把繪畫視為一種生活、一種愉悅,只要投入就能傾注情感,那就要到生活自然中去,情感源于生活、藝術源于自然,情景交融才是其精蘊所在。藝術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要不斷否定自己的作品,完善自己的作品,使作品走向經典輝煌。
秋韻到農家 68cm x 68cm
注:
1、如果您喜歡微信內容,請點擊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2、如果您喜歡《國畫經典》,請點擊右上角查看公眾賬號,關注《國畫經典》。
感謝您對我們工作的鼓勵和支持,我們將為您呈現更多精彩。
《國畫經典》展覽委員會
策展工作團隊
公眾微信:guohua_sunjing
官方雜志:《國畫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