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變教學模式,更新教學理念,讓課堂更精彩。
課堂是教育教學的陣地,精彩靈動的課堂不但能讓學生如臨其境的感同身受,而且更能讓學生在這種愉快的氛圍中輕松掌握知識,從而達到教育教學的目的。改變教學模式,更新教學理念就是實現精彩課堂行之有效的途經之一。 記得上第一節課時,當我走進教室時,展現在我眼前的教學設備只有一張三尺的講臺,半盒粉筆,一塊略顯滄桑的黑板,僅此而已。沒想到多媒體廣泛普及的今天,在這深山小學里,依舊是三尺講臺,一根粉筆的教學模式,難怪學生對學習缺乏興趣! 隨著對學校的了解,我才知道學校不是沒有多媒體教學設備,而是缺少懂操作的人,所以老師們只能用傳統教學模式來上課了,顯而易見,教學效果不盡人意了。知道這一點后,我打算從我做起,讓多媒體教學走進課堂,讓學生去感受不一樣的世界。還記得上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這個內容時,課堂上,我運用多媒體導入,回顧復習長方體正方體圖形的特點,在圖文并茂的輔助下,很自然過渡到新知教學,在學生自學探討的基礎上,我再次運用多媒體輔助,把長方體物件通過折疊拼的方式一一展現出現,讓學生直觀感受 長方體由六個面組成,相對的面相等,從而推導出長方體表面積公式。伴隨著圖形的不斷變化,學生既感到新鮮又感到驚奇,課堂上學生參與學習的活躍程度不言而喻了!整節課學生學得快樂,老師也教得輕松,連聽課的老師都不由得感慨:教那么多年,每次教到這個內容都覺得頭疼,因為太抽象了,學生不易理解,沒想到多媒體幫了個大忙!是呀!改變教學模式,更新教學理念,善用現代教學資源,就能給學生創造一個精彩靈動的課堂,學生的學習興趣當然也大大提高了,真的是事半功倍呀!
二、改變班級管理,讓學生各盡其能,塑造良好的班風、學風。
班級是學生成長的搖籃,也是學習的樂園。良好的班風、學風可以激發學生積極向上,也可以培養學生的真善美。繁雜的班級工作更能鍛煉學生堅強的意志力及各種應變能力,挖掘他們內在的潛能。但班級的形成除了靠班主任外,還得靠一批得力的班干部。
來支教第一天,當校長語重心長對我說:顏老師,四年級這個班級比較特殊,班風學風都不太好,不過我相信你能勝任。聽了校長的話,我知道我面臨的班主任工作是多么的艱巨,但憑著我滿腔的熱情,多年的班級管理經驗,我相信我能把班級搞好。在接班初期,我很快發現這個僅有三十八個孩子的班級為啥如此讓老師們頭疼了,原因除了有個別學生調皮外,更多是因為班級管理雜亂無章,學生無心向學造成的。找到病因后,我對癥下藥!首先著手選拔得力班干部。我告訴孩子們考察一個星期后選拔班干部,只要你有為班級服務的熱情,每個同學都有機會當選。由于以前沒設有班委會,就算有班長也形同虛設,所以對這一改變,孩子們熱情高漲,都為了能當上班干部改變了自己。一個星期后,通過孩子們自薦,推薦,全班投票的方式選出了九個班委成員。班委成立后,我在班里明確他們的職責,賦予他們管理班級的權利,制定好班級公約及一日班長負責制,讓各個班委成員各盡其能,做到每周進行一小結。同時讓其他同學也相互監督,做到生生互管,共同進步!當然作為班主任的我,除了做班干部堅強的后盾外,也隨時關注孩子們的一點一滴的進步,及時表揚。我參照了國外教育,是以贊揚為主,贊揚將孩子的潛力激發出來,樹立孩子的自信心。果然,在班委的監督下,學生有了很大的改變:地板變得干凈了,課前課堂紀律變得安靜了,清潔區也按時打掃了,更可喜的是孩子們學習勁頭足了。這一改變,我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法國作家盧梭說過:“榜樣!榜樣!沒有榜樣,你永遠不能成功地教給兒童作任何東西。”羅曼.羅蘭也說過:“要撒播陽光到別人心中,得自己心中有陽光”。可見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所以當在班級工作走向正軌后,我又運用了榜樣的力量。為了在孩子們心中樹立榜樣,我又開展了學習之星,禮貌之星,紀律之星,愛心之星四星評比活動,每兩周評比一次,通過樹榜樣,評先進,促進良好班風,學風的形成,從而達到教育教學的目的。
一份耕耘就有一份收獲,在孩子們的共同努力下,不但有了良好的班風學風,期末考試成績也有了意想不到的結果,數學科由原來第十名躍進全鎮第二名的好成績。對于這一改變,我不由得感慨:班風學風的好處與教育教學真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塑造了良好的班風學風,教育教學工作才能如魚得水。
三、設立班級圖書角、開放學校圖書室 ,拓寬學生視野。
山里的孩子見識少,視野窄,識字量少。這些對于上語文課,尤其習作教學來說更是一件令人頭疼的事。還記得剛教三年級第一單元習作,在口語交際時,學生都能根據要求暢所欲言,有個別學生還說得生動感人。我本想習作不就是我手寫我心嗎?學生說得如此到位,如此形象!習作起來應該不難吧。誰知,在學生動筆行文時,很多學生還是抓耳撓腮,無從下筆,就連那幾個口惹懸河的學生也不能把剛才所說的事寫下來。為什么同樣的指導方法,我原校城鎮里的孩子都能下筆如有神,而在這支教的山里孩子卻無法下筆呢?細察之后,我找到了根本原因是因為孩子識字量太少了,知識貧乏,無法重組自己的語言。 找到根源后,我就想方設法對癥下藥。
首先,在班級里設立圖書角,我要求學生每人最少為圖書角捐一本好書。學生也樂意,家長也配合,很快班級圖書角擁有了五十多本新書。在此基礎上,我在班上選出兩位得力班干來管理圖書角,并按要求讓同學們借書、還書,并且保證書籍的完好無損。這樣一來,學生的閱讀興趣挺濃的,每天都在書海里暢游,不知不覺收拾了很多好詞佳句來充實自己。
其次,山村學校尤其是條件較艱苦的學校常常得到愛心人士的捐贈。我支教的學校也不例外,前幾年學校就得到愛心人士捐贈的一批書籍,書籍的種類較多,有文學故事、優秀作文、童話故事等,最重要的是還有一些傳承中華文化的書籍,比如《弟子規》《三字經》等。但一直放在圖書室里沒有向學生開放。我知道這一情況后主動擔起這項工作,我希望通過開放圖書室,學生博覽群書、在書籍的熏陶下既增長知識又學會一些做人的道理。在我的精心準備及學生會干部的配合下,不到兩個星期的時間就向全校同學全面開放了。還記得開放的第一天,圖書室門口排成了長長的隊伍,孩子們的臉上充滿了借書飽覽的那份喜悅。現在圖書室正常開放,管理的學生會干部每天忙得不亦樂亦乎!而課余后,只要你仔細觀察,不難發現校園的每個角度都有孩子們閱讀書籍的身影。我相信孩子們如長期飽覽群書,潛移默化,不但習作水平、理解閱讀能力有提高了,而且也從中懂得了一些為人處世的道理。
四·著眼細節,從點滴小事抓起,促進養成教育。
古人曰:“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作為一名山區農村小學教師,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必須要求學生從點滴小事做起,從自我做起。在山區,大部分學生都是留守兒童,沒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有的家長本身素質就低,還有的家長長期在外打工,只有靠外公、外婆、爺爺、奶奶撫養,他們更沒有時間教育這些孩子,甚至也不懂得如何去教育孩子。針對這樣的現狀,我們作為一名農村教師需要著眼細節,從學生點滴的養成教育抓起。
我支教的學校是一間寄宿制的學校,學生從星期一到星期五都在學校住宿,所以每個學期一開學,我都要求學生嚴格遵守《小學生守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從生活習慣抓起,逐步培養自己良好的行為習慣。比如自覺遵守午晚睡的紀律,做好每天的清潔區衛生工作,合理安排好自己的早晚自習時間,課前做好上課的準備,不開無人燈不浪費水源;課間文明休息,走路輕聲,不追逐打鬧,不大聲喧嘩。同學之間要友好相處,大的同學要關心小的同學等。此外,我也多次開展以《弟子規》為主題的班隊會,通過這樣的班隊會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教會學生在家、在外、待人接物、為人處世、求學等方面所應具備的一些禮儀與規范。
我們都知道學生的自控能力差,特別是一些比較調皮的學生,一兩次的教育根本無法改變他們的不良習慣,這就更需要老師的時時監督了。比如說我班這個學期從廣東轉回的一個男生,學習、紀律特差,打架是出了名的,由于他人高馬大,被他打的學生敢怒不敢言,在班級中有極壞的影響。我了解這一情況后,多次找他談心,嚴厲批評他。一開始他也不買我的帳,對于我的話當作耳邊風,依然我行我素,不過我沒有放棄,相信孩子是有可塑性的。 偶然的一次機會,我發現他有一個閃光點,就是特愛惜糧食,從來不浪費飯菜。在我們學校學生打飯都是自己打的,吃多少打多少,很多學生都是打得多,倒得也多,經常是剩飯菜一桶滿滿的,而他每一次吃飯,他都是吃多少打多少。抓住他這一閃光點,我在班上表揚了他,表揚他愛惜糧食,懂得珍惜他人的勞動成果,也告誡孩子們浪費是可恥的行為,要求孩子們向他學習,從現在做起,從我做起,愛惜糧食、節約糧食,杜絕一切浪費行為,用我們的實際行動,做珍惜糧食的小衛士!或許是他沒想到老師還那么關心他,或許是他覺得自己也像其他同學一樣有閃光的一面,從那天開始,我發現他慢慢變了,變成愛同學了,打架也少了,人也變得勤奮了。“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我相信,只要我們教師堅持從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中抓起,潛移默化,學生的良好的習慣就養成了。
古人云:“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河無以成江海”,點滴小事可以改變人生。一年支教生活讓我喜憂參半。但卻讓我明白了班主任工作雖復雜繁瑣,但只要你從點滴做起,從小事做起,因勢利導,循循善誘,做到潤物細無聲,那你一定能把工作做到學生的心里去。正所謂“滴水能把石穿透,萬事功到自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