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深圳
2014年深圳市生產總值增長約10%,高于全國全省平均增速,提前一年完成1.5萬億元的“十二五”規劃目標;人均GDP約2.4萬美元,比2009年增加1萬美元,居內陸副省級以上城市首位;固定資產投資2715億元,增長13%,五年累計達1.13萬億元,超過前十年的總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9%,達4830億元,是2009年的1.9倍;進出口總額4877.4億美元,扣除融資性貿易因素后實際增長9.7%;在全面落實國家各項稅收優惠政策,減免稅超過500億元的基礎上,全口徑財政收入達5560億元,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082億元,五年均翻了一番;居民消費價格漲幅2.1%左右。
深圳創新驅動力更加強勁。國務院正式批復深圳成為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自主創新加快向引領式創新、全民創新、全面創新邁進。國際創新中心建設提速。PCT國際專利申請量增長15%,達1.15萬件,約占全國的一半。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為66.2件,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6倍。深圳再獲4項中國專利金獎,約占全國的1/6。華為成為我國內陸唯一入選的“全球百強創新機構”。根據中為咨詢網觀察,深圳位列《福布斯》“2014中國大陸最具創新力城市”榜首,在“2014中美創新人物”中國10人中深圳占一半。
(二)天津
2014年天津全市生產總值15722.4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10.0%。分三次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201.53億元,增長2.8%;第二產業增加值7765.91億元,增長9.9%,其中工業增加值7083.39億元,增長10.0%;第三產業增加值7755.03億元,增長10.2%,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49.3%,比上年提高1.2個百分點。
創新引領轉型發展。加快培育科技型企業,形成一批領軍企業和“殺手锏”產品。全年新增科技型中小企業1.48萬家,累計達到6.10萬家;其中,新增“小巨人”企業630家,累計達到3003家。大力實施萬企轉型升級,推動5841家企業完成6902個轉型升級項目。高新技術產業產值8503.36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為30.3%。天津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獲批建設。
民營經濟成為亮點。全年民營工業總產值10845.75億元,增長21.7%,快于規模以上工業14.4個百分點。民間投資6743.68億元,增長32.1%,快于全社會投資17個百分點,比重達到57.9%。民營企業出口114.69億美元,增長22.9%,快于全市出口15.6個百分點。民營經濟稅收1202.92億元,增長15.9%,快于全市稅收增幅2.4個百分點。
(三)重慶
2014年重慶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4265.40億元,同比增長10.9%。其中,全年進出口總值954.5億美元,同比增長39.0%,高出全國35.6個百分點。2014年,重慶市第一產業增加值1061.03億元,增長4.4%;第二產業增加值6531.86億元,增長12.7%;第三產業增加值6672.51億元,增長10.0%。其中,包括民營經濟在內非公經濟實現增加值8750.14億元,增長11.1%,占GDP的比重為61.3%。
去年,筆電產業與汽車制造業“雙引擎”助推重慶工業總產值增長14%。重慶工業總產值在2014年突破2萬億元大關,首次達到21520.41元。其中,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2.6%,高出全國4.3個百分點。重慶去年生產筆記本電腦6348.84萬臺,增長16.0%;汽車262.89萬輛,增長22.2%,其中轎車111.32萬輛。根據中為咨詢觀察,重慶已經形成全球最大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和國內最大汽車產業集群。
(四)蘇州
2014年,蘇州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35萬億元,增長8%。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4.66萬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36萬元,分別增長8.5%和10%,均超過地區生產總值增幅。全市工業總產值達3.06萬億元,其中新興產業產值、高新技術產業產值所占比重分別提高到47.5%和44.8%。新增現代農業園區面積9千公頃、高標準農田面積3.2千公頃,農業機械化水平達到87.5%。農產品質量安全穩定可控,又添綠色、無公害、有機農產品126個。服務業增加值6305億元,增長9%,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46.7%;新增各類金融機構111家,金融總資產達到3.4萬億元,增長13.3%;電子商務交易額超過5000億元,增長40%。
(五)廣州
2014年廣州地區生產總值1.66萬億元,增長8.5%。陳建華表示,雖然2014年廣州GDP增速比預期目標相差1個多點,但財政收入、就業、物價、進出口等方面都比較好,各項社會事業取得新進步。去年廣州有效應對經濟下行壓力,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去年廣州深化重點領域改革,激發市場活力和內生動力,動態調整99項行政審批備案事項,企業和老百姓辦事更加方便。鋪開工商登記改革,新登記市場主體增長28%,帶動大量就業。廣州在全國率先將預算內外所有財政性資金收支預算向人大報告,廣州財政透明度排名全國第一。根據中為咨詢網觀察,廣州注重調整經濟結構,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超算中心“天河二號”連續4次全球第一,旅游綜合競爭力列全國副省級城市第一。廣州亦持續開展空氣污染、水污染和垃圾治理,全年優良空氣天數282天(占77.5%),增加22天,PM2.5下降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