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狼圖騰》是這個春節檔最好看的電影,沒有之一……
當團聚只是吃飯,看電影只是殺時間,《狼圖騰》出現在合家歡社交第一的春節檔實在意外。而這樣的意外除了驚喜,還有點暴殄珍物的痛心。都說老爺(徐克)最有心,劇組每位茶水都會恭恭敬敬列入字幕表,而阿諾的認真更可怕,一狼一狗都有大名,但影院里一出字幕就亮燈趕人,真有點缺德。
以社交為目的的看電影都是耍流氓。
與綜藝電影相比,狼和爸爸、兄弟顯然屬于兩個截然不同的物種。與叫囂特技如何牛逼的大片相比,真狼實拍的做派更值得尊敬。看這部電影,當然就是看狼,而狼戲的精彩超出預期。群狼圍獵黃羊、軍馬兩場大戲令人血脈噴張,震撼難以言傳;而從狼的清口水到狼王的眼神,細節豐富生動;小狼認親的失敗和狼群偷襲羊圈后利用尸體有序撤退,更讓人看到狼群的狡猾。兇猛、有耐心,充滿組織性和智慧,絕不被馴化和屈服投降,對于聽小紅帽狼外婆故事長大的人來說,這是一部顛覆三觀的電影。更重要的是,《狼圖騰》的質地沒有落入草原奇觀、知青傷痕懷舊的俗套,沒有任何美化煽情,也沒有怨氣撒嬌。戲里戲外都透出國內電影工業少有的“手工味兒”和樸實感。
不得不感激導演和制片人,沒有用哈士奇來賣萌,沒有用明星來搶戲。人類角色的蒼白不是馮紹峰、竇驍的錯,原著中的人物缺乏個性,不過是作者思辨說教的代言人。這樣做的危險在影片里得到了極大的克制。必須得感謝有錢任性,否則誰愿意花7年時間籌備,光是養狼的時間估計就夠拍上百部綜藝大電影。更難以想象的是,世界級導演的片酬7年平均下來還不如國內一個三流電視劇導演。電影人都說:水、小孩、動物最難拍。而雅克阿諾卻說:“最難拍的動物?好萊塢明星!尤其是女明星。”
一部電影只有態度,只是道義上的成功,而《狼圖騰》并不缺少情感上的共鳴,甚至取得了票房的突破。并不是甄嬛傳的宮斗才叫驚心動魄,并不只是萌爸星娃搞笑逗趣就叫情真意切。《狼圖騰》的情感樸實濃烈。電影不斷向我們展示死亡,而死亡本來就是人生和自然的一部分。掏狼崽摔死小狼,巴圖奮力阻止馬群沖入冰湖,老爹的天葬,絕不投降的老狼從懸崖上縱身一躍,被人類追逐奔跑了38公里的獨狼脫力而斃……死亡面前不僅僅是人人平等,甚至是物種平等。生死無常的信仰,樸實豁達,不做作,不虛偽。
好萊塢“狼人”電影的出發點是人的異化,井上靖的《狼災記》講的是一個人賴以生存的信仰崩塌后,到重新找到自己守護的東西的過程。這種動物的人格化處理,顯然更能討巧得到觀眾的共鳴。但《狼圖騰》不做“升華”,而是“降格”,就像電影的主角馮紹峰自嘲為狼的仆人,擁有神性和靈性的人類雖然是故事的敘述者,但敘述的角度要降到狼的世界。人類從中學到的是近似于原始的樸實的自然觀。“人生就是不斷地放下,然而遺憾的是,我們卻來不及好好道別。”《少年派》中,派與老虎的告別被李安的金句渲染地讓無數人多愁善感,而《狼圖騰》中馮紹峰與狼告別卻如此冷靜。這種的疏離化就像“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狼不是玩伴,而是敵人。敵人是一面鏡子,照出自己。
影片看夠了狼,那么圖騰呢?就是天邊一朵云嗎?這也許是影片最大的爭議,但我也很高興看到電影沒落入小說的陷阱。為了《狼圖騰》拒絕了《少年派》,阿諾說是因為自己覺得《狼圖騰》這本小說更好。對此,不得不保留意見。
草原上狼就是狼,是敵人而不是圖騰,狼圖騰是小說作者自己人生經歷、思想的圖騰。小說作者用狼圖騰和游牧精神對中國歷史進行了全新詮釋,認為中國歷史上興盛一時的朝代大多由于他們狼性十足,而農耕所必然產生的不思進取的安逸腐化正是那些朝代覆滅的內因,而正是由于游牧民族一次次的強大輸血,才使中華民族得以保土保文保種堅持到近代??不是外國導演“不懂東方文化”,曾被成吉思汗鐵騎威懾震撼過的法國人顯然對此觀點有所保留。影片讓人思索的并非“游牧民族與農耕民族優劣論”或者人與自然的沖突,而是平等。
動物之間弱肉強食,自然界的萬物之道隱含著一種沒有被人道德化的虛偽的平等意識。就像狼要吃羊,此動物致彼動物于死地,并非此尊彼賤,而只是更具危險性罷了。羊被狼吃了,吞噬另一動物并不能作為瞧不起它的依據,受害者也不會因為被吞噬而就格外欽佩能吞噬它們的動物。而這一切被萬物之靈的人類改變了。
諾亞方舟也許是人類最早關于救贖的圖騰。諾亞或者說就是上帝,宣布動物分為兩個等級——潔凈和不潔凈的,前者可以帶7只上船,而后者只有兩個。看似偉大的物種保留計劃其實是一種種族的區別對待,何況潔凈也不完全是福——潔凈只是意味著可以被人食用。人類根據自身利益區分“益蟲”“害蟲”,就像帶回橄欖枝的鴿子和被放逐的烏鴉,進化成為了馴化。
藝術不僅僅是創造一個新世界,更是還原一種常識。面對被馴化的觀眾,好電影依然像狼一樣不可馴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