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禪八定與證四果羅漢
禪定,又名止、三昧、靜慮和瑜伽。這些名稱都道出了禪定的一些特性,勾出禪定境界的輪廓。所謂“止”,就是妄念止息,專心一境,處于輕安狀態(tài)。三昧,指極深的定境。靜慮,即在妄念止息的定境中探索思維真理之意。瑜伽,就是與萬法相應,住于無妄想執(zhí)著定境之中的行者,心靈得到凈化,煩惱止息,無人我分別,與一切法相應契合,融為一體;此境能從禪定而生,因此,禪定又叫瑜伽。
歷代佛教都十分重視禪定。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認為,佛教的實踐是先“見道”,即先了解明白四諦的道理,然后再修道。修道即修行,而修行的主要方式是禪定。大乘佛教擴大了禪定的意義,其禪定的具體方法也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念佛禪和實相禪。念佛禪就是指一心觀佛之相好及佛身之實相,或一心稱佛名的修心方法?!洞笾嵌日摗穾喥哒f“念佛三昧”能除種種煩惱及先世罪?!睂嵪喽U,大乘佛教中觀學派認為實相就是“空”,實相禪就是把禪法和空觀聯(lián)系起來,也就是禪觀中既要看到一切事物的空性,又要看到事物的作用,兩者不可偏廢,這是把禪法作為證悟般若理論的方法。本文介紹的是原始佛教關于四禪八定及證四果阿羅漢的內(nèi)容。
一、四禪八定
四禪八定是色界四禪和無色界四定的統(tǒng)稱。
四禪是指:
初禪——離生喜樂。離開欲界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定慧平等,具足初禪。初禪之前行,有粗住,細住,欲界定,未到定。其正禪具八觸十功德。行者安坐端身攝心,氣息調和,覺此心路泯泯澄凈,怗怗安穩(wěn),其心在緣不馳散,是名粗住。由此心后怗怗勝前,名為細住。其后一兩日或兩月,定中忽然覺得身心凝然,任運而動,自身如云如影爽爽空凈,雖空凈猶見身心之相,未有定內(nèi)之功德,是名欲界定。從是心后泯然一轉,不見欲界定中之身首衣服床鋪,猶如虛空是名未到定,此時性障猶在,仍未入初禪。在此未到定,身心豁虛空寂,內(nèi)不見身,外不見物,如此或經(jīng)一日乃至一月一歲定心不壞,則于此定中即覺自心之微微動搖,或感微癢,即發(fā)動癢輕重冷暖澀滑,是名八觸。此為色界之四大極微與欲界之四大極微轉換,而發(fā)此八觸之相,此為正入初禪之相。此時有十功德,又謂十眷屬:空,明,定,智,善心,柔軟,喜,樂,解脫,境界相應。此八觸十功德,唯在初禪,二禪已上則無,是為初禪之特相。初禪有五境(支):尋、伺、喜、樂(輕安樂非樂受)、一心(定)。
二禪——定生喜樂。離初禪覺觀動散。定生喜樂者,既無覺觀,攝心在定,則生喜樂,此即二禪之定相。于初禪已了色界四大轉換。故二禪已上無八觸十功德。在離開初禪,二禪還沒有產(chǎn)生時,稱為“中間禪”。中間禪,又稱“轉寂心”。在此定中,必須依據(jù)云行觀來修,即壓下的有苦、粗、障,欣上的有勝、妙、出。修行者應深知云行觀法,讓心不憂悔,一心專精,加功修行,其心淡然澄靜,沒有分散,稱未到地,也就是二禪的前方便定。久而久之,不失不退,專心不停止,其心豁然,明凈皎潔,定心與喜境俱發(fā),好比人從暗室走出,看見日月光明,豁然明亮,而且喜境十分美妙勝過初禪境界。二禪具有內(nèi)凈、喜悅、樂(輕安樂,非樂受)、一心(定)四境。
三禪——離喜妙樂。厭離二禪大喜動散,攝心不受,住于非苦非樂的“行舍”境地,并運用正念、正知,繼續(xù)努力修習,從而產(chǎn)生“離喜妙樂”。三禪有五境:行舍、正念、慧、樂(意識之樂)、一心(寂然在定)。
四禪——舍念清凈。舍棄三禪之妙樂名“舍清凈”;唯念修養(yǎng)功德,名“念清凈”。由這兩種清凈而得不苦不樂的感受。深見三禪樂境之過患,力求四禪不動定,心無散動,然后其豁然開發(fā),定心安穩(wěn),出入息斷,是為修成四禪定之境。當四禪定發(fā)時,沒有苦樂之境,與舍心俱生,所以又稱“舍俱禪”。心如明鏡不動,也如凈水無波,斷絕各種亂想,正念堅固。猶如虛空,無諸垢染,所以又稱“不動定”,亦名“世間真實禪定”。在此定中,心不依善,也不作惡,無所依附,已無形無質,而神通變化,皆從定發(fā),故而佛經(jīng)中云,佛以四禪為根本。四禪具有四境:不苦不樂、舍(舍第三禪之樂受)、念清凈、一心(猶如鐘,猶如清水)。
既得四禪定已,猶厭色界色質為礙,不得自在。于是心求出離,滅一切色相,而修虛空處定,心與虛空之法相應,則不念種種異相,行者繼續(xù)用功,進入四空定: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
空無邊處定:行者欲出離色界牢籠,于是放下色界所緣,轉而緣無邊的虛空,做到心與空無邊相應,融入空無邊。
識無邊處定:行者又厭棄外在的虛空,于是舍虛空而緣內(nèi)在的識,做到心與識無邊的相應,心量無邊,即“識無邊”。
無所有處定:行者進一步覺悟到,不僅物質和虛空不存在,而且連識也是不存在,一切思維對象都不存在,于是又厭棄其識,不緣一切內(nèi)外境界,而轉心緣無所有處,一心內(nèi)凈,空無所依,不見諸法,寂然安穩(wěn),心與無所有相應,證“無所有處定”。
非想非非想處定:無粗想(非想),又非無細想(非非想),做到無所愛樂與清凈無為的境界。非想者,即非識處之有想:非非想者,即非無所有處之無想。謂行者既得無所有處定已,深知無想處如癡,有想處如癰如瘡,即舍無所有處,緣念非有想非無想之法。(如癡者,譬無心想也;如癰如瘡者,有痛即覺,譬有心想也。)
四禪和四空定合稱為“八等至”。另外,還有說第九定為“滅盡定”,即想受滅,也就是起心動念停止了,覺受也都停止了,進入到很深的定,類似像植物人的情況。事實上,滅盡定說是想受滅,并不是完全沒有,只是它非常微細,如果完全沒有,生命就不存在了。入滅盡定,極長者為七日,屬于非想天。
四禪屬于色界,四空定屬于無色界,加上欲界合稱為“三界”。要離開欲界才能進入色界,離開色界才能進入無色界。能離開三界,又能入三界,這是解脫者于三界出入自在。
那么,或有人問:是否一定要經(jīng)過四禪八定才能出離三界、開悟證果呢?答曰:非也。佛教講戒、定、慧,目的是要開發(fā)大智慧,了悟生命的究竟歸依處。持戒、修定,二者都是助緣,這些因緣越好,越能幫助開發(fā)大智慧。然而,如果沒有正確的知見作引導,戒定功夫再深,未必開智慧,出三界。開悟證果的標準不是四禪八定、深定,而是心中貪、瞋、癡煩惱的斷除。自心中貪、瞋、癡煩惱斷除,初禪的定力就可證到初果。
《阿含經(jīng)》中佛曾告訴阿難:“于貪欲心不樂、解脫,恚、癡心不樂、解脫,是名勝止息、奇特止息、上止息、無上止息,諸余止息無過上者?!笨梢姡?、瞋、癡的止息斷除,這才是真正的解脫。因此,四禪八定不是目的,它是一個工具,讓我們能夠了知什么是“三界”,幫助我們看清心中的貪、瞋、癡,然后能夠斷除。唯有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涅槃。
二、十結縛
何謂貪、瞋、癡?《大智度論.三十一》說:“有利益我者生貪欲,違逆我者而生嗔恚,此結使不從智生,從狂惑生,故是名為癡?!?/span>
貪、嗔、癡有十種,稱為“結”。 “結”就是打結,內(nèi)心碰到境界沒有消化,心里面不斷醞釀、掙扎,或貪婪、或抓取,其內(nèi)心就是在打結。十結縛經(jīng)常系縛著我們,但我們卻不曾留意它、認識它、關心它。十結縛是捆綁著每個眾生的煩惱,使眾生黏縛攀緣著世間,一旦能斷除這十種結縛,心識就能解脫而出離三界,到達最圓滿完善的圣人境界。
疑結:就是懷疑有智慧的人(如佛陀、阿羅漢)所開示的宇宙人生的真理實相。懷疑有解脫者,懷疑有解脫的可能。健康的“疑”,是存疑、求證的疑,不疑不悟,小疑小悟,大疑大悟,求真求證的“疑”是很好、需要的,但這里所講的“疑結”,是一種不信任感,對別人的不信任,對法的不信任,包括對自己沒有信心。疑結的產(chǎn)生是缺乏充足的知識,而演變成“疑惑”,捉拿不定,猶疑不決,沒有勇氣下定決心。 “疑”的捉拿不定,猶豫不決,可引申到宗教、文化、風俗、習慣或自己所掌握的各種理論及其實踐。
若要舍棄疑結就必須進行觀照,直到看清這摻雜于我們?nèi)粘I钪小耙伞钡牡満?,越能審察看清,就越能逐漸厭離,從而能夠輕易地舍棄它。
戒禁取結:即被一些與解脫無關的戒條與觀念所束縛。持戒能減少惡緣,增加善緣,能夠生定、產(chǎn)生智慧,此是有連帶關系。但如果智慧不夠,又容易死在戒條上面,或被一些錯誤的觀念蒙蔽,結果形成牢不可破的觀念,自我束縛,就是“戒禁取”。 導致戒禁取結產(chǎn)生的原因是膽怯和恐懼。
欲貪結:遇到可意境、喜歡的境界,就貪愛、黏著、抓取,這種煩惱已根深蒂固的存在于每一個人心中,有如皮肉相連,難以理解和超越,以常人能力難以清洗干凈。
嗔恚結:遇到不可意境就嗔恨、排斥、抗拒。
色界貪結:就是對色界的貪愛,也就是對初禪到四禪悅樂的貪愛,因為初禪到四禪已經(jīng)是離開欲界,依“色界” 的地、水、火、風而入定,故稱行者所入的境界為色界(觀出入息法就是依風界)。
無色界貪結:就是五定到八定,意即“ 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 ”, 貪愛無色界定中的悅樂,就是無色界貪。
慢結:狹義的“慢”是自以為我是好、是壞、是同等,即感覺我比他壞,就灰心,我比他好,就貢高自大,或我和他同等,就想要爭個高低或趕緊向前進等。而廣義的“慢”是指一切有高低階級的感覺。
掉舉結:淺義是身心波動、散亂,外境若符合于欲望煩惱就不能止靜下來,甚至連皮肉都被動蕩起來。合心意就高興到得意忘形,若是痛心的事,就會失意、沒心情。這就是掉舉結:散亂、好奇、波動、胡思亂想。
掉舉結的深義是指“內(nèi)心深層不安”——不知生死究竟歸依處。
掉舉結增長的原因有:“親屬覺、人眾覺、天覺、本所經(jīng)娛樂覺,自憶念、他人令憶念而生覺”。親屬覺即親疏觀念很強,很在乎親戚朋友,有很多的放不下。人眾覺即很在乎別人的眼光,沒有魄力承擔。天覺即類似一個人的幻覺,包括異能那些比如會講“天語”等都是。本所經(jīng)娛樂覺即一個人對過去所喜愛的經(jīng)典,一直抓著不放。自憶念、他人令憶念而生覺就是喜歡幻想、想像。
無明結: “無明”譯為不知曉、不認識的狀態(tài),包括一切沒被指出來的煩惱。對身心、內(nèi)外、宇宙、人生的實相不了解,對大自然的運行法則——“無?!?、“無我”的真理實相不了解,不了解就是“無明”,就會跟大自然的法則背道而馳,從而產(chǎn)生苦。
修行邁向究竟解脫,最終的階段就是要斷十個結,如果修行不是針對這十個結下工夫,卻執(zhí)著在種種禪相禪境上,那不是走在正確的解脫道上。
三、斷結縛與證四果阿羅漢
四果阿羅漢分別是:初果須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羅漢。
初果須陀洹——熄滅身見結、疑結、戒禁取結。證到“須陀洹”要斷三結,佛陀稱舍去這三結的人為第一階段的圣人,一定程度上已脫離了世間,稱為“入流”,即“已進入涅槃流”。須陀洹只是“已進入涅槃流”,仍未真正到達涅槃,而是朝向涅槃,但“不墮惡趣,決定正趣三菩提”。證到初果的須陀洹,已成就“四不壞凈”,一定會繼續(xù)邁向究竟解脫,已經(jīng)來到不退轉的地位,因此證到初果就不會退轉。從證初果至證到阿羅漢果,時間到底有多長呢?就是“七有天人往生”,證到初果的人最多再七次的人天往返,這樣就會到達“究竟苦邊”——到達究竟的解脫、究竟涅槃。
二果斯陀含——三結斷,貪、恚、癡薄。證二果一定是包括前面三個結斷,然后貪欲、嗔恚兩個結也漸漸淡薄,它是漸漸的淡薄,我們稱作二果。證二果的斯陀含更加靠近涅槃的階段,對世間只遺留下少許的依依不舍,往生后,會再來人間投胎一次,然后達究竟解脫。所以,二果又稱“一返果”。
三果阿那含——再將“欲貪”與“嗔”兩結斷除,等于斷前面五個結,叫做證到三果。初果、二果圣人雖已斷滅了身見結、疑結和戒禁取結,但還沒有能力完全地洗凈貪欲、嗔恚兩個結,內(nèi)心極細微的磨擦還在,一旦到達三果的阿那含,肯定已完全地洗凈不再遺留。從身見結到嗔結,在到達阿那含果位時已徹底的斷除,由于不再有欲貪,也就不再回到欲界,因而稱為“不還果”,只顧快速上升到成為阿羅漢或涅槃為止,不再與欲貪發(fā)生任何的瓜葛,是色界最后的階段。
證到三果,已是人間少有的圣者了,但是還有后面五個結沒有斷。
四果阿羅漢——圓滿地斷除十結。阿羅漢就是貪、嗔、癡永盡無余,也就是十個結全斷。弟子問:“云何名得上清涼?”佛說:“得上清涼者,謂貪欲永盡無余,已斷、已知;嗔恚、愚癡永盡無余,已斷、已知,是名得上清涼”。
證到初果、二果、三果的人,有的是他還沒有經(jīng)歷過,因此有否貪愛他還不知道;有的是他經(jīng)歷過四禪八定,他知道自己有貪愛,但是他還可能不知道如何放下、如何超越。比如說他知道“萬法歸一”,也知道自己還有不足,但不知道“一”歸何處。所以,色界貪、無色界貪,就是初果到三果都還有的問題,還沒有斷的結。
沒有禪定力的修行人,往往仍是在“欲界”里面打滾。有禪定力的修行人,又很容易迷執(zhí)在“色界”及 “無色界”的四禪八定里。為什么證到三果的行者,對“色界貪”、“無色界貪”還沒辦法超越?因為四禪八定是經(jīng)過行者努力禪修而得,但仍然是由“自我”努力修行而得,仍是屬于有為法。第九定的“滅盡定”,也是行者有為有修而契入,仍是屬于有為法、生滅法。所以,從證初果到三果,都是在有為法的階段,有修、有證、有得的階段;真正到后面證阿羅漢果,才會體證到無學、無修、無證、無得,意即《心經(jīng)》所講的“無得亦無失”,就是四果阿羅漢的境界。
內(nèi)心的苦、內(nèi)心的不安,生死大事這些深層的問題真正解決,就不會再有不安、掉舉現(xiàn)象發(fā)生。“我慢”這一關是很難突破,因為這是“自我”能夠繼續(xù)存在的動力。證到初果,我慢可以斷除一半(屬于比較粗淺的)。證到三果,我慢斷四分之三。但剩下的四分之一是最深、最微細、最不易覺察到的死角。三果圣者,他深層的我慢與不安,在明眼人的眼中是很清楚的。但是如果因緣不成熟,那是絲毫幫不上忙。所以三果行者的我慢,大多數(shù)只能留待最后由“死神——黑洞”來將其我慢完全粉碎掉。因此三果的阿那含是在臨命終之際,才完全放開而達究竟解脫。
最后一個結——“無明”,也是很難突破的最后一關。對身心、內(nèi)外、宇宙、人生的實相不了解就是“無明”。真正求真求證、了解之后,無明結就會破除,就是把“無明”轉為“明”,這并不是抽象的概念。
“我慢、自我”是生死輪迥相續(xù)之因。佛陀不管從哪個角度切入,都是要引導眾生去體證“無我”。 “自我”(深層的我慢)與“無明”是同時存在、相依為命、互相滋長。佛陀設計出一套解脫道——三十七道品,包括種種法門,都是要引導眾生把心澄靜下來→如實深觀身心內(nèi)外、宇宙人生的實相→反觀諸結縛而一一斷除 →再深入看到深層的我慢與無明→突破最后五大關卡而大徹大悟,遠離顛倒夢想而解脫自在。
參考書目:
①弘學主編《佛學概論》
②凈行編著《佛法解脫的原理和行法》
③空海法師《阿含解脫道次第》
④佛使比丘《人類手冊》
⑤丁福保編《佛學大辭典》
⑥明·一如等撰《三藏法教》
⑦陳義孝編《佛學常見辭匯》
⑧覺音尊者《清凈道論》
⑨《阿含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