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與朋友保持一定的距離,凡事采取中庸之道,適可而止,在別人面前從不顯露沖動的言行,學習做個聆聽者,如此你才能成功地與朋友交往。
人和人之間的交往有一個誤區,那就是交淺言深。
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是在交往中逐步建立的。就算是朋友,也不可能一見傾心,要知道,“逢人只說三分話,不可全掏一片心。”
1、禍從口出,不管和誰,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凡事三思而后行,說話也不例外,在開口說話之前也要思考,確定不會傷害他人再說出口,才能起到一言九鼎的作用,你也才能受到別人的尊重和認可。
在言辭上低調是做人的另一重要品質,與人談話切不可讓人聽出你有傲氣、瞧不起人、教訓人、挖苦人的感覺。
即使自己在事業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或者有了一些特殊的優勢,千萬不要傲氣十足,牛氣沖天,自以為高人一等,處處唱高調,時時擺身份,想怎么說就怎么說,只圖自己痛快而不顧別人的感受,遲早會因失語于人而殃及已身。
當你非要闡明問題時,也不可把話說盡說絕。“言多必失”,“禍從口出”的萬世警訓在今天依然見證著它的價值。
2、有些事情,爛在肚子里也別到處說
在人際交往中,我們還得注意:有的時候有些事情即使是爛在了肚子里,也不能夠說出去。
你這樣做的結果即使是對對方有所欺騙,但是卻能夠保證不傷害對方,可以稱得上是“善意的謊言”。
尤其是在我們生活中,每個人都是有秘密的,如果你是在無意間聽到了一些“秘密”的話,別人又不愿意讓第三個人知道的話,那你就要學會爛在肚子里了。
有時候“裝糊涂”的你要遠比明白著的你好很多。
3、交友切忌情淺言深,說話不要說得太滿
人和人相處最重要的就是溝通,最難的也是溝通。在溝通中如何把握尺度,是關鍵。
人可分兩種:熟人和生人。熟不熟,不在于相處時間長短,在于是否能夠理解或者把握對方的思想和行為趨勢。熟人可分兩種:深交之人和泛泛之交,對后者切莫“交淺言深”
交淺而言深,有人以為這樣做可以加深交情、加強關系,但后果往往會讓人失望。這是因為不通人心的關系。
事實上,冒然地將自己的事情說給不熟的人聽,一方面會給自己帶來麻煩,甚至是危險;另一方面也會讓陌生的對方感到尷尬和難以接受。
孔子云:“不得其人而言,謂之失言。”
在并不了解對方的情況下,深入地交談是失策——誠然也。老于世故的人,見人只說三分話,這種人比交淺言深的人表現得更成熟持重,但是世故的人卻時常令人反感。因為,世故并不代表成熟。成熟者,洞悉人性、處事練達;出言時不必拘謹,該出手時早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