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野鶴讀《道德經》

1、什么是道?《道德經》里是怎么說的?

老子在《道德經》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這段主要強調道的先天性、獨立性、客觀性,且周而復始的運行不停。顯然道是萬物生長運行的自然法則,既自然規律。

道家的道,儒家的中庸之道,《孫子兵法》里提到的道以及佛家的道。內涵都是不一樣的。道家的道就是規律。前幾天有個自以為是的網民,說道不僅僅是規律那么簡單。這是概念混淆所致。因為不同學派對道的詮釋是不同的。

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老子在這里說我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勉強的說它是道,勉強的起個名叫大。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這里大---是指道,逝----是指天,遠----是指地,反----是指人。

這里,大包括逝,逝包括遠,遠包括反。既道包括天,天包括地,地包括人。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這段是說自然界有四種道,既道、天道、地道、人道。人只是其中一種。人道法則于地道,地道法則于天道,天道法則于道,道法則于自然既自然形成的。

這里講述了道的種類及相互之間的關系,如果仔細閱讀的話,道經基本都可以歸納入這四種的其中一種。

2、道是以什么形態存在的哪?

老子在《道德經》十四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摶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這里老子說道看不見、聽不著、莫不著,無從追究,渾然而為一體。既不顯光,也不顯得暗,無頭無緒、延綿不絕卻又不可稱名,無形無,惚惚恍恍。迎著它,看不見它的前頭,跟著它,也看不見它的后頭。卻把握著早已存在的道,來駕馭現實存在的具體事物。能認識、了解宇宙的初始,這就叫做認識道的規律。

3、道源的探尋

老子在《道德經》四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這里最值得注意的是東西方文化的不同。西方文化強調說上帝創造這個世界,而老子卻說道是天帝的創造者。截然相反的結論。

4、對道源探尋的回答

老子在《道德經》六章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這里用女性來表示天地之母,萬物之根。

5、道的質樸性以及無處不在的薇小性

老子在《道德經》三十二章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于江海。

這里主要講的是道的質樸以及無處不在的薇小性

6、道的寬泛性以及無處不在的偉大性

老子在《道德經》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可名于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這里主要講道的寬泛性以及無處不在的偉大性

7、道的運動形式

老子在《道德經》四十章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這里講的是道的運動形式,既相反和反復是"道"的運動,柔弱是"道"的作用。天下萬物生于有形,有形生于無形。

8、道的的表述

老子在《道德經》一章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這里的道可道,非恒道是說道是可以說的,但不能永遠都是對的。顯然這一點和現代哲學是相通的,既真理是有條件的相對的。

比如牛頓的古典力學,可以詮釋相對靜止的地球上的物理運動。卻詮釋不了宇宙的天體運動。詮釋宇宙的天體運動得用愛因斯坦的相對論。

再比如我們中學學的幾何光學,幾何光學講光線是射線,射線是直的,可是近代天體物理學卻證明,光線在遇到大的引力場會發生偏轉。就是說宇宙里的光線只要足夠長就都不是直的。而是彎曲的。

這里的名可名,非恒名是說名字也是可以說的,但是以后也許就不叫這個名字啦。

顯然老子這里是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世界的,意思是說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對世界的認識也會改變,也許就不叫這個名字拉。

是啊,想在人們管道叫科學規律,科學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又分成各種學科,社會科學又分成各種學科如此等等。

9、道的演化

老子在《道德經》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這里的道是無,一是有,道生一既無生有。一生二是說有具有兩面性即陰和陽。二生三這里的三是指多的意思。二生三即陰和陽的變化造成了事物的多樣性,最終形成整個世界。

老子的這種思維也許是受到人類的啟發吧?看一看,人從無到有,人具有兩面性既男人和女人,男人代表陽,女人代表陰。不同的男人和不同女人的后代也不一樣,形成了人類的多樣性,最終構成了人類。

不過我們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了解即可,因為現代的天體物理學家講述宇宙的起源要比老子更有說服力,也更科學。

10、老子的《道德經》中的辯證法

老子在《道德經》四十二章有  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看一看網上的某位大師的解釋:“所以物質上面的損失,可以說是益。也可以說是益上面的損失。這里很亂,語言很難說明白,但是大致的意思就是,有兩面,一陰一陽,就像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一樣。”

其實“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就是損和益的辯證法,比如糧食欠收(損)糧價就貴(益),糧食豐收(益)糧價就便宜(損)等等。這樣的實例生活中比比皆是。上面那位大師是書呆子,沒有生活經驗所以解釋不了。

《道德經》中的辯證法還有很多,比如第十一章就是有和無的辯證法,即以有為利,以無為用。比如第三十六章也是辯證法等等。這里不一一列舉了。

11、為什么說道是德的體,德是道的用?

老子在《道德經》二十一章有“孔德之容,唯道是從。”的語段。

既《道德經》的德的產生,必須是源于道的。所以說道是德的體。而有德之人悟道的最終目的是對道的應用,所以說德是道的用。

12、有德的人也就是得道的人究竟是什么樣子哪?

老子在《道德經》十五章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凌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這里老子認為,古時有道之士是不可思議的,他胸中的智慧,深邃不易解。因為他不易解,所以要描述他的話,也只能勉強形容而已。

他小心謹慎的樣子好像冬天涉足于河川;警覺戒惕的神情好像提防四鄰窺伺;拘謹嚴肅,好像身為賓客;融和可親,好像春風中冰的解凍;淳厚樸質,好像未經雕琢的素材;心胸開闊,好像空曠的山谷;渾樸純和,好像混濁的大水。

試問誰能在動蕩中安靜下來而慢慢的澄清?誰能在安定中生動起來而慢慢的活潑?惟獨得道的人,才有這種能力了。因為得道的人不自滿,所以才能與萬物同運行,永遠收到去故更新的效果。

因為生命是不朽的,所以道雖不為,而四時行焉,又因它不炫智,不多言,所以成為道家的“心像”。

13、為什么討論無為必須和有為一起討論?

老子在《道德經》三十七章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夫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這里道常無為而無不為,既道在常態下先做到無為---既不妄為,才能做到無不為---既有為。顯然這里的無為不是目的,最終的有為才是目的。所以討論無為必須和有為一起討論,否則沒有意義。

同時意味著無為是為有為做準備的過程,既對道的探索與掌握的過程。即對規律的探索與掌握。有為則是把已掌握的規律付諸實施的過程。

前幾天網上有位‘高人’,說無為是缺什么補什么。不知他的論點從何而來,也許他自己都不知到他自己缺什么吧?

至于,做到不欲以靜,則達到了清凈無為的境界。

14、為什么說無為首先是一種態度,一種對道敬畏與尊重的態度哪?

老子在《道德經》四十八章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這里可以這樣理解,求學的人,因其學問越多而感覺自己越來越強大。求道的人因其得道而感到自己渺小(感受到道的博大精深),得道越多越感到自己渺小,以至于對道產生敬畏與尊重。才能做到不妄為(尊重規律),不妄為才能做到無不為---既有為,只有這樣,做任何事情才可以有所作為。治理國家的人,要經常以不騷擾人民為治國之本,如果經常以繁苛之政擾害民眾,那就不配治理國家了。

這里的益和損是辯證的關系,益是相對自己而言的,損是相對于無窮無盡的道而言的。

無為很重要,好比今天的科學態度,尊重科學、尊重規律的態度。比如建設跨海大橋,就必須考慮如何抗臺風、抗地震。這就是對大自然的敬畏與尊敬。因為,臺風來不來,大橋都在那,地震震不振,大橋都在那。元芳,你怎么看?

治理國家的領導人更應該做到無為,否則,國家和人民都會付出沉重的代價。

比如,新中國成立以來。三門峽水電站,大躍進,文化大革命都是違背規律的。我們的國家和人民也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歷史的教訓值得我們深思牢記啊!

15、老子的昔之得一者

老子在《道德經》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其致之也,謂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為貞,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谷。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至譽無譽。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這里最難理解的是一,只要把一概念搞清楚,余下的都迎刃而解。

這里的一是對立統一的結果---平衡。古代叫陰陽的平衡,平衡即和諧。和諧則諸事順。所以有天平衡、和諧就清,地平衡、和諧就寧,如此而已。

16、老子的圣人三去

老子在《道德經》二十九章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夫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羸,或挫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老子在這里要談的主要三去,既去甚(極端)、去奢(奢侈)、去泰(享受、安逸)。

不走極端,不奢侈,不過分的享受、安逸。即使是今天,也是一些成功人士的成功的法寶。

17、老子的三寶

老子在《道德經》六十七章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 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老子在這里說的主要是慈、儉、不敢為天下先。不多說好理解。

我想這三點在解放戰爭時期,共產黨領導的軍隊做到了。慈---解放軍優待俘虜,儉---解放軍沒有不儉的條件,不敢為天下先---官兵一致。國民黨沒做到,所以共產黨勝利了。關鍵是能否保持?

18、老子的《道德經》與孫子的《孫子兵法》

記得在前一段時間,有一位網友說:“《孫子兵法》是道家的作品。”野鶴當時就表示不認同。正好,現在有時間。下面我們嘗試分析一下。

老子在《道德經》五十七章、三十章、三十一章。都有對軍事的看法及表述。

《道德經》五十七章有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人多利器,國家滋昏。

以奇用兵這一綱領性的語言,道出了用兵的實質。顯然是正確的。

人多利器,國家滋昏則表示對發展軍事的顧忌。

《道德經》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遠。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后,必有兇年。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這一章主要強調不以兵強天下,同時也論述了戰爭的危害性。

《道德經》三十一章有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這兩段話顯然表示了老子對軍事的看法,既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

總之老子《道德經》對軍事的論述,主要是圍繞以無事取天下來論述的。顯然老子主張用道、德解決問題,反對用戰爭解決問題。不強調發展軍事。

那么孫子是怎么看的哪?

《孫子兵法》始計第一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顯然孫子認為,兵是關系到國家生死存亡的大事,怎么能不重視哪?不可不察也的意思是說,那是必須重視的。

《孫子兵法》始計第一 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危也。

從這段可以看出,孫子所講的道和老子所講的道內涵也不一樣。

《孫子兵法》謀攻第三有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從這段看,孫子的想法也不是窮兵黷武,一味的通過戰爭來解決問題。而是強調不戰而屈人之兵,就是通過實力來講道理。

孫子的主張與老子不同,孫子強調重視軍事的發展,主張通過實力來解決問題。而且孫子對軍事的論述更全面、更具實用性。

孫子還有一點和老子不同。老子尚古,老子總是說先賢如何好,如何正確。孫子則對前人的錯誤,毫不客氣的進行批評。

如《孫子兵法》軍形第四: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必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守則不足,攻則有余。

這一段是說,前人的攻守過于簡單,不富于變化。可笑的是,有的人居然引用這段話的語句,說是孫子的軍事思想。

總之,孫子和老子的思想是有很大不同和區別的,所以不能人為地把孫子劃入老子的道家陣營。至于,誰好、誰對,我這里不做判斷。各位應該有自己的判斷。

19、老子是如何看禮的?

禮在中國古代用于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釋名》曰:“禮,體也。言得事之體也。”

禮在中國古代是社會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規范。作為典章制度,它是社會政治制度的體現,是維護上層建筑以及與之相適應的人與人交往中的禮節儀式。作為道德規范,它是國家領導者和貴族等一切行為的標準和要求。從隋開始一直到清,朝廷都設有禮部。可見對禮的重視。

禮的本質是儒家宣傳的理想封建社會秩序是貴賤、尊卑、長幼、親疏有別,要求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符合他們在家族內的身份和社會、政治地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為規范,這就是禮。禮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和差別性。

禮是孔子學說的一個重要概念,出自《論語·顏淵》一章:“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顯然禮是社會各階級不平等的重要體現。

老子《道德經》三十八章有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從上可以看出,老子認為禮這個東西,是一些不值得別人尊重的人,強迫別人尊重他的規矩。是忠信的不足,也是禍亂的開端。很顯然老子認為禮這個東西不是一個好東西。

是啊在封建社會,不管皇帝多混蛋,人們都得三跪九叩,山呼萬歲。不管是什么樣的貪官,百姓都得磕頭拜見。真的是沒有辦法。

在文革期間,有個規定叫三慶三祝,每天早、中、晚都得喊毛主席萬壽無疆、林副主席永遠健康。盡管毛主席連一百歲都沒活到,林副主席也從沒健康過(始終病病怏怏)。可是那時候的人們都得喊,不喊不行,不喊就是現行反革命。

可見禮是一個多么愚蠢、虛偽的東西。還是陳勝說的好,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想一想,還是現在社會好。現在社會即使是一個最普通的農民,見到國家主席、國務院總理也不用磕頭行禮。多好?

現在講的是禮貌,禮貌是平等的標志。

20、老子是如何看先知的?

老子《道德經》三十八章有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老子認為有先知先見的人,正是道的虛華、愚蠢的開始。所以大丈夫總是立身敦厚而不居于淺薄,立身誠實而不居于浮華。

想一想現在社會,有那么一些人。自稱道家大師,打著道家第多少代傳人的旗號。聲稱可以幫助別人改變命運,預知未來等等。真的是玄妙得很哎。

我們是不是可以對這些淺薄、浮華的人說,省省吧?別蒙人了?好好讀一讀《道德經》的三十八章,看一看道家老祖宗是咋說的,你就不怕道家老祖宗那一天從地下出來找你算賬。

21、老子是如何看外交政策的?

老子《道德經》六十一章  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

大意是治理大國要向江海一樣居于下流,以此居天下雌柔的位置。以其天下之交,雌柔常常以靜戰勝雄強,這也就是靜處下的緣故。

因此,大國對小國謙下,則可聚小國。小國對大國謙下,就可以見容與大國。

因此,一個用謙下取得了小國的依附,一個用謙下取得了大國的包容。

大國不過想令小國歸附,小國不過想令大國包容,兩者通過謙下各得其所,因此大者宜為下。

顯然老子認為在處理好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前提是互相尊重。應該說現階段的中國一直都是這么做的。可是,收效甚微。

應該說現階段的國際環境下,國與國之間的關系決不是簡單的互相尊重就能解決問題的。想一想,美國尊重伊拉克了嗎?美國尊重阿富汗了嗎?美國尊重利比亞了嗎?美國尊重敘利亞了嗎?日本尊重中國了嗎?菲律賓尊重中國了嗎?越南尊重中國了嗎?

這個世界講道理是要實力的,如果沒有實力和人講道理、談相互尊重,那都是空無的幻想。

所以說,現階段的中國更應該注重自身實力的發展,只有做到孫子說的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程度,別人自然就尊重你了,也肯定和你講道理了。

看來老子的想法過于簡單,解決不了當前的問題。當前的問題還是用孫子的思想解決比較合理。

22、老子的圣人無常心

老子《道德經》四十九章  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在這里不善者,吾亦善之,不信者,吾亦信之。是不是應該有個度。否則,就會讓人想起農夫和蛇、東郭先生和狼的故事。

中國有句古話叫仁至義盡,如果一味的對壞人縱容,那就是對好人的傷害。對于那些危害極大的壞人必預繩之以法,以儆效尤。面對現代社會復雜的局面,決不是簡單的善或信能解決的。它需要的是完善的法律法規,以及社會素質的整體提升。

23、老子的含德之厚

老子《道德經》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摶。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這一章有點意思,感覺和老子的關系不是特別大,是不是后人修改過的也未可知。

首先含德在厚毒蟲也照螫不誤,毒蟲螫人是大自然規律的一部分,就是說天道自然毒蟲就是要螫人的。如果一個人含德厚毒蟲就不叮咬,是否違背道的含義哪?這里顯然把含德厚的人神化了,這是一個不太好的開始。比較符合道教的含義。

其次從古至今狼叼孩子的事還少嗎?怎么就比於赤子猛獸不據。難道肉食動物在含德厚的人面前都改吃素了?不會吧?如果是這樣,那可就不是道的范疇了,應該是神的范疇了。

至于 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這段。我想,現代的生物醫學家們對人的生理了解要比古人有發言權。

總之,我對老子《道德經》五十五章非常失望。有點胡說八道的意思。

24、老子的理想國度

老子《道德經》八十章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大意是理想的國家是國土很小,人民很少。沒有沖突和糾紛,即使有各種各樣的器具,卻并不使用;人民重視死亡,而不向遠方遷徙;雖然有船只車輛,卻不一定使用;雖然有武器裝備,卻不去布陣打仗;使人民仿佛回復到遠古結繩記事的自然狀態。人人恬淡寡欲,不管吃什么,也覺得很甘美。不管穿什么樣衣服,但覺得很漂亮。不管住什么的房子,都覺得很安逸。保持淳樸的風俗。與鄰國之間彼此能聽到對方的狗犬雞叫,但人民從生到死都不相往來。

顯然老子的理想國度是人少、國小、封閉、落后、生活簡樸,人民沒有文化,局面簡單而不復雜的小國家。這反映出老子尚古,不愿面對復雜局面的思想。如果按現代社會的思想要求,這樣的人當村長都不合格。現在的村長,好一點的都知道領導村民致富,加強與外界溝通,加強教育不能讓孩子沒文化等等。

總之,老子《道德經》八十章至少讓我很無語,原始社會不向前發展難道是最好的嗎?

25、老子的治國之道

老子《道德經》六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順。

讀完這章是收獲很大的一章,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原來老子的道是給少數的統治者預備的,和普通百姓沒什么關系。普通百姓最好是沒文化,只有這樣才方便統治者來統治。

終于明白了“內用黃老,外示儒術。”的真正含義。原來統治者內心的需要是,老百姓最好是愚蠢,最好是沒文化。但是,如果整個社會都沒文化的話,也不符合統治者的利益。于是統治者選擇了最符合他們利益的文化-----儒家。儒家的最大特點就是叫老百姓聽話。

就是說統治者內心的獨白是,老百姓最好是愚蠢,最好是沒文化。假如有文化的話,最好是聽話的儒家文化。于是,儒家文化成了官方倡導的主流文化。自漢唐開始,接下來的宋、元、明、清的時期,都是如此。

儒家文化成為主流文化開始,中國進入思想禁錮的時代。再也沒有了春秋戰國時期,那種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多元思想并重的局面。而進入儒家文化一元思想體系時代。這也是中國清末最終落后于世界諸強的根本原因。

回顧歷史,探討中國落后于世界諸強的根本原因時,很多人都罵儒家,事實上道家應該負的責任更大。因為統治者愚民的思想根源來源于道家。

當英國有個叫瓦特的小孩看壺蓋為什么會動的時候,和他同齡的中國小孩在干什么哪?在讀四書五經。當瓦特發明了蒸汽機,領導英國進入工業革命時代的時候。和他同齡的中國人在干什么哪?還是在讀四書五經。

于是英法聯軍來了、八國聯軍來了、世界列強都來了。具有五千年文化輝煌歷史的文明古國進入一個最黑暗、最悲慘的時代。一個任人欺凌的時代。

面對世界列強我們的子曰、圣人云都黯然失色,毫無辦法。于是有一個叫魏源的人覺醒了,他提出了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策略。魏源是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魏源的偉大在于他勇敢地跳出圣人的束縛,睜開眼睛看世界,意識到了差距。

于是,中國終于開始了向西方學習先進科學技術的時代。

魏源之后又出現了一位偉大的教育家蔡元培,蔡元培針對清朝末年中國思想文化界抱殘守缺、固步自封的局面,提出了與時俱進的新思想。

無論是師夷之長技以制夷,還是與時俱進。這都表示中國終于有了思想的進步與突破,開始從傳統的圣人文化中痛苦地掙脫出來。也表示多元文化的重新開始。

1988年9月,鄧小平同志根據當代科學技術發展的趨勢和現狀,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意味著什么哪?一個國家要發展,就必須發展生產力。而作為掌握科學技術的人是關鍵因素。只有全面提高國民的文化素質和科技素質,才能推動科學技術的發展。科學技術的發展最終會推動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

我們國家現在,在航天、國防、科技以及經濟的大好局面。正是源于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們積累的大量科技儲備,我們積累的大量人才儲備。源于我們整個國民整體素質的提高。

如此看來,老子的愚民政策要不得啊!

我們回顧歷史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個科學的態度,對人類發展的軌跡進行審視和總結。也只有這樣,人類社會才能不斷發展進步。

我們今天讀《道德經》,首先對老子的認識要有一個明確的態度。老子是哲學家、思想家,不是政治家、不是軍事家。《道德經》的精華是道,是無為,是辨證法。在軍事上老子不如孫子,在治理國家上老子不如管子,在教育上老子不如儒家。而且,老子尚古、崇尚簡單局面的想法很難處理復雜問題。最重要的一點老子不是神仙。

今天的社會發展已和老子時代的社會有著本質的不同,今天的社會要比老子時代的社會復雜的多、先進的多。所以,今天對老子的思想只能是借鑒,千萬不能照搬。否則,是要鬧笑話的。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道德經》的哲學觀點
馬王堆版《道德經》全文
老子的道家思想:智慧的領悟和闡釋
老子《道德經》里說: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從反者道之動里面推,可以推出道...
傅佩榮:智慧無所謂高低,更像一道門檻,一旦跨過,就風清月明
解讀《道德經》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进贤县| 游戏| 定安县| 新晃| 嘉祥县| 孟津县| 永嘉县| 琼中| 银川市| 鄂州市| 苏尼特右旗| 梅河口市| 富宁县| 峡江县| 昌都县| 辽源市| 衡东县| 邮箱| 大同县| 上蔡县| 华阴市| 射阳县| 永州市| 郴州市| 陆丰市| 兴业县| 子洲县| 屏边| 昔阳县| 兴宁市| 永胜县| 湘阴县| 新乡县| 阳江市| 金门县| 洛阳市| 绥滨县| 抚松县| 喀喇| 宁夏| 镇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