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鋼筋原材料的進場驗收
1、鋼筋進場后首先檢查產品合格證、出廠檢驗報告單、每捆(盤)鋼筋的標牌;首先核對出廠標牌與材質證明是否一致,同時收集出廠標牌,并復印在材質證明書的背面或單印;如下圖所示:
(另外需要注意:如材質單為復印件時需加蓋供貨單位紅章。)
2、外觀檢查。鋼筋應平直,表面無損傷、裂紋、結疤、折疊和油污,鋼筋表面允許有凸塊,但不得超過橫肋的最大高度。
3、檢查鋼筋堆放。鋼筋宜堆放在倉庫或料棚內,當條件不具備時,也可堆放在露天場地,但應選擇地勢較高,有一定的排水坡度的地方堆放,距地面高度不小于200mm.
4.鋼筋原材料取樣
頻率:一般每批由同一牌號、同一爐罐號、同一規格的鋼筋組成,每批重量不大于60t。
取樣方法:
(1)熱軋帶肋、熱軋光圓鋼筋GB1499-2008《鋼筋混凝土用鋼》第一、第二部分。
(2)冷軋帶肋鋼筋GB13788-2000《冷軋帶肋鋼筋》
(3)冷軋扭鋼筋JG190-2006《冷軋扭鋼筋》
每批由同一型號、同一強度等級、同一規格尺寸、同一臺(套)軋機生產的鋼筋組成,且每批不大于20t。
對有抗震設防要求的框架結構,其縱向受力鋼筋的強度應滿足設計要求;當設計無具體要求時,對一、二級抗震等級,檢驗所得的強度實測值應符合下列規定:
(1)鋼筋的抗拉強度實測值與屈服強度實測值的壁紙不應小于1.25;
(2)鋼筋的屈服強度實測值與強度標準值得比值不應大于1.3
(3)最大力下總伸長率不小于9%。
復試報告如下圖:
二、鋼筋加工
1、鋼筋除銹:
(1)辨別銹蝕程度。鋼筋保管不善或存放過久,在鋼筋表面形成鐵銹。鐵銹分為水銹(色銹)、陳銹和老銹三種,水銹使鋼筋表面呈黃褐色,一般可以不處理;陳銹呈紅褐色,在鋼筋表面已有鐵銹粉末,影響鋼筋與混凝土的粘結力,一定要清除干凈;老銹呈深褐色或黑色,鋼筋表面帶有顆粒狀或片狀的分離現象,不得使用。
(2)選擇除銹方法。除銹方法很多:鋼筋除銹機除銹、鋼筋調直中除銹、人工除銹和酸洗除銹等,由施工單位根據設備條件選擇,報監理人員備查。
(3)檢查除銹效果。
2、鋼筋調直:鋼筋調直宜采用機械方法,也可采用冷拉方法。鋼筋調直場地應根據鋼筋長度及冷拉率設置好伸長標識。當采用冷拉方法調直鋼筋時,HPB級(一級)鋼筋的冷拉率不宜大于4%,HRB335級(二級)、HRB400級和RRB400級(三級)鋼筋的冷拉率不宜大于1%。
3、鋼筋切斷:檢查鋼筋斷料尺寸,其偏差應在規定范圍內;鋼筋的斷口不得有馬蹄形或起彎、裂紋等缺陷。
4、鋼筋彎曲成形:質量標準如下:
(1)受力鋼筋末端作180°彎鉤時,其彎弧內徑不應小于鋼筋直徑的2.5倍,彎鉤后平直部分長度不小于鋼筋直徑的3倍;末端作135°彎鉤時,彎弧直徑不小于鋼筋直徑的4倍,彎后平直部分長度符合設計要求;鋼筋作90°彎折時彎折處的彎弧內直徑不小于鋼筋直徑的5倍;
(2)當設計無要求時,對于有抗震要求的框架柱、梁、剪力墻暗柱等的箍筋應滿足以下要求:①箍筋彎鉤的彎弧內直徑HPB235級鋼筋不應小于鋼筋直徑的2.5倍;②HRB335級、HRB400級鋼筋不應小于鋼筋直徑的4倍,且無論何種情況都不應小于受力鋼筋直徑。箍筋彎鉤的彎折角度應為135°;③成型及綁扎后兩彎勾應保持平行;④箍筋彎鉤的平直部分長度不應小于箍筋直徑的10倍,且不小于75mm。
(3)鋼筋成形正確,平面上沒有翹曲不平現象;
(4)鋼筋彎曲點不得裂紋,對于Ⅱ級或Ⅱ級以上的鋼筋不能彎過頭再彎回;
(5)鋼筋彎曲成形允許偏差為:全長±10mm,彎起鋼筋彎起點位移20mm,彎起鋼筋的彎起高度±5mm,箍筋邊長±5mm.
下圖1、2、3均為框架梁、柱(暗柱)的幾種常用箍筋示意圖,圖3拉勾筋也可用于剪力墻中。圖中d為箍筋直徑,D為彎弧直徑。
5、鋼筋加工的允許偏差應滿足下表要求:
四、鋼筋現場安裝、綁扎
1、綁扎前要求
鋼筋根部混凝土浮漿(軟弱層)已剔除、表面無松動石子,并已清掃吹洗干凈;鋼筋表面污染的水泥漿、銹跡已清理干凈;墻線已經彈好,并驗線;位移鋼筋采用1:6煨彎已調直在設計位置;
2、綁扎搭接控制要點
豎向受力筋綁扎接頭位置及錯開要求:起步、接頭百分率、錯開間距等。
3、柱鋼筋綁扎:
(1)柱箍筋的個數根據圖紙要求確定,第一根箍筋距兩端50mm開始設置。
(2)在立筋上畫箍筋位置線,然后從上往下采用纏扣法綁扎。
(3)箍筋的接頭應沿柱子立筋交錯布置綁扎,箍筋與立筋要垂直,綁扣絲頭應向里。
(4)暗柱箍筋與墻筋綁扎要求:暗柱箍筋與墻水平筋錯開20mm以上,不得并在一起。
(5)柱筋到結構封頂時,要持別注意邊柱外側柱筋的錨固長度為1.7Lae,同時在鋼筋連接時要注意柱筋的錨固方向,保證柱筋正確錨入梁和板內。
(6)柱箍筋綁扎:按已劃好的箍筋位置線,將已套好的箍筋往上移動,由上往下綁扎,宜采用纏扣綁扎,箍筋與主筋要垂直,箍筋轉角處與主筋交點均要綁扎,主筋與箍筋非轉角部分的相交點成梅花交錯綁扎。箍筋的彎鉤疊合處應沿柱子豎筋交錯布置,并綁扎牢固,有抗震要求的地區,柱箍筋端頭應彎成135°,平直部分長度不小于10d(d為箍筋直徑),柱上下兩端箍筋應加密,加密區長度及加密區內箍筋問距應符合設計圖紙及施工規范不大于100mm且不大于5d的要求(d為主筋直徑)。如設計要求箍筋設拉筋時,拉筋應鉤住箍筋;
(7)柱筋保護層厚度應符合規范要求,如主筋外皮為25mm,墊塊應綁在柱豎筋外皮上,間距一般1000mm,以保證主筋保護層厚度準確。同時,可采用鋼筋定距框來保證鋼筋位置的正確性。當柱截面尺寸有變化時,柱應在板內彎折,彎后的尺寸要符合設計要求。
4、墻體、暗柱鋼筋綁扎:
(1)墻根部鋼筋上水泥漿已清理干凈。
(2)墻體鋼筋已經調整。即位移過大要求按1:6調整,一級鋼筋的彎鉤一律朝里,不垂直的調直。
(3)起步筋要求:暗柱邊第一根墻筋距柱邊的距離為50mm。墻第一根墻筋距離混凝土板面50mm。暗柱第一根箍筋距離混凝土板面30mm。連系梁距暗柱邊箍筋起步50mm。連系梁箍筋如柱一個箍筋50mm。
(4)墻體豎筋搭接要求:搭接長度不小于45d,搭接處保證有三根水平筋。綁扎范圍不少于三個扣。墻體立筋50%錯開,其錯開距離不小于相鄰接頭中到中1.3倍搭接長度。墻體水平筋節點要求相鄰綁扎接頭錯開。剪力墻與框架柱連接處,剪力墻的水平橫筋應錨固到框架柱內,其錨固長度要符合設計要求。梁面筋進入柱內必須與柱主筋綁牢。墻平水筋進入柱內必須與柱主筋至少綁三道。剪力墻水平筋在兩端頭、轉角、十字節點、連梁等部位的錨固長度以及洞口周圍加固筋等,均應符合設計、抗震要求。剪力墻筋應逐點綁扎,雙排鋼筋之間應綁拉筋或支撐筋,其縱橫間距不大于600mm,鋼筋外皮綁扎墊塊
(5)保護層要求:墻、柱、梁采用同強度砼墊塊,符合保護層厚度,鋼筋直徑和強度要求。設置間距600mm×600mm,呈梅花形布置。梁、柱筋墊塊設置在主筋上,墻筋墊塊設置在墻水平筋上。
(6)對箍筋的要求:彎鉤必須平行,彎鉤角度為135。平直部分為10d,且兩根長短一致。彎心符合主筋直徑,且與主筋綁扎到位。四個角在同一平面上,綁扎牢固,柱箍筋開口分別設在四個角,對柱、梁箍筋要求直徑,間距符合設計要求。凡要求箍筋加密的,其間距按5d且10cm控制。即大于Φ20以10cm控制,小于Φ20以5d控制。
(7)洞口加筋要求:凡是洞口墻筋截斷處加三邊開口箍筋。并按圖紙要求附加洞口加筋。
5、板鋼筋綁扎
(1)板筋綁扎前的控制:對墻筋、連系梁筋及施工縫處板筋水泥漿已清理干凈。設置水平梯子筋及暗柱定距框。以上各項未做完不得進行板筋綁扎。
(2)網眼尺寸偏差不得超過10mm。
(3)起步筋第一根板筋距墻邊尺寸50mm。
(4)綁絲要求:上筋綁絲朝下,下筋綁絲朝上,與鋼筋垂直。綁絲甩頭長短基本一致,長度不超過50mm。相鄰綁絲呈“八”字扣。
(5)混凝土板面鋼筋:不準用電弧點焊。有出電線管時應采用“z”字形鋼筋綁扎牢固。
(6)雙層網片間的鋼筋馬凳設置。設置間距不大于1米,且高度滿足保護層要求,制作符合要求。馬凳高度=板厚-保護層×2-兩排鋼筋直徑。
(7)保護層頂板15mm,梁筋25mm,偏差不能超過3mm。
(8)板面預留洞,周圍鋼筋預留洞直徑大于200mm,小于300mm時,板筋應彎曲繞管通過。
(9)鋼筋端頭錨固要求:錨固至外側豎筋邊。
6、梁鋼筋綁扎:
(1)在梁側模板上畫出箍筋間距,擺放箍筋。
(2)先穿主梁的下部縱向受力鋼筋及彎起鋼筋,將箍筋按已畫好的間距逐個分開;穿次梁的下部縱向受力鋼筋及彎起鋼筋,并套好箍筋;放主次梁的架立筋;隔一定間距將架立筋與箍筋綁扎牢固;調整箍筋間距使間距符合設計要求,綁架立筋,再綁主筋,主次同時配合進行。次梁上部縱向鋼筋應放在主梁上部縱向鋼筋之上,為了保證次梁鋼筋的保護層厚度和板筋位置,可將主梁上部鋼鞘降低一個次粱上部主筋直徑的距離加以解決。
(3)框架梁上部縱向鋼筋應貫穿中間節點,梁下部縱向鋼筋伸入中間節點錨固長度及伸過中心線的長度要符合設計要求。框架梁縱向鋼筋在端節點內的錨固長度也要符合設計要求。一般大于45d。綁梁上部縱向筋的箍筋,宜用套扣法綁扎,
(4)箍筋在疊合處的彎鉤,在梁中應交錯布置,箍筋彎鉤采用135°,平直部分長度為10d。
(5)梁端第一個箍筋應設置在距離柱節點邊緣50mm處。梁與柱交接處箍筋應加密,其間距與加密區長度均要符合設計要求。梁柱節點處,由于梁筋穿在柱筋內側,導致梁筋保護層加大,應采用漸變箍筋,漸變長度一般為600mm,以保證箍筋與梁筋緊密綁扎到位。
(6)在主、次梁受力筋下均應墊墊塊,保證保護層的厚度。受力筋為雙排時,可用短鋼筋墊在兩層鋼筋之間,鋼筋排距應符合設計規范要求。
(7)梁筋的搭接:梁的受力鋼筋直徑等于或大于22mm時,宜采用焊接接頭或機械連接接頭,小于22mm時,可采用綁扎接頭,搭接長度要符合規范的規定。搭接長度末端與鋼筋彎折處的距離,不得小于鋼筋直徑的10倍。接頭不宜位于構件最大彎矩處,受拉區域內I級鋼筋綁扎接頭的末端應做彎鉤(ⅡⅢ級鋼筋可不做彎鉤),搭接處應在中心和兩端扎牢。接頭位置應相互錯開,當采用綁扎搭接接頭時,在規定搭接長度的任一區段內有接頭的受力鋼筋截面面積占受力鋼筋總截面面積百分率,受拉區不大于50%。
<strong mpa-from-tpl="t" mpa-is-c"t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border: none;">附:標準圖集上部分常用節點及構造做法
受拉鋼筋基本錨固長度,抗震設計時受拉鋼筋基本錨固長度和鋼筋彎折的彎弧內直徑的相關要求:
縱向受拉鋼筋的抗震搭接長度的要求:具體如下表,應注意兩根不同直徑的鋼筋搭接時,d取較細的鋼筋直徑;在任何情況下,搭接長度不得少于300。
箍筋要求:
(1)下料按設計要求執行;
(2)綁扎時要求箍筋開口相互錯開,分別設在4個角上;
(3)箍筋間距、直徑應執行設計要求;在梁、柱類構件的縱向受力鋼筋搭接接頭范圍內應按設計要求配置箍筋,當設計無要求時應滿足規范規定:
①箍筋直徑不小于搭接鋼筋較大直徑的0.25倍;
②受拉搭接區段的箍筋間距不應大于搭接鋼筋較小直徑的5倍,且不應大于100mm;
③受壓搭接區段的箍筋間距不應大于搭接鋼筋較小直徑的10倍,且不應大于200mm;
④當柱中縱向受力鋼筋直徑大于25mm時,應在搭接接頭兩端面外100mm范圍內各設置兩支箍筋,其間距宜為50mm。
框柱縱向鋼筋的連接構造要求:柱相鄰縱向鋼筋連接接頭相互錯開,在同一連接區段鋼筋接頭面積百分率不宜大于50%,軸心受拉及小偏心受拉柱內的縱向鋼筋不得采用綁扎搭接接頭。
地下室框柱的連接構造及箍筋加密區范圍:
KZ、QZ、LZ箍筋加密區范圍和QZ、LZ縱向鋼筋構造:
注意當梁上起柱時,在梁內設置間距不大于500,且至少兩道箍筋。
KZ邊柱和角柱柱頂的縱向鋼筋構造:
KZ中柱柱頂縱向鋼筋構造和KZ變截面時縱向鋼筋構造:
KZ邊柱、角柱柱頂等截面伸出時縱向鋼筋構造:
剪力墻水平分布筋構造:水平筋搭接處要求剪力墻水平構造筋沿高度每隔一根錯開搭接,搭接長度應滿足抗震構造圖集要求,同一平面內雙排筋接頭水平錯開距離應大于等于500mm。綁扣成梅花型布置,采用“八”字扣綁扎,綁絲頭全部向結構內部彎曲,綁絲甩頭長短基本要求一致。
剪力墻豎向鋼筋構造及墻體豎筋搭接要求
抗震結構縱向受力鋼筋最小搭接長度應執行抗震構造圖集的要求,同時應滿足驗收規范,搭接區段內應有三根水平筋通過;搭接范圍內綁扣數量不少于3扣。
鋼筋連接部分的安裝:
焊接接頭:連接區域界定為35d,且不小于500mm,在連接區域內縱向受力鋼筋面積率不大于50%,且相互錯開。
綁扎鋼筋:連接區段為搭接長度的1.3倍,縱向受力鋼筋面積率:梁、板、墻≤25%,當確需要放寬時,梁可放寬到50%,其他構件根據實際情況放寬;柱類構件≤50%;并相互錯開。為搭接長度的1.3倍,縱向受力鋼筋面積率:梁、板、墻≤25%,
YBZ、GBZ、FBZ、AZ的構造要求:
注意起步筋要求
暗柱邊第一根墻筋距暗柱邊的距離為50mm;墻體第一根水平筋距板面50mm;暗柱第一根箍筋距板面30mm(暗柱部位筋較密集,應避免墻體水平筋與箍筋、構造筋重疊);
連梁LL配筋構造要求:
BKL與AL、LL重疊時的構造要求:
剪力墻連梁LLk縱向鋼筋、箍筋加密區構造:
注意梁上部通長筋與非貫通鋼筋直徑相同時,連接位置宜位于跨中Ln/3范圍內;梁下部鋼筋連接位置宜位于支座Ln/3范圍內;且在同一連接區段內鋼筋接頭面積百分率不宜大于50%。
連梁斜筋和對角暗撐構造:
地下室外墻鋼筋構造:
注意地下室外墻鋼筋綁扎時豎向鋼筋在外側,水平鋼筋在內側;而地上剪力墻鋼筋綁扎時豎向鋼筋在內側,水平鋼筋在外側,注意兩者的區別。
剪力墻洞口補強的構造:
樓層框架梁縱向鋼筋構造:注意梁上部通長筋與非貫通鋼筋直徑相同時,連接位置宜位于跨中Ln/3范圍內;梁下部鋼筋連接位置宜位于支座Ln/3范圍內;且在同一連接區段內鋼筋接頭面積百分率不宜大于50%。
屋面框架梁縱向鋼筋的構造:注意梁上部通長筋與非貫通鋼筋直徑相同時,連接位置宜位于跨中Ln/3范圍內;梁下部鋼筋連接位置宜位于支座Ln/3范圍內;且在同一連接區段內鋼筋接頭面積百分率不宜大于50%。
KL、WKL中間支座縱向鋼筋構造:
梁箍筋構造:注意梁距柱邊緣及次梁邊緣的箍筋起步50mm。
非框架梁的配筋構造:
不伸入支座的梁鋼筋構造:注意當梁凈高Hw≥450mm時,在梁的兩個側面應沿高度配置縱向構造鋼筋;縱向構造鋼筋的間距a≤200mm;當梁側面配有直徑不小于構造縱筋的受扭縱筋時,受扭縱筋可替代構造鋼筋;兩側面構造鋼筋的搭接與錨固長度可取15d,梁側面受扭鋼筋的搭接長度為LlE或Ll,其錨固長度為Lae或La,錨固方式同框架梁下部縱筋。
純懸挑梁及各類梁的懸挑端配筋構造:
井字梁配筋構造:注意當設計無具體要求時,井字梁上下部縱筋均短跨在下,長跨在上;短跨梁箍筋在相交范圍內通長設置,相交處兩側各附加3道箍筋,間距50,箍筋直徑及支數同梁內箍筋。
板鋼筋綁扎控制要求:
1、綁扎前要:
(1)隔墻位置模板上已彈線并清理干凈,涂刷脫模劑;
(2)墻頂2-3cm浮漿(軟弱層)已剔鑿,露出堅硬石子,并經氣泵將雜物吹凈;
(3)對墻筋、過梁筋水泥漿已清理干凈;
(4)施工縫、梁窩已剔鑿露出堅硬石子,并清理干凈;
(5)對位移墻體豎向筋已進行調整(1:6煨彎調直);
上述工作完成后方可進行頂板筋綁扎。
2、綁扎搭接
(1)起步筋要求:第一根板筋距墻體邊線50mm。
(2)綁絲要求:下層筋綁絲朝上,上層筋綁絲向板內彎;綁絲長度應基本一致;相臨綁絲呈“八”字扣。
(3)板面鋼筋:不得在受力筋上進行任何點焊,電盒、管的固定應采用附加筋固定(附加筋可采用直筋、“U、Z”型或“弓”型筋);雙層筋間距的控制措施:在雙層筋間加設鐵馬凳,間距控制在1m內。
當板上遇預留洞時,板筋應彎曲后通過,當洞口尺寸較大,板筋不宜繞行需切斷時,必須征得設計同意,增加補強筋(穿洞口筋需切斷時,應提前計算好下料長度,將洞口留出,不得采用綁通長筋,再用氣焊割(燒)斷的方法施工)。
懸挑板放射筋構造:
各種類型的樓梯板配筋構造:
墻身豎向構造和邊緣構件在基礎中的構造:
柱縱向鋼筋在基礎中的構造:
獨立基礎底板配筋構造:注意獨立基礎底板雙向交叉鋼筋長向設置在下,短向設置在上。
雙柱普通獨立基礎底部與頂部配筋構造:注意雙柱普通獨立基礎底部雙向交叉鋼筋,根據基礎兩個方向從柱外邊緣至基礎外緣的伸出長度ex和ey的大小,較大者方向的鋼筋設置在下,較小者方向的鋼筋設置在上。
獨立基礎底板鋼筋長度減短10%的構造:注意當獨立基礎底板長度≥2500時,除外側鋼筋外,底板配筋長度可取相應方向底板長度的0.9倍,交錯放置。當非對稱獨立基礎底板長度≥2500時,但該基礎某側從柱中心至基礎底板邊緣的距離≤1250時,鋼筋在該側下不應減短。
條形基礎底板配筋構造:注意條形基礎底板的分布筋在梁寬范圍內不設置;在兩向受力筋交接處的網狀部位,分布筋與同向受力筋的搭接長度為150。
條形基礎底板板底不平的構造和條形基礎底板配筋長度減短10%的構造:
基礎梁縱向鋼筋與箍筋、附加箍筋、吊筋的構造:注意頂部和底部貫通縱筋在連接區內采用搭接、機械連接或焊接。同一連接區段內的接頭百分率不宜大于50%。當鋼筋長度可穿過一連接區到下一連接區并滿足要求時,宜穿越設置。
基礎梁配置兩種箍筋構造和豎向加腋鋼筋構造:
梁板式筏形基礎梁與條形基礎梁外伸部位鋼筋構造:注意當從柱邊算起梁端部錨固長度不滿足直錨的要求時,基礎梁下部鋼筋應伸至端部后彎折,且從柱內邊算起水平段長度≥0.6Lab,彎折長度≥15d。
基礎梁側面構造縱筋及拉筋:注意基礎梁側面縱向構造鋼筋搭接長度為15d。十字相交的基礎梁,當相交位置有柱時,側面構造縱筋錨入梁包柱側腋內15d,當無柱時,側面構造縱筋錨入交叉梁內15d,丁字相交的基礎梁,當相交位置無柱時,橫梁外側的縱向鋼筋應貫通,橫梁內側的縱向鋼筋錨入交叉梁內15d。當梁側鋼筋的拉筋除注明外均為8,間距為箍筋間距的兩倍,當設有多排拉筋時,上下兩排拉筋豎向錯開設置。
基礎梁底不平和變截面部位鋼筋構造:
基礎梁與柱結合部側腋構造:
梁板式筏形基礎平板鋼筋構造:
梁板式筏形基礎平板端部與外伸部位以及變截面部位的鋼筋構造:
平板式筏形基礎柱下板帶與跨中板帶縱向鋼筋構造:
平板式筏形基礎平板鋼筋構造:
平板式筏形基礎平板變截面部位鋼筋構造:
平板式筏形基礎平板端部與外伸部位配筋構造:
防水底板與各類基礎的連接構造:
來源:豆丁施工
3
+1
8
+1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