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廠商
克虜伯
車型尺寸
7.02米*2.88米*2.68米(長寬高)
引擎類型
邁巴赫12缸汽油引擎
最高時速
42公里/小時(公路);16公里/小時(越野)
車身重量
25噸(H型)
裝甲厚度
80毫米/10°(H型正面)
主戰武器
75毫米 48倍徑坦克炮
最大行程
200公里
服役時間
1936年~1945年
總產量
約9200輛
設計歷史一戰結束后,德國被迫簽訂《凡爾賽合約》,條約對德國軍備發展進行了嚴格限制,明確規定德軍禁止生產和輸入坦克、裝甲車等重型武器裝備,并成立協約國監督委員會以監督軍事條款的實施。[1]
但1920年代中期,德國軍方就已察覺到未來建立裝甲部隊的需求,德軍機動兵總司令部參謀海因茨·古德里安于1930年成立了一個工作組。[2]1934年1月,德軍陸軍武器署提出了由三號與四號兩種坦克搭配組成裝甲部隊,前者作為主力,而后者則定位為支援型坦克。除了主炮之外,四號坦克皆與三號坦克相似,同
為規避條約,四號坦克最初研發時有著“中型拖拉機”的代號,后來德軍改以“營長用車”為代號繼續研發。1934年年底,陸軍武器署交予克虜伯、萊茵金屬及MAN開發。雖然當時流行多炮塔坦克,但它們僅設計了幾款單炮塔坦克。 德軍四號坦克原型車萊茵金屬交付的原型車重約18噸,并配備320馬力的引擎,最高時速為30千米/小時。原型的引擎艙位于車身后方。駕駛員與無線電操作員分別處于坦克左前及右前方,無線電操作員同時兼任機槍手。炮塔方面,坦克指揮官坐在車頂艙口下方,而炮手位于炮膛左邊及裝載機右邊。炮塔比底盤中心線向左偏移了66.5毫米,而引擎則向右移動152.4毫米,以清除扭矩軸與轉動炮塔的電動馬達間的阻隔物,同時讓扭矩軸連接到駕駛員與無線電操作員之間的變速箱。由于非對稱布局,坦克右側留有大量空位,這里后來用于放置彈藥柜。陸軍武器署后來要求懸掛系統使用新設計的扭力桿,以允許負重輪能垂直偏轉得更大,借此提高越野性能及乘員的舒適性。但后來,由于對新型坦克有迫切需求,陸軍武器署放棄使用扭力桿,改以技術成熟的彈簧式懸掛。1935至36年,所有原型經過各種測試后,陸軍武器署最終選擇克虜伯公司的方案,并賦予編號“第622號試驗車”(Versuchskraftfahrzeug 622,簡稱“Vs.Kfz.622”),指定由其進行生產,1937年10月,克虜伯于馬德堡的工廠開始生產四號坦克。四號坦克即成為德國于戰前開發的最后一款坦克。
克虜伯于馬德堡開始生產四號坦克A型。然而,四號坦克卻沒有像三號坦克般有大量不同生產商,因此1941年底前馬格德堡成為四號坦克唯一一座生產基地。下圖為四號坦克的產量。
四號坦克的生產數量
1935年10月15日德軍成立了第一批裝甲師,當時坦克排轄下只有一號及二號坦克,原本預定要追加三號及四號坦克,但由于三號坦克仍在試制階段,故四號坦克的生產進程被迫延后,其生產效率甚至在戰爭開始后仍然維持在一個較低的水平,以致于國防軍陸軍總司令部在開戰初期也僅有幾輛四號坦克可供調派的境地。
德軍原預想四號坦克在戰爭中的作用不大,故列為武器生產順位較后者,這亦是戰爭初期四號坦克只由一個廠商負責生產的原因。1940年初期,只有約少量工人在克虜伯于馬德堡的工廠中工作,生產能力只達合同中約定的35%。1941年,F1型開始生產,此時沃瑪格、尼伯龍根工廠亦加入參與生產。1942年,當三號坦克的升級潛力用盡后,德軍開始大規模生產四號坦克,其裝甲鋼板、底盤和炮塔主要由克虜伯的埃森廠房供應,引擎為邁巴赫制,變速箱則來自采埃孚,總造價剛好不超過10萬帝國馬克,若不計算武器、無線電等設備的情況下,每造一輛四號坦克需要下列原料:39,000千克鐵、116千克橡膠、238千克鋁、63千克鉛、195千克銅、66千克鋅及1.2千克錫。
四號坦克設計之初為方便組裝,生產工作即將車體分為四個部份制造,分別為底盤、車頭結構、車尾結構及炮塔,組裝時只需用螺絲把四大部份拴在一起即可,之后的豹式坦克與虎式坦克皆沒有采用此方式,而是利用焊接制成。由于生產線很少達至理想狀態,每輛四號坦克約需花2,000小時來組裝,各部件生產時間的完整生產周期更高達15,000小時左右。德軍生產四號坦克初期,于鋼板加工作業耗費不少時間,然而自1943年引進了氣焊與氣割兩種新技術后,克虜伯粘接坦克表面硬化鋼的時間大大縮減了近100小時。雖然德軍在生產作業時不時遭遇原料短缺的問題,以致于錳、鉻、鉬及鋼的比例不如預期,進而使其應有的質量降低,但受益于表面處理工藝較佳,使四號坦克的鋼板抗壓性依舊相當良好,根據一項英國《布氏硬度測試》的資料顯示,四號坦克G型的正面裝甲達HB 520,為當時德軍坦克中最高硬度者。
1943年,因為性能和價格原因,德國軍方打算停止生產四號坦克,全力量產黑豹坦克,然而當時位居裝甲兵總監的古德里安大加反對,指若真的如此,前線將有一天沒有任何一輛坦克可以使用(因為黑豹坦克建造工時太長),軍方其后撤回命令。當年4月克虜伯收到命令要改為生產豹式,四個月后又要改回四號坦克,此一轉換就浪費了30萬工時,相當于生產150輛四號坦克。同年12月,克虜伯工廠開始轉產4四號突擊炮;1944年春天,沃瑪格工廠亦開始生產4號自行反坦克炮,只剩下尼柏龍根工廠繼續生產4號坦克。德國工業隨著戰事發展逐漸崩潰,盟軍的空中和地面攻勢壓力越來越大,尼伯龍根工廠亦遭到轟炸而嚴重損壞,1945年三月至四月的生產量更下降到1942年前的水平,每月只有約55輛坦克駛下生產線。
規格數據
長度(包括炮管)和寬度 :6.63米/2.88米
高度:2.68米
四號架橋坦克重量:23.5噸
乘員數5人:駕駛員、通訊員、炮手、裝填手、車長
發動機:邁巴赫 HL120TRM 300馬力
最高時速公路:40千米/小時
最大行程:
克虜伯公司設計四號底盤上加裝豹式炮塔公路:210千米,越野:130千米
所用燃料:74號辛烷汽油
燃料載量:470升
爬坡性能:30度
涉水深度:1米
越障高度:0.6米
越壕寬度:⒉2米
主要武器:75毫米 KwK 40 48倍身管坦克炮,備彈87發【PzGr39穿甲彈、PzGr40破甲彈、Gr34高爆彈】。
輔助武器:2 挺7.92毫米 MG34通用機槍(車體機槍/同軸機槍),備彈2250發【注:有的則是3挺MG34通用機槍,第3挺安裝在車長指揮塔上,其目的是防御敵機俯沖空襲。】
軍馬1937年10月第一輛A型坦克出廠,戰前四號坦克的A、B、C型僅有小批量生產,大多用于測試和訓練,但波蘭戰役中的部分參戰坦克受到部隊的高度贊譽。1939年10月D型投產,成為最初的生產型。1940年E型投產,1941年F型(F1)投產,四號坦克F1型(其中也包括F1型)之前主要武器皆為短身管的75毫米/24倍口徑火炮。至蘇德戰爭開始時,四號坦克裝備數量不過數百。 戰爭開始后,面對蘇聯新型的T-34/76中型坦克[3]和KV-1重型坦克[4],當時德軍裝備的三號坦克50毫米/42倍口徑與四號坦克75毫米/24倍口徑坦克炮在交戰距離上無法有效擊穿蘇軍坦克的正面裝甲,因此在1942年之前,蘇軍在技術裝備上占有一定優勢。而后,德國人除開始研制新型的虎式重型坦克[5]和“黑豹”式中型坦克(也稱“豹”式坦克)[6]外,也開始對三、四號坦克大加改進。首先四號F1型坦克改裝長身管75毫米/43倍口徑火炮,成為F2型,1942年G型投產(開始是43倍身管,之后統一為48倍身管),兩種型號坦克的增強了裝甲,火力也大為加強,可以在1500米外輕松擊穿T-34/76中型坦克的炮塔正面裝甲,但面對T-34坦克的60°大傾角車體,只能在600米左右擊穿,但威力相比L/24主炮大大提升。此外四號F2型坦克也運至隆美爾的非洲軍團,該坦克火力強、結構好,是當時北非戰場德意軍隊最倚重的裝備。其穿甲能力遠遠高于美軍M4坦克及英軍所有坦克。
發展
四號坦克最初的作戰用途,源自于古德里安的裝甲論,即三號坦克為主力突擊坦克,而四號坦克則加裝75mm L/24短炮為步兵和裝甲部隊提供火力支援,因此車體的體型和載重量都比三號坦克要大。但在1941年6月22日后的巴巴羅薩行動,德軍遭遇了蘇軍T-34坦克和KV-1重型坦克,三號坦克E型、F型所裝備的Kwk 38 L/42 50mm炮根本無法有效對付前兩者,而即使換裝穿甲能力更強大的Kwk 39 L/60火炮,也只能在近距離對付他們。而三號底盤已經不允許再換裝更大的火炮了。因此軍方才想到四號坦克,四號F2型坦克就換裝了75mm L/43長炮,使得德軍終于有了一種能抗衡T-34的坦克,隨后四號坦克的作戰用途徹底發生改變,G型漸漸退役后,1944年H型和J型漸漸成為了德軍坦克主力(后來與黑豹一同為主力,但從未被黑豹坦克取代)而原本四號支援步兵的任務交給了配備短炮的三號坦克N型和短管的三號突擊炮。
1943年四號H型1944年四號J型坦克投產,進一步提升了火力和防護,最大的特點就是安裝了炮塔護圈以及車體兩側的5毫米側裙板(安裝這兩個新部件的目的是減少火箭筒發射的火箭彈的能量,使其無法穿透坦克裝甲。)產量均超過3000輛,在數量上逐步取代三號坦克成為德軍裝甲部隊的主力。在斯大林格勒、庫爾斯克、西西里島、諾曼底、阿登等戰役中,四號坦克一直是沖鋒陷陣的主力之一。由于德國生產能力不足,因此結構簡單、性能穩定四號坦克一直保持了批量生產,以彌補德軍“虎”式、“黑豹”式數量的不足。整個戰爭期間,四號坦克總產量達8000輛以上,但在1944年蘇德戰爭后期,其火力已經不及蘇軍T-34/85坦克和蘇軍斯大林2型(IS-2)重型坦克,而且在諾曼底戰役中,它也難以抗衡美軍謝爾曼坦克(主要源于這幾種坦克的大傾角設計)。但是盡管“虎”式重型坦克與“黑豹”式坦克威力強大,裝甲堅厚,也從未能替代四號坦克。 四號坦克H型此外,四號從戰爭初期開始就推出變形車,包括“旋風”/“東風”自行高炮、“野蜂”150毫米自行榴彈炮(該車成員們經常抱怨它的攜彈量太少,僅有18發,而且最致命的缺點是裝甲很薄以及高大的車身、敞開式的戰斗室。)、“灰熊”150毫米12倍身管重型步兵突擊炮,四號突擊炮,“犀牛/大黃蜂”88毫米/71倍口徑重型坦克殲擊車(和戰爭后期出現的虎王重型坦克[7]裝的是一樣的火炮,用的是Pak-43 88毫米/71倍身管反坦克炮,所以優點顯而易見,那就是恐怖的破壞力。缺點和“野蜂”自行榴彈炮的缺點一樣,裝甲非常薄,以及高大的車身,敞開式的戰斗室使其中的彈藥很容易被手榴彈等引燃,導致全車殉爆。)、四號彈藥運輸車(安裝有一個大型起重機【重達3噸】以及3枚600毫米“卡爾”自行迫擊炮的炮彈),四號兩棲坦克(跟美國的LVT"水牛"兩棲坦克差不多,采用了略微加長的底盤,前方為操作室,后部可以運載貨物以及士兵。)、四號裝甲搶修車(沒有事實證明它裝過推土鏟,但是有絞盤等最基本的裝備)、四號架橋坦克(但后來又與底盤不堪重負,與1941年正式停產)、“蚱蜢”自行火炮(裝備一門輕型的105毫米火炮,采用了略微加長的四號坦克底盤,但是總產量在10輛以下)……最重要的當屬以四號底盤發展的坦克殲擊車,即四號坦克殲擊車(四號驅逐坦克),早期安裝了75毫米/48倍身管,中后期安裝了70倍身管火炮,簡稱“四殲(或四驅)”。這些變形車數量達2859輛,在各個戰場的德軍裝甲師、裝甲炮兵以及步兵部隊中都有廣泛使用。
戰爭
戰中,德國把一小部分四號坦克提供給他的同盟及其友好國家,包括: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西班牙和克羅地亞等國家。戰后,一些四號坦克以及三號突擊炮[8]、四號坦克殲擊車等被敘利亞、芬蘭等國家購買,參加了早期的 在二戰后期,一部分的四號坦克的底盤被加裝防空炮塔,改裝成防空坦克--即“旋風”自行高射炮(裝備4聯裝20毫米高射炮一門),還有“東風”自行高射炮(裝備37毫米高射炮一門)。“旋風”的產量是140輛,而“東風”僅生產了40輛。另外,還有最后研制并生產的“火球”【又叫“球形閃電”】自行高射炮(2聯裝30毫米高射炮一門,并且裝在一個球形炮塔上,炮塔旋轉一周只需25秒,最大仰角為80°),可是總共就生產出了6輛,可是在它們之前還有兩種四號防空坦克,它們被德國官兵們戲稱為“家具運輸車”,是因為它們的周圍都是可放倒的長方形鋼板,在戰斗時都要把鋼板放下,成員們只能依靠火炮上的小護盾做保護,兩種型號分別裝備的是四聯裝20毫米高射炮或者一門37毫米高射炮,兩者共生產了211輛。 另外,四號坦克還有許多奇特的設計。在1941年9月,三號與四號坦克扮演了相同的角色,而且這兩種坦克有諸多相同之處,德國人認為把兩者結合起來會得到更多的好處,于是便卡發了更為復雜的三/四號坦克,并且制造出一輛樣車,只是采用了較大的6組負重輪,與先前的Vk2001/K十分相似,這個設計十分有特色,創新,在火炮與裝甲的迅速發展中,這個設計于1944年被淘汰。1944年人們普遍認為四號坦克開發潛能已經挖掘殆盡,克虜伯公司曾經想為四號坦克的底盤裝備上“豹”式坦克的炮塔,但經過測試,底盤明顯不堪負重,這個計劃也就停止了。 敘利亞軍隊的四號坦克與三號突擊炮裝甲指標車體正面 50+30*毫米/11°(注*:H型與J型坦克在生產時采用了整體的80毫米裝甲。而F2型、G型原來是50毫米裝甲,后來為了給G型增加防御能力而附加了30毫米裝甲,等于80毫米。) 車體側面 30/0°(中后期出現的H型、J型安裝了厚為5毫米的側裙板,為了削弱火箭彈的穿甲能量,等于35毫米。) 車體后方 30/0° 車體頂部 10-12/0° 炮塔正面 50/10°(J型加厚到80mm,F型則為60mm) 炮塔側面 30/26° 炮塔后方 30/10° 炮塔頂部 10/83° 型號型號制造年份簡介生產數目 四號坦克A型1937年-1938年四號坦克最早的型號35輛 四號坦克B型1938年及1942年裝甲加厚,并裝配了更大的發動機42輛 四號坦克C型1938年-1939年改良了少部份的性能140輛 四號坦克D型1939年-1940年側面裝甲加厚229輛 四號坦克E型1940年-1941年側面及正面裝甲加厚223輛 四號坦克F1型1941年-1942年簡化結構462輛 四號坦克F2型1942年裝配75毫米L/43反坦克炮175輛 四號坦克G型1942年-1943年炮塔裝甲加厚,并用于冬季作戰1,687輛 四號坦克H型1943年-1944年加長炮管,采用75毫米L/48火炮,并加厚裝甲3,774輛 四號坦克J型1944年-1945年增大燃油箱,炮塔驅動改為手動,簡化生產1,758輛 A型 蘇臺德地區的一場閱兵,圖中為四號坦克A型 1937年10月推出的第一款四號坦克為A型,編號為1/BW。四號坦克A型的動力由邁巴赫HL108TR供給,引擎輸出250匹馬力,并使用SGR 75變速箱驅動5個前進及1個倒車檔來實現31千米/小時的最大道路速。四號坦克A型使用KwK 37 L/24 75毫米坦克炮,該炮射速較低,主要用以發射高爆彈以作支援。使用穿甲彈時,初速能達到430米/秒,在700米距離外射擊可以擊穿30度傾斜裝甲板至43毫米。一挺7.92毫米MG34通用機槍置于主炮炮塔同軸,另一挺則置于前裝甲板上。四號坦克A型正面裝甲厚14.5毫米,炮塔則有20毫米的裝甲,然而它們只能防御炮彈破片,輕型反坦克炮炮彈等。此型號的坦克很少走上戰場,主要用作培訓裝甲兵及制造技師。 B型 1937年,A型生產了37輛后,廠方開始生產四號坦克B型。新式的四號坦克將原有的引擎換成馬力更高的300匹邁巴赫HL120TR,同時使用新型SSG75變速箱以提供6個前進和1個倒檔。盡管重量增加至16噸,但坦克的速度仍提高至39千米/小時。傾斜裝甲板最大厚度增為30毫米,連接在車體上的機槍亦被替換成手槍射擊口。 C型 四號坦克C型 時值1938年,廠商在生產了42輛B型后又對C型進行了改制,將炮塔裝甲增厚到30毫米,從而使坦克增重至18.14噸。在完成了40輛C型坦克的組裝后,由80341底盤編號開始,引擎再改為改良版HL120TRM。軍方此時將四號坦克定位為自走步兵炮,相對之后的D型也只是其改進版,實體沒有太大改變。 D型 4號坦克D型(短筒炮是它的最大特征)[9]1939年8月生產了140輛C型后,D型開始投入生產。D型重新安置車體機槍,同時炮塔機槍的內部炮盾改為外部炮盾。此外,裝甲再次獲得提升,側面裝甲的厚度增至20毫米。1939年9月荷蘭戰役完結,軍方決定加產四號坦克,并于9月27日予以編號Sd Kfz 161。 為了對抗馬提爾達二型步兵坦克,德軍原定替四號坦克換上由Pak 38反坦克炮改制而成的5厘米炮。然而,由于德軍在法國進展神速,訂單在進入生產程序前被取消。 E型 1940年9月,四號坦克引進了E型。其將正前方裝甲提升至50毫米,并臨時在傾斜裝甲加上一塊30毫米厚鋼板。最后,指揮官的車頂艙口向前移動。舊式四號坦克回廠修理時亦會作此改動。1939年12月至1941年4月期間并生產了280輛四號坦克E型。 F1/F2型四號坦克F1(上) 及F2型(下) 1941年4月,四號坦克F型開始生產。與E型的附加式裝甲不同的是,四號坦克F型于炮塔及正前方上直接安裝上50毫米裝甲,而側部裝甲亦同時加厚至30毫米。改裝后車重22.3噸,這使廠商相應將履帶寬度由380毫米增加至400毫米以減少地面平均承受的壓力,寬一點的履帶也有助安裝雪地單向齒輪配件。生產商同時改造了滾輪及前鏈輪。 1941年05月26日,在巴巴羅薩行動前幾星期的一場會議中,希特勒決定提高四號坦克的主要裝備。克虜伯獲得該合同,它整合了Pak 38反坦克炮到新型車體:Sd Kfz161/1。第一架原型于1941年11月15日交付。 4號坦克F2型[9]然而,一個月后出現的KV-1坦克與T-34坦克使德軍發現他們需要一支更強的坦克炮。1941年11月,曾經決定使用的50毫米炮又被放棄,改用萊茵金屬制的75毫米反坦克炮,該炮后來稱為75毫米Pak 40 L/46。由于該炮的反沖需求的長度極多,四號坦克的炮塔根本放不下。因此軍方縮短反沖機制,成為75毫米KwK 40 L/43。這種裝備長炮管的四號坦克F型名為四號坦克F2型,同時裝備短炮管的就改名為F1型。當發射穿甲彈時,炮彈的初速從以前的430米/秒提高到990米/秒。當發射坦克炮彈39時,四號坦克的主炮能于1,830米外穿透77毫米的鋼制裝甲板。最初四號坦克的炮管安裝了單腔球型炮口制動器,但它提供的制動能力甚至不到反沖系統需求的一半。坦克的重量此時增加到23.6噸。除了生產時裝上長炮管外,有二十五輛回廠維修的亦改裝上長炮管。三個月后,四號坦克F2型重新命名為G型,早期的G型與F2型沒有太大分別。 G型 四號坦克G型 G型生產的一年當中,其又小改進了幾次。鑒于該坦克幾近達到改裝上限,為了避免再增加重量,側面附加的20毫米鋼板遭到刪除,但基本裝甲厚度增加至30毫米。省下來的重量轉移到前方裝甲,該處附加了一塊30毫米表面硬化裝甲板,至此正面裝甲厚達80毫米。正面裝甲附加的30毫米裝甲板其后又改至焊接在裝甲上。除了因為增加重量而導致驅動系統發生技術問題,1942年11月8日的報告顯示增厚的正面裝甲受到部隊好評。此時軍方決定為四號坦克上一塊30毫米附加裝甲板,1943年1月5日,希特勒決定將所有四號坦克改為80毫米前裝甲。此時,在突尼斯的美軍的M4謝爾曼坦克的M72穿甲彈只能在100米以內擊穿四號坦克的前裝甲。為了簡化生產,炮塔兩側和正面右側的觀察鏡被拆除,而兩個備用車輪則放在車體左側后方。然后再將7個備用履帶鏈放置在正面傾斜裝甲板之上。在較熱地區執行任務的坦克改善了后側的通氣口,而在較冷地區執行任務的坦克則加設加熱冷卻液的裝置及一個起動液噴氣器。新光源取代了原來的大燈,炮塔上的通訊器亦遭拆除。1943年3月19日,第一輛在兩側和炮塔加了裙邊的四號坦克展出。G型后期將指揮官的兩個艙口改為一個較大的圓型艙口,艙口并加以裝甲覆蓋。1943年四月原來的炮管改為更長的KwK 40 L/48坦克炮,并加上一個重新設計的炮口制動器。四號坦克在此時開始取代了三號坦克的地位。 H型 4號坦克H型[9]四號坦克H型 H型于1943年4月開始生產,其車體改進為Sd. Kfz. 161/2。H型亦由將附加式裝甲改為單一80毫米裝甲而改善了其完整性。德軍步兵備有HHL磁性吸附雷,為了避免盟軍加以復制利用,因而為坦克加上Zimmeri。坦克的側面和炮塔四周進一步增加5毫米側裙及8毫米炮塔裙。H型的火炮全部使用75mm KwK40 L/48。H型生產期間,其橡膠覆蓋的回輪改為純鐵制,車身也為容易損壞的側裙設置三角支架。一個用來發射人員殺傷雷發射器的孔亦加上裝甲板,因為該類武器的存量已經很少至近乎沒有。這使坦克的重量躍升至25噸,嚴重降低其速度,換裝三號坦克的SSG 77變速箱亦沒有解決問題。 J型 四號坦克J型,放大后可以看出陰影內只有三個回輪。 J型為H型的后繼款式,其與H型相差不大,但由于德軍戰損非常多,J型大幅簡化其生產過程來增加生產速度。用來協助旋轉炮塔的發電機遭移除,因此組員需自行手動旋轉炮塔。留下來的空位用來作輔助燃料槽,該槽容量達200升,故其路程增至320千米。廠方移除炮塔上的手槍射擊口及觀察口,同時簡化引擎的散熱器。此外,圓柱型炮口制動器由兩個火焰抑制器取代。1944年后期,德軍的裝甲車的坦克不再使用Zimmerit,同時四號坦克的側裙改為鐵網制,回輪亦由四個減至三個。 技術說明 四號坦克的基本設計就像其前者,一至三號坦克一樣。它們都是由一個盒狀車體加上一個炮塔。所有回到本土維修過的四號坦克都會升級裝備,卻因而造成紀錄困難,而各種升級的介紹亦缺乏。 四號坦克E型的炮塔炮塔及裝備 不像三號坦克,四號坦克的炮塔與車體之間有隔層分開。炮塔內四號坦克的人員配置與其它大部分裝甲車輛相同,炮手與填裝手分別就坐于主炮的左右方,而車長則坐在炮塔后方,并持有獨立的觀測鏡及車頂圓型開口。原先整個炮塔為一體,而之后則加上逃生口,亦增加了觀察口。最初四號坦克炮塔的右后方及左方皆有人員殺傷雷發射器的開口。整個炮塔都由一個旋轉軸承支撐及協助旋轉。而德國二戰時期的坦克只有四號坦克有電動引擎協助驅動,動力來自一臺后備15匹兩缸DKW二沖程循環引擎,因此關閉主引擎時仍可旋轉炮塔。調整炮塔高度時則要靠人手。炮盾處包含主炮及一支MG 34。炮塔正面則有兩個面積十分小的觀察孔,其可輕易閉合以保護潛望鏡。 發動機和變速器 由四號坦克B型開始,四號坦克后方的引擎就改為能提供300匹馬力的邁巴赫12缸汽油引擎(HL 120 TR)。兩個安裝在車體上的風扇將冷卻空氣從車身右方吹至坦克后方左側的冷卻器,然后排放。而能量傳送的方式就像四號坦克一樣,由引擎利用傳動軸通過3碟離合器及有6個前進檔的變速箱。傳動軸再透過傘狀齒輪來與舵機進行齒輪偶合,然后到達車體外帶動動輪。每兩個路輪為一組,每組配一個煞車板。一條重達1270千克的履帶到車后的惰輪。四號坦克可攜帶470升的汽油作為燃料,分別存于車內三個油槽,油槽容量分別為220升、140升及110升。而車體正后方仍有煙霧彈投擲裝置。 外國使用軸心國 四號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出口最多的坦克,包括軸心國、合作國與中立國都曾使用過。1942年,德國贈送了11輛四號坦克給羅馬尼亞、32輛給予匈牙利,它們大部分于1942年末至1943年中的東線戰場中損失。羅馬尼亞于整場戰爭中約獲得120輛不同型號的四號坦克。保加利亞也由德國提供了46輛(亦有88、91輛的說法)四號坦克,另外還有12輛交給意大利作為重建裝甲師的核心,它們于本尼托·墨索里尼被推翻時主要用作訓練坦克組員,而當1943年意大利被德國占領時,后者又將這些四號坦克收回。二戰期間,身為中立國的西班牙曾于1943年3月向德國提出100輛長炮管四號坦克的軍事援助以替換T-26,但直至同年12月,德國僅交付20輛四號坦克H型。1944年2月,西班牙又再提出其請求,這次數量為33輛,而德國的出口公司同時希望另外提供67輛,總數又一次是100輛,但最終西班牙卻沒有獲得任何四號坦克。1944-54年間,四號坦克一直是西班牙擁有的最優秀坦克。另外在二戰期間,德軍曾有一艘裝載了四號坦克的運輸船因為受到英國軍艦的追擊而逃進西班牙港口,西班牙政府隨即扣押這些坦克。芬蘭也曾向德國購買過30輛四號坦克,但1944年只收到了15輛。同年第二批四號坦克交付給匈牙利,數量為62輛(一說為72輛),但其中20輛又被用于補充德軍的損失。合計共297輛四號坦克交到德國的盟國手[10]。 同盟國 除了德國的盟國外,其敵人亦有取得四號坦克并加以使用。蘇軍將捕獲的四號坦克命名為T-4,用于1942至43年間的東線戰場,還曾投入到北高加索地區的攻勢作戰。到了戰爭最后兩年時,這些坦克改變了用途,主要用作滲透德軍,極具地域特色的德軍很容易就被這些坦克所蒙騙,第4裝甲集團軍的雷余辛柯上校(Leljuschenko)還特別指出,以四號坦克執行任務的效果比豹式好。蘇聯的庫賓卡測試人員檢測該車時指出,四號坦克易于駕駛、空間較大因此乘員較舒適、噪音也比T-34小得多。缺點方面則是其高耗油量,駕駛旁邊的變速箱發出大量熱和噪音,緊急出口也會被裙邊阻擋。 20世紀60年代,敘利亞從法國獲得數輛四號坦克,并將其車載機槍更換至蘇制12.7毫米機槍。這些坦克用于轟擊戈蘭高地以下的以色列定居點,并在1965年中被以色列百夫長坦克擊毀。敘利亞從西班牙獲得另外17輛四號坦克,它們亦有用于1967年的第三次中東戰爭。[11]敘利亞另外還裝備過少量同樣使用四號底盤的四號自行反坦克炮及黃蜂式自行火炮。 二戰后續現代通常認為四號坦克在當時比較強大并可靠。其最初的薄裝甲及短炮管主要是因為當時設想其為步兵支援坦克。隨著加厚裝甲及更換炮管,四號坦克逐漸從步兵支援坦克演化為主力坦克。因為其通常比其它國家的坦克優越,至少也是相當,所以經常當作四號坦克的核心部隊。因此,四號坦克成為德軍最重要的坦克。由于其 現存于美國的液壓四號坦克發展時間較長,而且使用的技術較為成熟,它沒有像虎式或豹式初期般到戰場上才發覺有大量技術問題。四號坦克的缺點是形狀較傳統,裝甲容易受損,而側裙則更為脆弱。德軍嘗試以加厚的裝加強防護能力,卻使功率重量比越來越低。即使到了1943年,訓練有素的乘員、清晰的無線電及炮塔內良好的分工使四號坦克仍比T-34/76優越。但后期蘇聯的新型坦克使得四號坦克必需退下來,由豹式等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