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詩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南朝寺廟廣布是一個事實。南朝的梁武帝蕭衍統治時期,是南朝歷史上最為穩定富裕的幾十年。蕭衍崇尚佛教,不僅立佛教為國教,還大建寺廟。
湯用彤先生曾經說過:“南朝佛教至梁武帝而全盛?!边@個曾經四次出家的皇帝還修建了同泰寺,也就是今天香火依然鼎盛的南京雞鳴寺。南朝的四個朝代均定都在建康(今南京),這一時期建康的佛寺有226間。
佛寺的廣布對于建康城的城市空間演變有著深刻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僅體現在地理上的空間演變,更體現在尋常百姓的社會生活空間之中。
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是中國南北朝時期存在于南方建立的四個朝代的總稱。繼公元420年東晉滅亡之后,在中國南方地區相繼出現了宋、齊、梁、陳四個漢人政權,與鮮卑人在北方建立的北魏、東魏(北齊)、西魏(北周)等政權對峙。南朝四個朝代的都城均定在了建康(今南京),建康城東起棲霞山,北起幕府山,南連牛首山,是中國在南朝時期的經濟、政治、軍事、文化中心,也是世界上第一個人口超過百萬的城市。
南朝時期的建康城不僅綜合實力較強,亦是一個充滿了佛教文化的地域。廣泛分布在城中的佛寺就是一種主要的表現形式。大量佛寺的出現對于建康的城市空間流變和城市自身在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上的發展起到不小的推動作用。
所謂佛寺又被稱為寺院,梵文中稱為精舍或者伽藍,它是佛教的宗教建筑物,也是僧人居住和修行的地方。南朝佛寺的大量出現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其一是南朝時期政治混亂,戰亂頻繁,人民皆渴望安定;而佛教宣傳的"因果輪回""人皆可成佛"以及人死后可以進入凈土世界的論調成為普通百姓精神上的安慰劑;其二是南朝多位皇帝的大力推廣宣傳,例如宋文帝、宋明帝、梁武帝、簡文帝等,都是有名的信佛者。他們鼓勵翻譯佛經、侍養僧人和修建寺院。尤其是梁武帝,曾經幾度出家當和尚。其三是南朝世家大族對佛教的虔心信奉,如瑯琊王氏、吳郡陸氏、汝南周氏等等,他們感念于政權的頻繁更迭、畏懼暴力的政治殺戮,所以轉而投向佛教的慈悲理念來完善心性,因而建佛寺、立佛像也成為其熱衷做的事情之一。
唐代詩人杜牧的《江南春》中提到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描述了南朝佛寺的興盛。但據考證,南朝在鼎盛時期的佛寺在700所左右,建康城的佛寺數量近達其三分之一。清代同治年間,孫文川著書《金陵六朝古寺考》,檢出建康佛寺224座;陳作霖在此基礎上繼續編寫,寫成《南朝佛寺志》,補錄了義和寺、四無畏寺兩個寺院,總共226座寺院。而今人也多認定南朝建康城的佛寺有226座。而近期在《六朝江東佛教地理研究》一文中考據到,六朝建康的佛寺可能有304座。無論如何,南朝時期建康佛寺的數量可謂繁多,足見當時佛教文化的深刻浸入以及佛教宣傳之繁盛。
而佛寺的主要分布在兩種區域。一是靠近名山,依山而建,比如建康城內外的鐘山、雞籠山、棲霞山、牛首山等;而另一類則是里中有寺,即居民住宅區中也有佛寺的分布,例如長干里的長干寺,蔣山里有蔣山寺。由此可見,建康城內的佛寺幾乎是遍布城內外,分布相當廣泛。
佛寺的大量興建改變了建康城的城市外觀和原有的城市布局。其一,寺院數量的增加對建康城市的建設有一定的影響。據考證,南朝建康城的面積東西南北各四十里(約400平方千米),那么佛寺300余座,就是每平方千米有1.3座佛寺。換言之,如果按照目前香港離島南丫島的面積13.74平方千米,佛寺會有將近18座之多,數量相當龐大。如此,拔地而起的多個佛寺成為建康城城市各處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其二,南朝的宋齊梁陳,舍宅為寺的情況非常普遍。所謂舍宅為寺,就是說當時建康城內的佛寺大多數都是在原有的住宅園林之上創造出來的,尤其是有一部分人直接把自己的私宅改造成佛寺。例如梁武帝即位后,就把自己原來住的宅院改為“光宅寺”。當然還有一部分特殊的例子比如一些貴族士大夫,他們購買墓地來改立佛寺。因而此時,不僅僅是“里中有寺",更是"家中帶寺"。佛寺已經深刻地滲入到百姓的尋常生活之中。另一方面,建康城由于地形的原因較少建立高層佛塔,經常是一些直線型的剎。這是建康的佛寺與其他城市不同的地方,說明城市地形本身對于佛寺外觀的修建也有一定的反作用。
總結來看,佛寺在建康城中可謂廣布,城市的中心以及邊角都有佛寺存在。它們不是一個只能在城市邊緣的偏遠山腳下才能看到的建筑,而是在城市內部也能隨處可見的風景。
所謂城市是處于形成構成中的一個空間,而城市空間持續不斷地重新建構是歷史的常態。建康城也是處于在這種不斷地重構之中??偨Y來看,佛寺的產生對建康城的社會空間影響有兩大方面。其一,促使一個城市由封閉空間向公共開放空間的轉變;其二,城市的街道變成多功能的公共場所。由此而對整個城市的社會空間演變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
封閉空間向公共空間的轉變
美國學者劉易斯·芒福斯認為:政治、經濟和宗教等三個實體的聯合推動了最早的城市聚合過程。但是受其他因素的影響,這三者對于城市形成的影響作用力度又各不相同。
在古代中國,政治對城市空間規劃和布局的影響力頗為重大,往往會因為一個政策而對整個城市的空間形態造成徹底的改變,例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就對洛陽城的整體構造進行了較大的改觀。另一方面,城市的建構劃分為統治者和被統治者兩個明顯的分界區域,統治者所住之處總是有著重重的外城和圍護,這也加劇了城市整體的封閉性。然而佛寺的出現提供了一個可以交流、娛樂的公共場所,百姓可以自由進入佛寺之內進行參拜和祈福。對于眾多男耕女織的普通百姓而言,佛寺為他們提供一個可以參與公共活動的機會。同時,佛寺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中國古代封閉式的城市空間形態。
街道功能的轉變
城市空間本身正是由這些橫縱交織的街道構成的,因而街道是構成一個城市的命脈。但是由于中國古代的宵禁政策,街道本身有著很強的封閉性。所謂宵禁政策是指中國古代自商周到近代兩千年間幾乎一直在實施的禁止晚上出行的制度。通常在各個城鎮,都有巡夜的制度,有的地方則以鼓樓來控制和指示夜晚的時間和生活,甚至每個駐有官府的城市一到晚上,就要鎖上城門,禁止人們出入城市。
宵禁政策在南朝依然盛行。根據《南齊書》卷22《豫章文獻王傳》記載蕭嶷與齊武帝的故事可見端倪。“同輦夜歸 ,至宮門,嶷下輦辭出,上日:‘今夜行 ,無使為尉司所呵也 ?!趯θ眨骸┹傊畠?,皆屬臣州 ,愿陛下不垂過慮?!洗笮Α!?/b>這里可見身為皇帝的蕭嶷仍然非常擔心夜行遭到官員的呵斥 ,從側面表明南朝宵禁制度依然非常嚴格。
再有,《北齊書》卷16《段榮傳附子孝言傳》也記載過有關官員段孝言的故事。“曾夜行,過其賓客宋孝王家宿,喚坊民防援,不時應赴 ,遂拷殺之?!彬溕莘乓莸墓賳T段孝言召喚坊民增援,并且將不能按時抵達者拷打而死 。從這段史料可以看到看到當時宵禁政策的嚴厲 。
宵禁政策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城市街道的封閉性,即到了一定時間任何人則不許在街道上走動。這種宵禁政策使得中國古代的街道只能主要作為一種通道,而其他功能則并不明顯。但佛寺的出現和廣布使得這種封閉性被些許打破?!半S著佛教這一新的宗教元素的加入,中國城市街道的功能于漢代以后亦逐漸發生變化?!?/p>
佛教傳入中國后,也把一些已經在印度形成完善的佛教儀式一并帶入。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就是“浴佛”。按照《大寶積經》的記載,每到佛誕節當天,人們用華麗的車碾載著佛像在城市周游一圈,讓佛祖接受百姓的觀仰。北魏時期這種活動的規模非常浩大,南朝時期的建康也不例外。根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四月八日,諸寺各設齋,以五色香湯浴佛,共作龍華會,以為彌勒下 生之征也”,?足見當時佛誕節的盛況。街道在這個時候不單單只是一個通道,更是有了公共活動空間的職能,是一個百姓可以去看佛拜佛的地方,換言之,也就成了一個供給娛樂和休閑的場所。
佛寺的廣布對城市社會生活的影響
南朝時期佛寺廣布在建康城內確實對城市有了深刻的影響,無論從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等各個方面都進行了改觀。
從政治上來看,佛寺廣布打破原來封閉的城市空間結構,使得城市空間由原來的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空間完全隔離到有一些公共開放空間的存在,這對于嚴密政治控制來言是有了一定松動。其二,佛寺的流傳也帶來更為系統完善的佛教文化,加之南朝統治者的大力宣揚,百姓普遍信奉佛教宣揚的因果輪回,所以安分守己,很少暴亂,這在一定程度上有著加強統治的政治力量。
從經濟上看,南朝的許多皇帝都有著興建寺廟,扶持僧人的行為。梁武帝還曾經四次出家,每一次都是皇室用大量的錢將他贖回。因此,佛寺的出現也是帶動寺院經濟的發展的一種舉措。
從文化上來看, 佛寺的墻壁上都有著大量的經變圖、壁畫和佛畫。這些通常是引人注目的藝術品,直到現在影響依然甚遠。劉淑芬曾提到,“寺院內部的壁畫成為建康佛寺的特色?!薄澳铣⑿幸员诋嬜鳛榻ㄖ锏难b飾。六朝南方佛寺多以壁畫作為裝飾,一則用以宣揚教義,二則美化佛寺。”
由于建康限制高層佛寺,因而宗教藝術力量轉而向佛寺內部的壁畫發展,由此產生了眾多瑰麗的佛教藝術品。如梁代時著名畫家張僧繇就在建康的許多佛寺里都創作過壁畫,除了鼎鼎大名的瓦官寺外,烏衣巷外的安樂寺也是他經常光臨的地方。相傳他曾經在安樂寺中畫了四條白龍,但是都沒有為它們點上眼睛。后來在寺院僧人的建議下為其中兩條白龍畫上了眼睛,誰料筆落瞬間白龍就飛上天去。這也是成語"畫龍點睛"的由來。
從生活娛樂上來看, 佛教音樂、佛教活動和生活飲食習慣均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了一定影響。
佛教音樂作為一種宣傳佛教的有利工具自佛教引入中國之時也被一起帶入。其引入為本來就沒有太多文娛生活的南朝百姓帶來了福音,很多人專門為聽佛教音樂而去佛寺參拜。其中,齊竟陵王蕭子良和梁武帝蕭衍的功勞最大,尤其是他們在推進佛教音樂本土化的過程中起到不小作用。其中包括對于經唄音樂的創新以及對佛教器樂本土化的改進,從而使得佛教音樂更加貼近中國人的愛好和習慣,故而為民眾的業余生活增添了色彩。
佛教活動中最負盛名的自然就是佛誕節(又稱"浴佛節"),而且每到佛誕節等,總是要舉行盛大的慶?;顒樱热邕M行雜技表演、歌舞表演,舉行佛像游行等等,場面十分熱鬧。每逢這時,總要吸引成千上萬的百姓前來參加和觀看。佛誕節自南朝梁時期開始舉行,極大地豐富了百姓的生活內容,同時一習俗也延傳至今。
不僅如此,佛寺中的素食也開始慢慢流傳開來。最早的專業素齋鼻祖應當是梁武帝。所謂齋飯就是對佛教徒日常食用素食的專有稱呼。佛教徒食用素食,是從南朝梁武帝開始提倡并影響至今的。根據《喻世明言》第36卷《梁武帝累修歸極樂》中記載,梁武帝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他認為食肉就是殺生,是違反佛教戒律的,因此,他借助皇權勢力禁止僧侶食肉,大力提倡素食。在他的力推下,出現了專門研發素食菜品的專業廚師。當時,建康城的建業寺中就有一位擅長烹制素菜的香積廚(僧廚的別名),"一瓜可做數十肴,一菜可變數十味",他可以用一種瓜做出十幾種菜,每種菜又能調出十幾種味道。梁武帝不止自己吃素,還下令全國效仿。因此,素食的出現也極大改變了了南朝百姓的生活飲食習慣。
南朝佛寺的興建與廣布對于城市空間的演變有著深刻的影響,這種影響一方面體現在對于城市的地理空間(即外觀上)的影響,另一方面則是對城市的社會空間(即城市的社會屬性、風土人情等)的影響。整體來看,佛寺文化的廣泛傳播對于中國古代城市的封閉性有一定的打破作用,并且還將古代街道的作用向多元化方向轉變起到推動作用。這種影響具體來看則涉及政治、文化、經濟、生活娛樂等四個方面,鞏固了統治,發展了經濟,繁榮了文化,更豐富了民眾的娛樂生活。由此觀之,佛寺的廣布對于城市空間的演變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而建康城作為當時重要的城市則以建筑和史料為載體記錄和體現了這些影響。
蔣少華,〈六朝江東佛教地理研究〉。南京:南京大學碩士論文,2011。
大衛·哈維,《希望的空間》。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6。
劉易斯·芒福德著,《城市發展史——起源、演變與前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9年。
付志剛, 《中古史上的佛教與城市空間流變研究》,《宗教學研究》,2015年第一期,頁130。
劉淑芬,〈六朝建康的佛寺與城市空間〉,收入《鄭欽仁教授七秩壽慶論文集》。臺北:稻鄉出版社,2006,頁58-62。
賴永海主編,《中國佛教通史》。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