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熙元年(公元290年)四月,55歲的晉武帝司馬炎病逝,太子司馬衷即位,是為晉惠帝,其時他已經32歲,照理說完全可以親自處理國家大事了。然而不行,前面已經說過,此人是弱智,大權也就落到了楊皇后的父親楊駿手上——就在司馬炎病重彌留之際,由楊皇后傳達所謂皇帝的旨意,使楊駿獲得了太尉、太子太傅、都督中外諸軍事等一系列至關重要的職務。可惜楊駿雖然比弱智皇帝強多了,卻沒有多少政治才能,私心又太重,大權在握時只顧著以濫行封賞來收買人心,又遍樹親黨,清除異己,結果,不但沒能收買到真正的人心,反而給政敵鉆了空子:老皇帝一死,雖然楊芷變成了皇太后,可賈南風也由太子妃變成了堂堂皇后,她怎甘心在楊駿的淫威下受窩囊氣?于是她暗中與一些宦官及都督荊州諸軍事的楚王司馬瑋連成一氣,誣陷楊駿“作亂”,于第二年,即晉惠帝元康元年(公元291年)三月發動了一場宮廷政變。可嘆楊駿雖然重權在握,卻因沒有決斷力而失去了反擊政敵的大好時機,以致眾叛親離,身首異處。當政變發生時,同在宮廷之中的皇太后楊芷在一塊絹帛上大書“救太傅者有賞”幾個大字,縛在箭桿上射出宮外,希望能夠救父親一命。結果,不但沒能救得了楊駿,反而給了賈南風一個絕好的機會:她讓司馬瑋等領兵進京,自然是打著皇帝司馬衷的旗號,前來平定楊駿“叛亂”的。楊駿既已“伏誅”,其妻龐氏由于是楊芷的生身母親,礙于太后的情面,特饒恕一命,并聽任她與女兒一起居住于永寧宮中。可是,賈南風對楊芷銜恨已深,怎肯就此罷休?沒過多久,就唆使大臣上書彈劾說:皇太后當“叛亂”發生時竟然射帛書出城,欲與叛賊楊駿“勾結”,這不是明擺著與楊駿一樣大逆不道,“同惡相濟,自絕于天”么,那對她還有什么可客氣的?應該將她貶為庶人,囚禁于金墉城。受賈皇后控制的惠帝司馬衷自然“準奏”,楊芷便從堂堂皇太后變成了一介平民。可事情還沒有完結:起初是看在皇太后的面子上饒恕龐氏一死的,如今太后成了庶人,龐氏作為叛逆者的家屬,自然應當“明正典刑”。司馬衷雖屬弱智,也覺得這樣做太過分了,“詔不許”,并且宣布:聽任龐氏與女兒楊芷住在一起。可是,禁不住有關部門為迎合賈南風的意圖而一再“固請”,司馬衷終于“從之”。這下慘了,原先被封為“高都君”的楊駿之妻、楊芷之母,轉眼之間被五花大綁地押赴刑場。可憐龐氏臨刑之際,楊芷抱著母親痛苦地哀號,并截下頭發,不斷地磕頭,上書給賈南風,自稱為“妾”,只求能夠饒恕母親一命。你想,那皇后賈南風怎會突然生出菩薩心腸?故太后楊芷也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親愛的媽媽,在自己面前被砍掉了腦袋;她能做的,大概只能是慘號一聲,暈厥于地吧?然而,悲劇并沒有結束。由于她畢竟當了十來年的皇后與皇太后,雖然被廢為庶人了,身邊還有十來個婢仆服侍,應該說基本生活還不成問題。可賈南風還是饒不了她,將那些婢仆們全部調走,并且斷絕了她的飲食。結果,八天以后,楊芷女士被活活餓死。賈南風相信“妖巫”,認為楊芷死后必然會向先帝司馬炎訴冤,命令將她面部朝下入棺,又用種種據說能夠鎮壓鬼魂的符咒、藥物等一同下葬,要讓楊芷的鬼魂也萬劫不復。這是元康二年(公元292年)二月間的事,楊芷享年34歲,離她的老公司馬炎去世還不足兩年。楊艷女士怎能料到,她臨終之前推薦堂妹接替自己的皇后之位,反倒害苦了堂妹一家。
左芬(約253年-300年4月23日)
除了兩位楊皇后外,晉武帝司馬炎的萬名嬪妃中,見于史籍的還有左、胡兩位貴嬪與一位諸葛夫人。左貴嬪名芬,是大文學家左思的妹妹,也是我國古代寥寥可數的幾位女文學家之一。司馬炎聽說她的才名,便將她納入宮中。泰始八年(公元272年),約莫20歲左右的左芬被封為嬪妃的第九級“修儀”,在宮中的地位比較低下。由于她才華橫溢,多次應詔撰寫出《離思賦》等絕妙好辭,漸漸地被升至嬪妃的最高級別——位比三公的貴嬪。左芬因相貌平平而“無寵”,卻又因德才兼備而得到司馬炎禮遇。既無寵,又未生育,更沒有介入宮廷權爭,因此,兇悍如賈南風也沒有難為她——或者她根本就沒有進入賈皇后的視野,左芬幸運地病逝于晉惠帝永康元年(公元300年)。其時,左思約50歲左右,估計她最多享年40多歲。左氏兄妹感情很好,左芬被征入宮中二年后,左思作《悼離贈妹詩二首》,其中“永去骨肉,內充紫庭;至情至念,惟父惟兄;悲其生離,泣下交頸”句,相當感人。其詩傳入宮中,左芬揮筆答了一首《感離詩》:
“自我去膝下,倐忽逾再期。
邈邈浸彌遠,拜奉將何時?
披省所賜告,尋玩悼離詞。
仿佛想容儀,欷歔不自持。
何時當奉面,娛目于書詩?
何以訴辛苦,告情于文辭?”
妹妹還活著,哥哥卻賦詩“悼離”,看似不近人情,其實盡人皆知:“侯門一入”尚且“深如海”,何況更深于侯門的皇宮之中?自然是咫尺天涯,生離尤如死別了。再看左芬答詩中的“邈邈”、“欷歔”,一位絕代才女幽處深宮中的哀怨凄惋之情,不已躍然紙上了么?
胡貴嬪名芳,是鎮東大將軍胡奮的女兒。胡奮曾在司馬懿的麾下抵擋過諸葛亮,征伐過公孫淵。其女兒也很有個性,當她作為良家子女,經過一輪又一輪的選拔,最后由晉武帝親自挑選,并將絳紗系在最美麗的幾個女子的胳膊上——當然,胡芳也是其中之一。別的女子或許把這看作莫大的榮幸而非常興奮,胡芳卻一下金殿就號啕大哭。旁邊的人驚慌失措地制止道:“快別哭了,別讓陛下聽見。”胡芳卻道:“我連死也不怕,還怕什么陛下?”晉武帝卻對她非常喜愛,正兒八經地讓京城地區的最高長官——洛陽令司馬肇拜胡芳為貴嬪。到了宮廷之中,晉武帝問她什么,她都是照直回答,連言辭也一點不加修飾。在晉武帝的上萬名嬪妃中,受到寵愛的不計其數,唯獨胡貴嬪“最蒙愛幸,殆有專房之寵焉”,難怪司馬炎的第一個皇后楊艷要擔心她對自己的寶貝兒子司馬衷產生威脅了。有一次司馬炎與她玩一種“摴蒱(音chū pú)”的賭博游戲,胡芳因為與皇帝爭搶那個投擲的骰子,竟然碰傷了皇帝的手指。晉武帝惱怒地斥道:“這是一個將種啊!”胡芳卻毫不買賬地說:“北伐公孫淵,西拒諸葛亮,不是將種是什么?”弄得晉武帝反倒有點慚愧了。可惜胡貴嬪沒有兒子,只生了一個女兒,被封為武安公主。胡貴嬪本人的結局,已無從查考了。不過有一點可以推測:晉武帝死時55歲,而在他的近萬名多嬪妃中,二三十歲的少說也有數百上千。“八王之亂”在其身后第二年發生,延續了16年,緊接著又是永嘉之亂,那些原先二三十歲的嬪妃們也才四五十歲,大多數應該還活著呀,然而在兵荒馬亂之中,連皇帝都難逃一死,那一群群弱女子們的凄慘之狀,也就可想而知了。晉武帝司馬炎倘若地下有知,怎能不為她們而深深地遺憾!
(《高處不勝寒——皇帝與他的后妃兒女們》系列之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