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著名的謀士有:周瑜,魯肅,張昭,張纮,諸葛謹,呂蒙,陸遜
周瑜
1.周瑜,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廬江舒縣人,洛陽令周異之子,東漢末年的名將,被范成大譽為“世間豪杰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
周瑜出身官宦世家,他的堂祖父周景與堂叔周忠都曾官至漢太尉,而他的父親周異則官至洛陽令。周瑜身材高大,相貌十分俊美,且志向遠大,與孫策關系密切。他二十一歲起就跟隨孫策奔赴戰場,平定了江東,后在攻克皖城時得到了江東二喬,孫策納了大喬,而周瑜則娶了小喬。孫策遇刺身亡后,其弟孫權繼任,周瑜協助孫權征討天下,與劉備軍聯合在赤壁之戰時大敗曹軍,因此為三分天下打下了基礎。
周瑜對孫氏可以說是忠貞不二,且有勇有謀,為東吳的江山立下了汗馬功勞,可惜在準備攻取益州的時候于巴丘病逝,年僅三十六歲。孫權悲痛不已,著喪服為周瑜舉哀,親自到蕪湖迎接周瑜的靈柩。
“既生瑜,何生亮”,周瑜和諸葛亮的關系也許從一開始便存在對比,但是這是影視劇《三國演義》給我們帶來的影響。對于真實的對比,我們可以從更加專業的書籍中得到。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三國時期蜀漢的丞相,出色的軍事家,政治家,以及發明家。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改造強弓連弩等等,散文代表有《誡子書》、《出師表》等等。
周瑜,自公瑾,東漢末年的著名將軍,是世間少有的面相優美,身體素質優秀,會打仗、懂音律。
另外,根據《三國志》的內容,以專業的眼光來對比古人,辨其優劣得失,我們還能得到以下結論:
第一,在軍事上,諸葛亮是軍事家,對于行軍打仗,不在話下,同時,他也能夠知曉天文、地理、這就使他在軍事上有很強的預見性,搜易,諸葛亮在考慮事情上,更加的周全,能夠深謀遠慮;周瑜是將軍,他是靠自己常年打仗積攢下來的經驗,所以,在軍事上周瑜稍遜一籌。
其次,在生活態度上,諸葛亮是被劉備三顧茅廬請下山的,最初的時候,他是隱居的,在隱居期間,更是“每自比于管仲,樂毅”,生活態度樂觀閑適。而周瑜是一國之器,本身就存在這一種迷人的魅力,能夠讓人害怕,即“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
總的說來,諸葛亮和周瑜都是很優秀的人才,都擁有雄才武略,也有一顆赤誠忠君的心,然而很多影視劇帶給我們的印象大多是,諸葛亮比周瑜會略高一籌。我們要改變這種印象,還原一個相對真實靠譜的歷史。
歷史上,周瑜的功績就是幫助孫策奪得江東,在曹操南下的時候,又和諸葛亮、魯肅一齊,力排眾議,決心抗曹。他把部隊帶到了江夏,出其不意,擊敗了追擊劉備的曹操先頭部隊,加上曹軍本身已經得了瘟疫,就退回到北方。如果沒有周瑜的這次奇襲,孫劉聯軍就沒有了長江天塹,很可能抵擋不了曹軍。這個三國志上寫得很清楚。而且周瑜很有戰略思想,早就把軍隊開到了江夏附近,也是能迅速增援劉備、劉琦的原因之一。
接著,黃蓋獻詐降,周瑜定策火攻,最后大破曹軍。赤壁之戰,三國志把劉備和孫權都寫成了勝利者。我們不能否認劉備、劉琦等人做出的努力,但是首先要贊揚的是孫權有抵抗的決心,魯肅和諸葛亮成為孫劉的橋梁,當然,還有一個很關鍵的因素就是諸葛瑾,三國志和三國演義都沒有太強調。最后,就是周瑜、程普在戰場上的出色表現,以及獻詐降的黃蓋。
周瑜的箭傷是在建安十三年(208年),周瑜率領軍隊與劉備結盟,兩軍在赤壁之戰中共同抗曹,并將其擊敗,是天下三分的基礎。周瑜又率軍大敗曹仁,賜封為南郡太守。但是周瑜死的時候是在建安十五年(210年)才去世的,享年三十六歲。
魯肅
2.魯肅(172年-217年),字子敬,漢族,臨淮郡東城縣(今安徽定遠)人,中國東漢末年杰出戰略家、外交家。出生于一士族家庭;幼年喪父,由祖母撫養長大。他體貌魁偉,性格豪爽,喜讀書、好騎射。東漢末年,他眼見朝廷昏庸,官吏腐敗,社會動蕩,常召集鄉里青少年練兵習武。他還仗義疏財,深得鄉人敬慕。當時,周瑜為居巢長,因缺糧向魯肅求助,魯肅將一倉三千斛糧食慷慨贈給周瑜。從此,二人結為好友,共謀大事。建安二年,魯肅率領部屬投奔孫權,為其提出鼎足江東的戰略規劃,因此得到孫權的賞識。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軍南下。孫權部下多主降,而魯肅與周瑜力排眾議,堅決主戰。結果,孫、劉聯軍大敗曹軍于赤壁,從此,奠定了三國鼎立格局。赤壁大戰后,魯肅被任命為贊軍校尉。周瑜逝世后,孫權采納周瑜生前建議,令魯肅代周瑜職務領兵四千人,因魯肅治軍有方,軍隊很快發展到萬余人。
孫權根據當時政治軍事形勢需要,又任命魯肅為漢昌太守,授偏將軍;魯肅隨從孫權破皖城后,被授為橫江將軍,守陸口。此后魯肅為索取荊州而邀荊州守將關羽相見,然而卻無功而返。建安二十二年,魯肅去世,終年46歲,孫權親自為魯肅發喪,諸葛亮亦為其發哀。
張昭
3.張昭(156年-236年),字子布。徐州彭城(今江蘇徐州)人。[1] 三國時期孫吳重臣。
東漢末年,張昭為避戰亂而南渡至揚州。孫策創業時,任命其為長史、撫軍中郎將,將文武之事都委任于張昭。孫策臨死前,將其弟孫權托付給張昭,張昭率群僚輔立孫權,并安撫百姓、討伐叛軍,幫助孫權穩定局勢。
赤壁之戰時,張昭持主降論。孫權代理車騎將軍時,以張昭為軍師。后拜綏遠將軍,封由拳侯。孫權兩次要設立丞相時,眾人都推舉張昭,孫權以張昭敢于直諫、性格剛直為由而不用張昭,先后用孫邵、顧雍。
黃龍元年(229年),孫權稱帝后,張昭以年老多病為由,上還官位及所統領部屬,改拜輔吳將軍、班亞三司,改封婁侯。晚年時一度不參與政事,在家著《春秋左氏傳解》及《論語注》,今皆佚失。嘉禾五年(236年)去世,享年八十一歲。
諸葛瑾
4.諸葛瑾(174-241),字子瑜,漢族,瑯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三國時期吳國大臣,諸葛亮之兄,諸葛恪之父。經魯肅推薦,為東吳效力。胸懷寬廣,溫厚誠信,得到孫權的深深信賴,努力緩和蜀漢與東吳的關系。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呂蒙病逝,諸葛瑾代呂蒙領南郡太守,駐守公安。孫權稱帝后,諸葛瑾官至大將軍,領豫州牧。
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孫權遣諸葛瑾使蜀通好劉備,與其弟諸葛亮在公館見面,未談私事。最后雙方以分界結束。
諸葛瑾同孫權無論談話、勸諫,從不急迫直言,只是稍微表示出自己的傾向,大略道出自己的意圖,點到為止。如有與孫權心意不合時,他便放棄正在進行的內容而轉向其他的話題,漸漸地再借其他事情從頭開始,以對同類事情的看法求得孫權的贊同,于是孫權的思想也往往得到開通。吳郡太守朱治,是舉薦孫權為孝廉的將領,孫權曾對他有怨望的地方,只因平時對他很敬重,難于親自啟齒責備他,故而心內忿怨無法排解。諸葛瑾揣摩到其中的緣故,又不敢公開明白地說出口。于是自求用孫權的意思來自問,這樣他就在孫權面前寫信,廣泛地闡明事物的常理,借題用自己的思想迂回地推測分析孫權的內心活動。寫完后,他將信呈交孫權,孫權看后很高興,笑著說:“我的疙瘩讓你給解開了。顏淵之德,是要人更為親愛,難道就是這個意思吧!”孫權又責備過校尉殷模,所定罪名令人難料。很多大臣為殷模求情,孫權更加憤怒,與求情人們反復論爭,只有諸葛瑾默不作聲。孫權說:“子瑜怎么不說話?”諸葛瑾離開座席說:“臣下與殷模等因遭受故土淪陷,生靈滅絕。離棄祖墳,攜老帶幼,披荊斬棘,前來歸順圣明的教化,在流亡賤人中,蒙主公生身養命之福,不能自我互相督責砥礪,以報答萬分之一的恩德,致使殷模辜負圣上的恩惠,自我陷入罪惡之中。為臣認罪尚來不及,確實不敢說什么。”孫權聽后很為傷感,于是說:“我特為您而赦免他。”
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跟從呂蒙討關羽,封宣城侯,以綏南將軍代呂蒙領南郡太守,駐守公安。
嘉禾七年(238年),弄政大臣呂壹遭處死。先前,諸葛瑾、呂岱、朱然、步騭以自己為武官,未有干涉呂壹一事,呂壹死后,孫權派遣中書郎袁禮斥責四人,指自己與四人恩猶骨肉,榮福喜戚,相與共之,自己政治上出錯,理應上奏勸告,不應置身事外。
赤烏四年(241年) 四月,孫權分兵四路攻魏:衛將軍全琮率軍數萬出淮南決芍陂(今安徽壽縣南)之水,威北將軍諸葛恪攻六安(今安徽六安東北),前將軍朱然攻樊城(今湖北襄陽),大將軍諸葛瑾攻祖中(今湖北南漳蠻河流域)。 五月,全琮入侵芍陂,朱然、孫倫圍攻樊城,諸葛瑾、步騭侵掠柤中,司馬懿自請出兵往討。
同年,諸葛瑾去世,享年68歲,死前囑咐買棺服,辦喪事要簡約。
呂蒙
5.呂蒙(178年-219年,也有說是180年-220年),字子明,東漢末年名將,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呂家崗)人。漢末三國吳國名將。
歷任官職:別部司馬、平北都尉(廣德長)、橫野中郎將、偏將軍(尋陽令)、廬江太守、漢昌太守、南郡太守(孱陵侯)。
呂蒙的主要功勞就是白衣過江,偷襲荊州。呂蒙上書孫權奪取荊州實際上不是在關羽水淹七軍的時候,在此之前呂蒙和孫權就已經開始謀劃,只不過在等一個機會。
關羽對呂蒙不放心,一直留下守備部隊防守東吳。呂蒙為了安關羽的心,以自己生病為由讓陸遜替代自己。陸遜也很聰明,他假裝自己很無能,麻痹關羽。
關羽也小瞧了陸遜,最后久攻曹仁不下,上庸方向的劉封又遲遲不肯出兵。他覺得陸遜并沒有什么想法,就直接抽調防守東吳的軍隊,造成這方面的兵力空虛。
最后呂蒙以威脅的方式讓糜芳等人投降。實際上糜芳等人一開始是假投降,真伏兵在城中。如果此計能成功,歷史就會被改寫。呂蒙當時認為糜芳等人真的投降,所以想自己進城,當時和他比較要好地虞翻說我看天象有些不對,城中似乎有伏兵。最后呂蒙是帶兵入城,果然。糜芳等人最終無奈投降東吳,此舉落下千古罵名。對于糜芳來說,當時已無兵可守,只能靠偷襲,偷襲不成那就沒得選了。如果糜芳選擇自殺而不是投降,那歷史評價就會完全兩碼事。這個和曹操方的于禁差不多,忠心了一輩子,最終投降。
公元219年呂蒙代魯肅守陸口,設計襲取荊州,擊敗蜀漢名將關羽,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勛殊隆。江陵一戰,呂蒙立功至巨,孫權任命他為南郡太守,封孱陵侯,賜錢一億,黃金五百斤。呂蒙推辭再三,不肯接受金錢,孫權不許。封爵還未頒布,呂蒙疾病發作。不治而薨,享年四十二歲。
陸遜
6.陸遜,183年-245年 字伯言,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陸遜出生于世宦之家,他的祖父陸纖官至城門校尉,父親陸駿,任九江(今安徽壽春東)都尉。陸遜年十歲喪父,十五、六歲時就肩負起家庭生活的重擔。公元204年,被孫權征召為掾屬,歷任東西曹令史,后出為海昌縣屯田都尉,并代理縣令職務后,又因討伐山越暴動、討平鄱陽地區尤突等人的暴亂,被授予定威校尉。
公元219年,受呂蒙舉薦為荊州督。因巧奪荊州有功,升為右護軍、鎮西將軍,封婁侯。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后,發動了夷陵之戰。孫權拜陸遜為大都督,率兵五萬西擊劉備。次年六月,陸遜用火攻獲勝。孫權加拜陸遜為輔國將軍,領荊州牧,改封為江陵侯。公元229年,任上大將軍、大都護,鎮守武昌(今湖北鄂城)。公元244年,代顧雍為丞相,次年二月病逝。
陸遜是東吳繼周瑜、魯肅、呂蒙之后的又一個聲望頗高、功績卓著的將領。他智勇兼備,武能安邦,文能治國,并且品質高尚。孫權把他比做成湯之伊尹和周初之姜尚。
陸遜的軍事才能主要表現在他足智多謀善于用兵。在討伐山越暴亂時,他巧設疑兵,多建部隊番號,乘夜進入山谷,到處鳴起軍號鼓角之聲,造成有干軍萬馬的聲勢,從心理上瓦解了叛軍。然后一鼓作氣勇猛進擊,終于用很少的兵力平息了幾萬人的山越暴亂。
巧奪荊州一戰,他利用關羽驕傲自大的弱點,以卑下的言辭寫信吹捧關羽。使關羽完全喪失警惕,全力對付曹操。這樣,呂蒙才得以兵不血刃輕取荊州。
夷陵之戰時,陸遜則又根據敵強我弱的實際情況,采取了誘敵深入、疲敵師志的戰略方釬。劉備十萬之眾來勢兇猛。陸遜則主動放棄大片土地和戰略要地,把五、六百里的山區讓給蜀軍。待蜀軍銳氣頓減之時,陸遜巧用火攻大獲勝利。從指揮藝術上說,作為一軍之帥,陸遜的確是善于審時度勢,做到了知己知彼,能準確捕捉戰機,出奇制勝。
陸遜雖置身行伍,卻還有一套治國安民的謀略。他任海昌屯田都尉時,政績明顯,深受百姓擁戴。他從當地土地貧瘠且連年干旱的實際出發,一方面開倉賑濟貧民,一方面“勸課農桑,鼓勵生產”,“百姓蒙賴”,稱他為“神君”(《世說新語.方正》注引《吳書》)。他還曾上書孫權,對國家的嚴法苛刑提出批評,指出:“峻法嚴刑,非常王之隆業,有罰無恕,非懷遠之弘規。”(《三國志.吳書.陸遜傳》)他建議孫權要象西漢劉邦那樣輕刑便民,用黃老之法治理國家,要盡量少動干戈,務以養本保民為要,只有與民休息輕徭薄賦才能富國強兵,統一天下。這些主張說明陸遜并非“一介武夫”,而是一個文武兼備的政治家、軍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