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極為特殊的年份:就在這一年奮六世之余烈的秦始皇終于消滅了山東六國中堅持到最后的齊國。這標志著古老的華夏大地迎來了嶄新的大一統帝國時代。在秦始皇以前華夏大地已經歷了漫長的諸侯列國割據一方混戰不休的歷史。中國歷史上的夏、商兩個早期王朝其實都還保留有一定的氏族部落集團特征:夏王朝、商王朝治下存在很多表面上臣服于王室的部族。
夏朝實際上是以夏部落為統治者建立的王朝:當時夏部落被其他部落尊為天下共主,但各部落實際上仍有相當的自主權。取夏王朝而代之的商王朝本來也只是臣服于夏朝的一個藩屬部落,只不過后來商部落的實力足夠強大時就取代夏部落成為了天下共主,但實際上商部落和夏部落一樣并未能統一其他部落,所以后來臣服于商朝的周部族又幾乎是以商部落取代夏部落一模一樣的方式取而代之。
相傳武王伐紂時有八百諸侯前來相助。這所謂的八百諸侯其實就是一個個氏族部落。這些部族本來就不處于周人的統治之下。周武王聯合這些部落的力量推翻了商朝的統治后就被尊奉為天下共主,可各部族并不處于周王室的直接統治之下。商朝的統治被推翻后如何妥善安置這些曾幫助過武王伐紂的部族就成了一個大問題。盡管這些部族在理論上都是周王朝的臣屬,可實際上各部族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都是自主的。
別看這些部族表面上都臣服于周朝,可如果有朝一日羽翼豐滿未必不會有別的想法。周人自己不就是這么對待商朝的嗎?周人當然不希望其他部族有朝一日也把自己給弄下去,所以必須要對這些部族有一個妥善的安置。除了幫助武王伐紂的所謂“八百諸侯”以外商王朝的遺民也必須進行妥善安置。一開始周武王把商紂王的兒子武庚及其宗族、部眾集中起來就地安置。
與此同時周武王將自己的三個同父同母的弟弟管叔鮮、蔡叔度、霍叔處分封在武庚周圍。管叔鮮、蔡叔度、霍叔處就像帶刀侍衛似的對武庚及其部眾提供貼身保護(實際上是變相監管)。這相當于是把商朝遺民畫地為牢,然后再派出自己的三位骨肉至親在旁邊時刻監視。周武王在滅商后的第二年就去世了,繼位的成王此時尚在襁褓之中。很顯然成王并不具備實際處理國家軍政事務的能力。
在這種大背景下周武王姬發的弟弟周公旦成為了輔佐成王的攝政。武庚趁周王朝權力更迭之時以周公對成王不利為由拉攏本該監視自己的管叔鮮、蔡叔度、霍叔處以護衛成王的名義發動對周公的討伐。周公得知消息以后舉兵東征殺死武庚,之后一路向東滅掉奄國等五十余國,從而將周王朝的勢力范圍擴張到東海之濱。至此東南沿海地區以及長江下游地區均成為周的藩屬。
盡管武庚叛亂被成功平息了,可導致叛亂發生的原因卻沒消除。周王朝為何在草創之初就爆發了這樣一場叛亂呢?歸根結底是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前朝遺民的安置問題;二是宗室內部的關系問題。由于前朝遺民的安置問題沒解決好,所以導致了武庚之亂的發生;由于宗室內部的關系問題沒理順,所以身為周王室成員的管叔鮮、蔡叔度、霍叔處也加入了叛亂的隊伍。
簡單來說這時的周王朝需要解決三類人的安置問題:一類是當年曾幫助過武王伐紂的“八百諸侯”;一類是商王朝以及親近商朝的各部族遺民后裔;一類是姬姓王族、有功之臣的后代。當初武王伐紂之所以能得到八百諸侯相助就是因為周武王曾對這些部族有過承諾。當時商紂王兼并了很多藩屬部族的土地,而周武王為取得這些部族的支持就給出了“人人有份地,大家共天下”的承諾。
等到周天子成為天下共主以后各部族的領袖們都在等著周天子兌現昔日的承諾。這時周天子有兩種選擇:要么遵守承諾給各部族首領分封領地和爵位;要么直接來個翻臉不認賬。我們作為事后諸葛亮在見識過秦始皇以后的郡縣制以后往往會先入為主覺得周朝的分封制是弊大于利,然而在當時的客觀環境下分封制是周朝所唯一能選擇的方案。事實上分封制在當時是最好的國策(沒有之一)。
秦始皇廢分封行郡縣是建立在其他諸侯國都已被消滅的基礎上,然而西周初期所面臨的客觀環境與此截然不同:盡管天下各部族在名義上都臣服于周天子,但這些部族的勢力依然是客觀存在的。在各部族都有著相當實力的前提下搞大一統郡縣制是不現實的。八百諸侯能支持周武王干掉商紂王,那么反過來說如果當周王室侵犯到他們的利益時也完全有可能會反戈一擊。
周朝的分封制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的。所謂分封其實包括分與封兩方面:分的是周朝從殷商手中得來的領地,封則是把這些領地封賞給自家子弟和同盟軍。這樣的做法使得宗室子弟、有功之臣、同盟部落都得到了妥善的安置,從而使大家可以更好地團結起來對付殷商的殘余勢力。武庚叛亂的爆發本身就證明殷商王朝殘余勢力仍有著相當的實力。
當年周武王進入商朝都城時商紂王的哥哥微子啟帶領一部分殷商遺民前來投奔。周王朝把商朝的舊都商丘封給微子啟建立了宋國。由于宋國是前朝遺民建立的,所以周王朝將其視為重點監控對象。宋國周圍分布著負責監視的大大小小的諸侯:內層胡要是杞、葛、鄢、許、陳、厲、焦等異姓諸侯國;外層主要是曹、沈、郜、茅、蔡等姬姓諸侯國。由此構成了對宋國的內、外兩層包圍圈。
周公東征平定武庚叛亂后將位于東海之濱的土地分封給齊、魯兩國。這就是今天山東被稱為齊魯大地的最初由來。齊國第一代受封的國君就是輔佐周文王、周武王滅商伐紂的姜子牙;魯國第一代受封的國君是周公旦的長子伯禽。齊、魯兩國作為周王朝最東邊的兩個封國肩負著對抗東夷、捍衛邊疆的重任。同時齊國還被賦予了一項特權:當有諸侯不聽從命令時齊國有權代表王室予以懲罰。
地處如今河南鶴壁、濮陽一帶的衛國第一代受封的國君是周文王第九子、周武王和周公旦的弟弟康叔封。衛康叔受封后遵守周公教誨“啟以商政、疆以周索”:利用商人政治來貫徹周法。盡管衛國在后來春秋戰國的歷史中只是一個配角,可在當年受封時卻是公認的諸侯之長。衛國肩負著監視商朝遺民、防御戎狄、夾輔王室的重任。整個西周時期衛國一直是屏蕃王室的重要支柱。
位于如今山西一帶的晉國最初叫做唐國:第一代受封的國君是周成王的弟弟唐叔虞。相傳周成王和唐叔虞還是小孩時常在一起玩游戲。有一次周成王把一片樹葉剪成一個玉圭似的玩具對唐叔虞說:我將拿著玉圭封你。事后周成王并未把這句戲言當回事,可身為攝政的周公旦以君無戲言為由為唐叔虞請求封賞。周成王將唐叔虞封在唐(今山西翼城西北)。唐叔虞之子燮即位后改國號為晉。
支持周公旦平定武庚叛亂的召公奭受封于燕。由于召公奭留在鎬京輔佐朝政,所以實際就封的是他的長子姬克。當時黃河的出海口位于今天的海河一帶,因此燕國得以利用黃河之水溝通南北。燕國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了周王朝插入戎狄腹地的一把尖刀。公元前7世紀燕國向冀北、遼西一帶擴張吞并薊國后建都于薊(今北京房山)。這時燕國的領地大約相當于如今河北省北部以及遼寧省西部一帶。
除了宋國之外魯、齊、衛、晉、燕五大諸侯國都稱“方伯”。五大方伯類似于五大戰區各自負責自己這一方的長治久安,同時也可以對四方蠻夷戎狄進行征伐擴張。除了這幾個大體量的諸侯之外周王朝疆域的腹地還遍布著諸多小諸侯。由于歷史年代實在是太過于久遠,所以西周初期到底分封了多少個諸侯國無法確認。一個可以參考的數據是春秋時期見諸經傳的大小諸侯國有一百七十余個。
這些諸侯國大體分為姬姓諸侯和異姓諸侯兩類。大多依河流分布的姬姓諸侯控制著交通線和易于耕作的黃土地區。與分封制配套的還有一整套政治制度及禮儀制度。這些制度成為了維系周朝八百年江山的基礎。周天子把天下的土地分封給諸侯,諸侯在自已的封地上建立“王國”。諸侯又把自己的封地分封給自已屬下的卿大夫,卿大夫用諸侯分封的土地來建立“家族”。
卿大夫又分封土地給自己屬下的“士”。士作為最低的統治階層不能再繼續分封了。諸侯建立的是“國”,卿大夫建立的是“家”。這兩者合起來就是“國家”。由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組成的統治階層構成了周朝的統治基礎。周朝通過這樣一套分封冊命體系把夏、商兩朝臣服于王權的各部族變成了一個個的諸侯國。這標志著周朝比起夏、商兩朝已由氏族部落聯盟向較為成熟的國家政權形態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