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云十六州是中原王朝與北方少數民族一道天然的屏障,位于現北京、天津北部以及河北、山西北部的幽云十六州,又稱'幽薊十六州',包括燕(幽)、薊、瀛、莫、涿、檀、順、云、儒、媯、武、新、蔚、應、寰、朔,共十六州。
燕云十六州
燕云十六州、賀蘭山、河西走廊成為長城的支撐點,長城都是沿著這條線修建的,如果說河西走廊是中原王朝的一把尖刀插入敵人柔軟的腹部,那么燕云十六州就是中原王朝胸膛的肋骨;在此前中原農耕文明與北方少數民族無休無止的殺伐爭戰中,沿長城一線的險峻地形始終是以步兵為主的中原軍隊抗擊北方游牧民族騎兵部隊的天然屏障;長城要隘山海關、喜峰口、古北口、雁門關都在這一帶自秦朝以來,燕云十六州就一直是中原王朝抵御游牧民族的最前沿,在宋朝以前這里的位置可能不如河西走廊和賀蘭山,唐朝及以前中原政治中心在關中平原,有四大關(潼關、武關、蕭關、散關)守護,王朝有多重防護,但是到了五代十國宋朝以后、王朝政治中心轉移到關東河洛一帶,此時只要燕云一丟,南方就是華北平原,游牧騎兵就可以一路沖到洛陽、開封五險可守。
燕云十六州的地理位置特別重要,它處在燕山山脈和太行
長城三大支撐點
山山脈的交匯之處,對于中原王朝來說,燕云十六州是中原民族擊敗北方游牧民族政權的重要根據地。比如,公元630年,唐朝的蘇定方將軍就曾經在磧口對突厥的頡利可汗發起攻擊。磧口正好位于燕云十六州。而在北方游牧政權眼中,燕云十六州是他們擊敗中原王朝的關鍵。得到了燕云十六州就可以攻破中原王朝的防守,成為中原之主。事實確實如此,曾經得到過燕云十六州的遼金、元和清,都曾一度南下飲馬黃河,逼著中原王朝納貢稱臣更甚至統一天下。
燕云十六州直接影響兵種作戰:在古代騎兵就是戰爭的王者,特別是在平原及草原上,騎兵們具有極高的沖擊力,對步兵來說就是噩夢。騎兵的機動性、進攻性在古代都是王者,騎兵打不過可以跑,打贏了可以追,還可以騷擾,戰法也是靈活多變,讓步兵無可奈何。不過,受燕云十六州分布著太行山、燕山等高大險峻的山脈的影響。游牧民族的騎兵在這里,受到了嚴重的阻隔。與此同時,燕云十六州分布著廣闊的高原、奔騰的河流,更是有長城守護;進可以對游牧政權進行攻擊,退則可以防御外來侵略。對于中原步兵防守和作戰,這里極其有利。這樣擁有極高的軍事價值的地區,是北方民族想要得到,中原王朝也不敢輕易放棄。
北宋形勢圖
秦朝大一統到唐朝,燕云十六州一直掌握在中原王朝手中;五代十國時期,石敬瑭為了取得契丹人的支持,將燕云十六州割讓給契丹人,自稱兒皇帝。自此中原王朝在游牧民族面前基本上喪失了主動權,造成了被動挨打的局面。契丹人得到燕云十六州后,一是得到了戰略制高點、騎兵的枷鎖終于得到釋放;二是得到了一部分產糧區,然后自古以來少數民族最頭疼的糧食問題得到了解決。契丹自此實力大增。幾度南下飲馬黃河,更是逼迫北宋簽訂澶淵之盟,北宋和遼稱為兄弟之邦,遼是兄,北宋是弟,還要納貢。這在儒家文化的士人眼中是不可接受的。以前中原王朝雖然也和過親,納貢,但是中原王朝骨子里是看不起游牧政權的。 而北宋此時:河套地區、河西走廊、燕云16州全部沒有,戰馬產地一個都沒有,導致宋朝只有用步兵對付騎兵,騎兵這一戰略兵種無法組建。
北宋戰略要地全丟
中原王朝失去燕云十六州之后,雙方為了此地的得失,爆發了多次戰爭,其中最有希望的是后周顯德六年(959年),后周世宗柴榮率軍攻遼,水陸并進,一個多月內收復瀛、莫、寧(天津靜海縣南)三州,以及益津關(河北霸縣)、瓦橋關(涿縣南)、淤口關三關。五月,欲攻取幽州(今北京)時,因病重班師,六月十九日,卒于東京(今河南開封)。真是天妒英才,如果柴榮多活20年,就沒有北宋什么事情了。北宋建立后,面對遼朝(契丹)鐵騎由燕云十六州疾馳而至的威脅,不得不在汴京附近廣植樹木。宋太祖趙匡胤不忘收復燕云,曾在內府庫專置'封樁庫',打算用金錢贖回失地。宋朝還在河北南部興建'北京'大名府和遼國對峙。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太宗趙光義移師幽州,試圖一舉收復燕云地區,在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門外)展開激戰,宋軍大敗,宋太宗中箭,乘驢車逃走。之后北宋與遼進行了長期的戰爭,一直未能占領此地。景德元年(1004年)北宋真宗抵澶州北城,后與遼國在澶州定下了停戰和議,史稱'澶淵之盟',之后宋遼邊境長期處于相對穩定的狀態。燕云十六州就失去了南歸的希望。一直到明朝400多年后才正式回歸漢人政權的懷抱。
(圖片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