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李白《將進酒》,淋漓盡致地描繪了九曲黃河的雄美壯觀。黃河九曲,唯富一套,而這一套就是河套平原,他不僅富裕,戰略位置也很重要,自古以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
河套平原
首先從地理角度來看:河套平原位于陰山以南,黃河以北,屬于黃河沖積平原,這里河流縱橫,土地肥沃,水草肥美,是天然的養馬場。河套平原受陰山的庇護,阻擋了一部分北方冷空氣,這里的氣溫相比同緯度高5度左右,是游牧民族過冬的完美之地。河套平原也是農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過渡地帶。從地圖上看,河套平原和黃河一起突入游牧文明腹地。所以這里就成為了中原王朝與游牧政權反復爭奪的焦點。
河套平原突入游牧文明
從地緣政治上來看:河套平原北靠陰山,陰山以北就是蒙古高原,這里就是一望無際的蒙古大草原,游牧政權的核心地帶-漠南,南接黃土高原,俯視漢唐時期的政治經濟中心關中平原,游牧騎兵從這里出發,幾天就可以直達關中平原。當中原王朝占領這里時,這里是中原王朝的養馬場,騎兵訓練基地,要知道在冷兵器時代騎兵就是戰略兵種,相當于現在的坦克。更是讓中原王朝的戰略縱深向前推進幾百公里;發生戰爭時,這里就是中原王朝打擊游牧民族的前進基地以及補給基地,越過陰山就是游牧政權的核心富饒的漠南地區,漢武帝打擊匈奴就是以此為基地。游牧政權占領這里時,這里就是中原王朝頭上懸著的利劍,隨時可以斬下;游牧政權從河套平原南下,越過內長城,隨時可以威脅關中平原,漢武帝在沒有收復河套平原時,都不敢去甘泉宮。
匈奴襲擾西漢
從歷史上來看:在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前,這里一直是游牧政權的天堂,三晉經常受到此地游牧政權的騷擾。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后,驅逐了此地的游牧民族,設置九原郡,這里第一次納入中原王朝的版圖,趙國成為戰國后期能與強秦對抗的國家。匈奴冒頓單于統一草原后,趁著秦國統一六國無暇北顧之際,占領了河套,并以此為基地時常騷擾中原王朝;待秦始皇統一六國,收復河套,于是就有了《過秦論》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秦末天下大亂,匈奴再次占領河套平原,自此從高祖劉邦到漢武帝初期,西漢一直受匈奴威脅,向匈奴送公主、精美絲綢、糧食等,匈奴也是通過河套平原南下騷擾威脅漢朝關中平原。直至衛青出云中以西至隴西,擊胡之樓煩、白羊王于河南,遂取河南地”,占領“河間”,即河套。并設置朔方郡,筑城以及修長城。以此為基地發動漠南之戰,自此漠南無王庭;待隨后西漢取得河西走廊、西域后,西漢對匈奴形成多方位打擊,以河套平原、河西走廊、西域為戰略基地,形成弧線打擊,像一個老鷹張開翅膀;匈奴在漢朝上百年的弧形持續打擊下,最終分裂為南北匈奴,南匈奴內附漢朝、北匈奴西遷成為歐洲的噩夢。唐朝時期和漢朝時期比較類似,突厥占領這里就以此為基地騷擾威脅關中,唐朝占領這里就以此為基地打擊突厥;安史之亂后,郭子儀更是從這里出發,幫助唐肅宗平定安史之亂。可惜的是到了明朝,永樂大帝放棄了長城外朱元璋建立的諸衛所(其中就有河套平原),導致明朝戰略縱深大大減少,以至于多次被蒙古人打到北京。
漢朝弧形打擊匈奴
安史之亂郭子儀從河套出發
河套平原這個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交織的地區,中原王朝強大時,占領該地,游牧政權就退縮至陰山以北、漠南,甚至是漠北;游牧政權強大時,占領該地,中原王朝就龜縮之長城以內。
(圖片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