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們講到了宋徽宗統治下的北宋已經江河日下,儼然一副巨大的空殼,外強中干,內部矛盾重重。困擾北宋長達一百多年的燕云十六州問題仿佛隨著遼的內部腐化,金的強勢崛起看到了解決的曙光。宋徽宗以為可以憑借“海上之盟”渾水摸魚,收復燕云,完成祖上沒有完成的愿望。但在滅了遼以后,金人仿佛沒有履行約定的意思,北宋朝廷開始意識到自己有了一個更加兇悍的鄰居。果然,這個更加兇悍的鄰居不久便開始磨刀立馬,準備飲馬黃河,橫掃汴梁。
公元1125年,金軍進行了充分的戰略準備后,乘著冬季開始了南征的步伐。崛起于東北大地的女真人正喜歡著這種天氣,他們摩拳擦掌,旌旗招展,由粘罕和斡離不分別率領西、東兩路大軍。粘罕統帥西路軍由雁門關南下,攻取太原洛陽等地;斡離不則從幽州南下,渡過黃河,兩路大軍約定在汴京城下會師,合力攻宋。而此時宋軍的態勢呢?我們先來粗略分析一下。
先說東路的宋軍。自從澶淵之盟后,宋朝的東部汴京處于基本和平的情勢,基本沒有戰事發生,也導致這邊的宋軍戰斗力不斷下降。而加之宋朝重文輕武,冗官冗兵的落后政策,使得其幾乎不堪一擊。再看東路軍的守將,便是之前提過的郭藥師。之前在宋朝伐遼時,郭藥師便倒戈投降北宋。這種有過前科的人,怎么能放心讓他掌管大軍呢?加上郭藥師和宋朝只不過是利益的依附關系,這種關系最為不可靠。一旦有更大的利益來臨,所謂的合作也就是一張紙而已。后來,郭藥師的部隊果然成了金人的向導,也說明了北宋朝廷用人的腐朽。而東路斡離不的大軍一路高歌猛進,幾乎沒有遭遇到什么抵抗,各地的宋軍經年無戰,大都望風而逃。黃河南岸的宋軍甚至燒毀了浮橋逃亡。金軍不費吹灰之力渡過了黃河天險,汴京城只有一片平原與本身的城防來抵抗金軍了。
相比之下,西路軍的情況要好一些。由于常年與西夏作戰,加上名將指揮調度,戰力也要強悍許多。給西路的粘罕大軍造成了嚴重的阻礙,于太原將粘罕的六萬大軍牽制在城下,導致了東西兩路的金軍未能成功會師,這也是第一次東京保衛戰能夠勝利的重要原因。
在金軍南下攻宋一路摧枯拉朽之時,宋徽宗和大小奸臣都慌了神,張邦昌主張求和,而只有丞相李綱為首的少數人士主張抗戰。徽宗立即采取了和談派的意見,但金人拒絕了投降。徽宗思索這對策,決定自己率領部眾難逃避禍,留下太子趙桓在汴京抵抗金人。但有考慮到太子的身份恐怕難以服眾,便決意退位,自己當了太上皇,把這個爛攤子丟給太子處理。要說這徽宗不是一個好皇上,此時的表現也不是一個好父親,皇太子趙桓在心不甘,情不愿的情況下繼任,就是宋欽宗。宋欽宗即位后,任用李綱主持抗戰,將童貫等“六賊”全部斬首,倒是頗有一番中興之意。同時,勤王的詔書發布各地,從京師到荒野,民眾的抗戰熱情空前高漲。斡離不的幾次攻城均以慘敗告終,金軍的死傷身為嚴重,而汴京城內在李綱的組織下防守有方,熱情高漲,僅京城內的守軍就達二十萬之眾,各地勤王的百萬之師正在開赴汴梁,而城下的金軍僅有斡離不的六萬人,粘罕的大軍被絆在太原未能如約會師,斡離不不敢與宋軍大規模交戰,只得暫緩攻勢。而此時,宋欽宗居然派人進行和談。
這宋欽宗雖然在即位之初展示出了一番守土抗戰的決心,仿佛又中興之主的意思。但身體內終究流著趙家的血,有著宋朝皇帝軟弱與無能的氣息。斡離不自然答允,趁機耍起了一番政治手腕,利用宋欽宗對金軍的懼怕感,加上此時的趙松皇帝早已磨滅了太祖趙匡胤身上那股血氣,趁機提出一系列苛刻的條件,這一次不僅要錢,要人質,還要割讓土地,將太原等地割給金國。急于求和的宋欽宗竟然盡數答應,金軍得以撤退,第一次東京保衛戰北宋取得了勝利。
但這個結果并不能讓人滿意,當時西軍的老將種師道已經率領駐守西北的精銳宋軍前來援助,各地的勤王之師也聲勢空前,各地的將士都厲兵秣馬,準備與金人一決生死,此時卻傳來了朝廷和談的消息,對士氣也是一個不小的打擊。如果堅持抗戰,此時城下只有斡離不的六萬孤軍,將其全軍殲滅也不是難事,但宋欽宗放棄了這一大好機會,為金軍下次伐宋埋下了伏筆。而東京保衛戰結束后,朝中的投降勢力又一次浮出水面,李綱被罷免外人,王朝的腐朽有一次深刻暴露出來。這朝廷,如何還有救?這大宋,如何不亡?
第一次東京保衛戰,讓金人看到了北宋軍民的勇氣與力量,也更加深刻地認識了宋廷內部的墮落與腐朽。他們準備著下一次南侵,那將是北宋王朝面對的更加強大,更加兇悍的威脅,歷史的車輪也走進了另一個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