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華媒國際即將推出“華夏風范”平臺,融通中外,展示中國城市文化。
在黃土高原上的西部盡頭,洮河和大夏河的最下游與黃河劉家峽水庫之間,
夾著一塊中間突兀、四周低平的土地。
這里黃土峻嶺綿亙,山巒起伏,村落棋布,炊煙裊裊,
層層梯田直插藍天,一輛輛汽車、農用車在山巔白云間飛馳;
草坡上羊歡牛叫,山灣里“花兒”聲聲。
黃河、洮河沿岸,綠樹掩映,花果噴香,渠水嘩嘩,莊稼繁茂。
這是一塊神奇的土地,是東鄉族形成聚居的地方,這就是——甘肅省東鄉族自治縣。
東鄉族是甘肅省三個特有的民族之一,是以地理方位而命名的一個民族。
在清康熙年間,以州城河州為中心,分出東南西北四鄉,在州城以東便呼為“東鄉”。
東鄉族自稱“撒爾塔(Sarta)”,以聚居臨夏東鄉而得名。
撒爾塔原意為“商賈”。
十二、十三世紀的撒爾塔是指定居于中亞一帶的信仰伊斯蘭教的各種人,主要是色目人、波斯人、突厥人等。
東鄉族的來源和形成,一度觀點頗為分歧。
有“蒙古人為主說”,有“多民族混合說”,有“色目人為主”說。
東鄉族還是一個被譽為漫著花兒走四方的民族,民族文化豐富,有自己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學和藝術傳統。
'花兒'是東鄉族人民最喜愛的一朵藝術奇葩,幾乎人人會唱,人人會編。
東鄉語中把“花兒”稱為“端”,“端拉斗”就是“漫花兒”。
近一二百年來,“端”在東鄉族人民的文化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東鄉族不僅民間文藝豐富,民間文體活動也同樣多種多樣,特別是冬春季節農閑時最為活躍。
手抓羊肉,顧名思義,把羊肉以手抓食用而得名,相傳有近千年的歷史。
手抓羊肉的特點是肉味鮮美,不膩不膻、色香俱全,是我國西北信奉伊斯蘭教的各少數民族最喜愛的傳統食物,在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
而東鄉手抓羊肉,更是西北地區的一道特色名菜。
有一位甘肅的微友這樣說,如果你來到甘肅,有一樣肉食你必須要吃,那就是東鄉手抓羊肉。
如果不吃手抓,你不知道什么是肉中的極品;
如果不吃手抓,你就不知道什么是甘肅的味道。
甘肅地域狹長,風情迥異,唯有這手抓羊肉,從東到西,從北到南,
將狹長的甘肅統一成一種味道,一種狂野的甘肅味道。
東鄉族的服飾與回族有相似之處,但其特點還是頗為明顯的。
男子多戴平頂的無檐帽,有黑、白兩色,穿白襯衣,外套黑坎肩,穿青藍色褲子,
女的一般戴蓋頭,長至腰際,頭發全被遮住,只露出臉孔。
蓋頭大致分綠、黑、白三種顏色。
少女和新婚婦女戴綠綢和綠緞子蓋頭;少婦和中年女子戴黑蓋頭;
老年婦女戴白蓋頭,衣著都是藏青色或黑藍色的布衣。
老年人則以黑、灰、白為上,冬季穿羊皮襖,不掛布面。
隨著現代社會生活方式的改變,東鄉族的服飾也在發生變化,
向大眾化發展,年輕人愛穿新式時裝,舊時的一些服飾漸漸消失。
東鄉族酷愛喝茶,從茶具、茶葉、配料的搭配都要精益求精。
茶具一定要選“三炮臺”,“三炮臺”由蓋子、茶盅、掌盤三層組成。
泥細質薄,透亮精致的“三炮臺”是茶具中的上品,最受歡迎。
如果是景德鎮出的碗子,那更是茶具中的精品。
對茶葉的要求也非常講究,以云南春尖茶和沱茶最上檔次。
若是家中來了貴客,那更要奉上三香茶、五香茶、八寶茶,
以表示對客人的歡迎和重視。
除了上好茶葉外,還要配上冰糖、桂圓、紅棗、杏干、枸杞、葡萄干、無花果等,
喝起來苦中有甜,甜中帶酸。
《華夏風范》是由縱橫華媒國際發起打造,致力于向全人類闡釋推介更多具有地方品牌特色物產、中國城市文化底蘊、中國人民精神特質、中國經濟社會力量、中國智慧與自信的優秀文化,為推動國際交流與合作、人類發展與進步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