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們,大家好,我是王清斌 秦王嬴政平滅了嫪毐叛亂,肅清了呂不韋的政治勢力,現在他獨掌大權。他果敢堅毅,冷酷無情,在他手里,統一六國的進程大大加快了。 秦國經過幾代人持續對東方六國的打擊,目前采取的是升級版的“遠交近攻”策略,就是先全力一直向東,把山東六國完全分割成南北兩部分,然后再逐一蠶食吞并。現在,秦國已經向東推進到直接跟齊國接壤,完全實現了這第一步的戰略目標。 接下來秦國進入到掃滅六國階段,第一個被選中的是韓國。 自從進入到戰國,韓國一直就是個龍套角色,擠在實力強大的秦國、楚國和魏國之間,想不挨欺負都難。 韓國最露臉的時刻,就是曾經抓住了其他各大戰國因利益糾葛互相制衡出現短暫調整期的時機,吞滅了鄭國。 到了戰國中后期,韓國幾次參加合縱抗秦,可每次失敗都會遭受不小的損失。在秦國的打擊下,總是割地求和,到現在國土面積已經很小了。 韓國在戰國初期也推行過變法,但韓昭侯啟用的申不害更注重的是法家思想里的“術”,就是君主統御臣屬的技巧。從積極的一面來說是建立起了一套官吏的任免考課制度,穩固了君主的集權統治,但實質上對提升國家實力作用不大。所以韓國的變法跟魏國的李悝變法沒法比,跟秦國的商鞅變法就更不可同日而語了。
但之后韓國的權力層,就連韓昭侯、申不害這樣的人都沒有再出現過。
公元前246年,韓國高層為了削弱秦國實力,讓自己多茍延殘喘幾年,居然想出個無比搞笑的計策。
他們派了一個水利工程師,名叫鄭國,假意投奔到秦國,說服秦國修建一個耗資巨大的水利工程,希望這樣能大大消耗秦國的國力。
后來這個陰謀被發現了,秦國要殺鄭國。鄭國說韓國就是為了多茍活幾年,才想了這么個不著調的主意,不過這個水渠要修成的話,那不也是萬世的福利嗎。
秦國聽后,居然讓他繼續主持這個工程。修成后果然把四萬多公頃的鹽堿地變成了肥沃良田,讓秦國更加富庶了。比較諷刺的是,秦國就把這條水渠命名為“鄭國渠”。
韓國最后一次試圖掙扎就是參與了公元前241年,楚國春申君黃歇領導的最后一次合縱攻秦,只不過黃歇實在才能平平,人家一出函谷關交戰,聯軍就一哄而散,合縱也就草草收場了。
之后政權到了韓王安手里,這個既沒能力又沒見識的君主,也就只能過一天算一天了。情況緊急的時候,唯一的辦法就是割地,公元前233、231年,在壓力下先后兩次向秦國割地,以求平安。
其實韓國這時候并不是沒有能人,法家的集大成者韓非,就是韓國的王族。
據說韓非是著名儒學大師荀子的學生,他是很想在政治上有一番作為的,他看到自己的祖國日益衰弱,憂心如焚,屢次向韓王安上書,結果都沒有回應。
韓非寫下了《孤憤》、《五蠹(dù)》、《說難》等著作,他的學說集中體現在《韓非子》一書中,把法家思想整理概括為“法”、“術”、“勢”三個方面。
“法”就是法治。韓非承接了荀子認為人性本惡的思想,所以要用法律制度來限制人性的這種“惡”;
“勢”就是君主的權勢、威勢,就是統治者相對于被統治者的優勢或特權。統治者必須依靠這種權勢才能推行“法”,而不是靠什么仁德和教化;
“術”就是權謀,就是統治者駕馭官吏的手段和方法。
三者之間,“法”是根本。
也就是說,統治者需要通過一定的辦法手段(術)統御給自己辦事的各級官員,建立起自己的威權(勢),才能推行法治,才能建立上下一體的君主集權的政體。
這些法家思想以前也有人提出過,韓非把他們整理出來,并做了系統的論述,所以說他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秦王嬴政讀到了韓非的文章,非常折服,迫不及待的想見到這個人,當面跟他請教。為此他發兵去攻打韓國,迫使韓王安把韓非送到秦國來。
韓非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來到了秦國。
秦王嬴政很欣賞韓非,可是 “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韓非心系自己的祖國,就違心的給秦王出了些有利于韓國的主意,還不惜使用誣告的手段破壞秦國君臣的關系,結果被人家識破了,這讓秦王嬴政對他很是惱怒,就把韓非關進了監獄。
另一個人也看韓非不順眼,他就是李斯。
李斯本來是楚國一個沒什么前途的小官吏,他偶然發現糧倉里的老鼠和廁所里的老鼠神態完全不同,領悟到境遇對個人發展的重要性,發誓要做倉庫里肥頭大耳的老鼠,不做廁所里人人喊打的瘦弱老鼠。
為了改變窘迫的生存環境,他投到荀子門下刻苦學習,跟韓非是同學。
他學成后毅然決然的去最有前途的秦國發展,投到了呂不韋門下做門客,期望通過這樣的捷徑,能有機會被秦王賞識到他的才華。
后來呂不韋倒臺,還發生了鄭國間諜事件,秦國的保守勢力趁機鼓動憤怒的秦王趕走所有的外國人,秦王嬴政于是發布了“逐客令”。
李斯實在不甘心自己的前途就這樣結束了,就給秦王寫了一篇著名的《諫逐客書》,提醒秦王,秦國之所以強大,就是一直秉持著開放包容的胸懷對待外國的人才,像著名的商鞅、魏冉、范雎甚至呂不韋等,都不是秦國本土人。
李斯這篇文章寫的非常漂亮,后來被收錄到《古文觀止》里。
因為這篇文章,秦王下令取消了逐客令,派人追回了李斯,任命他為客卿。李斯給秦王出主意,派人攜帶大量金銀珠寶去賄賂其他戰國里的當權派,開辟軍事以外的秘密戰場。
這個主意得到了秦王的極大認可,后來果然在秦國掃滅六國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李斯雖然是韓非的同學,但他嫉妒韓非的才華,也擔心秦王重用韓非擋了自己的進階之路。就對秦王說,韓非一心幫著韓國,根本沒想幫咱們,而且如果把他放回去被韓國重用的話,那對咱們秦國可是大大的不利。
秦王被李斯說動了,派人給監獄里的韓非送了一杯毒酒,一代學術大師就這樣殞命異國他鄉。
公元前230年,秦國發兵,勢如破竹、風卷殘云的一舉攻滅了韓國,東方諸國自顧不暇,沒有一個伸出援手。秦軍攻下了韓國都城新鄭,俘虜了韓王安,把原來韓國的土地設置為秦國的潁川郡。
韓國是戰國七雄中第一個被滅的諸侯,這使得戰國時代的形勢急劇變化,從此拉開了秦國掃滅天下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