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里的魯肅是個老實、拘謹,甚至有些窩囊的角色,真實的魯子敬卻并不如此。魯肅相對于東吳能夠取得赤壁大戰的勝利,乃至于割據天下都功莫大焉。
魯肅與諸葛亮
魯肅是聯合抗曹謀略的提出者。聞聽曹軍南下,魯肅提議聯合荊州軍士共同抗擊曹軍。魯肅剛到南郡,曹軍已經占領荊州,劉備兵敗渡江逃竄。魯肅在當陽長阪截住劉備,陳述孫劉聯合抗曹的意愿。劉備委派諸葛亮隨魯肅去柴桑見孫權共謀抗曹大事。
長坂坡
堅定孫權聯合抗曹的決心。孫權得知曹操準備渡江東侵,召集眾位將領商議,將領們都勸孫權降曹。魯肅趁孫權如廁之時進言,說主降者不足與謀。東吳誰都可以投降,唯獨孫權不能投降。魯肅等投降,依然不失官位爵祿。君主投降,則必為階下之囚,身家不保。并提議調回周瑜共議大事,堅定孫權聯合抗曹的決心。
聯吳抗曹
借荊州,造就三國鼎立格局。赤壁戰后,劉備雖然勝利,卻沒有立足之地。劉備派人謁見孫權,請借荊州。周瑜等諸將主張扣留劉備,獨有魯肅計謀深遠,勸孫權把荊州借給劉備,共同抗曹。因為當時曹操勢大,東吳一家難以對抗曹軍。只有孫劉聯合,才能對抗曹操。孫權采納魯肅的謀略。曹操聽聞孫權借荊州給劉備,震驚之下,落筆于地。
借荊州
單刀赴會索荊州。周瑜病故,魯肅接任水軍都督。劉備平定西川,孫權請劉備歸還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劉備拒絕,雙方兵戎相見。魯肅單刀赴會,邀見關羽,索要荊州三郡。此時,曹操進兵漢中。劉備首尾不得相顧,被迫與孫權協議以湘水為界平分荊州,江夏、長沙、桂陽歸東吳,南郡、武陵、零陵歸劉備。
單刀會
提出東吳版“隆中對”。諸葛亮后來成了蜀漢丞相,世人都知道蜀漢版隆中對。其實,魯肅出山之初,也曾向吳主孫權提出過東吳版的隆中對。不過不是在諸葛亮居住的草廬之中,而是在吳主孫權的坐塌之上。魯肅初次見孫權就提出東吳問鼎天下的策略,認為漢室不可復興。孫權應該除黃祖,伐劉表,據有江南,建帝號以圖天下。
隆中對
赤壁戰后,孫權有感于魯肅聯合抗曹謀略的成功,把魯肅比作東漢開國元勛之首——鄧禹。并專門為魯肅設立贊軍校尉一職,后代周瑜職務,任漢昌太守,授偏將軍。
魯肅魯子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