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二戰(zhàn)史第三卷19:二戰(zhàn)中北非戰(zhàn)場的開始

第十九章 北非戰(zhàn)場的開始(一)

看了高潮迭起的大西洋破交戰(zhàn),下面我們把視線轉向大英帝國利益攸關的另一地區(qū)——地中海地區(qū)。有必要再說一下,我們這里所說的地中海地區(qū)是指以地中海為中心的北非、中東和巴爾干地區(qū),在二戰(zhàn)之初,這些地區(qū)是緊密相連的,在北非沿岸的戰(zhàn)斗,在地中海海上的戰(zhàn)斗,在巴爾干的戰(zhàn)斗以及中東內部的各種矛盾和沖突,都緊緊牽著大英帝國的心,它是要力爭這一地區(qū),力保這一地區(qū)的。隨著后來侵蘇戰(zhàn)爭的爆發(fā)和蘇德戰(zhàn)場的開辟,這一地區(qū)很快就成了歐洲大陸主要戰(zhàn)場的南翼。當然我們也不能小覷這個翼側戰(zhàn)場,主要戰(zhàn)場失敗了,翼側戰(zhàn)場自然難保,但是如果翼側戰(zhàn)場失敗了,對主要戰(zhàn)場的影響同樣是致命的。

第一節(jié) 戰(zhàn)前形勢

一、意大利法西斯

第一個出現在地中海地區(qū)戰(zhàn)場的當然就是意大利法西斯。“志大才疏”的意大利法西斯對德國法西斯這個盟主是“又愛又恨”,“愛”的是一場西歐戰(zhàn)役為它開辟了廣闊的侵略“前景”,“恨”的是這個盟主在侵略盛宴中總是拿大頭,而自己這個小伙伴只能吃小羹。它決定要“爭氣”一把,在西歐戰(zhàn)場沒得到什么好處,那就向地中海地區(qū)戰(zhàn)場開刀,向此時新敗的大英帝國開刀。

在法西斯寶座上坐了快二十年的墨索里尼現在確乎是坐不住了,在法國投降的談判桌上沒爭得一個席位,那就在接下來法西斯擴大侵略的戰(zhàn)爭盛宴中爭得一個席位,他要大施拳腳了,要“大展宏圖”了,他要把大英帝國在中東的領地搶劫一空,而他的地中海帝國的迷夢就是建立在這一搶劫一空的基礎上。這個迷夢現在十分誘人地展示在他面前,他的直覺再次告訴他必須不顧一切地往前沖。至于那支“不爭氣”的、讓他暴跳如雷的軍隊,這回能不能給他“爭一把氣”,接下來就會見分曉了。

那么,看到意大利法西斯蠢蠢欲動,德國法西斯就沒有心思嗎?不是沒有心思,而是沒到時間,德國法西斯現在的主要心思只能是西邊的英國和東邊的蘇聯,其他心思還沒輪到時間呢。現在有必要先讓意大利法西斯在地中海地區(qū)打頭陣,等它把歐洲的事情“辦妥”,才能把心思轉向地中海。

1940年6月宣戰(zhàn)時,意大利法西斯陸軍(含殖民地軍隊和新編的法西斯警察部隊)增至71個師、110萬人;空軍跟戰(zhàn)前相比沒有變化,還是2132架飛機;海軍也基本沒變,149艘大型水面艦艇(6艘戰(zhàn)列艦、22巡洋艦,余為驅逐艦)和115艘潛艇。意大利法西斯軍隊還是老規(guī)矩,裝備差,訓練差,士氣低,不過在地中海地區(qū),它的規(guī)模要遠超大英帝國,而規(guī)模大能不能彌補質量差,那就不得而知了。

另外,戰(zhàn)爭爆發(fā)后,意大利法西斯支撐戰(zhàn)爭的經濟實力無大起色,繼續(xù)是原料不足,基礎薄弱,想從盟主德國法西斯那里索要點戰(zhàn)爭資源,也沒能如愿。德國法西斯自己的戰(zhàn)爭資源都緊張不已,根本就沒有意大利法西斯的份兒。當然,德國法西斯還是要千方百計拉住這個侵略“小伙伴”的,侵略的好處不能外流,但侵略的聲勢必須壯大。

雖實力不濟,士氣低落,但戰(zhàn)爭爆發(fā)以來,意大利法西斯也一直沒閑著,在地中海地區(qū)調兵遣將,儲備軍火物資,特別是宣戰(zhàn)后的1940年7、8月間更是繁忙不已,地中海地區(qū)明顯進入戰(zhàn)云密布時期,將開啟自己的二戰(zhàn)模式。

意大利法西斯在非洲的兵力部署是以兩大殖民地——利比亞和東非殖民地為基點,北非的利比亞西靠法國殖民地突尼斯,東指英國殖民地埃及,南面則在英法殖民地阿爾及利亞、尼日爾、乍得和蘇丹的包圍下,當然南面全是沙漠,戰(zhàn)略價值與北邊的沿海地區(qū)沒法比。第5和第10集團軍繼續(xù)駐扎在利比亞,不過兵力已經得到加強,總兵力為23.6萬人,火炮1.8萬門,飛機315架,預定戰(zhàn)爭打響后會得到幾百輛坦克的加強。法國戰(zhàn)敗前,意大利的利比亞兵力集團顯然處于英法四面八方的包圍下。不過法國一戰(zhàn)敗,形勢立馬改變,此時處于態(tài)勢不利中的不再是意大利法西斯而是它的敵人大英帝國了,因此它要進攻了,它要掠奪了。盡管駐利比亞軍隊總司令格拉齊亞尼元帥及其士氣低落的手下對這一進攻和掠奪不敢抱太大的期望,但是墨索里尼和他的法西斯統治集團是不依不饒,志在必得的。

意大利法西斯與大英帝國在北非作戰(zhàn)還有點地利上的優(yōu)勢,身處地中海的意大利橫扼地中海中部,離它的殖民地利比亞也不遠。駐利比亞軍隊的后勤補給線,從本土開始,跨過地中海到達的黎波里,然后沿著千里海岸線到達埃及邊境。這條線相對它敵人來說要短多了,盡管也很漫長。千里海岸線上很早就開始修筑交通線,這是唯一的后方交通線,再往南就是浩瀚的沙漠。在帝國主義治下貧弱的殖民地作戰(zhàn),時刻離不開本土支持,后方交通線基本上都得跨洋過海。

意屬東非殖民地包括厄立特里亞、意屬索馬里(今索馬里西南部)和新近奪來的埃塞俄比亞,當然埃塞俄比亞是主要的。意屬東非殖民地基本上是在英國殖民地包圍下,它的西邊是英國殖民地蘇丹和肯尼亞,東邊有一塊英國的小殖民地即英屬索馬里(今索馬里北部),而紅海對面的阿拉伯半島也是英國勢力占優(yōu),而東非殖民地和意大利本土取得聯系必須經過英國控制下的蘇伊士運河。意大利法西斯在東非殖民地駐扎著約三十萬人馬(其中大部分為殖民軍),八百多門火炮,幾十輛坦克和一百多輛裝甲車,另一百多架飛機。東非殖民地盡管駐軍不少,但局勢不穩(wěn),埃塞俄比亞人民的游擊斗爭此起彼伏,搞殖民者們焦頭爛額,搞得這支以殖民軍為主的軍隊軍心不穩(wěn)。墨索里尼賦予這支軍隊奪取英國東非殖民地的任務,這支軍隊顯然也沒這個信心。

二、英國

法國戰(zhàn)敗前,大英帝國在地中海和非洲的地位是穩(wěn)固的,英法聯合起來從各個方向分割包圍著意大利法西斯的勢力。法國一戰(zhàn)敗猶如晴天一霹靂,大英帝國在這里立刻陷入“凄凄慘慘戚戚”中:兵只有稀稀拉拉的幾個,需要保衛(wèi)的領地卻廣袤無垠。與此同時,之前我們說了,各大殖民地內部局勢不穩(wěn),人民的各種反殖斗爭正在撲面而來。本土威脅未消,又添殖民地“新愁”,真可謂力不從心,實難應付,不過大英帝國在丘吉爾的帶領下還是托起衰老的身軀勇敢地走上了戰(zhàn)場,本土要保,殖民地也不能丟。大英帝國展開了全球范圍內的兵力調動,澳大利亞、新西蘭、印度和南非悉數向這一地區(qū)集中兵力,至于英國自己的部隊,鑒于本土威脅未消,還不敢大規(guī)模調往中東。

7、8月間,大英帝國的兵力調動工作也全面鋪開,不過規(guī)模和時間是趕不上意大利法西斯了,這并不是說大英帝國行動效率低于前者,而是之前無準備,現在抱佛腳,不趕趟了。其次,全球范圍內的兵力調動都是跨萬里之遙的買賣,這方面同樣趕不上敵人。本土本來離中東不遠,但意大利法西斯變成了敵人,地中海交通線就不敢通過了,本土物資只能環(huán)繞整個非洲到達中東。

對是否繼續(xù)利用地中海交通線,丘吉爾和海軍部還爭論了一番,丘吉爾認為意大利海軍不值一提,英軍應該放心大膽使用這條交通線,盡快讓兵力和物資到達埃及,發(fā)揮作用,但小心謹慎的海軍堅決拒絕了丘吉爾的要求,依然讓軍事運輸船隊繞非洲經數月之久到達中東。另外,又是自治領軍隊,又是殖民地軍隊,這樣一支龐雜的力量,協調起來,也絕非易事。自治領算是和大英帝國一條心,調用起來比較容易,盡管實際用起來不那么順手;至于殖民地的軍隊,大英帝國是既要使用,還得提防,畢竟剝削者和被剝削者本質上是對立的。另外,丘吉爾還想征用當地的人力(非洲白人、巴勒斯坦猶太人等)彌補遠調之不足。總之,忙活了一番,各種調動和行動都開始了,但9月份開戰(zhàn)時,還沒有看到什么效果。

大英帝國的兵力部署。大英帝國領導中東地區(qū)作戰(zhàn)行動的是它的中東司令部,總司令是韋維爾將軍,主要負責陸上作戰(zhàn)。另外還有地中海海軍司令坎貝寧,負責東地中海海上作戰(zhàn),直布羅陀的H艦隊負責西地中海的行動。陸軍主要兵力(6.6萬人,其中3萬埃及兵)駐扎在埃及,主要作戰(zhàn)方向北非沿岸地區(qū);2.7萬人駐扎在巴勒斯坦,9000人駐扎在蘇丹,2.2萬人駐扎在肯尼亞,1500人在英屬索馬里,2500人在亞丁。168架飛機部署在埃及和巴勒斯坦,85架飛機肯尼亞和亞丁。坦克部隊也主要駐守在埃及和巴勒斯坦。

部署在埃及部隊有第7裝甲師,第4印度師和1個新西蘭師各一部,14個英國營,2個皇家炮團等部。其中第7裝甲師是主力部隊,應該有上百輛坦克,這是英軍部署在中東的第一支裝甲部隊。吸取法國戰(zhàn)敗的教訓,英軍也開始大規(guī)模發(fā)展坦克部隊。正在運往埃及途中的部隊有從印度出發(fā)的第5印度師和從本土出發(fā)的三個坦克團(營),這三個坦克團(營)共154輛坦克。部署在巴勒斯坦的部隊有:1個澳大利亞旅,1個新西蘭旅,英國義勇騎兵師,波蘭旅,法國義勇軍,英國后備旅(14個英國營)等部。部署在肯尼亞部隊有:南非聯邦旅,兩支西非旅,非洲來復槍旅等。

對這支番號多樣、成分復雜軍隊的部署情況,丘吉爾是不滿意的,他多次批評中東司令部兵力部署過于分散,應該把巴勒斯坦和肯尼亞的部隊調往埃及,力保尼羅河三角洲和蘇伊士運河。丘吉爾與中東司令部有些格格不入,丘吉爾期望積極行動、有力行動,而中東司令部則有點消極,似乎不想改變什么。當然歷史發(fā)展到戰(zhàn)爭這一步,大英帝國即使不想改變什么也不能夠了,有丘吉爾這個大英帝國“另類”在后邊督促,中東司令部即使不想動彈也不能不動彈了。

第二節(jié) 第一回合:1940年9月

意大利法西斯的侵略行動首先開始于東非,1940年7月初,它動用其埃塞俄比亞的人馬侵占了蘇丹和肯尼亞的幾座邊境城鎮(zhèn),8月初又動用更大的人馬(3.5萬人),經過更為激烈的戰(zhàn)斗,奪占了英屬索馬里,英軍數千人馬過紅海退往亞丁。面對法西斯的進攻,大英帝國一方面利用其殖民地力量進行抵抗,一方面利用埃塞俄比亞人民的抵抗進行牽制。這一時期中東司令部加強了與埃塞俄比亞游擊力量的聯系,倫敦也加強了與流亡的皇帝塞拉西一世的合作,試圖想讓這支力量為己所用,納入自己的控制。

效率低下的意大利法西斯戰(zhàn)爭機器以數倍于敵的兵力在東非取得一點戰(zhàn)果后,即把重點轉向了北非,于是北非戰(zhàn)場第一回合的戰(zhàn)斗開始了,戰(zhàn)火兵燹由此從歐洲蔓延到貧弱的非洲。此時敵對雙方在北非的態(tài)勢是:既然敵強我弱,大英帝國自然處于守勢了,在后方馬特魯港、亞歷山大和尼羅河三角洲地區(qū)都修筑了工事,這些地方才是它打算固守的地方,而在邊境地區(qū)只部署了幾個營的掩護部隊;在意大利法西斯方面,格拉齊亞尼元帥已經多次請求墨索里尼推遲進攻,遭到后者無情拒絕,墨索里尼威脅說,他再不進攻就撤職處分。于是格拉齊亞尼在不情不愿中開始了他的行動。

9月13日,意軍以6個步兵師、8個坦克營跨過邊境向埃及進攻了,隊形嚴整,行動遲緩,炮火連天,塵土飛揚。英軍掩護部隊開始撤退,同時保持與敵接觸。17日,意軍前進了大約100公里,占領了西迪拜拉尼,在此因交通線延長、隊伍凌亂、指揮失靈而主動停止前進,而這一停就停了三個月,直至迎來英軍的反攻。看來,意大利法西斯軍克服自身困難遠比克服敵人抵抗為難。意軍停在西迪拜拉尼后,英軍掩護部隊繼續(xù)撤退,直至撤到馬特魯港既設陣地,于是雙方陣地之間形成了一個寬達一百多公里的“真空”地帶。

第一回合戰(zhàn)斗以英軍傷亡幾十人、意軍傷亡幾百人而告終,以后英軍繼續(xù)調兵遣將,增厚中東兵力,而法西斯軍修筑兵營,加構工事,準備長期據守。英軍部隊,包括殖民地和自治領的軍隊,正在源源不斷地運往中東。1940年底,已經有15萬人馬運到中東,三個坦克團(營)也到了,飛機、火炮等武器裝備也到了不少。到1941年1月,中東的兵力達到28萬人,扣除在東非的軍隊,也有21萬人。不過丘吉爾對中東部隊依然意見不斷:

首先,大量兵力囤積于此,卻無所作為,大英帝國的陸軍還沒有完全擺脫只會維持殖民地的治安軍屬性。另外,丘吉爾對中東、對全球范圍內的兵力部署也是不滿意的,每塊領地都需要兵力,大部分兵力都無所事事地充當治安軍。

其次,中東的兵力結構也不合理,21萬人馬竟有6萬人是后方勤務人員,其余15萬人馬也并非完全是真正的戰(zhàn)斗人員,國家花費巨大不遠萬里把兵運到這里,中東司令部沒有很好地訓練和利用這支軍隊,很多部隊遲遲處于非戰(zhàn)斗狀態(tài)下,它的效率竟如此之低。國家養(yǎng)兵千日,用兵一時,丘吉爾不是不清楚這一點,最可怕的是軍隊產生的戰(zhàn)斗能力與供給它的資源量嚴重不相稱。

最后,中東司令部的想法總是與丘吉爾相左,它總是趕不上丘吉爾積極主動的步伐。丘吉爾知道大英帝國既已參與到這場戰(zhàn)爭,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和影響,必須有所行動,有所斬獲,拿不出點實際的東西是不行的。然而中東司令部給出的回答是,自己實力有限,能力不足,要想行動還得有更充分的準備。丘吉爾大概也感受到了,他想采取更積極的行動,但總有一堵墻擋在前邊,這堵墻就是,在大英帝國的戰(zhàn)略詞典中,風險這個東西總是占很重的分量。

大英帝國的戰(zhàn)略家們每決定采取一個行動,首先考慮到的是“我”會承擔什么樣的風險,付出什么樣的代價,而不是考慮“我”會得到什么樣的成果。大英帝國心目中的戰(zhàn)爭首先是“安全第一”的戰(zhàn)爭,而不是“成果第一”的戰(zhàn)爭。之前的挪威戰(zhàn)役它就是這樣做的,只不過做得比較極端,在此時地中海地區(qū)戰(zhàn)場,盡管它勇敢了不少,但本性未變。不愿從地中海通過,不愿改變兵力分散的局面,不愿干別的什么事情等等一切,大英帝國都是從它的風險標準考慮問題的。

丘吉爾的做派與大英帝國的本性有一些不一致的地方,但是他的使命是為大英帝國利益服務的,只不過他想更積極地維護它。既然它已經這個樣子了,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那他只好不斷地遷就、適應這個本性。大家都是大英帝國下的臣民,也不能把自己搞得太特立獨行,“眾叛親離”,差不多就行了。更何況大英帝國的軍隊也并非不堪,雖然算不上優(yōu)秀,但也至少是達標的。這不,正當他們推三阻四不想行動之時,突然給丘吉爾來個信號,要大干一場,搞一次反擊意大利侵略者的行動。兵力規(guī)模達到這一水平,不能不有所行動了,而它也確實行動了,這就是令人欣慰的地方,這就是它依然有決心和毅力的證明吧,有了這個證明,其他一切也就不重要了。當然,丘吉爾還是有些擔心,一個意大利法西斯畢竟不重要,關鍵是背后還有個德國法西斯。

第三節(jié) 第二回合:1940年12月

好了,廢話不說,現在我們轉向中東司令部準備大干一場的行動。既然敵人停下來不再前進,既然敵人是一支基本沒有戰(zhàn)斗力的軍隊,中東司令部就要行動了,反擊了,有所作為了。反擊法西斯軍的行動首先被認定為一個很冒險的行動,必須精心謀劃,精確計劃,反復演練,以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大的戰(zhàn)果。此時,意軍在西迪拜拉尼周圍修筑了不少軍營,軍營間隔都比較遠,這為英軍突破一點,打亂其防御體系提供了可能。

英軍首次突擊投入的兵力不多,屬于小巧玲瓏型:第7裝甲師,第4印度師、16步兵旅和第7坦克團(重型坦克)。總體兵力對比依然是敵大我小:英軍3.1萬人,部署在埃及境內的意軍是8萬人,不過英軍坦克數量多于敵人,275輛對100輛,空中支援力量也比敵人強,當然摩托化程度也高于敵人。

12月7日,英軍2.5萬人馬隱蔽前進,跨越雙方之間的那塊“真空”地帶,穿過敵方設防營地的空隙,9日凌晨發(fā)起攻擊。以第7坦克團為先頭的第4印度師首先從背后奪占了尼貝瓦營地,然后向北席卷,奪取土姆營地和西迪拜拉尼。與此同時,第7裝甲師在印度師西邊投入戰(zhàn)斗,也是向海岸進攻,意在切斷敵西撤道路上。英軍突襲而來,實施包抄,意大利法西斯軍頓時秩序大亂,無力抵抗,被俘四萬余眾,殘部盡速西逃,撤回利比亞境內,龜縮到邊界上的拜爾迪耶要塞。

不過之后英軍內部發(fā)生了點小變故:第4印度師被撤回準備用于東非方向作戰(zhàn),第6澳大利亞師從巴勒斯坦調來代替它,這樣進攻就停了三個星期,而人數眾多的敵人也沒有發(fā)起反擊,大概還在驚魂未定吧。1941年1月3日,繼續(xù)以第7坦克團為先頭的澳大利亞師向拜爾迪耶發(fā)起進攻,迅速突破,4.5萬敵軍被俘。緊接著一突破,第7裝甲師迅速西進,迂回圖卜魯克,第7坦克團和澳大利亞師緊隨其后正面進攻,22日,圖卜魯克被攻克,3萬敵軍再次被俘。英軍的進攻可謂順風順水到了極點,幾萬精干之軍將十幾萬低能之軍打的是落花流水。

之后意軍出現全面潰退,英軍兵分兩路加速追擊:一路是第7坦克團和澳大利亞師沿海岸追擊,先后占領德爾納、班加西等地;一路是第7裝甲師經梅基利和姆蘇斯,橫穿沙漠地帶,不畏疲憊和艱險,抄近路截擊,于2月5日先于敵人到達貝達富姆,建立起封鎖線。2萬多人、100多輛坦克零零散散來到這里,但未能突破這條3000人、29輛坦克固守的封鎖線,英軍在貝達富姆最后一戰(zhàn)中再次大獲全勝。

最終,英軍和法西斯意軍對峙于阿蓋拉地區(qū)而結束了北非戰(zhàn)場第二回合的戰(zhàn)斗。英軍贏得大勝,北非的法西斯意軍幾遭滅頂之災,大英帝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第一次揚眉吐氣了一回,這顯然是一次以極少的代價贏得最大戰(zhàn)果的行動,英軍以1700人的傷亡代價俘敵13萬之多,另外意軍400輛坦克、1290門火炮被英軍俘獲或擊毀。

在北非取得重大勝利的同時,英軍在東非也戰(zhàn)績輝煌。到1940年秋天,東非的部隊已經增至7.5萬人,其中蘇丹有第5印度師,后來第4印度師也加入進來;在肯尼亞有第1南非師、第11和第12非洲師;另外在亞丁還有一支不大的部隊。與此同時,英軍加強了與埃塞俄比亞游擊力量的聯系,并且已經決定接塞拉西一世皇帝回國主持大計,以確保風起云涌的埃塞俄比亞游擊運動為己所用。在這種情況下,法西斯的東非軍隊是困難重重,士氣低落,而北非的失敗更加讓它感到孤立無援。在丘吉爾一再督促甚或逼迫下,并獲得南非總理史末資的有力支持,中東司令部于1941年1月間開始在東非采取行動——盡管最初它對這一行動的信心和積極性有些不足。既然意屬東非殖民地在蘇丹和肯尼亞的包圍下,東非的行動也就從這兩個地方開始,進攻的最初重點是指向厄立特里亞和意屬索馬里這兩塊靠海的殖民地,包圍埃塞俄比亞意軍。

1月中旬,蘇丹的印度師首先向厄立特里亞發(fā)起進攻,遇到的抵抗相對激烈,先后攻克克魯、巴倫圖、阿戈達特等邊境地區(qū)。2月3日,第4印度師開始進攻關鍵要塞克倫,經過一個多星期的努力竟然未有進展,意軍的抵抗出奇地頑強,于是停止行動一個月。3月中旬,第5印度師來了,英軍再次發(fā)起進攻,依然毫無進展,最后3月27日調來一個重型坦克連,終于取得了突破。隨著克倫要塞被攻克,意軍在厄立特里亞的防御徹底崩潰,4月1日首府阿斯馬拉被占,8日馬薩瓦港口宣布投降。意軍殘部退入埃塞俄比亞。

在北線行動的同時,2月,駐扎肯尼亞的英軍向意屬索馬里發(fā)起進攻,這個方向的進攻要比北邊順利得多,敵人的抵抗極小。14日英軍不戰(zhàn)而占領基斯馬尤,25日占領摩加迪沙并繳獲大量軍用物資,之后轉兵向北,進入埃塞俄比亞境內,接著便是一路狂沖,先后占領季季加、哈拉爾等地,4月6日占領埃首都亞的斯亞貝巴,5月5日,塞拉西一世皇帝回到首都。

在英軍進攻的同時,意屬東非各地的游擊運動此起彼伏,埃塞俄比亞人民的獨立斗爭愈加高漲,它們打擊殖民者的交通線,牽制其軍力,使其后方不得安寧。4月間,埃塞俄比亞人民起義力量已經發(fā)展到幾十萬人馬,同時流亡國外的埃正規(guī)軍從蘇丹返回國內,成為起義核心力量。在內外夾擊下,東非的意大利法西斯進入窮途末路。5月19日,意屬東非的總頭目奧斯塔公爵在“光榮的條件”下與英軍簽訂了降約,23萬人馬被俘。至此,意大利的東非帝國徹底覆滅,如果再加上它在北非的失敗,其在非洲的滅亡指日可待,如果德國法西斯不出手幫它一把的話。投入就必須要求回報,大英帝國占領了意屬東非后,立即排斥這里的獨立自主力量,力圖取代意大利帝國主義,將這一地區(qū)納入自己的麾下,至于它能不能實現這一點,那就要看它的實力支不支持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一個人的戰(zhàn)爭”——德屬東非戰(zhàn)場上的沃爾貝克
曾擁有510萬軍隊的大英帝國,卻眼睜睜的看著,殖民地印度獨立
英國“贏了戰(zhàn)爭,卻毀了帝國”
曾經不可一世的大英帝國,如何在30年的時間內跌下了神壇
(7)太陽照樣落下
1942年,十萬新加坡英軍向日本投降!丘吉爾:大英最沉痛的浩劫!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肃北| 浏阳市| 永泰县| 华阴市| 肃南| 龙里县| 祁门县| 胶南市| 英德市| 乌兰浩特市| 多伦县| 固阳县| 游戏| 铜梁县| 庐江县| 横山县| 新干县| 彩票| 丰都县| 阜康市| 余庆县| 扶余县| 全南县| 海宁市| 于都县| 交口县| 湟源县| 广州市| 通州市| 泉州市| 桐柏县| 邻水| 阳东县| 沾化县| 盐山县| 临泉县| 马公市| 富源县| 天水市| 西丰县| 林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