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訟獄刑法知多少
1.連坐:
中國古代因一人犯罪,使與他有一定關系的人連帶受刑的制度。又稱相坐、隨坐、從坐、緣坐。
2.勾決:
皇帝在犯人的名字上畫鉤,批準立刻行刑。清制,每年秋季,由刑部會同九卿各官,詳審全國判死罪者的名冊,一一詳議。分別歸人“情實”“緩決”“可矜”“可疑”四類。實情者奏請勾決,相當于斬立絕。
3.大決:
古代時期,對判死刑的人,在每年秋季行刑,叫大決,又叫秋決。秋收忙完了,農暇時節有空閑了。
4.中國古代刑法分奴隸制五刑和封建制五刑。
奴隸制五刑從輕到重依次是:
墨:
在罪犯面部、耳后、頸項、手臂上刺字或圖形,然后涂以墨的刑罰,是最輕的刑罰。大家比較熟悉的林沖林教頭,發配滄州的時候,臉上刺字的,這就叫“墨”刑。
劓:
割掉鼻子的刑罰,重于墨刑。
刖:
斷足的刑罰,也稱fei刑,重于割鼻子的刑罰。春秋戰國時普遍施用。
宮:
男子割勢、婦人幽閉的刑罰。秦、漢時亦稱腐刑、蠶室刑、陰刑。男子割勢即割下男子生殖器。女子幽閉,一說為禁閉于宮,另一說為用棍棒椎擊女性胸腹,使胃腸下垂,壓抑子宮墮入膣道,以妨交接。宮刑最初用以懲罰淫罪,后來也適用于謀反、謀逆等罪。
大辟:
即死刑。其名稱和執行方式各代不盡相同。先秦時有炮烙、剖腹、醢、脯、戮、斬、焚、路、罄、辜等。戰國及秦有鑿顛、鑊烹、抽脅、車裂、囊撲、梟首、腰斬、棄等。漢初以腰斬、棄市、梟首為主。
封建制五刑從輕到重依次是:
(1)笞:
用竹板或荊條拷打犯人脊背或臀腿的刑罰。
(2)杖:
用大竹板或大荊條拷打犯人脊背或臀腿的刑罰。
(3)徒:
徒刑,強制服勞役。魏晉以“髡”“耐”(為徒刑犯人剃發、剃須)作為徒刑的制度,并以此作為刑名稱。北魏徒刑,則是按勞役年限,分為各種等級,因此又稱年刑。
(4)流:
流放,把罪犯押解到邊遠地方服勞役或戍守,不得擅自離開該地區。
(5)死:
即死刑。隋、唐定死刑為斬、絞兩個等級。五代和宋,基本仿效隋律,從五代kai始有凌遲。遼代將凌遲定正式刑名,將死刑定凌遲、斬、絞三等。元代延續了遼代的三等死刑。明、清死刑摒棄了凌遲,死刑只有斬、絞兩等,但增加了法外刑,如棒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