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省夏邑縣),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大成至圣先師”。
孔子的具體生日有爭議,《公羊傳》作魯襄公二十一年十一月庚子日(公元前551年9月28日);《谷梁傳》則作同年十月庚子日;《史記》則作次年,不記月日。 孔子五十一代孫金代孔元措的《孔氏祖庭廣記》將孔子的生日定在魯襄公二十二年八月二十七日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但后世仍存有爭議。
孔子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在世時就被尊奉為“天縱之圣”“天之木鐸”,更被后世統治者尊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師、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為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
孔子終生熱衷于從事政治,但他真正參與政治的時間只有四年多,在這四年多的時間里,他干了不少事,但終究因為與當權者政見不同而分道揚鑣了。此后十四年中,孔子東奔西走,到處宣揚自己的政治哲學。
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時間是從事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他創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學方法;總結、倡導了一整套正確的學習原則;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教學內容體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遠影響的教育思想;樹立了良好的師德典范。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經典弟子和再傳弟子整理編成《論語》一書,成為后世儒家學派的經典。
2 孟子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軻,字子輿 ,鄒國(今山東鄒城東南)人。戰國時期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并稱“孔孟”。
孟子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思想,被韓愈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元朝追封為“亞圣”。
孟子的言論著作收錄于《孟子》一書。其中《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國也》和《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等篇編入中學語文教科書中。
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氣勢充沛并長于論辯,邏輯嚴密,尖銳機智,代表著傳統散文寫作最高峰。孟子在人性問題上提出性善論,即“人之初,性本善。”
孟子的命運和他的先師一樣是坎坷的。在宣揚儒學,提倡仁政的道路上,其步履是同樣艱難的。尤其是在游說諸侯的歷程中,不知碰了多少壁,甚至于險些客死他鄉。然而命運總是眷顧這些有準備有先見之明的人。盡管他的游說并不能讓諸侯改變先前的暴政而施行他心目中理想化的仁政,但在當時廣大的普通民眾心中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甚至對后來的皇帝、大臣以及學者起到前車之鑒的效果。
3 朱熹
朱熹(1130年10月18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祖籍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生于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省尤溪縣)。中國南宋時期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
朱熹十九歲考中進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東巡撫等職,做官清正有為,振舉書院建設。官拜煥章閣侍制兼侍講,為宋寧宗講學。晚年遭遇慶元黨禁,被列為“偽學魁首”,削官奉祠。慶元六年(1200年)逝世,享年七十一歲。后被追贈為太師、徽國公,賜謚號“文”,故世稱朱文公。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書章句集注》《太極圖說解》《通書解說》《周易讀本》《楚辭集注》,后人輯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語象》等。其中《四書章句集注》成為欽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標準。
4 王陽明
王陽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世稱陽明先生,寧波余姚人,我國古代著名哲學家、政治家、教育家和軍事家。其精通儒家、道家、佛教,且具非凡的軍事才能和精深的文學藝術造詣。官至南京兵部尚書,封新建伯,謚文成。他一生仕途坎坷,然治學不倦,成就卓著。他創立的“心學”思想體系,積極追求個性解放,沖破了 “理學”的傳統觀念,在封建社會后期產生過重要影響,堪稱學界巨擘。他的教育思想,敢于反對舊道學的禁錮,有著濃烈的創新精神。他不僅文韜武略,還是一位治世能臣。清代名士王士禎稱贊他“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絕頂”,為“明朝第一流人物”。
王陽明無論在從政、軍旅之中,還是于丁憂居家之時,都不忘興學、講學,足跡遍及貴州、江西、湖南、廣西、廣東等地,培養了大批人才,極大地促進了當地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成為卓有成就的大教育家。
有人說,王陽明是中國五百年來的第一等人物。他不僅是一位哲學家,也是一位教育家,一位政治家,一位軍事家,以及一位精通各種詩歌和歌曲的大師。
很難想象,一個人可以研究哲學,學習書法和繪畫,教育子女,同時又能帶兵打仗,有序地治理國家。在他的一生中,只要他愿意,幾乎沒有什么事情是王陽明不能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