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接著《國史粗講》,在昨天的內容里我們提到金國的漢化程度很高,甚至到了我們今天都很難分清楚金章宗與宋徽宗書寫瘦金體的區(qū)別,但金國漢化到這個程度又會發(fā)生什么呢?
歷史的進程告訴我們,大金國的漢化直接衍生的結果就是蒙古人的崛起。大金國到了金熙宗之后,全部放棄了二元帝國的政策,將帝國轉變?yōu)榱艘辉蹏_@樣一來,它的自身定位就全變了。
在歷史上金朝的統(tǒng)治者都曾經(jīng)很明確地說過:“大金與大遼的統(tǒng)治是完全不一樣的。大遼的根基在燕山以北的臨潢府,大金的根基是在燕山以南的燕京。”這其實就是在說,大金的政治邏輯不源自草原,而是中原。
為什么大金國的統(tǒng)治者會有這樣的想法呢?因為大金國只要確認自己有一個草原根基,皇權就必然受到草原軍事貴族的限制和約束,中原這邊大不一樣,貴族體系早就分崩離析了,所以皇權可以明目張膽的肆無忌憚。
我們現(xiàn)在可以回想一下之前的內容里,我們也講過一位皇帝,他的帝國本來是二元性的,但他也是主動放棄草原邏輯,拒絕承認帝國的草原根基,最終出了大事兒。這個人是誰呢?答案是:唐玄宗。
大金國從金熙宗開始,整個國家的政策都與唐玄宗差不太多,也開始逐漸丟棄草原邏輯,最好的證明是;大金國在建國幾十年后,居然開始修建長城,這個長城一直修到大興安嶺那邊,因為東北是龍興之地,一定要保住。
這無形的就將蒙古高原那塊地兒給隔離出去了,這也給蒙古的崛起創(chuàng)造了機會。因為這樣一來,草原上的事情,大金國搞不定了,只能看著成吉思汗的崛起。
在此之后大金國面對蒙古帝國的壓力,也顯得非常笨拙,甚至比北宋面對大金都還要差,最終金朝末年首都被攻陷的慘狀,比北宋的“靖康之恥”還要慘烈。到這里大金國的歷史也就結束了,金朝在中國歷史長河里很像一個小插曲,但這個插曲非常重要。
我們對比大遼與大金的統(tǒng)治方式其實就容易發(fā)現(xiàn)在中國歷史上一個帝國想要同時統(tǒng)治長城南北就必須是一個二元帝國,既要有草原邏輯,也要有中原邏輯。
大金國失敗以后,中國歷史很快就進入到了元朝,這是一個震古爍今,前所未有的龐大帝國。但今天我們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經(jīng)常能夠看到有人說:“元朝不是中國的朝代。”這到底需要怎么理解呢?大元是否算是中國的朝代呢?理解清楚這個問題,對我們理解“中國”這兩個字的涵義有很大幫助,這里就先留下一個思考題吧,我們明天將進入到元朝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