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安
西安,古稱長安;曾用名:大興城,京兆,奉元,西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陜西省的省會,中國15個副省級城市之一,9大區域中心之一,世界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
西安是我國有文字記載以來建都時間最長、建都朝代最多的古都,特別是我國歷史上較輝煌的四個王朝周、秦、漢、唐,均建都在此,代表了我國歷史文化的主流。
大西安有漢長安城、陽陵、茂陵等文化遺址。漢開辟了“絲綢之路”,讓中國走向世界,讓世界認識了中國。漢承秦制,在長安建立了持續200余年的西漢政權和空前強大的西漢王朝。漢確立了儒家文化的主導地位,形成了以漢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和漢文化為代表的中華文化,因此,外國把研究中國的學問叫漢學。大西安有唐皇城、大明宮、大雁塔、小雁塔、昭陵、乾陵等文化遺址。唐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頂峰,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唐長安是中國歷史上最大、最開放的城市,是真正的國際化大都市。
唐王朝延續近300年,融合了包括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在內的多種文化,以唐文化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影響了整個東方乃至世界。所以,以華夏文明歷史文化基地為依托的大西安,可以稱得上是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
2、南京
南京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歷史上曾數次庇佑華夏之正朔,長期是中國南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擁有厚重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歷史遺存。
南京,簡稱寧,是江蘇省會,地處中國東部地區,長江下游,瀕江近海。
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南京擁有著6000多年文明史、近2600年建城史和近500年的建都史,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有“六朝古都”、“十朝都會”之稱。自古以來就是一座崇文重教的城市,有“天下文樞”、“東南第一學”的美譽。歷史上南京既受益又罹禍于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氣度不凡的風水佳境,過去曾多次遭受兵仗之災,但亦屢屢從瓦礫荒煙中重整繁華。且在中原被異族所占領,漢民族即將遭受滅頂之災時,通常漢民族都會選擇南京休養生息,立志北伐,恢復華夏。
3、北京
北京,簡稱“京”,古稱燕京、北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國務院批復確定的中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截至2020年,全市下轄16個區,總面積16410.54平方千米,常住人口2189.31萬人。城鎮人口1865萬人,城鎮化率86.6%(2018年末數據),常住外來人口達794.3萬人(2017年數據)。北京地處中國北部、華北平原北部,東與天津毗連,其余均與河北相鄰,中心位置東經116°20′、北緯39°56′,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現代化國際城市,也是黨中央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辦公所在地。
有關北京的最早記載則要追溯到傳說中的“三皇五帝”時期了。據《史記·五帝本紀》和《尚書·禹貢》記載,今日的北京地區,在顓頊時稱“幽陵”,在堯時稱“幽都”,在舜時稱“幽州”。而到了有史書記載的第一個世襲王朝夏朝時,北京被稱作冀州;西周時稱作薊;春秋戰國時燕國滅掉薊國,遷都于薊,所以稱其為燕都或燕京;秦朝時被改為廣陽郡的治所;西漢時設幽州;隋朝改幽州為涿郡;唐朝初年,涿郡復稱幽州,后改為范陽郡。在平定安祿山叛亂后,又復置幽州。另外,唐代也曾稱北京為“春明”。遼將幽州改為幽都府,建南京,稱燕京,后又改為析津府;金稱為中都;元朝時全國統一,稱為元大都;明朝朱元璋將元大都改稱北平。后來朱棣于永樂元年將北平改稱北京,后也稱京師。清朝稱北京;辛亥后又將北京改為北平。新中國成立后復稱北京至今。
4、洛陽
洛陽位于河南西部,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洛陽因地處古洛水之陽而得名。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中國古代伏羲、女媧、黃帝、唐堯、虞舜、夏禹等神話,多傳于此。
洛陽位于河南西部,是我國“七大古都”之一,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洛陽因地處古洛水之陽而得名。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中國古代伏羲、女媧、黃帝、唐堯、虞舜、夏禹等神話,多傳于此。
夏太康遷都斟 ,商湯定都西毫;武王伐紂,八百諸侯會孟津;周公輔政,遷九鼎于洛邑。平王東遷,高祖都洛,光武中興,魏晉相禪,孝文改制,隋唐盛世,后梁唐晉,相因相襲,共十三個王朝。漢魏以后,洛陽逐漸成為國際大都市,隋唐時人口百萬,四方納貢,百國來朝,盛極一時。
洛陽在歷史上相當長的時期內,曾經是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亦是道路四通八達的交通樞紐。西周初期,在中國建立了第一個大公路網,洛陽是其中心,馳道驛路,其直如矢,無遠不達;隋唐大運河上,舳艫相接,帆影聯翩,從洛陽東達于海,西至關隴,南下蘇杭,北朔幽燕。
以洛陽為東端起點的“絲綢之路”,可以直馳地中海東岸,明駝宛馬,絡繹不絕。 洛陽是文化的讀本。中華民族最早的歷史文獻“河圖洛書”就出自洛陽,被奉為“人文之祖”的伏羲氏,根據河圖和洛書畫成了八卦和九疇。從此,周公“制禮作樂”,老聃著述文章,孔子入周問禮。
班固在這里寫出了中國第一部斷代史《漢書》,司馬光在這里完成了歷史巨著《資治通鑒》,著名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賢”,“金谷二十四友”曾云集此地,譜寫華彩篇章,左思一篇《三都賦》,曾使“洛陽紙貴 ”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文化和河洛文明,成為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