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魏武揮鞭(8)赤壁折戟

十六、坐斷東南

劉備、劉琦、魯肅一行人到夏口后,劉備聽從魯肅的安排,帶領關羽水軍沿江向東,進駐孫權的地盤樊口。

諸葛亮對劉備說,事情已經很緊急了,請讓我去向孫將軍求救(事急矣,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

劉備的處境比孫權要危險得多,要合作得盡快。諸葛亮后來在《出師表》里說“后值傾覆,奉命于危難之間,受任于敗軍之際”,指的就是這一刻。劉備要派人出使江東,沒有比諸葛亮更合適的人選。

于是諸葛亮奉劉備之命,前往柴桑去見孫權。

魯肅請劉備進駐樊口,等于向曹操釋放了一個信號。誰都清楚此時的劉備是上了曹操一號通緝令的人,劉璋、劉琮等諸侯避之猶恐不及,而魯肅作為江東代表,竟然敞開大門,邀請通緝犯劉備進駐,這明擺著是跟曹操叫板了。

劉備奔吳(樊口)一事,讓曹操有些意外,他想解決的是老對手劉備,捎帶解決劉琦,鞏固荊州的統治,是否動孫權是下一步考慮的,可劉備奔吳,標志著跟孫權形成了聯盟關系,這下就不能只考慮劉備一人了。

為此,曹操特地召開了軍事會議,討論下一步的對策。

 

大家普遍認為孫權年紀輕,根基淺,不敢跟朝廷抗衡,一定會效仿公孫康,乖乖殺劉備避禍。

唯有程昱認為,孫權新任江東掌門,沒什么名氣;遠不及曹公不戰而取荊襄,威震天下,孫權縱有謀略,一個人也難抵擋。而劉備素有英名,關羽、張飛都是萬人敵的猛將,孫權一定會給劉備增兵,讓他來對付我們。那時情勢將變得復雜,想殺劉備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程昱的意思是不要急于追擊劉備,但他的論斷并沒有引起曹操的足夠重視,因為曹操手里的牌太好,不會輕易罷手。

從天下全局看,平定中原,橫掃河北,席卷荊襄,西涼馬騰做人質,益州劉璋來示好,對曹操來說,“統一天下”的進度條即使沒有90%也到了80%,豈有罷手之理?

從實力上看,論兵力曹操遠超孫權和劉備、劉琦的總和,論兵種馬、步、水一應俱全,論政治資源和個人威望,孫權和劉備更難望曹操項背。

從戰爭成本看,二十多萬大軍南下,耗費錢糧物資不計其數,如就此放棄,將來再想取江東又要投入巨大的財力物力。更何況曹操已經五十四歲了,下次征討江東要到什么時候,還能不能“輕騎一日夜奔走三百多里”,曹操心里明白。

從歷史上看,秦漢以來,大規模戰爭都在北方及黃河流域一帶,很少波及長江,故曹操不認為長江上會有大的戰事發生。

曹操覺得孫權和劉琮沒什么分別,解決孫權不是一個軍事問題,而是個政治問題,就像不戰而得荊州一樣,“不戰而得江東”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曹操決定打政治牌,他給孫權寫了一封信。

他希望孫權學公孫康,主動獻上降書,還有劉備的人頭。

柴桑這邊,魯肅帶諸葛亮回來向孫權復命。

孫權想知道荊州和曹操的情況,決定先見一見諸葛亮。

孫權固然不會向曹操屈服,卻也不會輕易表態,此次見面故意擺出了一副置身之外的悠閑姿態。

平等是交流的前提,諸葛亮雖帶著“求救”的使命而來,如果真以求救的姿態去談,溝通的效果會大打折扣。

這次談話中,諸葛亮展現了出色的外交才華,讓孫權下定決心聯劉抗曹,堪稱隆中對以來的第二大貢獻,非常精彩:

 

諸葛亮說,天下大亂,將軍您擁有江東,劉豫州在荊州人心歸附,都算得上曹操的敵手。(海內大亂,將軍起兵據有江東,劉豫州亦收眾漢南,與曹操并爭天下)

先不說劉備的慘相,而是把劉備抬到跟孫權平起平坐的位置,并拉到抗曹的統一戰線。

曹操平定了北方又拿下荊州,勢不可擋,而劉豫州英雄無用武之地,只好逃到樊口。(今操芟夷大難,略已平矣,遂破荊州,威震四海。英雄無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

諸葛亮在這里給劉琮留了面子,所謂“英雄無所用武”,劉備不是不能打,是被投降的劉琮無情出賣了。

所以將軍您掂量掂量,能打咱早與他了斷,打不過就降。(將軍量力而處之: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若不能當,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絕”字說的干脆利落,而一個“降”字,諸葛亮偏不直說,而是描繪成“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的屈辱畫面,好引起孫權的不適。

將軍您對曹操的順從只是表面上的,內心并不服他(曹操看得出來);形勢緊迫,如不早做決斷,禍將不遠。(今將軍外托服從之名,而內懷猶豫之計,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

曹操當初為安撫孫策,與孫家聯了姻,孫家對曹操還是恭順的,但這種恭順只停留于面上,曹操官渡之戰前曾令孫權送質子,被孫權拒絕。諸葛亮用“外托服從之名,而內懷猶豫之計”一句話追溯了兩家的關系史,也揭穿了孫權“面服心不服”的實質。此時曹操的信已在路上,也印證了諸葛亮對江東“禍至無日”的判斷。

本想裝成置身事外的樣子,卻被諸葛亮拆穿,看來這個劉備特使有點手段。孫權反問一句,真像你說的那樣,劉豫州怎么不投降?(茍如君言,劉豫州何不遂事之乎)

諸葛亮回答,田橫因不肯投降劉邦而自殺成仁,劉豫州是帝室之胄,英才蓋世,民眾仰望,如果打不過曹操,那也是天意,寧可效仿田橫而玉碎,也絕不屈服于國賊。(田橫,齊之壯士耳,猶守義不辱,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仰慕,若水之歸海,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安能復為之下乎)

田橫原為齊國貴族,在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后,他與兄田儋田榮也反秦自立,兄弟三人先后占據齊地為王。后來劉邦統一天下,田橫不肯向劉邦稱臣,率五百門客逃往海島,劉邦派人招撫,田橫被迫乘船趕赴洛陽,在途中距洛陽三十里地的偃師首陽山自殺。

諸葛亮以田橫為例,說劉備即使慘敗也要效仿田橫,決不投降,很明顯是激將法。但這個例子舉的不十分恰當,劉備跟田橫沒有可比性,劉邦是誠心誠意想要田橫歸順,而曹操是實心實意要劉備死,田橫有選擇活的機會,劉備沒有選擇。

被諸葛亮一激,孫權頓時來了脾氣,只你劉備一人英雄,難道我孫權就不是?一怒而起,我怎能讓十萬大軍,百萬黎民,受制于人?(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吾計決矣)

孫權心里本就不想投降,缺的就是一句亮堂話,被諸葛亮這么一激,正好擊中了內心深處的豪氣干云。

至此,談話的主要目的已經達到。

接下來,孫權捧了劉備一句,又提了一個現實問題:除了劉豫州沒人可以與曹操對抗,但劉豫州在當陽被打得老本兒都丟了,還拿什么跟曹操打呢?(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然豫州新敗之后,安能抗此難乎)

這是要了解一下劉備這邊的實力,同時也是側面了解曹操的情況。

諸葛亮答,劉豫州雖然暫時輸了,但在當陽走散的士兵被重新召回,加上關羽水軍共有一萬人。劉琦在江夏也有一萬兵力(豫州軍雖敗于長坂,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

諸葛亮沒有因急于促成聯盟而過分吹噓,再說魯肅也是去摸過底的,兩萬是一個經得起推敲的數字,當然,對于孫權來說,也是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

此外,劉備手下士兵身經百戰,用魏國扶風太守傅干的話說“劉備寬仁有度,能得人死力”。相比之下,江陵士兵長期處在和平環境中,沒有戰斗經驗,更沒有戰斗意志,士氣與戰斗力與劉備軍差了一大截,這又是一大優勢。

接下來的談話中,諸葛亮列舉了曹操的諸多弱點,一是曹操之眾,遠來疲弊,為了追劉備,輕騎一日一夜奔走三百多里,犯了兵家大忌。二是曹操的水軍都是北方人,不善水戰,不是孫劉聯軍的對手;三是荊州之兵迫于形勢投降,不會為曹操賣命,綜上所述,我們的勝算很大。如今趁他軍隊疲憊、民心未附,要打咱們就盡快打。曹操敗后定會北歸,如此則荊州、東吳之勢強,三足鼎立的局勢也就形成了(操軍破必北還,如此則荊吳之勢強,鼎足之勢成矣)

除了“鼎足之勢”一句孫權假裝沒聽見外,其他回答孫權還是非常滿意的,談話在友好的氣氛中結束,眼前這個長自己一歲的年輕人也給孫權留下了深刻印象。

沒幾天,曹操的信擺到了孫權案前。

信說,最近我奉天子之命,討伐有罪的人(劉表私自祭祀天地,為篡逆之舉),大軍南下,劉琮已經投降。如今我率領了80萬水軍,想到江東和你較量一下(近者奉辭伐罪,旌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于吳)。

 

“會獵”,就是交兵的意思。注意看“會獵于吳”四個字。如果對手是劉備,那應該是“會獵于江夏”,而寫“會獵于吳”,擺明了是找江東的麻煩。

再看“八十萬眾”四個字,曹操南下帶了二十萬兵力,加上荊州的降兵,不過三十多萬,其中能參戰的水軍,推測也就是七萬左右,哪里來的八十萬。退一步說,即使真有八十萬,襄陽、江陵等地也要分一部分兵力駐防,沒有傾巢而出的道理,寫這個數字,擺明了就是嚇唬人的。

一般古代人書信往來,就算是要打仗,也寫的委婉不失風度。而曹操這封信,“伐罪” “束手” “八十萬” “會獵于吳”,字里行間,充滿了敵意和威脅。

這封信《三國志》里沒有記載,出自西晉人虞溥寫的《江表傳》,部分史學家認為是偽造的,以曹操智剿二袁的智慧,不會寫這種格調不高的信,其實考慮到曹操膨脹的心理,寫這種信也不是沒可能。曹操的意圖很明顯,就是趁兵不血刃拿下荊州,威震天下的“勢”,逼迫孫權投降。

曹操的計策差點奏效,孫權將來信給群臣看,以張昭為首的江東群臣當即勸孫權投降。理由有兩個,政治方面,曹操現在挾天子以令諸侯,動輒以朝廷為名,拒絕他就等于拒絕天子,使我們陷于被動;軍事方面,我們能夠抵抗曹操的只有長江天險,現在曹操占領江陵,有了水軍,我們的優勢也沒有了,加上他們兵多,這仗打不贏。

 

旁人也就罷了,可張昭身為兩朝元老,為什么會主張投降,這里簡要介紹一下張昭及孫氏集團的背景。

江東孫氏崛起的過程,也是打壓當地士族的過程。起初,孫策奉袁術之命攻打廬江,廬江太守、江東大族陸康城陷身死,其宗族百余人因戰亂和饑荒死了一半。

孫氏統治下,以陸、朱、顧、張四家為代表的江東士族備受壓制,陸家的陸遜直到呂蒙病故后才得重用,而跟隨孫策進入江東的江北勢力如彭城張昭、瑯琊諸葛瑾、廬江周瑜、臨淮魯肅等人后來居上,成為江東的統治階層,由于他們多數出身于淮河、泗水流域,史稱淮泗集團。張昭不僅是淮泗集團的關鍵人物,更是托孤重臣。

孫策臨終前,曾對張昭說,我弟孫權能輔佐就輔佐,不能的話,你可以取代他(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這話給予了張昭極大的信任和權力。當然張昭也沒有讓孫策失望,孫權繼位時年僅十八,資歷和聲望難以服眾,在張昭的力挺下,孫權的統治地位得以鞏固。

 

孫策接下來還有一句關鍵的話——““正復不克捷,緩步西歸,亦無所慮”,即如果事業發展受阻,那么“緩步西歸”,也不是不可以。

后人對“緩步西歸”的理解不一,有人認為是退守江東,割據一方,這未免有些樂觀,如果真能據守,根本用不著孫策特意交代。所謂“正復不克捷”,說好聽點是事業發展受阻,說直白些,乃是江東事業到了生死存亡的時候。

細細分析,江東的西面,有荊州、益州,西北方向還有許都,總不能說“歸荊州”或者“歸益州”,說不通;跟“歸”字沾邊的只有許都,所謂“緩步西歸”,只能有一個意思,那就是歸順許都朝廷,至于是誰控制下的朝廷就不得而知了,當時官渡之戰還沒打起來,可能是曹操的,也有可能是袁紹的。

孫策有既定方案在先,孫權又是靠著自己才能管事,張昭認為“正復不克捷”的時刻已到,遵循孫策遺言,也難說有什么問題。

那么探討第二個問題,孫策為什么會有“緩步西歸”之心?

 

這就要提到一次比諸葛亮的《隆中對》和魯肅的《榻上策》更早的談話——《江都對》。

跟劉備三顧茅廬一樣,孫策曾親赴揚州江都拜訪名士張纮(前面提過,官渡之戰后勸阻曹操出兵江東的人),他對張纮說,方今朝廷衰落,天下擾攘,英雄豪杰個個占山為王,沒有一個肯出來扶危濟亂。先父與袁術共破董卓,功業未成,卻被黃祖所害。我雖年輕,但有志向,想從袁術那里要回父親舊部,去投舅舅丹陽太守吳景,在吳郡、會稽招兵買馬,報仇雪恨,將來作為朝廷外藩,您以為如何?

所謂“朝廷外藩”,即是割據一方的意思,張纮被孫策的誠意所感動,對孫策提出了比“報仇、當外藩”更宏大的戰略思想:當年周朝衰落,齊桓公、晉文公相繼興起,平定內亂,安定了周王室。現在你繼承父志,又有驍武之名,若投奔吳景,收兵于吳、會,一則可以占有荊、揚二州,二則報得家仇。然后據長江之險,奮威德,誅群穢,匡輔漢室,功業可比齊桓公、晉文公,哪里是做個外藩能比的?

張纮的話讓孫策如撥云見日,做朝廷外藩的格局確實太小,要建就建春秋霸主齊桓公、晉文公的豐功偉業。

《江都對》的意義,不但讓孫策有效與篡逆的袁術進行切割,重建與漢廷之間的聯系,同時也修正了孫策“做朝廷外藩”的政治路線——效法齊桓、晉文,建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不世之功。此外,所謂“據長江之險,奮威德,誅群穢”,即北圖中原之意,讓淮泗集團打回老家,更能贏得他們的堅定支持。

然而齊桓、晉文的霸業是建立在尊奉周王室基礎之上的,孫策效仿齊桓、晉文,同樣也要尊奉朝廷,因此孫策于199年派張纮到許昌獻奏章以示忠心(結果張纮被留在許都擔任侍御史,孫策死后才被曹操放回),孫策遺言說出“正復不克捷,緩步西歸,亦無所慮”也就不難理解了。

孫策死后,到了孫權這里,又起了微妙的變化。

當魯肅還是徐州臨淮郡豪族時,在朋友劉曄(后來跟了曹操,成了曹魏三朝元老)推薦下,打算投巢湖豪強鄭寶,周瑜對魯肅說,我聽說先哲有預言,承接帝命取代劉氏者,必興于東南,現在正是我們投簡歷、求富貴的好機會呀,為何要聽他劉曄的?

 

東南就是江東,當時正值孫策新亡,孫權繼位,周瑜所稱“承接帝命取代劉氏”之人,除了孫權不可能有其他人了。這段話意味著,周瑜比魯肅更早認為江東事業應該發展成帝業。

周瑜說到做到,接下來的赤壁之戰,他打破了“曹操不可戰勝”的神話,又拿下了荊州最值錢的南郡,還親赴京口面見孫權,進一步計劃攻取益州,吞并張魯,得手后,讓孫權堂兄、奮威將軍孫瑜留守蜀地(避嫌,情商高),與馬超聯絡;他再攻取襄陽,以圖中原。

簡直是堪比《隆中對》的宏偉藍圖,也許有人會問,這么宏偉的計劃為何不在赤壁之戰前提出,而是在打贏赤壁之戰一年以后,拿下南郡才提,要知道諸葛亮發表《隆中對》時,劉備幾乎什么都沒有。

因為赤壁之戰前局勢并不明朗,能否順利打敗曹操,打敗后能取得多大戰果,這些周瑜也無法預料,只能邊執行邊調整計劃,直到曹操兵敗北還,夏口、夷陵、江陵都拿下來,通往益州的長江通道被打開,局面才豁然開朗。

但周瑜的計劃里沒劉備什么事,可以說成功則得天下,不成也能劃江而治,形成南北朝,三足鼎立是看不到了。

也許是老天偏要讓劉備出頭,提完計劃的周瑜在返回江陵途中染病,魂歸巴丘。

 

三國時代,不乏荀彧、魯肅等眼光卓越的政治家,也不乏關羽、張飛等能征慣戰的將領,但能集二者于一身的人少之又少,恐怕也就是周瑜,再有就是諸葛亮了。不夸張的說,江東失去周瑜,差不多相當于蜀漢失去諸葛亮。

二十一年后的229年,孫權在武昌(今湖北鄂城)稱帝,感念周瑜的功績,對滿朝文武說,要不是周瑜,我哪有今天!(后權稱尊號,謂公卿曰:孤非周公瑾,不帝矣)

回到剛才的話題,魯肅欲投巢湖豪強鄭寶,在周瑜建議下改去見孫權,提出了著名的《榻上策》。

孫權與魯肅合榻對飲,相談甚歡,孫權提出欲建“齊桓、晉文之功”,問計于魯肅。

魯肅說,當初劉邦忠心耿耿尊崇義帝,最終義帝卻被項羽所害,如今的曹操就是昔日的項羽,將軍您怎么成得了齊桓和晉文呢?依我之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也不是一時能夠剪除的。如今北方正是多事之秋,您趁機剿除黃祖,進擊劉表,占有長江,盡力占有江南之地,然后再稱帝號,伺機奪取天下,這正是漢高帝所建立的大業。

自古以來,當皇帝是許多國人的夢想,昔秦始皇巡游四方,劉邦感慨道““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項羽更直白——“彼可取而代也”,既然劉邦、項羽以低微身份都做“皇帝夢”,身為江東掌門的孫權更不在話下。

 

此時的孫權只有19歲,魯肅也只有29歲,他們生下來的時候趕上黃巾大起義,群雄紛爭,漢室正統的概念已經很模糊了。

《榻上策》提出后,孫氏“建齊桓、晉文之功”的理想被“稱帝號”的夢想所取代,當然,時機未成熟,這種想法只能藏在心中。

張纮是高明的,他為孫策提出了“建齊桓、晉文之功”的遠大目標。

周瑜、魯肅是偉大的,他們為孫權指出了建帝業之路。

站在孫權的角度,這兩條路線都不差,如孫權能堅持貫徹下去,江東事業會有更大的發展。

可隨著周瑜、魯肅相繼死去,接任者呂蒙,是一個經孫權勸學才開始讀書,可書又讀得不通的人——天下一強兩弱三個玩家,聯弱抗強是自然之理,諸葛亮、魯肅都能看到(周瑜不是看不到,當時只有曹操孫權兩個玩家,周瑜忌憚劉備之雄才,沒想讓他當玩家,劉備當玩家在周瑜死后),可呂蒙就是看不到,竟說動孫權向曹操稱臣、偷襲盟友,盡管多得了劉備的半個荊州,卻錯失了出兵合肥的最佳時機,隨著呂蒙偷襲江陵公安,樊城襄陽解圍,關羽身死臨沮,曹魏得以強行續命,天下局勢發生了根本轉變,孫權北上之路被封死,江東的發展永遠局限于江南一隅了。

“稱帝號”,建“齊桓、晉文之功”俱成泡影,孫權圓了了孫策最早的夢——“朝廷外藩”。

周瑜、魯肅泉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

所以說基礎教育很重要,千萬遠離那些讀了幾頁書就開始指點江山的人,就像抖音上各種成功學一樣。

 

你也許要問呂蒙讀書不通就算了,陸遜總是帥才吧,為什么也參與偷襲荊州,只能說他的從祖父陸康一家百余口被孫策害死后,陸家被壓制太狠,陸遜要為主盡忠,也要為家族出頭,至于主子是當劉邦,還是當齊桓晉文,還是當吳三桂,倒是其次的事。

你或者還有個疑問,孫權最后不還是稱帝了嗎?

抱歉,孫權后來所謂的“稱帝”絕不是周瑜、魯肅想要的,周、魯從來都志在中原。

再者,曹丕稱帝有著漢獻帝的禪位,劉備稱帝有著“帝室之胄”的身份和“興復漢室”的任務(二者不可分),孫權雖然統治地域和國力都強于劉備,卻完全不合法統,稱帝只能叫“過把皇帝癮”。

孫權稱帝后,擔心罵聲一片,懷著忐忑的心情派人出使蜀國,蜀漢眾臣一致主張譴責,唯諸葛亮顧及兩國同盟,力排眾議,承認了孫權帝號的合法性,并派使者出使吳國表示祝賀,孫權聞訊大喜,立刻與蜀國使者登壇歃盟,商議平分曹魏九州,并制定盟書。盟書中專門有一段稱頌諸葛丞相德威遠著,翼戴本國,典戎在外,信感陰陽,誠動天地,重復結盟,廣誠約誓……”——其感激之情,就差給諸葛亮磕頭了。

你也許還會問,那孫權要怎樣才能體面又合法的稱帝?

北進中原,消滅曹魏,自己做曹丕,這也是周瑜、魯肅所期望的。

劉備死后,吳蜀正式結為同盟,共伐曹魏,但真等到曹魏滅亡的那天,蜀國和吳國的戰爭才剛剛開始,這一點諸葛亮、孫權都心知肚明,當然那一天非常遙遠,不是他們這一輩的事。

張昭勸降的大背景交代完,讓我們回到柴桑,孫權議事廳。

群臣一邊倒的“投降論”讓孫權無比苦惱,此時他的情形,比劉琮也好不到哪去。

赤壁之戰后,孫權明白了一個道理,位子是父兄給的,但威信來自個人的智慧與膽氣,靠張昭扶持的威信到底不是自己的。

群臣中唯有魯肅一言不發,孫權知道魯肅有話要說,便起身更衣,魯肅會意,緊隨其后。

魯肅對孫權說,張昭等人要耽誤你,將軍你千萬不要聽他們的。我們投降,少不了給個官當,還能到處游玩,將軍你投降曹操,會有什么好結果?

 

孫權投降的結果,樂觀估計跟劉琮一樣,給個閑職養著,許都終老,這已經夠沒意思了,還有更沒意思的。

由于孫策攻打江東對當地士族的打壓政策,江東士族一直視孫策為眼中釘,許貢因此建議曹操除掉孫策,孫策最終也是死在許貢門客手里。孫權投降后,失去了權力的保護,隨時會面臨江東士族的打擊報復,步孫策的后塵。

孫權與魯肅達成共識,連夜召周瑜商議對策。

此時周瑜正在鄱陽湖訓練水軍,接令后立趕赴柴桑。

孫權在議事廳重新開會,張昭等又拋出投降論,想要說服周瑜。

前面說過,周瑜的志向是為孫氏開創帝業,自有一股神擋殺神、佛擋殺佛的銳氣,沒有投降派的瞻前顧后,畏畏縮縮。

周瑜對大家說,操雖托名漢相,其實漢賊也。將軍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據江東,地方數千里,兵精足用,英雄樂業,尚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況操自送死,而可迎之耶?

好一個“操自送死”!當時天下,人人談曹則變,敢說“曹操自己來送死”的也只有周瑜了吧(這段很直白也很過癮,也就沒翻譯)。

周瑜這段話很重要,給這一戰定了調,我們不是要忤逆犯上,曹操是漢賊,我們要為漢家除殘去穢。這就跟劉備的匡扶漢室一樣,是圣戰,這就解決了張昭提出的政治方面的問題,平息了眾人的議論。

 

接下來,周瑜又列舉了曹軍的諸多缺點,一是西涼馬超、韓遂隨時可能起兵造反,為曹操后患;二是北兵擅長騎馬,卻不習水戰,如今他們舍鞍馬而乘舟楫,豈是我們的對手;第三,正值隆冬季節,馬缺草料,騎兵的優勢也沒了;第四,北兵到南方來水土不服,必會生病,以上幾條都是兵家大忌,曹操都犯了。

其他三條理由都中肯,第一條理由并不充分,袁氏平定后曹操的后方還算穩定,公孫康在遼東割據多年,且已殺了袁尚袁熙表示忠心,又接受了朝廷的封賞,沒有南下作亂的動機和能力。馬騰也已經被曹操召入許都做官,成為控制馬超的人質,馬超、韓遂沒有足夠起兵的理由。

最后,周瑜對孫權說,我只要三萬人,為將軍打敗曹操!

“投降論”陰霾一掃而空。

孫權怒而起身,做總結發言:曹賊早想廢漢自立了,所懼怕的,只有袁紹、袁術、呂布、劉表,還有我,如今群雄已滅,但我還在,我與曹操勢不兩立,以后再有人說投降的,就跟這個桌子一樣!

說完,拔出佩劍,將面前的桌子砍去一角!

 

沒人再吱聲了,眾人感到震驚的同時也覺著新鮮,這個27歲的掌門人,今天有點不一樣。

孫權等這一刻等了很久了,滿朝文武都以為他只是個擺設,他要用行動告訴眾人,他不是劉琮。

當晚,周瑜又去見孫權,商議具體破曹事宜。

談及孫權最關心的,也就是曹操的兵力問題,周瑜說,張昭他們不經核實,看到“八十萬眾”就懼怕,據我分析,北邊的兵不過十五六萬,南征走了這么遠的路,早已疲憊不堪;荊州的兵頂多七八萬,對曹操并不忠心(見解與諸葛亮相同)。將軍請給我五萬兵,我帶兵進駐夏口,一定能打敗曹操。

 

曹操破綻雖多,卻也也不能輕敵,周瑜鄭重的向孫權提出要五萬兵力。兵力數字是絕密信息,白天開會說三萬是給眾人聽的,放出消息能夠迷惑曹操。

解決了政治方面的問題,又大大減輕了軍事方面的壓力,孫權高興的撫著周瑜的背說,張昭等人只顧自己,唯有你和魯肅跟我是一條心,這是上天把你們兩個賜給我啊。不過五萬兵一時湊不齊,已經準備了三萬,戰船、糧食和武器都已經置辦齊備。你和魯肅、程普先行前往夏口,我和其他官員做你們的后援。

孫權本就沒打算投降,早就做好了戰斗準備,不過這3萬兵不是孫權的全部實力,他把更多兵力放在了另一個戰場,一來為荊州戰場分擔壓力;二來如果周瑜打敗曹操,可順勢擴大戰果。

雖然周瑜、魯肅都在打西面荊州的主意,但孫權的關注點卻在東面,淮南的交通樞紐城市——合肥。

我國自古有“守江必守淮”之說,對孫權來講,淮南就是江東的外圍屏障,失去淮南則江東不保。而合肥位置正好處于長江與淮河流域的中心地段,其東接廬江、西連丹陽,北接豫州和徐州,自南入巢湖,至居巢,經濡須水可直達長江,順江而下二百里便可抵達孫權后來的大本營建業(今南京),簡直就是懸在孫權頭頂上的一把劍。

對孫權來講,得不得荊州都不是最重要,可合肥一日不得,他一日不得安睡。

控制了合肥,不僅能向多個戰略方向出兵,也能夠截擊敵軍的多路進軍路線。以合肥為基地,無論是兵源補充還是物資補給也都非常方便。

合肥的重要性也不是只有孫權知道,官渡之戰前,曹操派劉馥為揚州刺史,劉馥以合肥為揚州治所,一面收合流民,發展生產,一面翻筑城墻,鞏固防御,經過多年經營,合肥的防御堪稱固若金湯。

從208年至234年,孫權一共六次出兵合肥,可惜都無功而返。江東之兵水戰可以,上了岸不行,六次中的兩次還是被曹軍追著逃回來的,最出名的逍遙津之戰,孫權差點被張遼捉住。

孫權任命周瑜、程普為左右督(司令、副司令),任命魯肅為贊軍校尉(參謀長),一起部署軍事行動。

 

分別前,孫權還對周瑜交了個底:你在前方,能打就打;打不過就回來見我,我將親自與曹操決戰。

這是個有人情味的領導,不像有的領導就知道下死命令,完不成任務提頭來見,給下屬極大的心理負擔。

十七、決戰前夜

曹操在江陵等了三個月,遲遲見不到孫權的降書,出乎曹操意料之外。

既然孫權不肯投降,那就先解決劉備、劉琦,把荊州的事料理完再說。

公元208年12月,曹操率水軍順江而下,目的地是夏口。

曹操出兵的時機,《武帝紀》說是十二月,其他史料還有十月、十一月等說法,從《周瑜傳》中記載的“又今盛寒、馬無蒿草”推測,十二月的可能性更大。南方地暖,南方都“盛寒”了,只能是十二月。

 

從江陵到夏口,相當于今天的湖北荊州到武漢,地理上陸路更近,但要經過古云夢澤,不利于大兵團行進。

古云夢澤最早是一片大湖,由于長江泥沙沉積,形成陸地,到秦漢時,云夢澤分為兩部分,長江以北成為江漢平原,大多是沼澤地帶,最大的湖面也就是今天的洪湖,長江以南還有一片浩瀚的水面,成為今天的洞庭湖。

好在江陵有現成的水軍、幾千艘戰船,曹操決定走水路。走水路的優點頗多:一是速度快,順流一日能行百里(下文有詳述),遠超過了陸地車馬人行的尋常速度;二是成本低,陸地行軍伴隨著大量的體力和糧草消耗,而憑借水運可以節省人力、畜力以及糧草;三是鞏固統治。荊州南方的長沙、武陵、零陵、桂陽四郡只是口頭表示臣服,不像南陽郡、南郡在曹操實際控制范圍內,從荊江航道順流而下,可以乘勢鎮撫沿途諸郡縣,鞏固曹操在荊州的統治。

 

曹操令夏侯淵、曹洪、李通負責督戰和轉運糧草,自己帶著曹純、曹真率領的虎豹騎,許褚率領的禁衛軍,徐晃、滿寵、任峻的本部人馬,以及投降的荊州水軍一起,沿長江而下。

事實上,徐晃當時正負責剿滅荊州中廬、臨沮、宜城等地起義軍,未來得及趕赴前線。

為防長江上游的劉璋搞事,曹操令曹仁留守江陵,并留下了一部分兵力。

此時,曹操的主力部隊仍在襄陽,曹操又令駐扎襄陽的于禁、張遼、張郃、路招、朱靈、馮楷、樂進七隊人馬約10萬人,歸趙儼統一調遣。這個趙儼是漢末名士,章陵郡(曹操新從南陽郡分出來的)太守,善做協調工作。

這支隊伍實力最強,曹操的“五子良將”占了四個。所謂“五子良將”即曹操的五個金牌打手: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相當于劉備的關、張、趙、馬、黃。

趙儼七軍的任務是什么,史料沒有記載,從當前的形勢看,應該是從陸路趕赴夏口,與曹操率領的水軍會合。

據王璨《英雄記》記載,襄陽還有一部分水軍,由文聘帶領,走漢江到夏口,由于舟船不夠,臨時制作了很多木筏。

由此可知,曹操這次打劉備兵分三路:曹操水軍一路,趙儼七軍一路,文聘水軍一路,或走水面、或走地面,目的地都是夏口。

關于曹操東進水軍的兵力,根據東晉袁宏《后漢紀》記載,“操既有荊州水軍十萬,將順流東伐”,也就是十萬人,但這十萬人應該包括文聘水軍,因文聘也是“順流而下”,只是漢江比長江狹窄,又處于冬季枯水期,規模較小,約二三萬人,曹操親自率領的水軍約七八萬。

這七八萬人的組成,不可能都是劉表的荊州水軍,雖然《劉表傳》記載劉表有“十萬之眾”,可除掉劉備、劉琦控制的兩萬,實際上投降曹操的只有八萬,八萬不可能都是水軍,還有騎兵步兵,水軍頂多只有四五萬,還分散到襄陽、江陵等地,加上孫權打黃祖已損失了一部分,所以七八萬人中,江陵水軍可能只有三四萬左右,其他四五萬都是曹操新訓練的水兵,包括荊州降兵和曹操北方之兵,及五千虎豹騎。

曹操大規模東進的消息,劉備很快就知道了。

不緊張是假的,他每天在樊口江邊觀望動靜。

 

諸葛亮去柴桑,能不能順利談成,劉備也不抱太大幻想,曹兵勢大,孫曹又是親家,孫權不是沒有投降的可能。他倒不怕孫權投降,他怕又像劉琮一樣不通知他,連跑的機會都沒有。

一日,遠遠的從下游駛來一艘船,偵察兵向劉備報告,劉備心里一咯噔:莫非是曹操青州、徐州的兵?

派人再去打聽,這才得知是東吳的船。

曹操的青、徐之兵,遠在東邊的廣陵,離荊州上千里,就算是船快,也要經過孫權的江面,不可能跑到樊口來,說明劉備是被曹操給嚇壞了。

偵察兵帶回了孫權同意合作的消息,劉備大喜,又派使者去周瑜大營慰問,并邀周瑜來自己營中共商聯盟事宜。

周瑜卻告訴使者,自己軍務繁忙走不開,希望劉備能過來一趟。

劉備好歹也是朝廷任命的左將軍(大軍區級),孫權雖然有實力,卻只是個討虜將軍(軍級),而周瑜只是中郎將(師級)。論年紀,劉備也比周瑜大15歲,周瑜這個要求,看上去有點擺譜,不太尊重劉備。

周瑜并不是擺譜的人,當時人對他的評價是“器量廣大”(劉備后來評價)、“雅量高致”(蔣干評),此時他已經得知曹操兵分三路南下的消息,正在抓緊準備戰事,來不及處理其他事務。再說,孫劉聯軍畢竟是以孫權這邊主導,劉備劉琦配合助攻的,劉備來見周瑜也合情理。

有人覺得周瑜不是說曹操多犯兵家大忌嗎,那還怕他個啥?

其實不然,此時的曹操是順江而下,周瑜是溯流而上,曹操進軍的速度要比周瑜快。

 

根據北京大學收藏秦道里簡冊記載的水運行程規定:用船江(長江)、漢……冬日重船上(逆流)日行六十里,下(順流)百里,空船上日行七十里,下百二十里。

也就是說,曹操順江而下,船速是每天一百里,周瑜逆流而上,船速是每天六十里,如果讓曹操搶先占領夏口重鎮,站穩腳跟,那么荊州的大門就此對江東關閉,即使周瑜水軍戰斗力再強,也頂多是為江東看守門戶,想要攻下荊州將成為一個遙不可及的夢,益州就更不用說了。

待曹軍的主力——趙儼七軍到達夏口,那時候曹軍步兵的優勢就體現出來了,局勢將變為對江東不利。

學者張靖龍指出,南方自古有“以舟楫為輿馬”的傳統說法,不少人以為水軍才是南方的主力,步兵、騎兵不能發揮作用。事實上即使在南方,騎兵、步兵仍然是主力。從古至今,無論是吳越爭霸還是百萬雄師過大江,雖必須以舟楫為強大的運輸工具,但要克敵制勝始終要依靠強大的步兵。

周瑜清晰的認識到這一點,因此要爭分奪秒,爭取在夏口上游堵住曹操水軍,讓強大的趙儼七軍成為無頭之蛇。

荊州在劉表時代相當穩定,想要攻取極為困難;劉表死后,荊州迎來了曹操時代,劉備劉琦不肯投降,百姓紛紛逃亡,曹操的統治極不穩定,周瑜敏感的察覺,這一戰不僅是保家衛國之戰,也是拿下荊州、開拓孫氏帝業的最好時機。

見周瑜不來,劉備也不拘小節,便乘小舟前往周瑜營中。

見面后,兩人沒有過多寒暄,直奔主題。

劉備興奮的問:帶來多少人?

周瑜答:三萬。

劉備有些失望:少了點吧。

周瑜自信的說:夠用了,請將軍看我如何破曹!

接下來二人談了些什么,史書沒有記載,推測應該是劉備向周瑜匯報了自己和劉琦在江夏的布防情況,包括位置、兵力和指揮官姓名,還有軍需庫的位置、物資數量,歸周瑜統一調配。

但劉備留了一手,他向周瑜瞞報了兩千人,私下交給關羽、張飛指揮,以備不測。雖然孫權答應聯盟,但聯盟不代表就能贏,如果輸了,還是要另投別處,總不好兩手空空去(備雖深愧異瑜,而心未許之能必破北軍也,故差池在后,將二千人與羽、飛俱,未肯系瑜,蓋為進退之計也)。

中原混戰那些年,劉備經常沒有安全感,特別是在曹操、袁紹手下期間,時時如履薄冰,提心吊膽。正是這種危機意識,讓劉備躲過了許多災難。

三國史泰斗張大可認為,劉備不是瞞報了兩千人,而是只給了周瑜兩千人助陣,其他人自己掌控。這個說法有點不靠譜,首先,諸葛亮可是明說了關羽有一萬水軍,劉琦有一萬兵力,孫權是看中這個才答應聯盟的,他給周瑜的也僅有三萬人,劉備這時候藏著掖著,把孫權和周瑜當傻子嗎?第二,就算劉備有“進退之計”,他個人總想打贏這一仗吧,他都覺得周瑜的三萬兵“恨少”了,自己有兵還不肯掏出來,難道是希望輸嗎?第三,如果聯軍真輸了,逃跑要的是個速度,也就是機動性,一萬八千人包含水軍,也包含劉琦的兵,成分復雜,兵員素質有好有壞,跑起來無論是機動性還是忠誠度,肯定不如劉備精挑細選的兩千人。

周瑜在樊口與劉備會談后,對聯軍進行了統一部署,然后率領水軍繼續逆江而上。

 

周瑜是如何部署的,史書沒有記載,個人推測:一、收編了一部分關羽水軍,增強實力;二、剩余水軍和劉琦的士兵駐守夏口,防著沿漢水而下的曹軍;三、劉備、張飛率部隊在江北向西前進,與周瑜水軍保持同步,準備隨時響應。

曹操把戰場設在夏口,但是已經不可能了。周瑜帶領孫劉聯軍早就穿過夏口,直撲曹操了。

現在長江上有兩支水軍相向而行,很快就要見面。

十八、火燒烏林

曹操水軍從江陵起錨后,開始還算順利,行至巴丘(今湖南岳陽),大規模傳染病(后人推測可能是血吸蟲病,或者瘧疾)開始蔓延,減員越來越多,曹操無奈,只有加快前進,爭取早到夏口,與另外兩支軍隊會師。

又走了十幾天,到達蒲圻江面,曹軍斥候遠遠看到了下游有大批船隊駛來,船上有東吳的標志,立即報告曹操。

 

曹操大驚,他沒想到會在荊州地界上碰到江東的船,倉促間吩咐各船做好迎戰準備。

怎么準備,曹操也沒主意,長江上打跟陸地上不一樣,無法埋伏、布陣、包抄,沖鋒,只有硬碰硬,正面剛。

冷兵器時代的水戰,通常以艦船相撞、近距離格斗為主,居于上游的艦船借助水流的沖勁,能夠有效撞擊下游艦船,有時甚至能撞斷敵船,使敵船進水下沉。

六十四年后,蜀、魏已亡,晉武帝為滅掉吳國,命將軍王浚制造了一批大型戰船,從益州順江而下,以大撞小,勢如破竹。后來唐代詩人劉禹錫在《西塞山懷古》寫到,王浚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沈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一千七百八十多年后,中央電視臺打算在湖北省蒲圻市,也就是當年的赤壁古戰場拍攝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的赤壁之戰,經實地考察后,改在江蘇無錫太湖邊拍攝,原因是當地江段的水流太急,船停不住,拍攝困難。

看得出,曹操水軍占有上游的水流優勢。

但曹操不走運,他的對手是周瑜,即使在下游,優秀的指揮官也可通過各種戰術轉劣勢為優勢,周瑜就是這樣的指揮官。

《周瑜傳》對這一戰的記載是初一交戰,(曹)公軍敗退,引次江北”,也就是曹操敗的很快,完全不是對手那種。

敗后,曹操將水軍靠北岸扎營,這是個不知名的小地方,找本地人一打聽,才知道叫烏林。

此時的劉備已率軍在江北設下埋伏,距離烏林很近,但他不會貿然出擊,而是等待周瑜的下一步動作。

周瑜也將水軍靠南岸一個叫陸口的地方扎營,位于蒲圻(現更名赤壁)市陸水湖出長江口,在曹操的下游,以防曹軍繼續南下。

 

赤壁古戰場究竟在哪,后世有多種說法,最著名的包括蒲圻說、黃州說、鐘祥說、江夏說、漢陽說、漢川說、嘉魚說七種,其實蒲圻說和嘉魚說都是對的,都是周瑜南岸扎營所在,嘉魚在蒲圻下游一點,蒲圻離烏林最近,更靠近戰場一些,后來蒲圻官方為了發展旅游,于1998年將市名更名為赤壁市。

曹操非常懊惱,他此番是要去夏口打劉備的,沒打算收拾孫權,沒想到孫權這么有種,不投降也就罷了,竟然替劉備出頭,還主動打上門,楞是把自己給逼這兒走不了。

此時,趙偐七軍還在去夏口的路上,不知道曹丞相挨打的事。曹操一面派出傳令兵,要求他們火速趕來會合,一面修整船只兵馬,加固防御,防止周瑜再來。

《三國演義》里說曹操為防浪大暈船,把戰船用鐵索連起來,這件事正史并無記載。其實千余艘戰船停靠江邊,即使不用鐵索連接也只有緊密排列,首尾相接,不然就被江浪沖走了。

 

一切都被對岸周瑜看在眼里,這不就是一把火的事嘛。

船只靠在一起,江邊是冬天枯萎的蘆葦,一旦燒起火來,風借火勢,將從船只燒到岸上營寨,曹軍將無處可逃。

遷延日久不是辦法,如果讓趙儼七軍去了夏口,便斷了聯軍歸路;如果七軍來救曹操,聯軍或會陷入曹軍包圍;如果直接發起攻擊,只能消滅部分水軍,不但不能消滅曹操,還會讓曹操狗急跳墻,冒險登岸,把戰場轉移到赤壁背后的幕阜山和江漢平原,局面將變得不可控;為了防止各種未預料問題,周瑜認為,必須加快速度,給予曹操毀滅性的打擊。

遲遲沒有趙儼大軍的消息,面對著長江天塹,周瑜水軍,曹操完全沒有主意。

據學者考證,由于云夢澤湖水的浸潤,曹操倉促靠岸的烏林,既不是平原陸地,也不是丘陵,而是一條狹長的類似江堤的地方,前有長江阻隔,后靠湖泊沼澤。交通便利性和機動性都很差。兵力多本是優勢,但在如此狹長的地方安置數萬大軍,就跟后來劉備七百里連營一樣,就差一把火了。

與窘迫的曹操相比,孫劉聯軍所靠的赤壁,其背后是廣闊的幕阜山和漢江平原,有利于大軍駐扎和機動。

很多人會想到個問題,曹操既然不擅長水戰,為什么不直接渡江,登陸作戰?

大兵團長途奔襲,要的是速度、效率,水路顯然比沼澤好走,戰船又能運兵運糧,所以從江陵出發,選擇水路,這是沒有問題的。

但走到半路,遭遇敵軍,這卻是曹操始料未及的。

如今兩軍分扎大江南北,周瑜控制著江面,再想過江就沒那么容易了。

你擅長陸戰,可周瑜根本不給你陸戰的機會,逼著你打水戰。要么硬著頭皮打,要么棄船向北逃,北面是無邊無際的云夢澤,逃跑只會陷到泥里。

唯一的辦法,就是等北面的趙儼七軍會師,以兵力優勢彌補兵種劣勢。

但傳令兵能不能順利找到趙儼七軍,七軍什么時候能到烏林,周瑜小子會不會讓自己撐到會師那一天,都是未知數。

即使找到趙儼七軍,面對浩浩蕩蕩的云夢澤,大軍也很難抵達烏林。

今人以上帝視角看,曹操這一戰注定是難以翻盤的,也別等周瑜放火了,對外佯裝備戰,然后直接從華容道逃走也許是損失最小的辦法。早點逃回江陵不說,也少死很多人。

曹操想,要是有人給個臺階下就好了。

巧了,過了幾天,老天果然送來一個臺階。

有個人從江對面乘小舟而來,給曹操帶來黃蓋的信。

 

黃蓋在信里說,我受孫氏厚恩,本不該投降。可江東山野之人豈能抵抗中原百萬之眾,如今江東上上下下都愿投降,只有周瑜、魯肅不識好歹,非要與朝廷抗衡,我今向您表達投降之意,愿幫您摧破周瑜水軍。不過擔心未預料因素,不敢確定投降日期,很快就會前來效命 (當因事變化,效命在近)

黃蓋的投降書寫的很誠懇,但最后一句明顯是個bug,要投降又不痛痛快快的,還要找時機來降,戰場上只有一個時機,那就是進攻時機。

好在曹操沒發現這個bug,他仔細盤問了信使,結果使者應對如流,表情誠懇自然,一點紕漏都沒有。

面對險境能夠應答如流,很多人以為這個使者機智且心理素質過硬,《三國演義》的作者還特地挑東吳著名學者闞澤露這個臉,其實未必是使者多厲害,而是可能使者自己都不知道黃蓋是詐降。

曹操對信使說,你先回去吧,告訴黃蓋,如果他真的來降,得到獎賞會比先前投降的人更多。

 

曹操沒法不懷疑黃蓋,但此時的他感性多于理性,傾向于相信黃蓋是真降。

一個身處窘境、險境、絕境的人,對逃出生天有著變態的渴求,在前不著村、后不著店的惡劣環境里,面對訓練有素的江東水軍,想起遠在天邊的救兵,曹操努力說服自己,黃蓋是真降,周瑜要玩完。而且他知道江東主降的人占大多數,老將們不服周瑜也是公開的秘密,還有就是自己兵多腰桿硬。就像一個賭徒輸光了所有的錢,押上的最后一寶,由不得他不信。

黃蓋自然是詐降,自從曹操扎營北岸,黃蓋便瞅出曹營船只“首尾相接”的特點,主動向周瑜獻了“詐降+火攻”之計,被周瑜采納。

 

黃蓋是荊州人,熟悉南方氣候特點,知道冬季大多數時間掛西北風,偶爾會有東南風,用現代的話講叫“湖陸風”,在與大湖(包括長江)相鄰地區,由于白天太陽照射和夜間冷卻的溫差問題,會造成一種現象:白天風從湖面向陸地方向吹,晚上風向湖面方向吹,被稱之為“出湖風”和“進湖風”。湖面越大、晴天連續的時間越多,日照時間越長,湖陸風現象就越明顯。

曹軍水寨在西北方向,只要找個刮風的天氣,再讓引火的小船接近曹軍水寨,他們躲都沒地方躲。

而要順利接近曹軍,詐降是最好的辦法。

至于哪天刮風黃蓋也不知道,只好在降書上含糊其辭,說不能確定哪天來降,好在曹操沒發現這個bug。

如果曹操不相信黃蓋之降,斬了信使,就只有硬打了,當然硬打仍有勝算。

從信使帶回的消息看,曹操是相信了。

黃蓋準備了十只船,裝滿了草料和干柴,澆上魚油,用布幔蓋住,并在船上插上旌旗。

打仗靠的是戰機,越拖,對曹操越有利;要趁著初戰告捷,曹操援軍未到,一鼓作氣,打敗曹軍。

沒幾天,還真等來了一個刮東南風的天氣,黃蓋命士兵升起風帆,讓10只船借著風力,并排向江對岸駛去,自己帶領士兵乘船在后。

到江中心時,黃蓋和士兵大呼“投降了”“投降了”。曹操和士兵們紛紛在船頭觀看,由于投降信的事,曹操并未命令采取行動。

離曹營水寨還有2里地時,黃蓋令士兵點燃前面的船,借助風力,10只船火勢迅猛,像10支離弦之箭,直奔曹營而去。

 

這時曹操的心情,只能用震驚來形容。

戎馬半生,曹操對火攻并不陌生,火燒烏巢就是他的杰作,但在長江上用火,以船燒船,曹操還是第一次見。

來不及看熱鬧,逃命要緊。曹操下了大船,在將士保護下,登上了一葉小舟,倉皇逃走。

曹營水寨很快成了一片火海,士兵們燒死的、淹死的、凍死的不計其數。火勢很快蔓延到了陸地,又引燃了曹操岸上的大營,曹軍紛紛逃竄。

江對岸,周瑜早已做好了進攻部署,望見曹操江北大營起火,下令:靠岸,殺敵!

所有聯軍戰船齊齊向江北開去。

 

劉備在江北苦等多日,終于見曹操戰船起火,立即率人馬火燒曹營大寨,并與關羽、張飛、趙云等追趕曹操敗軍,被曹操追打多年,終于有機會過把追打曹操的癮了。

后來曹操從劉備追趕中逃脫,笑著對身邊人說,劉備算是我的對手,可惜火攻計用得太晚,如果他早點放火,我就跑不了啦(劉備,吾儔也。但得計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無類矣)

《三國演義》里虛構了關羽在華容道攔截曹操的故事,歷史并上沒有發生。但劉備派兵在華容道攔截曹操,理論上說也是可行的,前提是要盡早安排,而且還不能驚動曹操,只能趕在曹操“初戰不利、引次江北”之前,這個要求說實話有點高。

前面講到,文聘率領的水軍沿漢江而下,結果劉備、劉琦的軍隊在浦口(具體位置不詳),同樣以火攻的方式,燒毀了文聘水軍的木筏,文聘敗逃。這件事不見于《三國志》等史書記載,出自王粲的《英雄記》,王粲是荊州人,建安七子之一,跟劉琮一起投降了曹操,算是赤壁之戰的親歷者,因此《英雄記》的記載可信度較高。

曹操大勢已去,只有逃走。

往哪逃,襄陽太遠,唯一能逃的方向就是江陵,曹仁在那里。

走水路肯定不行,雖然還有不少戰船完好無損,逆流而上很快會被周瑜追上。

帶不走也不能留給敵人,曹操下令,將剩余戰船全部燒毀,并帶領剩余人馬向西撤離。

回江陵又不能走水路,唯一能走的就是云夢澤中間的一條小路——華容道,曹軍走了幾天,又遇上大雨,人馬陷在泥里,曹操令老弱士兵找樹枝鋪路,后續人馬急急踩著老弱士兵的身體踏過,留下一路扭曲的尸體。

 

當初順江而下、沿途看景有多得意,如今敗走華容,步步泥濘就有多絕望,地獄般的經歷,成為曹操一生的心理陰影,這輩子再也沒向荊州用過兵。

這一場戰斗,以孫劉聯軍勝利、曹軍失敗告終,后人稱為“火燒赤壁”,這一說法是不對的,赤壁在南岸(周瑜這邊);燒的是北岸,也就是烏林(曹操這邊),所以正確的說法,應該是“火燒烏林”。

總結曹操赤壁失利的原因,一般認為是曹操驕傲、輕敵,這當然對,但比較泛泛,世界上許多敗仗都可以說是這個原因。

下面我們具體分析一下,曹操究竟錯在哪里。

首先,此次南下有沒有錯?

沒錯,黃祖已被孫權殺了,荊州東大門夏口已經敞開,如不南下,孫權就會按照魯肅““榻上對” 的計劃,以報父仇為名,出兵夏口,水陸并進,北伐江陵、襄陽,吞并荊州。

當然,黃祖死了,荊州還有劉備,很能打,拼死抵抗或可保地盤不丟,但最后的結果,無非是荊州“姓劉還是姓孫”的問題,不會有曹操什么事。曹操在荊州的勢力,永遠只停留在“三不管”的南陽郡。

如果說荊州的歸屬只能是三個人:孫權、劉備,還有只剩一口氣的劉表,哪個更好打,傻子也知道。

更重要的是,荊州先不談,襄陽是一定要拿下的,從襄陽到許昌無險可守,威脅許都安全。官渡之戰以及平定河北的幾年,曹操最怕的就是劉表從襄陽北上,偷襲許都。

所以南下的決定是對的,曹操輕松得到了襄陽。

第二,追劉備到當陽有沒有錯?

也沒錯,如果讓劉備搶先占據了江陵,那么從江陵到夏口的長江中游防線,和長江南面的荊南四郡,就全歸劉備了。

所以追劉備的決定也是對的,不但打散劉備的軍隊,同時也占據了長江中游重鎮江陵。

第三、進兵夏口有沒有錯?

問題就在這,進兵夏口其實也沒錯,但是曹操沒做好

前面說過,駐扎江陵后,賈詡曾經勸過曹操,白得荊州,見好就收。程昱也認為劉備奔吳,孫權會給劉備增兵,言外之意勸曹操不要急于追趕劉備,這些都是金玉之言。

擁有襄陽意味著什么?許都、洛陽的平安。這以后劉備、孫權想要越過襄陽,北上宛城、許都、洛陽,都不可能。

擁有江陵意味著什么?相當于長江立了一座三峽大壩,將益州和荊州徹底割裂,劉備、孫權都別打西川的主意。

所以,只要擁有襄陽、江陵,劉備即使不死,也成不了氣候,隆中對更不可能實現。

不會有三分天下,只剩下曹操和孫權,南北割據。

但是進兵夏口,情況就變得復雜了。

夏口是荊州的東大門,也江東的西大門、一級警備區,即使曹操再三解釋,我只打劉備劉琦,別無他意,孫權也不會信——誰知道你有沒有后手?

所以,曹操決定進兵夏口,就要做好跟孫權一戰的準備。

但這一戰并沒有多少勝算,不值當,曹操本來也沒打算真打,只想寫封信威脅一下,沒想到孫權還挺有種。曹操索性把目標改為剿滅劉備、劉琦,可還是被孫權給打趴下了。

那么問題來了,又要取夏口、又不想跟孫權打,有沒有辦法?

有,行動快一點。曹操的失利,就是犯了官渡之戰前袁紹的毛病,口號喊得響,遲遲不行動,九月到江陵后,先是寫信威脅孫權,等于是通知他做準備了,又等到十二月才出兵,足足給了孫權、劉備三四個月的準備時間,豈能不敗。

下面筆者試著推演一下,曹操如何快速拿下夏口:

曹操八月受劉琮之降,一面率虎豹騎追擊劉備,奪取江陵,一面火速接管襄陽,命趙儼八軍(原七軍加文聘)十余萬大軍翻越大洪山南下夏口;曹操到江陵后,準備戰船、軍械和糧草、訓練水兵,對外揚言順江南下、攻打夏口,只放消息出去,船不急著開,把周瑜吊著。孫權那封信也不必寫。

三個月到半年左右,趙儼八軍打敗劉琦、奪取夏口將是大概率的事,劉琦愿意逃就到樊口陪劉備,等趙儼占領夏口,曹操再率江陵水軍順江而下,與趙儼會師,荊州水軍的主力在夏口集結,專防孫權。

此時,整個荊州都會在曹操控制下,下一步可圖益州,可取交州,也可圖關中,怎么都行。對于孫權,既不打你,也不會讓你邁進夏口一步(孫權曾打敗過黃祖,奪過夏口,但曹操不是劉表,歷史不會重演,孫權時刻被合肥之劍吊著,周瑜再想奪取夏口也很難);至于劉備、劉琦愿意就一直在樊口呆著吧,反正也蹦跶不起來了。不會有三分天下,也不會有南北朝,只有一統天下的曹操,及一個僅占據半個揚州的,小小的外藩。

以上就是關于曹操赤壁失利的分析。

拼著最后一口氣,總算回到了江陵,曹操緩過勁來,盤點了一下,全部戰船和江陵水軍都報銷了,自己也賠上了數萬士兵,好在主力趙儼七軍毫發無傷,更重要的是沒有損失將領,這一點讓曹操頗為欣慰。

當初在宛城,痛失愛將典韋,曹操回憶一次哭一次。

 

不止二十一世紀,任何世紀人才都是最貴的。

說到人才,曹操想起了他的首席謀士郭嘉,在去年北征烏桓的時候去世了。曹操傷感的對眾人說,可惜啊,如果郭奉孝還在,我也不至于敗成這樣。(賈詡、程昱:呵呵)

沒幾天,曹操接到情報,孫權的兩支軍隊分別出現在了合肥、當涂附近,曹操大驚。

原來赤壁之戰后,周瑜遣人先回柴桑向孫權復命,孫權得報后,決定率軍攻打合肥,又令張昭攻打九江當涂,進一步擴大戰果。

休整幾天后,曹操決定離開這塊傷心地,命曹仁、徐晃守江陵,樂進守襄陽,自己引軍北還,對付孫權去了。

 

接下來的一年里,孫劉聯軍乘勝追擊,劉備拿下了荊南四郡,又配合周瑜拿下了江陵,曹仁棄城逃往襄陽。

關于赤壁之敗,曹操后來給孫權寫信說,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不承認自己敗了,這自是狡辯,如果船是曹操自己燒的,江陵水軍何以全軍覆沒?燒船就燒船,不至于還要燒自己的兵吧?如果沒敗,曹操又何以引軍北歸,孫劉聯軍又怎能長驅直入,攻下江陵和荊南四郡?

赤壁雖敗,曹操倒沒有像袁紹那樣一蹶不振,還時常拿來當玩笑開,他曾給周瑜寫信說,“我沒覺得逃走可恥(孤不羞走)”。

曹操是個務實的人,經過赤壁之敗,他清醒認識到此生很難完成一統天下的大業,把精力放到了鞏固個人權力上,孫權、劉備不好打,但北方的馬超、韓遂,還有漢中張魯等,不失為他練拳的靶子、升級的臺階,下一步他將為子孫建立他的魏國,通過一個又一個戰功,走向代漢稱帝之路。

 

(未完待續)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上下五千年]周瑜火攻赤壁
赤壁之戰簡介,赤壁之戰以少勝多
草船借箭原是孫權誘騙曹操所為
找三國演義赤壁之戰前的背景資料
赤壁大戰簡介
赤壁之戰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合水县| 定陶县| 金溪县| 民权县| 洪湖市| 搜索| 安新县| 沽源县| 苏州市| 丰宁| 富蕴县| 汝南县| 灵璧县| 扎赉特旗| 徐闻县| 汨罗市| 杭州市| 新闻| 来宾市| 铜陵市| 晋州市| 铁力市| 衡东县| 离岛区| 苏尼特左旗| 伽师县| 南昌市| 道孚县| 惠东县| 阳春市| 扶绥县| 绵竹市| 成安县| 宝坻区| 漳平市| 赫章县| 阳泉市| 佳木斯市| 武汉市| 巴彦淖尔市| 郸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