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上所述,1626年九月登上汗位的皇太極,所接手的后金政權表面上生機勃勃,攻城略地所向披靡,戰斗力爆棚,實則隱藏著眾多危機。政權內部,大量漢族奴隸逃亡、暴動,滿漢民族矛盾尖銳;八旗貴族守舊勢力強大,嚴重掣肘皇權。外部,處在明、蒙古、朝鮮三方的包圍和孤立之中,“四境逼處”。
面對內憂外患,皇太極充分展現出一位卓越政治家的膽識、機敏和才干。他審時度勢,革新進取,抑制奴隸制,緩和滿漢矛盾;招降明官明將,形成漢族官僚集團;遠征朝鮮,平定漠南,交好西藏,完成對明王朝政治、軍事上的戰略包圍。在他手中,后金政權由原來單一的滿洲貴族政權升級為以滿洲貴族為核心,有漢、蒙封建地主階級參加的聯合專政政體,為日后入主中原,確立對全國的統治奠定了基礎。
1636年四月,后金改國號為大清。此時,外藩蒙古,包括曾經橫行大漠,稱雄一時的察哈爾林丹汗在內,被征服了,統一了;朝鮮經過兩次征討,已結成“兄弟之國”;明王朝已被打得筋疲力盡,茍延殘喘。當皇太極正式登上皇帝寶座的時候,階下山呼萬歲的文武百官,不僅有滿族貴族,蒙古十六部四十九貝勒,更有以孔有德為首的大批漢族官僚,他們手捧滿、蒙、漢“三體表文”,納首參拜。此種盛況,為中國歷代開國皇帝所未有。
1643年八月,皇太極猝然病死,時年52歲。去世前不久,他曾與大臣論及治國之道:治國之道,猶如蓋房,“基址堅固,庀材精良者,必不致速毀”。他認為自己最大的功績,在于為清王朝打下了一個堅固的基礎。此言不虛,如果我們把清王朝看作一座大廈,那么,漢族地主階級和蒙古各部封建主,則是支撐這座大廈的兩塊礎石,而這一政策的創始人和奠基者就是皇太極。
(圖片來源網絡,如侵權請聯系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