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最愛用“虎父無犬子”來形容一種能力的世襲制,這種“能力”包括很多----為政、為軍、為人……其實,當一個人發現自己已經站在了巨人的肩頭,“你必須要比巨人看得更遠!”就成了注視你的局外人的期望。但是,又有句成語叫“刻舟求劍”,此時非彼時,人生有命,世有興衰,在國難當頭且到了不可晚會的地步時,不妨以一個普通人的面目出現,做一個世世代代王朝都并不缺乏的忠臣,你會發現,你不再借人之肩,而是自己成長,盡管沒有前者高大……
諸葛瞻就是在這樣一個家庭中長大的孩子,父親是名冠后世的良相,然而蜀國的內憂外患、疾病深重的年代里,不諳世事的諸葛瞻沒有太多父親的陪伴。天生的底蘊和天賦使諸葛瞻靈慧聰穎,但是常年在外爭戰的父親卻并沒有疏于對這個后代的重視,對于瞻,他總是給予關注和點撥,并對其缺點隱含憂患,年僅八歲的諸葛瞻在這種氣氛和環境下顯得很老成持重
《三國志》:瞻字思遠。建興十二年,亮出武功,與兄瑾書曰:“瞻今已八歲,聰慧可愛,嫌其早成,恐不為重器耳。”
在諸葛瞻十七歲的時候,做了當朝的駙馬爺,官拜騎都尉。開始了仕途道路,第二年的官職又升到了羽林中郎將。隨著武侯為國盡忠,萬民仰望。諸葛瞻的官職也成正比例地累加,不止一次地遷升----仆射校尉、侍中、尚書仆射,并作到了軍師將軍……也許這一切是因為他是諸葛亮的兒子,但是做為一個為官者,諸葛瞻沒有辱沒自己頭上的名爵,更沒有辱沒父親做人上的操行。清心寡欲,致力于自身的修為,加上天命使然的靈性,博識強記,書畫出眾的他被當時的蜀人所喜愛。
《三國志》:年十七,尚公主,拜騎都尉。其明年為羽林中郎將,屢遷射聲校尉、侍中、尚書仆射,加軍師將軍。瞻工書畫,強識念,蜀人追思亮,咸愛其才敏。
也許是蜀人對于亡故丞相的追憶和懷念,諸葛瞻顯然備受推崇,畢竟他是一個奇跡的后代,任何人都希望奇跡的世襲和承接,在這種無可厚非的心里被人民不斷COPY,諸葛瞻也成立人云亦云的典范----每次朝廷通過的議案反響極好時,百姓都會爭相傳送“這是諸葛瞻的建議”……其實,在這種混亂的時代是需要些偶像的,對于人品出眾的諸葛瞻,百姓們有權利,更是心甘情愿的把自己的夢圓在諸葛瞻身上。面對言過其實的夸獎,諸葛瞻很冷靜,沒有順水推舟般地加納,而是等待著有天能繼延父業,盡忠報國!景耀四年(公元261年),諸葛瞻官拜行都護,衛將軍,和董厥共掌國事,但是面對著累卵的社稷和混亂的宮廷,諸葛瞻沒有太多的機會施展自己的手腳,也許是蒼天造物弄人罷……
《三國志》: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雖非瞻所建倡,百姓皆傳相告曰:“葛侯之所為也。”是以美聲溢譽,有過其實。景耀四年,為行都護衛將軍,與輔國大將軍南鄉侯董厥并平尚書事。
景耀六年(公元263年)是個寒冷而黑色的季節,真正的災難降臨到了蜀漢,魏征西將軍鄧艾近乎神奇地險越陰平,奪取江由,沉沉按舞的蜀宮才發現自己的崩塌是如此在即。在絕望時,幾乎人人都想到了一個名字----武侯之子諸葛瞻!諸葛瞻面對家難國難,沒有猶豫,仗劍出征,在涪縣等待用兵如神的鄧艾。也許諸葛瞻已經看清了結果,一個很靈慧的人不可能不懂強弱分判的,但是,這個年僅37歲的英雄沒有退縮,“死”在他眼里也許是一種向往的歸宿,因為,他是諸葛亮的兒子……鮮臨戰陣的諸葛瞻沒有鄧艾那樣把戰爭的味道品出境界,在第一次斗智時就輸了一著----他到了涪縣后,沒有聽從黃崇的建議占據險要,封殺鄧艾進攻涪城的咽喉。使鄧艾順利且從容地占據了和自己一樣的地勢,并迅速出奇兵長驅直入。兩軍在綿竹拼死搏殺。諸葛瞻面對士氣高昂的敵軍沒有退縮,但是時局和現狀造成的尷尬使他沒有取得他所期望的勝利……
《三國志》:六年冬,魏征西將軍鄧艾伐蜀,自陰平由景谷道旁入。瞻督諸軍至涪停住,前鋒破,退還,住綿竹。
鄧艾面對諸葛瞻,并沒有把事情做絕,遣使送書到諸葛瞻處,勸其投降,諸葛瞻沒有猶豫,“不成功則成仁”!面對著大勢已去的局面,他死得很從容,很悲壯……
《三國志》艾遣書誘瞻曰:“若降者必表為瑯邪王?!闭芭瑪匕埂K鞈?,大敗,臨陳死,時年三十七。
一個時代也許會有很多紛爭,很多殺戮,但是面對絕境,真正的英雄不會露出困獸猶斗的無奈,而是大義凜然的壯美!諸葛亮的一生沒有什么是屬于自己的,他的一切都獻給了曾經鞠躬盡瘁的蜀漢,甚至包括自己的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