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古典哲學之五:黑格爾1
1.歷史地位與生平
德國古典哲學自康德開始,中間經費希特、謝林,再到黑格爾,可以說環環相扣,階階相連。他們本人或許沒有這樣自覺的意識,但從歷史發展的必然過程上理解,他們四位確實構成一個連環成鏈的發展整體。康德的學說,屬奠基之作,雖是二元論的,也應該是二元論,不二元論則不足以是康德。他認為" 物自體" 不可知,可知的只是" 物自體" 的外在表現;他認為知識是理性的對象,而道德是信仰的對象。他的這套哲學觀念,到費希特時得到改進。費希特不同意二元論,相反,他認為作為一個完整的哲學體系,必有一個最高原則,這個最高原則,就是" 自我"。由" 自我" 而" 非我" ,再到" 自我" 與" 非我" 的統一。費希特的哲學是一元論的,卻又有明顯的理論缺陷。雖然其哲學體系有深刻的辯證邏輯在,終因立論不實,很容易成為批評對象。謝林始則追隨費希特,繼而批判費希特,并在批判中形成自己的同一哲學。謝林的同一哲學,意義在于以一元化方式解決了世界的邏輯存在問題,而且它的許多觀點,都為后來的黑格爾所繼承。但他的同一哲學,易于解釋" 存在" ,難于解釋發展,不但難于解釋哲學意義上的發展,尤其難于與歷史的發展過程相合拍。于是黑格爾出來,給他們一個總結。
黑格爾哲學將所有哲學對象,看作一個必然的發展過程,而且讓他的哲學對象以自身固有的矛盾動力演繹這個發展過程。這個過程或許并不是最重要的,更為重要的是他為這種演繹提供了一種十分豐富而又深刻的方法,這個方法就是黑格爾的辯證法。辯證法在黑格爾哲學中,居于特別重要的地位,而且他的這種辯證思維方法,對19世紀以后的人類思想史產生了難以估量的作用,盡管嚴格說來他只是間接起作用的人。
當然,這樣回顧德國古典哲學的發展過程,似乎過于簡單化。然而,即便如此簡略地勾勒,也可以清楚地看出:黑格爾哲學是德國古典哲學發展的必然結果,而他也以自己的非凡才華使這個結果來得十分出色又十分得體。
黑格爾哲學既是德國古典哲學的邏輯結果,又不僅僅是德國古典哲學的邏輯結果。如果我們把眼界放得更開闊些,就會看到,他的哲學乃是對整個西方近代哲學的一個理性總結。
西方近代哲學,從文藝復興時代起,到黑格爾時代,已經經歷了將近400 多年歷史。這400 年歷史,也可以看作是理性哲學對宗教神學的抗爭史。在這400年間,約略經歷了人文哲學階段、理性哲學階段和啟蒙哲學階段。但就其廣義言之,人文也是一種理性,是沒有完全哲學化的人學理性;理性也是一種科學,是以科學為武器打破神學基礎的理性科學;啟蒙也是一種人文,是針對專制體制和神學愚味的民主理性。而經驗主義、唯物主義以及后來的啟蒙主義,正是成熟了的近代理性文明。理性文明的內在目標,是否定神學的統治地位,確立人學的主導地位;它的社會表現,則是鼓吹天賦人權,反對天賦神權,以啟蒙運動為手段,以批判和否定神學和專制文化為目的。理性主義之間,內部也有紛爭。紛爭既是一種澄清,又是一種深化,還是一種互補。內部的紛爭,證明哲學理性的發展需要一個必要的歷史過程,需要在打破1000年神學傳統的同時,確立一套可以與之抗衡并能取而代之的思想體系。然而,成熟體系的確立,談何容易!它起碼需要幾代人的努力,又需要種種主客觀條件作基礎。
所以自1453年以來,多少思想人物,如走馬燈般地來去于西方近代文明大舞臺。多少思想體系,你來我往,煞是壯觀:一個體系不行,又來一個體系;這個體系不行,還有新的體系在后頭。西方近代哲學成熟于17世紀,真正符合哲學本義的哲學家,應首推笛卡爾。雖然培根也是對西方近代哲學的確立有重大貢獻的卓越人物,但他的思想仍然缺少必要的哲學基礎和深度。西方近代哲學史中最具影響的人物,要屬笛卡爾和洛克。
笛卡爾是西方唯理主義哲學的奠基人,洛克是英國經驗主義的最有影響也最本分的代表人物,洛克為一方,經貝克萊和休謨,經驗主義已經進入死胡同;笛卡爾為另一方,經斯賓諾莎和萊布尼茨,同樣進入死胡同。打破僵局的人物,一個是非哲學的哲學家盧梭,一個就是德國古典哲學的開山者康德。康德總攬雙方得失,逢山批判,遇水還要批判。他以批判作門徑,得出自己的哲學結論,但他的結論卻又十分不像個結論。雖然他的思想體系確實博大精深,但他又認為理性面對" 物自體" ,只能知其皮毛,不能知其就里,除去茫茫然大張著嘴巴,竟是別無辦法。在這個意義上講,唯有黑格爾哲學才是西方近代理性哲學的最系統的總結者。
黑格爾以他獨特高妙的思維方式和無比龐大的哲學體系,將理性哲學提高到無以復加的地步,而且以一元化理論模式將西方近代理性哲學統統納入自己的體系。西方近代理性哲學的確立,實在和牛頓力學有莫大關系。黑格爾哲學則在抽象思維領域,意欲超越牛頓,并將包括牛頓在內的一切人文現象、自然現象、社會現象統統納入歷史的思維過程之中。黑格爾哲學體系的優勢在此,他的局限也在此。黑格爾以構建這樣一個龐大有序的哲學體系作為自己成功的標志,也以這體系的最終完成宣告了其哲學必然走向式微的命運。黑格爾哲學的悲劇價值在于:若一切皆為過程,則沒必要構筑這樣意在永恒的體系;若一切歸于體系,則體系的完成便是哲學的末日。黑格爾雖然是辯證法的大師,但以他的歷史地位和體系而言,卻頗有些作法自斃,當事者迷。
黑格爾又是一位杰出的哲學史家,因此他的思想不但受益于康德、費希特和謝林,受益于西方近代哲學史上的各位代表人物,而且受益于古希臘哲學傳統。他對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古希臘哲學大師的思想和著作都有很深的了解,他的哲學與古希臘愛利亞學派的" 在者不實" 的觀念,與柏拉圖哲學的理念論,與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思想,都很有內在的聯系。如果我們仔細分析一下柏拉圖的理念論和黑格爾的絕對精神,分析一下亞里士多德的哲學范疇和黑格爾的哲學范疇,則我們就會覺得黑格爾哲學更具有文藝復興的味道。
黑格爾哲學范疇中有一條" 否定之否定" ,他對此多有妙論。他的哲學,其實也可以說是古希臘哲學的否定之否定——中世紀神學哲學否定了古希臘哲學傳統,西方近代哲學包括杰出的黑格爾哲學又否定了中世紀神學哲學——黑格爾哲學在形、神兩方面都仿佛是柏拉圖哲學的回歸與再現。
如果我們將德國古典哲學,將西方近代哲學,將以古希臘為代表的西方古代哲學,看成3 個圓圈,那么,黑格爾就是這3 個圓圈的交匯點,黑格爾哲學標志著一個偉大的歷史時代結束了。自他之后,人類哲學便開始進入一個新的天地和新的歷史紀元。在眾多的西方哲學家中,獨黑格爾擔當此任,這里面有種種必然的和偶然的、社會的和個人的、歷史的和現實的原因,而黑格爾哲學,正是這些原因的結果。 黑格爾是一個長于作深刻思考的哲學家,又是一位專注于哲學思辨的哲學家。這類哲學家的個人歷史,往往顯得平庸單調。因為他們固然在思維的自由天地中能夠縱橫馳騁,一言強似百萬兵,然而其外在表現卻常常平淡無奇,沒滋少味,甚至不近人情。黑格爾一生經歷絕無傳奇色彩,正是這樣一種簡單如無的尋常風格。 黑格爾1760年生于德國南部的斯圖加特市。他和謝林既是同鄉又是同學。他父親是該城稅務局的書記官,不上不下,一小官吏。黑格爾1785年入中學,1788年入大學——圖賓根神學院。他在校期間,似乎并不以聰穎多才見長,也不如他的同學謝林來得英氣勃發,但他愛好讀書的習慣卻是從小養成。他1793年從神學院畢業,畢業文憑上對他的各種鑒定,寫得很是傳神,那上面寫道:" 健康狀況不佳 中等身材 不善辭令 沉默寡言 天賦高 判斷力健全 記憶力強 文字通順 作風正派 有時不太用功 體質一般 神學有成績 雖然嘗試講道不無熱情, 但看起來不是一名優秀的傳教士 語言知識豐富 哲學上十分努力"。
應該說這些評價都很符合這位未來哲學大師的實際,但也說明他在校期間,實在表現平平。黑格爾自入學起,便與哲學結緣。他一生只對哲學鐘情,再沒有什么比他的哲學事業更能讓他提起精神。他一生的研究道路,可以分為3 個不甚嚴格的階段:第一階段,從他完成大學學業至1806年他完成《精神現象學》;第二階段,從1806年至1817年他出版《哲學全書》;第三階段,從1818年他被普魯士政府聘為柏林大學哲學教授直到他1831年去世。
第一階段是他哲學的準備階段。這個階段他的主要職業是作家庭教師,一共干了7 年時間。直到1800年經謝林幫助,他才成為耶拿大學的講師。1805年,提升為副教授,當年和出版商簽訂合同,撰寫他的《精神現象學》,這時候,他已經45歲了。黑格爾如康德一樣,可說大器晚成。然而,他和他們一類的哲學人物相比,還要晚成。
黑格爾45歲前,所經歷的最為重要的事情,大約只有兩件:一件是法國革命和拿破侖的歐洲之戰,一件是康德與費希特、費希特與謝林的哲學論辯。雖然這兩件事在他45歲時都沒有真正結束,但其主要經歷已然主脈可見,而且對他的影響無疑是十分關鍵的。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世界民族與文明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