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敬穆皇帝——李安全
李安全,黨項族人,公元1170年出生于王府中,是西夏皇族宗室越王李仁友的兒子,是夏崇宗李乾順的孫子,夏仁宗李仁孝的侄子,夏桓宗李純佑的堂哥,西夏的第七位皇帝。他的皇帝生涯,開始于一場宮廷政變,也結(jié)束在一場宮廷政變。
出身宗室 與皇位無緣
李安全的父親李仁友,因為不是皇長子,跟皇帝之位失之交臂,被封為越王。
公元1196年,越王李仁友病逝,李安全上書要求承襲越王爵位,夏桓宗純佑不許,反而將李安全降封為鎮(zhèn)夷郡王,由此他內(nèi)心極為不滿,于是萌生了篡奪皇位的心思。
開始于一場宮廷政變
聯(lián)合皇帝生母發(fā)動宮廷政變
謀奪皇位 自立為帝
西夏天慶十三年公元1206年正月,鎮(zhèn)夷郡王李安全與當朝皇帝李純佑的親生母親羅太后聯(lián)合起來,廢掉了夏桓宗李純佑自立為帝。六月,羅太后代為向金朝求冊封,多次上表之后,金朝正式冊封李安全為西夏皇帝。
被廢掉的夏桓宗李純佑被李安全囚禁在深宮廢所之中,郁郁寡歡,后來直接被李安全迫害致死。
李安全踩著先皇的尸體,在羅太后的庇佑下,成功篡權(quán)奪位,公元1206年,李安全登基,成為西夏王朝的第七位皇帝,是為夏襄宗。
李安全費盡心機從夏桓宗手里終于奪到了至高無上的皇權(quán)富貴,但此時的西夏王朝早就已經(jīng)變成了一個千瘡百孔的爛攤子。
然而西夏的悲哀,就是遇到了一個混賬昏庸的夏襄宗李安全,正是由于西夏皇帝李安全不懂得外交禮儀,得罪了金國的皇帝,導致金國不僅不出兵幫助西夏,還譏笑西夏是罪有應得,任由西夏和蒙古打仗兩敗俱傷,金國正好坐山觀虎斗,自己好從中漁翁得利。
西夏得罪金國有三個原因:
一、是西夏襄宗皇帝李安全的皇位是搶來的,得位不正,德不配位。
西夏作為金國的附屬國,即使選拔皇位繼承人,也需要取得金國的同意。這雖然是一些外交禮儀,也就是走一個過場,可金國的皇帝們,歷來都喜歡這種高高在上的感覺,覺得將西夏踩在腳下的感覺特別爽。
可是,李安全的出現(xiàn),打破了這種規(guī)則,他竟然通過篡位的方式,搶奪了皇位。李安全的陰謀奪位,無形之中,削弱了金國的地位,因此,金國皇帝完顏允濟并不承認李安全的皇帝地位。
二、是西夏皇帝李安全沒有給金國皇帝稱臣納貢。
李安全能力平庸,荒淫無度,是一個典型的狂妄自大的人,按理說,他成為西夏的皇帝后,即使金國不承認他的地位,他也要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向金國稱臣納貢。
但是李安全沒有這樣做,他成為皇帝后,整日在后宮尋歡作樂,鶯歌燕舞,竟然只字不提和金國的互通往來。導致兩國矛盾逐漸加深。
夏襄宗李安全要處理和金國的關(guān)系,也非常簡單,他只需要做兩件事情即可。
1、態(tài)度謙卑一點,希望金國一如既往地支持和關(guān)心西夏,兩國繼續(xù)互通有無。
2、給金國皇帝送一份豐厚的見面禮。此時的金國皇帝完顏允濟是一個貪婪的人,只要李安全給他送上西夏的美女和金銀珠寶,就能讓他轉(zhuǎn)變對西夏的態(tài)度了。
對金國來說,只要西夏能成為自己的附屬國,稱臣納貢,誰當皇帝并不重要。可是,李安全完全不懂這些外交禮儀,他態(tài)度強硬根本就不想向金國稱臣納貢,俯首帖耳。兩個同樣態(tài)度強硬且混賬昏庸皇帝打交道,是不可能達成共識的。
三、是西夏發(fā)兵和金國產(chǎn)生沖突。
凡是通過謀權(quán)篡位取得皇位的人,都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膽子特別大。夏襄宗李安全也一樣,他見金國不承認自己的地位后,自尊心受到了極大的傷害,不斷派兵到金國的邊境上,制造一些小摩擦。
此時的金國,正在和南宋交戰(zhàn),根本沒有時間去理睬西夏,只能任憑西夏在邊境上胡作非為。
以上總結(jié)的三點原因就是西夏和金朝矛盾由來已久的具體問題,也進一步加劇導致了西夏進入被孤立的危險境地。
孤立無援 投降蒙古
公元1209年九月,成吉思汗帶兵圍攻西夏都城中興府(今寧夏銀川)的時候,夏襄宗李安全在絕望中,派人向金國求助援兵。
金國皇帝完顏允濟正要坐山觀虎斗,認為西夏和成吉思汗都是金國的敵人,只有他們鷸蚌相爭,互相撕咬,金國才能從中漁翁得利。
夏襄宗李安全的求助援兵,果斷遭到了金國的拒絕,西夏頓時陷入了孤立無援的境地。
危機時刻,西夏李安全只好向成吉思汗投降稱臣。不過,李安全確實是一個反復無常的皇帝,他一邊向成吉思汗俯首稱臣,一邊又玩一些小動作。
比如每年向成吉思汗納貢的時候,都是挑選一些不值錢的皮毛、丑女送給他。
成吉思汗考慮大局,為了和金國、花剌子模開戰(zhàn),多次忍耐了下來。這也為西夏的最終滅亡埋下了伏筆,成吉思汗最終將其徹底從中國的版圖上抹去。
從這件事情中我們可以看出,如果一個國家不懂外交禮儀,外交忽視細節(jié),將會給自己帶來巨大的麻煩,甚至是滅頂之災。
夏襄宗李安全在位時昏庸無能,擅自破壞了金國與西夏長期的友好關(guān)系,發(fā)兵侵金,為后來一場場令夏金耗盡精兵的戰(zhàn)役掀起序幕,依附于不斷強大起來的蒙古,但這一切都沒有為西夏帶來利益和跟蒙古之間的友好,蒙古也將西夏作為侵略目標,此時的西夏也不過是強弩之末,不斷衰弱。
一個“不合格”的皇帝
自以為是的昏君
夏襄宗李安全擅自改變了依附金國的政策,開始依附此時不斷強大起來的蒙古族。其實此時的西夏已經(jīng)岌岌可危,草原蒙古的不斷崛起,使得蒙古隨時能滅亡西夏。
西夏最好的做法就是聯(lián)合相對弱小的金國,共同對抗蒙古,這樣或許才能保全自己。不過自以為是的李安全不僅沒聯(lián)合金國,反而是聯(lián)合蒙古進攻金國。反其道而行之。
雖然在進攻金國的時候自己也獲得了一些好處,但同時也讓蒙古也看到了西夏的弱小,決定消滅西夏。之后仍舊繼續(xù)進攻西夏。可以說,夏襄宗李安全在位期間,西夏已經(jīng)在崩潰的邊緣,進入了滅亡倒計時。
之后李安全發(fā)動了與金國長達十多年的戰(zhàn)爭,使兩個國家的國力都被削弱。而且,在他統(tǒng)治時期,西夏百姓十分貧困,軍隊非常衰弱,政治腐敗到極點。
而身為皇帝的李安全自己卻十分腐敗,沉湎于酒色之中,整日不理朝政,四處怨聲載道,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昏君。
李安全附蒙抗金的策略并沒有給他帶來蒙古的友好,在公元1205年蒙古就開始進攻西夏到公元1209年蒙古三次出征西夏。
成吉思汗親自出征西夏
蒙夏戰(zhàn)爭
公元1209年,成吉思汗親自征戰(zhàn)西夏,發(fā)動了第三次對西夏王國的軍事入侵,蒙古鐵騎的戰(zhàn)斗力所向無敵,西夏軍隊根本抵擋不住,蒙古大軍一直打到西夏首都中興府。
蒙古大軍出黑水城,強攻翰孩羅城,夏襄宗李安全派兒子李承禎為元帥,大都督府令公高逸為副元帥,督兵5萬阻擊蒙古大軍。
蒙古軍集兵猛攻,西夏軍隊大敗,高逸被俘,不屈戰(zhàn)死。雙方死傷慘重,蒙古軍經(jīng)過苦戰(zhàn),終于攻克了翰孩羅城,并且俘虜了西夏太傅西壁訛答,繼續(xù)乘勝南進,直抵中興府外圍的的重要關(guān)隘—克夷門,克夷門地勢險峻,關(guān)外兩山對峙,僅一徑可通,懸絕不可登。夏襄宗命嵬名令公復率兵5萬憑險據(jù)守。
戰(zhàn)初,蒙古軍屢被嵬名令公擊退。雙方相持兩月,成吉思汗乘夏軍懈怠,據(jù)險設伏,遣游兵誘嵬名入伏,嵬名令公引軍出擊,中伏被擒。
蒙古軍攻克了關(guān)隘,直接抵達中興府,蒙軍引黃河水灌城,夏國軍民死傷慘重,城墻都要坍塌了,緊急之下李安全派使臣去金國求救。
在此之前,西夏國的外交政策一直是“附金和宋”。金人強悍,西夏只能臣服,向金朝納貢稱臣,而宋朝富裕,西夏也可以通過和平外交的方式,發(fā)展貿(mào)易,順便發(fā)展西夏經(jīng)濟。
現(xiàn)在西夏有難,自然要找金國幫忙。如果是以前,金朝當然一定會替西夏出兵解圍。但偏偏李安全去求援的時候,金朝的皇帝是歷史上著名的昏君完顏永濟,他不顧群臣進諫的金夏兩國唇亡齒寒的道理,竟然說出了以“敵人相攻,我國之福也,何患焉?”這樣的話,無情拒絕了西夏的請求。
以這位金國昏君的水平,他當然考慮不到西夏是金朝的門戶,倘若西夏危急,那金朝也得意不了幾天了。
眼看西夏城危在旦夕,正巧這時候蒙古人自己修的引水堤壩也垮了,大水反而淹了自己,于是蒙軍不得不同意了西夏王李安全的投降申請,解圍走人,臨走的時候放了西夏軍的統(tǒng)帥嵬名令公和太傅西壁訛答。
李安全也主動獻出自己的女兒以及許多金銀財寶,大批牲畜,遣人赴蒙古大帳議和,蒙古大軍方才退去。
夏金交戰(zhàn)
夏襄宗李安全出于泄憤,也出于報復,更出于時局的變化,西夏開始轉(zhuǎn)變策略,依附強大的蒙古,開始反攻不講情義的金朝。
這一點可以理解,西夏王朝一直就是這種生存方式,誰厲害就依附于誰。當年遼朝強大的時候,西夏百般討好遼國的統(tǒng)治者依附遼朝,稱臣納貢,十分虔誠。
金國消滅遼國后,西夏又討好金國,每年都給金國的統(tǒng)治者送上大量的美女以及金銀珠寶,獲得了金國的庇護,又依附金朝,現(xiàn)在蒙古人越來越強,西夏又馬上拋棄金朝,依附蒙古。
本來也是金朝這次在西夏危急時刻沒有出兵營救,從而破壞了兩國的感情,徹底決裂,這才是導致夏金之間兵戎相見的真正原因。
公元1212年,夏襄宗發(fā)兵萬余騎,攻打金葭州(今陜西佳縣境)從而意味著兩國關(guān)系的破裂。
夏金破裂的原因有以下兩點
一、蒙古圍攻中興府,夏襄宗向金國求援,金國拒不出兵相救。這是夏金關(guān)系破裂的直接原因。
二、此時西夏統(tǒng)治階級已從貪圖安逸保守發(fā)展到腐化墮落。在國內(nèi)生產(chǎn)停滯,社會矛盾激化,以及蒙古連年入侵的情況下,為了擺脫困境必須對金國實行經(jīng)濟掠奪,來滿足黨項貴族的貪欲,于是附蒙攻金。
西夏朝和金朝在這之后,陸陸續(xù)續(xù)打了十多年仗,前后一共13年,大小戰(zhàn)役共計25次,平均一年就有二次,其戰(zhàn)爭次數(shù)的頻繁,在夏國歷史上實為罕見。兩國雖然交戰(zhàn)頻繁,但雙方照樣派遣使者。這次戰(zhàn)爭的性質(zhì),金國是正義的一方,西夏是非正義的一方。
戰(zhàn)爭給夏金雙方都帶來了嚴重的后果。
后果之一:是“精銳皆盡,兩國俱敝”。
也就是說,夏、金兩國的軍事力量因這場戰(zhàn)爭而大大削弱,加上兩國均已精疲力盡,從而為蒙古的滅夏、滅金創(chuàng)造了條件。
后果之二:是使夏金兩國人民飽受戰(zhàn)爭災難。
在公元1223年六月,西夏發(fā)兵侵金隴安軍,到處燒殺搶掠,“掠民五千余口,牛羊雜畜數(shù)萬而去”。
至于西夏,“自兵興之后,敗卒旁流,饑民四散”,說明西夏人民因戰(zhàn)爭而流離失所。
后果之三:使西夏經(jīng)濟上蒙受巨大損失,使得國力進一步減弱。
夏金交戰(zhàn),對南宋來說關(guān)系并不大,因為南宋地處江南,偏安一隅,北方草原上的變化它管不著,它也不敢管。真正漁翁得利的是蒙古人。
對蒙古人來說,滅亡西夏和金朝是早晚的事兒,現(xiàn)在他們愿意自相殘殺,消耗自己的國力,蒙古人當然樂見其成。這才是真正的何樂而不為。
一個充滿戰(zhàn)爭的王朝,必然是一個凄苦的王朝。史料記載:“自兵興之后,敗卒旁流,饑民四散”從夏金戰(zhàn)爭打響的那一刻開始,逃兵遍地,災民無數(shù),家破人亡者數(shù)不勝數(shù),妻離子散者十分常見。人人都唾罵無道昏君夏襄宗李安全的無能暴政。
蒙古滅的步伐
三次攻夏
蒙古滅西夏之戰(zhàn)是蒙古擴張過程中的一場長久艱苦的戰(zhàn)爭,共分為三個部分:
蒙古首次攻打西夏
蒙古和西夏結(jié)盟
蒙古再度攻打西夏
蒙古第一次進攻西夏
西夏,原本為中國西北的一個地方黨項族統(tǒng)治割據(jù)的政權(quán),并且與一北方游牧民族克烈部非常友好。
公元1203年,統(tǒng)領(lǐng)蒙古部的鐵木真滅了克烈部,使西夏失去了一部分蒙夏間的緩沖。
公元1205年,成吉思汗正式第一次發(fā)兵攻打西夏,發(fā)動征夏戰(zhàn)并洗劫了夏國邊疆的一些市鎮(zhèn)。
大蒙古國正式成立
公元1206年,鐵木真在斡難河河源建立蒙古國,鐵木真尊汗號為:成吉思汗。國號為:大蒙古國。
成吉思汗為了征服另一個王朝——金朝,就必須孤立金朝。而孤立金朝的方法就是消滅金國和西夏之間的聯(lián)盟,因此成吉思汗決定先消滅西夏。
公元1207年,成吉思汗發(fā)動第二次征戰(zhàn)西夏,進攻斡羅孩城(今內(nèi)蒙古烏拉特中后旗西境),但因西夏軍隊的抗擊而以失敗告終。
公元1209年,蒙古成功占領(lǐng)了高昌回鶻,這就使得西夏的河西地區(qū)失去蒙夏之間的緩沖。
蒙古第三次征戰(zhàn)西夏,由河西地區(qū)開始進攻,攻擊斡羅孩城。西夏將領(lǐng)夏襄宗李安全的親生兒子李承禎戰(zhàn)敗,其大將高逸更加被俘。
蒙古直接拿下斡羅孩城,逼近克夷門——都城中興府的最終防線。西夏大將嵬名令公雖然實行伏擊計劃,但仍然敗給蒙古軍隊。因此,都城中興府為蒙古軍隊所包圍,夏襄宗李安全求救無門。最后,襄宗李安全唯有給予蒙古大量賠款及接受蒙古“附蒙伐金”的條件,蒙古才接納退兵。
蒙古和西夏結(jié)盟
西夏接受蒙古“附蒙伐金”的條件后,唯有攻擊其原本的盟友——金朝。而這一連串的戰(zhàn)爭持續(xù)了逾十年,并大大的削弱了金夏的國力。
西夏的人民也因年連勞役導致生活困苦,國家的經(jīng)濟和生產(chǎn)力也因勞役而大受影響。軍隊也因長期征戰(zhàn)而十分積弱,且官場政治十分黑暗和腐敗。
皇帝夏襄宗李安全本人更加昏庸無能,沉醉于酒色之中。天下大亂,民變四起,終于又爆發(fā)了一場宮廷政變,結(jié)束了夏襄宗李安全的皇帝生涯。
終止于一場宮廷政變
歷史重演 物是人非
成也政變 敗也政變
公元1211年8月12日,齊國忠武王李彥宗的兒子大都督府主李遵頊發(fā)動宮廷政變,起兵反抗李安全的暴政,隨后李安全被廢囚禁于廢所內(nèi)。
李彥宗是西夏宗室齊國忠武王,簡稱齊王,相當于漢族的諸侯王,按皇族輩分來論,李彥宗和李安全以及先皇李純佑是同族兄弟,而李遵頊是夏襄宗李安全的堂侄,屬于晚輩。
齊王李彥宗起兵廢帝
由于夏襄宗看不清錯綜復雜的形式,與金朝交惡,依附逐漸強大的蒙古,當蒙古做大做強時,想吞并西夏。蒙古不斷地侵擾西夏,以至于造成百姓流離失所苦不堪言。
鑒于夏襄宗李安全的腐敗無能,荒淫無道。民怨四起,作為諸侯王的李彥宗掌握著西夏軍隊,他和兒子李遵頊認為時機已經(jīng)成熟,決意要推翻夏襄宗李安全的統(tǒng)治。
歷史改朝換代都有其特殊的背景,要么外戚當政,要么是國運衰敗。現(xiàn)在西夏國力下降,民怨四起,經(jīng)濟遭到破壞。他們兵的理由就是后者。
正所謂墻倒眾人推,政變十分成功的廢掉了昏君李安全。齊王李彥宗將兒子扶上皇位,李遵頊就成了西夏第八位皇帝。
回想起,夏襄宗李安全自己篡權(quán)當了皇帝,使得西夏國上下千瘡百孔,滿目瘡痍。上天似乎和他開了一個玩笑,他自己陰謀廢帝登上皇位,最后卻也是被西夏皇室齊王李遵頊發(fā)動政變,又廢掉了他的皇位。歷史再一次重演,只是物是人非。此刻,被囚禁的是他自己,等著死亡的來臨。
李安全被廢黜了帝位,被關(guān)進了曾經(jīng)關(guān)押李純佑的廢所,現(xiàn)在,這位野心家終于有時間來思考他一生的行為和過錯了。深宮悠悠,他看著齊王李遵頊興高采烈地登上了帝位,就好像看見了當初自以為是的自己。
李安全內(nèi)心明白,李遵頊此時的狂喜到最后也會變成悲哀和痛苦。西夏已經(jīng)危在旦夕,再無回天之力,自己就是徹底解脫了。
李安全被廢慘死
齊王李遵頊成功發(fā)動政變并奪取皇權(quán),是為西夏神宗。就在夏神宗登基為帝的時候,廢帝李安全也被一杯毒酒秘密處死在廢所里,終年四十二歲,距離李安全被廢掉帝位只過了一個月的時間,他的生命也結(jié)束了。
夏襄宗統(tǒng)治西夏六年時間,沒有辦一件好事,連年征戰(zhàn)使得民怨沸騰,鮮恥寡恩,是個昏君,最后被齊王發(fā)動政變所廢。
李安全的一生可以說是成也政變,敗也政變,兩次宮廷政變就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像坐過山車一樣突然登臨高位,一步登天,又突然跌入谷底,下場凄慘,最后斷送了自己的性命。
李安全派惟支庶,爵重宗藩,妄肆奸心,篡奪君位,律以天討,罪豈容誅,況在位六年,無善可紀。見蒙古之強,納以女;背金源之德,加以兵。鮮恥寡恩,而不能傳世,則有天意存焉。
皇建二年,為李安全加謚號:敬穆皇帝,廟號:襄宗,葬:康陵。
繼位的夏神宗也不是一個明智的皇帝,仍堅持攻擊金朝。將西夏推向了更深的深淵,國家變得非常不穩(wěn)定。西夏也正式進入死亡倒計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