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中國歷史必知100事(五)雕版印刷術:印刷史上的“活化石”

雕版印刷術:印刷史上的“活化石”

雕版印刷術是古代中國人的智慧結晶和偉大發明,是在版料上雕刻圖文進行印刷的技術,雕版印刷在印刷史上有“活化石”之稱,2009年,雕版印刷正式入選《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那雕版印刷是經歷了什么樣的發展過程呢?

首先,漢朝人從刻印章中得到啟發,出現了印刷雛形。

自從漢朝發明紙以后,書寫材料比起過去用的甲骨、簡牘、金石等都要輕便、經濟多了,但是抄寫書籍還是非常費工的,遠遠不能適應。

在這樣的背景下,人們從刻印章、拓印等技術中獲得了啟發,開始在一定厚度的平滑的木板上,粘貼上抄寫工整的書稿,薄而近乎透明的稿紙正面和木板相貼,字就成了反體,筆畫清晰可辨。

雕刻工人用刻刀把版面沒有字跡的部分削去,就成了字體凸出的陽文,和字體凹入的碑石陰文截然不同。印刷的時候,在凸起的字體上涂上墨汁,然后把紙覆在它的上面,輕輕拂拭紙背,字跡就留在紙上了,這就是最初的雕版印刷術。

其次,唐朝為了更快印刷佛經,印刷術得到普及。

關于雕版印刷術和最早的雕版印刷品何時出現,史學界曾一直爭論不休。

目前普遍認為雕版印刷術是在唐朝被發明出來,并在唐朝中后期得到普遍使用。1966年在西安市西郊發現的雕版梵文《陀羅尼經咒》單頁,其年代大致刻印于 704—751年之間,是目前出土文物中最早的雕版印刷品。

目前標有明確年代的雕版印刷品是唐咸通九年(868年)王玠印刷的《金剛經》,它由7張紙粘成一卷,全長488厘米,每張紙高76.3厘米,寬30.5厘米,卷首刻印佛像,下面刻有全部經文。

雕版印刷印制的《金剛經》

雕刻精美,刀法純熟,圖文渾樸凝重,印刷的墨色也濃厚勻稱,清晰鮮明,可見當時的雕版印刷技術已達到較高水平,現存于英國倫敦博物館。

從早期印刷品中,我們可以看出,最初的印刷活動主要在民間進行,多用于印刷神像、經咒、發愿文以及歷書等。后來隨著唐代社會的發展和文化的蓬勃,雕版印刷術在唐代中后期得到普及。

824年,元稹為白居易詩集作序,說道:“二十年間,禁省、觀寺、郵候墻壁之上無不書,王公、妾婦、牛童、馬走之口無不道。至于繕寫模勒,街賣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處處皆是。”文中提到的“模勒”就是雕版印刷,當時雕版印刷已經出現市井中,可見到九世紀初,雕版印刷術的應用已由最初的佛教咒語擴大到民間百姓的文化方面。

再次,兩宋時期開始出現活字印刷術。

唐朝中后期,雕版印刷的使用已基本普及。到了五代時期,不僅在民間已經盛行刻書,政府也大規模刻印儒家書籍,至953年,印刷儒家《五經》等著作達130多冊。而到了宋代,雕版印刷更加發達,技術上突飛猛進,尤其是以浙江、福建、成都地區為代表,刻印的質量高,而且數量也明顯增多。

宋太祖開寶四年(971年)張徒信在成都雕刊全部《大藏經》,耗時22年,一共1076部,5048卷,雕版數量達13萬多塊,是早期印刷史上最大的一部書。據統計,宋代雕板印刷的書籍,已知的就有七百多種,而且字體整齊樸素,美觀大方。可見當時印刷業規模之大。

現代人復原的雕版印刷技術

此外,在兩宋時期,印刷術發展還有兩項突破:

首先,活字印刷大幅提升了效率。

宋仁宗慶歷年間,杭州書肆刻工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他用膠泥做成獨立的四方長柱體,刻上單字,就是一個個單獨的活字。印書的時候,先預備好一塊鐵板,鐵板四周圍著一個鐵框,在鐵框內密密地排滿活字。

另外用一塊平板,壓在排好的活字上面,把字壓平,一塊活字版就排好了。它同雕版一樣,只要在字上涂墨,就可以印刷了。畢昇的發明,在沈括的《夢溪筆談》中有詳細記載,這種泥活字比德國人約翰內斯·古騰堡的鉛活字印刷術早了大約400年。

這種活字印刷術,可以兩個人操作完成,一人排版,一人印刷,不僅效率大幅度提升,而且更加方便。但是由于種種原因,活字印刷術在當時并沒有被有效推廣。這是為什么呢?

其一,活字印刷術的成品相對較高,從起初的泥活字,到后來的木活字,制作單獨的活字模型成本提升,而且還有配套的松香、油蠟等原料,在當時大大提升了印刷成本。

其二,對印刷的技術成本要求更高。印刷工必須具備較高的文化程度,以往的雕版印刷,只要排好版,印刷工不需要識字。而如果使用活字印刷,就必須要求印刷工識字。而且,活字印刷對當時的油墨要求也高,不然印出來的字跡,并沒有雕版印刷清晰。

其三,活字印刷術被發明之初,并沒有受到統治者重視。所以在之后很長一段時間,雕版印刷術依然是印刷業一直使用的技術。

現代人制作的銅活字

其次,彩印技術出現。

在北宋初年,四川地區流行的貨幣“交子”,就是用紅黑兩色印刷的。在山西應縣木塔中發現的《釋迦說法相》三幅,正是宋遼時期是雕版彩色印刷品,是目前發現的中國最早的彩色印刷品。

雖然活字印刷術在當時沒有很好的發展普及,但是彩印技術卻得到了持續發展。明代萬歷年間,出了很多如閔齊、閔昭明等擅長彩色套印的名家,當時《十竹齋書畫譜》和《十竹齋箋譜》都是古版畫的藝術珍品。

到了清代套色印刷技術又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套色技術與版畫技術相結合,便產生出光輝燦爛的套色版畫。明清兩代,南京和北京是雕版印刷中心。明代設立經廠,明初,南藏和許多官刻書都是在南京刻板。嘉靖以后,到16世紀中葉,南京成了彩色套印中心。

最后,明清之際,木活字和金屬活字出現,活字印刷進一步發展。

雖然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在當時沒有得到推廣,他制造的泥活字也沒有保存下來。但是隨著社會經濟和文化的不斷發展,印刷技術的不斷進步,活字印刷作為一種更先進的印刷技術,并沒有斷絕。

在畢昇的泥活字之后,元代的王禎創制了木活字。王禎本身是一位農學家,所以關于木活字的刻字、修字、選字、排字、印刷等方法都附在《農書》中。他在安徽旌德請工匠刻木活字3萬多個,試印了6萬多字的《旌德縣志》,結果不到一個月時間就印了一百部,可見活字印刷的效率之高,這是有記錄的第一部木活字印本。

活字印刷

明朝時期,木活字得到了政府的支持,獲得進一步發展。明萬歷十四年(1586年)的《唐詩類苑》和嘉靖間的《璧水群英待問會元》等都是木活字的印本。

到了清代,康熙年間木活字本已盛行,大規模用木活字印書則始于乾隆年間《英武殿聚珍版叢書》的發行。該書共刻成木活字253500個,都是棗木大小。印成《英武殿聚珍版叢書》134種,2389卷。這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用木活字印書。

除了木活字得到廣泛應用外,金屬活字也大量出現。早在王禎以前,就有人用錫做活字,但是很不成功,錫不易受墨印刷很困難,所以沒推廣。到了公元15、16世紀之際,銅活字流行于江蘇無錫、蘇州、南京一帶,在清代掀起了印刷業新的高潮,最大的工程《古今圖書集成》,印刷數量高達萬卷,大約用銅活字數量高達100~200萬。

從雕版印刷術被發明,到活字印刷術普及,中國古代印刷技術經歷了長期的發展過程。而中國古代的雕版印刷術作為印刷史上的“活化石”,在發明之初,便凝聚著中國造紙術、制墨術、雕刻術、摹拓術等幾種優秀的中國傳統工藝,最終形成了這種獨特的中國文化工藝。

它為后來西方印刷術開了技術上的先河,西班牙歷史學家傳教士岡薩雷斯· 德·門多薩在所著《中華大帝國史》中提出,古騰堡受到中國印刷技術影響。

中國的印刷術,通過兩條途徑傳入德國,一條途徑是經俄羅斯傳入德國,一條途徑是通過阿拉伯商人攜帶書籍傳入德國,古騰堡以這些中國書籍,作為他的印刷的藍本。這足以證明中國古代雕版印刷術是世界現代印刷術的最古老的技術源頭,對人類文明發展有著突出貢獻。

在中國的四大發明中,造紙術和印刷術都與雕版印刷術有直接關系,這在中國其他傳統工藝中是罕見的,它的發明和推廣,不僅對中國古代社會發展和文化傳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對全世界文明傳播和交流都影響深遠。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印刷術改變的生活
張樹棟印刷史研究文選之三 :印刷術西傳的背景、路線和來自西方人的記述
印刷術的傳播及其影響
四大發明是如何外傳的?_紙鈔和紙牌促進了印刷術的外傳
便捷印刷與木活字地位
江曉原:中韓印刷術發明權爭奪戰回顧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南县| 容城县| 博野县| 昌平区| 苍梧县| 郎溪县| 凤阳县| 乌恰县| 北票市| 宣威市| 克东县| 岳阳县| 静宁县| 襄汾县| 华安县| 灵丘县| 东乡县| 阿瓦提县| 福州市| 新余市| 衡东县| 庆城县| 迭部县| 军事| 神池县| 滨海县| 松阳县| 平和县| 肥西县| 珠海市| 桐梓县| 眉山市| 永善县| 石棉县| 南江县| 漳州市| 固安县| 台北市| 哈巴河县| 都匀市| 崇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