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先生駕鶴西去,已經一年多了。
說實話,金庸先生健在時,我沒有看過他的小說。我總是覺得那些虛假的故事中,人物、功夫、情節、巧合,等等,一切都是假的,不值得一讀。
二十多年前上大學時,我讀的是《鋼鐵是怎煉成的》、《青春之歌》、《紅樓夢》這樣高大上的文學名著。看到好多舍友秉燭夜讀金庸、古龍的武俠小說,一本接一本地,廢寢忘食,我甚至有些不屑。讀那些假大空,有什么意思呢?
當有人茶余飯后,閑侃起金庸,時不時學著擺出幾個架式時,我總是笑笑而已。
工作后,有一次到一個同學處閑逛,看到他舍內擺放著好多金庸系列的小說,便挑兩本久負盛名的借了回來,分別是均分四冊裝訂的《射雕英雄傳》和《神雕俠侶》。有一陣,曾捧起《射雕英雄傳》看了一小半,終究是沒看完。這一撂,我也沒有給同學歸還,兩套書就此被束之高閣了起來。
后來,倒是以金庸小說拍成的電視劇看了不少。83版《射雕英雄傳》、95版《神雕俠侶》、97版《天龍八部》,這些著實堪稱經典,百看不厭。
雖然我常常在想,查先生的筆名起得真好,將名字中的“鏞”字拆分起名“金庸”,叫起來朗朗上口,又意味深長,但是,我仍然對原著,沒有動心要讀的意思。
直到金庸先生去世后,看到連人民日報都發文悼念:如果沒有金庸,我們的少年時代該多么荒涼?先生啟蒙并編織了獨特的武俠世界,更標定了“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分量。我終于深感自責,決心要拜讀一下“一代大俠”的作品了。
于是,書架上的那兩套沉睡經年的小說,在我的世界中蘇醒了過來。說來慚愧,一年多來,我抽空斷斷續續地,先讀《射雕英雄傳》,再讀《神雕俠侶》,盡管都是讀了兩遍,但效率也實在太低。
我們都知道,從1955年,先生首次以“金庸”為筆名,發表首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起,至于1972年寫完《鹿鼎記》封筆,17年間,金庸先生共創作武俠小說15部。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大家耳熟能詳的這幅對聯,就是金庸先生取其14部作品名稱的字首而編成的,橫批便是另外一部小說《越女劍》。
看了金庸小說編成的電視劇,如今再讀原著,而且僅僅是其15部小說中的兩部后,我對先生的作品才有了一個更加清晰而透徹的認知。
現在,我要鄭重地向金庸先生道個歉了!當初我對金庸小說的偏見,是何等地愚昧!
我常常在想:先生小說中的那些人物形象,怎么就刻畫得那么鮮明?憨厚敦實、愛憎分明的郭靖,聰穎無比的黃蓉,調皮搞怪的老頑童,冷艷無雙的小龍女,無惡不作的歐陽克,氣度凜然的蕭峰,機靈癡情的段譽……一個個多么入木三分,栩栩如生!
我常常在想:先生小說中的那些人物名字或稱號,怎么就起得那么好?東邪、西毒(狂)、南帝、北丐(俠)、中神通(頑童),是多么形象;楊過、穆念慈、李莫愁、 周芷若、張無忌、王語嫣、木婉清、任我行、風清揚,等等,又是多么美妙!
我常常在想:先生小說中那些武功招式,名稱如雷貫耳,“降龍十八掌”“蛤蟆功”“九陰真經”“彈指神通”“一陽指”“黯然銷魂掌”“六脈神劍”“凌波微步”“獨孤九劍”“乾坤大挪移”……又是怎么想出來的呢?
我也常常在想:先生小說中那些故事情節,怎么就編造得那么引人入勝?華山論劍歐陽峰和洪七公幾次比拼,最后卻相擁大笑而死 ;小龍女跳崖,十六年后,楊過跳崖殉情,卻覓得佳人歸;少林寺大戰,各路英雄大顯身手、神出鬼沒,頃刻間又被掃地禪僧化解恩怨于無形……這是多么跌宕起伏!
難怪金庸的武俠小說,連一些偉人和名人也喜歡看。眾所周知,偉人小平同志就喜歡看武俠小說,另一個大名鼎鼎的便是馬云。馬云非常地癡迷武俠,他給自己取的花名叫“風清揚”,甚至將武俠文化引入了阿里公司的價值觀。
金庸小說中,一方面反映的是家國情懷,另一方面抒寫的是人性優劣。前者盡管有一種感召意味,但似乎又不需要今人多做什么。倒是后者,于這個經濟社會滾滾浪潮來襲和文化進入快餐消費的時代,我們卻需要參考先生對人性的宣揚和批判,少一點拜金和利欲,多一點俠氣和正義;少一些爭斗和攀比,多一份從容和淡定。
過去,年輕的我,不是“金庸迷”。現在,不惑的我,卻成了一個“金庸迷”。接下來,我就將閱讀小說后的拙見,陸陸續續寫出來,和大家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