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中東共有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公元7世紀至945年,主要包含了四大哈里發時期和伍麥葉王朝興起和衰落,共計二百余年;第二階段是公元945年至1299年,這段時期阿巴斯王朝經歷興衰,阿拉伯人失去了政治權利,伊斯蘭世界正式分裂,伊斯蘭文明趨于成熟和多元化;第三階段是公元1299年至1566年,伊斯蘭世界在奧斯曼帝國、薩法維帝國(波斯伊斯蘭帝國)、莫臥兒帝國(南亞印度地區)的整合下再度形成較為統一的局面。
接下來我們就從阿拉伯半島的前伊斯蘭時期開始,了解伊斯蘭文明的起源。
1.前伊斯蘭時期的阿拉伯人
和其他中東地區的古老民族一樣,阿拉伯人也是存在很久的民族,在古埃及、古美索不達米亞和古波斯帝國時期,阿拉伯人已經頻頻登場,他們有時是大帝國的助力,有時成為大帝國的敵人,深度參與到了上古中東的歷史之中。
阿拉伯人是閃族的一支,阿拉伯語也是閃族的一個語支。歷史學家把古代阿拉伯人分為消失的民族和現存的民族。經常被人提及的是現存的民族,包含蓋和坦人和阿德南人。
蓋和坦人最初居住在阿拉伯半島南部,分化出了賽巴邑部落和希木亞爾部落,后因戰亂和氣候影響等原因,散落到了半島的各個地區。后又分化出了來赫米人、奧斯人和哈茲拉芝人。阿德南人,本身沒有阿拉伯血統,是以通婚形式逐步同化而成的阿拉伯人,他們居住于北部的麥加、麥地那、也馬麥等地。
當阿拉伯半島的西部、東部、東北和西北部相繼出現燦爛文明時,由于地理環境和氣候等條件的限制,被高山、沙漠、大海包圍的古阿拉伯人仍然處于游牧部落社會。
最先發展出王國性質組織的是南部居民。大約從公元前10世紀開始,南阿拉伯人在農業和貿易的基礎上建立了一系列的王國。據銘文記載,先后曾有馬因、薩巴、蓋特班以及希木亞爾王國。
馬因王國成立于約公元前1200年左右,至薩巴王國產生后,馬因王國名存實亡。到了公元前7世紀時,馬因王國僅剩很少一部分地區了。蓋特班王國成立于公元前1000年左右,管理著曼德海峽,后來薩巴王國取代馬因王國后,也將蓋特班王國的領土納入了管轄范圍。
而薩巴王國成立于公元前955年,幾乎與馬因、蓋特班同時代。它崛起于兩個王國衰落之時,通過不斷擴張領土,最后取代了兩個王國,吞并了哈達拉毛地區,定都馬里卜。
薩巴王國的事跡被寫入了《古蘭經》,被后世銘記。而且王國鼎盛時期建造的馬里卜大壩,成為了之后幾百年間阿拉伯半島上最重要的農業灌溉工程,讓薩巴人的農業得以迅速發展。
然而,在薩巴王國后期,大壩失修、毀壞,薩巴王國的繁榮一去不返,大量薩巴人向北遷徙,薩巴王國衰落。
公元前200年左右,薩巴王國搖搖欲墜之時,希木亞爾人的幾個部落分支在也門建立了希木亞爾王國,不久就取代了薩巴王國。他們重修了大壩,改善了農業制度,成為了半島上的霸主。據銘文記載,希木亞爾的大軍一路征戰,甚至一度攻打至伊拉克和巴林地區。
也門(意味幸福、吉利)土壤肥沃、雨量均勻有規律,一直是阿拉伯文明的核心。印度、印度尼西亞和中國的海路商隊常年在這里貿易,陸路商道的駱陀隊也頻繁往來于北部沙姆和也門之間,讓其成為了重要的商品市場和貿易樞紐。各人種在也門定居,讓其成為了各種文明和各種語言的交融地。
但是這個王國也很快衰落下去,大壩徹底崩潰。《古蘭經》記載,大壩毀壞之后,農田和莊園被洪水摧毀,南部居民被迫向北部遷徙。
薩巴和希木亞爾王國都留下了很多的文明遺跡,有許多舊址和碑刻。甚至長期擁有一支龐大的船隊,活躍在也門、印度、中國、索馬里、蘇門答臘等地的港口之間,連通著東西方的海上運輸道路。
在半島南部的部分部落民遷居到北部后,他們又在北方創建了一系列的中立國家。如,公元前4世紀建立的奈巴特王國,定都于貝特拉,是南北商道的重要據點,收取商隊北上和南下的商業稅。
公元1世紀時,奈巴特王國達到頂峰,一度控制著大馬士革、麥達因等地。公元105年,羅馬皇帝大舉南侵,滅亡了奈巴特王國,將其變成了羅馬帝國的一個行省。奈巴特首都貝特拉至今在阿拉伯地區仍很著名,存在大量歷史遺跡和奈巴特人的神廟。
公元2至3世紀時期,從南部到北方定居的阿拉伯人建立了太德木爾王國,集中了希臘、敘利亞和波斯的文明,風光一時。
這段時期,世代居住在阿拉伯半島北部地區的阿拉伯人分支——貝都因人,一直騷擾羅馬帝國和波斯帝國邊疆。兩大帝國就通過扶持同屬于阿拉伯人的王國抵抗貝都因人的騷擾。于是同為也門人后裔的阿拉伯人于公元286年和332分別成立了加薩尼王國和希蘭王國,前者隸屬于羅馬帝國,后者則受到波斯帝國的保護。
以上均是南部阿拉伯人留下的歷史痕跡。與之相比,北部阿拉伯人,特別是貝都因人就顯得毫無建樹,充滿著野蠻和掠奪。他們的歷史,只在伊斯蘭教誕生之后,才逐步散發出文明的光芒。
正是由于這些南北文化發展的差異,讓阿拉伯帝國內部一直存在南北對峙的矛盾。之后的穆罕默德和以后的哈里發(意為“繼承人”)們,竭盡全力消除南北差異和分歧,但從未成功過。
公元5世紀左右,希木亞爾王國被波斯和羅馬殖民主義者輪番占領,前伊斯蘭阿拉伯半島的歷史就此結束。
2.伊斯蘭教誕生的背景
阿拉伯半島獨立發展的歷史雖然被終結了,但阿拉伯人長久以來的文化習俗和宗教仍然存在。
在伊斯蘭教興起的前夕,古阿拉伯人的宗教信仰主要有四類,分別為精靈崇拜、星宿崇拜、偶像崇拜和安拉崇拜。
精靈信仰和世界上大多數的部落信仰一樣,是部落宗教的原始信仰。核心是人類日常生活的地方都有神靈主宰,沙漠之地的精靈恐怖駭人,綠洲的精靈圣潔美麗。
星宿崇拜是貝都因人的古老信仰,由于阿拉伯的氣候炎熱干旱,所以相對于炎熱的太陽,他們更喜歡夜晚的月亮。不僅如此,南部阿拉伯人也都崇拜月亮。馬因人稱月神為“仁愛者”,薩巴人稱月神為“賜予健康之神”,蓋特班人稱月神為“伯父”。就連《古蘭經》中都記載了米奈人將月神瓦德作為萬神之首。除了月亮,阿拉伯人也崇拜金星,認為它是商業貿易的保護神。
偶像崇拜則是出現較晚的信仰,它超越了部落的界限,抽象出了超越部落神的地方神。如特拉、歐薩和默那三位女神,特拉受麥加地區人們的崇拜,歐薩是古來什人崇拜的偶像,而默那則是奧斯族和哈茲拉吉族的共同偶像,遍布麥加和麥地那之間。這三個女神都被稱作“安拉的女兒”。
安拉崇拜則是對諸神當中最強大神靈的崇拜,在伊斯蘭教誕生之前,安拉以造物主、最高養育著,人類危難時可以呼救的唯一神,穩坐眾多神靈中的頭把交椅。此時安拉并不是唯一的神,阿拉伯人仍然會在特殊需求時乞求其他精靈、星宿和神靈的幫助。
真正讓“一神教”理論在阿拉伯半島萌發的,是公元4世紀至5世紀間傳入的基督教思想。基督教通過羅馬在阿拉伯半島的附庸國加薩尼王國,由敘利亞、埃及和埃塞俄比亞傳入阿拉伯半島,信徒一度遍布于阿拉比亞北部沙漠的各個阿拉伯部落。
這種宗教的傳播為阿拉伯人帶來了一次思潮,產生了“哈尼夫”(意味“正統的、正確的”)。在這種思潮的引領下,阿拉伯人開始改革古老的部落宗教,反對偶像崇拜和一切多神教信仰。
哈尼夫思潮雖然聲勢浩大,但并沒有產生一種宗教理論,同基督教、猶太教相抗衡。完成這件事的,是默罕默德。而在他出現之前,還有一件大事起了決定性的作用,這就是“鼠疫”。
根據現有的歷史文獻,基本上能夠達成共識,那就是公元6世紀中葉至7世紀初,中亞地區爆發了一場規模巨大、非常嚴重的鼠疫。這場鼠疫造成的死亡人數堪比公元1348年至1349年歐洲中世紀爆發的大瘟疫。
阿拉伯半島上幾乎所有定居的大城市都遭了殃,城市和村鎮十室九空。而基督教和猶太教正是建立在定居的基礎上,這一次瘟疫的大清洗,客觀上為伊斯蘭教的流行清除了一大阻力。
反觀主要以游牧為生、幾乎沒有存糧的貝都因人,就很少受到老鼠的騷擾。此消彼長之間,阿拉伯軍隊的主力貝都因人一躍成為了半島甚至中東地區的唯一強大戰力。客觀上,為之后阿拉伯大軍東征西討奠定了基礎。
公元570年(或571年),默罕默德出生于麥加古來什部落的哈希姆家族。哈希姆家族歷來是古什來部落的核心成員,長期負責部落的宗教事宜。
默罕默德6歲時父母雙亡,由其祖父和伯父相繼撫養長大成人。25歲時,受雇為一位寡居的貴婦人赫蒂杰打理商務。感受到默罕默德的獨特魅力后,赫蒂杰嫁給了他,全力支持其創教和傳教。
婚后的默罕默德不用再為生計發愁,開始梳理自己在多年從商過程中學到的猶太教、基督教思想,以及哈尼夫思潮。
默罕默德創建伊斯蘭教并非一蹴而就,它基于對阿拉伯部落文化和思想方式,依托“一神論”的理論框架體系,將游牧部落關于公正、平等和同胞之間的關心關愛融入教義,在其連續23年的創教努力下,改造了安拉信仰崇拜,創建出了新的“一神論”宗教——伊斯蘭教。
伊斯蘭,在阿拉伯語中意味“順服”、“服從”、“純凈”“和平”。表達了歸順唯一神暨真主安拉的旨意,服從安拉的戒律。而歸順安拉的人就被稱作“穆斯林”,意味“順從者”。
伊斯蘭教的基礎教義為,信安拉、信天使、信經典、信使者(指默罕默德)、信死后復活和末日審判,信一切皆有安拉前定。信徒的基本職責為,念、禮、齋、課、朝,以及為了安拉參加圣戰。
恰逢此時,麥加地區的大貴族通過高利貸,急速拉大了阿拉伯部落的貧富差距。而默罕默德的思想理論,正好充當了維系阿拉伯部落內部團結的催化劑,迅速被阿拉伯各大部落所接受,讓一盤散沙的阿拉伯世界攥成了一個拳頭。
3.伊斯蘭教的后續發展簡述
公元632年,默罕默德去世,由于默罕默德死前沒有指定繼承人,再加上阿拉伯世界本身就是由眾多部落形成的聯合體,在政治和社會主張上差別較大。所以七世紀內,伊斯蘭教就發生了分裂,出現了各宗教派別,比如遜尼派、什葉派和蘇非派。而遜尼派和什葉派又分出了各自的支派。
遜尼派,全稱“遜尼和大眾派”,在默罕默德去世后,承認之后的四位“哈里發”為默罕默德的合法繼承人。而什葉派(又名十葉派),立場與遜尼派相反,堅持認為只有默罕默德女兒法蒂瑪所生的直系后裔,才能受到安拉的庇護,才能成為正統的“哈里發”。
蘇菲派,公元7世紀末產生于今天伊拉克境內的古城庫法。該派將新柏拉圖主義、印度瑜伽學說、禁欲主義和神秘主義引入了伊斯蘭教。12世紀之后,蘇菲派迅速興起,至今仍流行于阿拉伯半島之外的穆斯林國家。
到了近現代社會,受到西方思想的影響,伊斯蘭教內部又出現了各種現代主義思潮和社會運動。比如:巴布教派運動、瓦哈比運動、馬赫迪運動、塞努西運動、泛伊斯蘭主義、伊斯蘭現代主義、伊斯蘭改良主義,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政治伊斯蘭)。
以上的各種運動和主義,網上百度都有大量資料,這里不再贅述,感興趣的伙伴可以自行尋找。總而言之,默罕默德創立的伊斯蘭教,使得阿拉伯半島實現了政治統一、建立起了民族國家,成為了中東歷史,乃至世界中世紀史上的重大事件。
好了,本篇文章就到這里,下篇文章我們就回顧伊斯蘭教領導下的阿拉伯大征服,詳細了解前阿拉伯帝國的“四大哈里發”時期。這是與您分享的第619篇文章,歡迎您的閱讀,我們下篇文章不見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