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至1937年是國共兩黨十年武裝對抗時期。共產黨武裝割據嚴重威脅國民政府,故蔣介石在中原大戰取勝后就全力圍攻紅軍。盡管當時日本侵華在即,但蔣介石卻在1931年7月發表《告全國同胞一致安內攘外》,堅持“抗日必先勦匪,攘外必先安內”;
而從1930年底起就對中共的江西根據地發動了五次圍剿:
(1)1930年12月至1931年1月,蔣介石調集10萬兵力圍攻,紅軍誘敵深入而大敗之;
(2)1931年4至5月,國民黨再調集20萬軍隊圍攻,結果也告失敗;
(3)1931年7至9月,國民黨集中30萬兵力圍攻,蔣介石親任總司令并趕赴南昌指揮,又請德、日、英軍事顧問參與戰事籌劃,紅軍第一方面軍3萬余人在毛澤東指揮下,避敵主力而全殲其7個師;
(4)1932年12月至1933年3月,國民黨調集50萬兵力發動第四次圍剿,蔣介石再到南昌親兼贛粵閩邊區剿匪軍總司令,結果被紅軍打敗;
(5)1933年9月至1934年10月,國民黨軍100萬人進行第五次圍剿,并改用碉堡戰術。紅軍僅有11萬余人,加上共產國際軍事顧問德國人李德及中共中央負責人博古等指揮失誤,終于被迫撤出中央蘇區,展開長征。
1930年代的江西紅軍。隨著江西的紅軍不斷壯大,南京國民政府準備傾全力將其消滅,爆發國民黨軍圍剿與紅軍反圍剿的激烈戰斗。
1930年12月至1931年1月,蔣介石派10萬國民黨軍圍剿中共江西根據地,為紅軍大敗,國軍第十八師師長張輝瓚被俘斬首。圖為張輝瓚及其所用的配槍。
第一次圍剿失敗后,蔣介石動員更多軍隊剿共,第二、三、四次圍剿,參戰的國軍分別為20萬、30萬、50萬。蔣介石除了派出自己最精銳的黃埔嫡系外,也征召大量其他地方的軍隊作戰。圖為國軍士兵在不同火車站集合,準備開赴江西剿共。
參與圍剿江西紅軍的國民黨中央軍在作戰。中央軍的戰斗力較其他地方軍隊強大。
1930年代國軍圍剿江西紅軍期間,蔣介石曾出動空軍參戰。
面對國軍四次大規模圍剿,紅軍都以游擊戰取勝。紅軍除了在戰場上反圍剿外,亦加強宣傳攻勢。左圖:1931年紅軍活捉敵軍師長宣傳畫;中圖:1931年《紅旗日報》報道紅軍反圍剿獲勝;右圖:1933年第四次反圍剿的宣傳材料。
紅軍在頭四次反圍剿戰斗中,采取游擊戰術對付國軍:以“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為原則,充分利用紅軍熟悉地形的優勢,誘敵深入,不作硬拚,持續擾敵,令敵人難以安營休息,伺機找出敵軍兵力脆弱之處,集中全力加以包圍、殲滅。由于分多次逐一殲滅小股敵兵,就可積小勝為大勝,最終瓦解國軍的整個攻勢。
左起:王明、博古、李德、1933年5月蔣介石(前排右一)視察剿共官兵。1933年3月第四次圍剿結束后,蔣介石即開始部署第五次圍剿,而紅軍的革命路線由蘇聯重點栽培的王明主導,瑞金的中共中央政權由博古控制,軍事顧問德國人李德則主導了紅軍的反圍剿戰略。
經過四次圍剿失敗后,蔣介石決定投入空前的100萬大軍,于1933年9月發動第五次圍剿,并放棄以往長驅直入敵陣、易中誘敵深入圈套的打法,改用碉堡戰術對付紅軍。圖為國軍在修筑碉堡。
在第五次圍剿中,國軍修筑的碉堡十分堅固,碉堡與碉堡之間能互通,緊密連結。紅軍缺乏能夠摧毀碉堡的重炮,形勢大為不利。
第五次圍剿中的碉堡戰術,出自德國顧問的意見:在江西蘇區外圍修筑堅固碉堡,各碉堡配以重火力武器,碉堡與碉堡之間修筑道路甚至橋梁,以便互相呼應,形成一個牢不可破的包圍網,將蘇區嚴密封鎖,所有物資、人員都不能出入蘇區。紅軍缺乏重炮攻破碉堡,相反國軍則可利用碉堡鞏固防線而逐步推進。國軍邊推進邊修筑更多碉堡,包圍圈亦一步一步地收緊。面對國軍的碉堡戰,紅軍在博古、李德等人的領導下,一改擅長的游擊戰,采取與國軍硬碰硬的陣地戰,結果傷亡慘重。
第五次反圍剿中被俘的紅軍士兵,當中很多都十分年輕。隨著時間拉長、包圍圈日緊、物資日缺、傷亡被俘日多。
紅軍對付國民黨圍攻,為何前四次都能取勝,而第五次卻遭慘敗?
在前四次,紅軍在毛澤東、朱德等的正確領導下,一面發動群眾“打土豪,分田地”,獲得根據地農民的支持;一面采取“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游擊戰術,往往能誘敵深入、集中全力而殲敵。但后來中共中央總部遷至蘇區,王明、博古的“左傾”路線占了上風,以毛澤東為“右傾”而撤其職。在軍事上,完全由不明當時江西戰場實際情況的共產國際軍事顧問德國人李德及中共中央負責人博古親自指揮,用所謂陣地戰的“正規”策略代替游擊戰,使紅軍完全陷于被動挨打,面臨全軍覆沒,中共領導機關和贛閩紅軍主力被迫撤出中央蘇區,展開前途未卜的長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