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智容替蕭道成生下兩個兒子:長子蕭賾與次子蕭嶷。宋明帝泰豫元年(公元472年),劉智容病逝,享年50歲。由此推算,她應當出生于公元423年,比丈夫蕭道成還大4歲。也就是說,當她17歲出嫁時,丈夫蕭道成還是個13歲的毛孩子。后來蕭道成稱帝,劉智容就被追謚為“昭皇后”;當蕭道成被謚為“太祖高皇帝”時,劉智容也就成為“高昭劉皇后”了。當然,即使在稱帝之前,已經做了官的蕭道成也不可能只有一個正室妻子。在《南齊書·高帝十二王傳》中,除了早夭的4個皇子外,其余13個皇子的母親都有姓氏與封號,于是人們看到,除了皇后娘娘劉智容,替這位“太祖高皇帝”生下兒子的姬妾嬪妃們還有:謝貴嬪、羅太妃、任太妃、陸修儀、袁修容、何太妃、區(音ōu)貴人、張淑妃、李美人等。這些嬪妃們由于地位較低,一般是不會替她們專門立傳介紹的;而她們的子孫中倘若有誰當了皇帝,本人則往往會被追謚為“皇后”、“太后”等,那又另當別論了。
王寶明(455-512年)
即如“修儀”、“貴人”等上了級別的嬪妃,有的也往往是在身后被追封的——因為她們未必都能活到蕭道成稱帝之后嘛。比如說,替蕭道成生下第五個兒子、武陵王蕭曄的那個“羅太妃”,在《南齊書》蕭曄的傳記中說:“母羅氏,從太祖在淮陰,以罪誅,曄年四歲,思慕不異成人,故每見愛。”蕭曄生于公元467年,他4歲的時候即470年,那時候離蕭道成稱帝還有整整9年呢,羅氏這個“太妃”的名號顯然是在兒子被封為王爺后追謚的。至于這位羅太妃究竟犯了什么罪,蕭道成為什么一定要殺她,她死的時候多少歲等等,都已無從知曉了。而《南史》蕭曄的傳記中,在“思慕不異成人”之后,還有“每慟吐血”4個字。一個4歲的娃娃,因思念母親到了痛哭以致吐血的程度,除了贊揚兒子的“孝順”外,是否也暗示著其母死得比較慘、比較冤?以致蕭曄后來28歲就英年早逝,是否也與他過早遭受了巨大的心靈創傷有關?
齊武帝蕭賾的嫡妻裴惠昭,因為其妯娌——即蕭嶷的妻子庾氏非常賢惠,很受公婆喜愛,而她大概有點呆頭呆腦,因此雖是長媳,蕭道成夫婦卻不喜歡她,丈夫蕭賾也有點看不起她。偏偏她又在丈夫登基的前一年去世,因此,與劉智容一樣,活著時并未享受皇后的名份。蕭賾登基后,裴惠昭被謚為“穆皇后”;直到武帝蕭賾去世,她的孫子蕭昭業成了南齊帝國的第三任皇帝,她這位皇祖母才被謚為“武穆裴皇后”。雖然丈夫的長子與次子都是她生的,而這位一直遭到公公婆婆與丈夫冷眼的“武穆裴皇后”,估計生前也不會太幸福。蕭賾的嬪妃們都沒有故事,用“平靜”、“平安”來形容,大概沒什么錯。
文惠太子蕭長懋的嫡妻王寶明就不同了:雖然丈夫沒能當上皇帝,她這個當妻子的生前也未能當上皇后,可是她的兒子蕭昭業一登基,她就無可爭議地成了皇太后——這皇太后的身份,可是貨真價實的。可惜一年后兒子被殺,作為一個政治道具,她還不得不以皇太后的名義把親生兒子痛罵了一頓并宣布廢黜;三個月后,當她再次以政治道具的面貌出現,又廢黜了丈夫蕭長懋的次子、傀儡皇帝蕭昭文時,對于政治強人蕭鸞來說,她的道具作用已經消失,于是這位太后娘娘不得不宣稱:“吾當歸老別館。”即我也應當離開皇宮,到別的地方去養老了。既然皇宮已經沒有了“皇太后”的位置,她也只有住到已被蕭鸞殺害的鄱陽王蕭鏘的舊宅中去了。
(《高處不勝寒——皇帝與他的后妃兒女們》系列之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