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境內(nèi)的蒙古人分布在內(nèi)蒙古、新疆、青海、東北三省等地,人數(shù)達500萬左右,所以說蒙古族的主體在中國。
涵蓋內(nèi)蒙古地區(qū),東、西部共28個蒙古族部落。
(1)阿巴嘎部落
阿巴嘎部落位于內(nèi)蒙古錫林郭勒盟中西部。”阿巴嘎“蒙古語為”叔叔“之意。因部落首領(lǐng)為元太祖成吉思汗同父異母別力古臺,故將其所率部落稱”阿巴嘎“部落。
(2)阿巴哈納爾部落
阿巴哈納爾部落位于內(nèi)蒙古錫林郭勒盟中北部。“阿巴哈納爾”蒙古語為“叔叔們”之意。是蒙古族古老部落之一。因部落首領(lǐng)為元太祖成吉思汗同父異母弟別里古臺后裔,故將其所率部落稱為“阿巴哈納爾”部。
(3)阿拉善和碩特部落
阿拉善和碩特部落位于內(nèi)蒙古西部,是中國衛(wèi)拉特蒙古四部之一。一些學者認為“和碩特”為蒙古語“先鋒”之意。中外史籍大都認為,是元太祖成吉思汗之弟哈布圖哈薩爾的后裔,內(nèi)蒙古境內(nèi)的和碩特部是烏魯克特穆爾的后裔。
(4)阿拉善土爾扈特部落
阿拉善土爾扈特部落位于內(nèi)蒙古阿拉善盟境內(nèi)。一些學者認為,土爾扈特部落的名稱來自于成吉思汗的禁軍護衛(wèi)的名稱(突厥語,意為“巡更者”,“哨兵”,再加蒙古語詞尾復數(shù)形式構(gòu)成),與元朝的“禿魯花”軍同義,以其職業(yè)為名。土爾扈特是衛(wèi)拉特蒙古四部之一。《蒙古游牧記》載:土爾扈特部是元臣翁罕的后人。《蒙古源流》作“克哩葉特之翁罕。”據(jù)此,土爾扈特原屬克烈一姓。
(5)阿拉善信仰伊斯蘭教的蒙古族
信仰伊斯蘭教的蒙古族分布在內(nèi)蒙古阿拉善盟境內(nèi)。稱為“浩騰蒙古”,也稱“蒙古回回”、“纏頭回回”或“信仰伊斯蘭教的蒙古人”。明末清初從新疆移居阿拉善地區(qū)。
(6)阿魯科爾沁部落
阿魯科爾沁部落位于內(nèi)蒙古赤峰市東北部。阿魯科爾沁系蒙古語。“阿魯”是山北之意,“科爾沁”是弓箭手。為元太祖弟哈布圖哈薩爾十七世孫昆都倫岱青之部落。因其部落始牧于杭愛山之北,為區(qū)別其伯祖奎蒙克塔斯哈喇之嫩科爾沁,故稱為阿魯科爾沁。
(7)敖漢部落
敖漢部落位于內(nèi)蒙古赤峰市東南部。敖漢,蒙古語“老大”之意。據(jù)《清史稿》,元太祖(成吉思汗)十五世孫達延車臣汗長子圖魯博羅特,于明代由杭愛山徙牧瀚海,南渡老哈河。圖魯博羅特之次子納密克,納密克之子貝瑪土謝圖生子二,長子岱青杜楞,號所部曰敖漢。
(8)巴爾虎部落
巴爾虎部落位于內(nèi)蒙古呼倫貝爾草原西南部。是根據(jù)巴爾虎部落的遠祖巴爾虎岱巴特爾的名字命名的。被稱為“林中百姓”,是生活在森林當中的狩獵民族。公元前四世紀,巴爾虎部落的首領(lǐng)巴爾虎岱巴特爾帶領(lǐng)著他的部落來到了貝加爾湖畔。駐牧地在貝加爾湖以東巴爾古津河一帶。
(9)巴林部落
巴林部落位于內(nèi)蒙古赤峰市中北部。巴林系蒙古語譯“要塞”,“哨所”、“軍寨”之意。明代嘉靖年間元太祖十八世孫蘇巴海始創(chuàng)巴林部。天聰八年(1634年)分封為巴林左翼旗、巴林右翼二旗。清順治五年(1648年)定名為巴林左、右翼旗。設(shè)札薩克衙門,會盟昭烏達。
(10)布里亞特部落
我國布里亞特蒙古人聚居區(qū)位于內(nèi)蒙古呼倫貝爾草原東南部。布里亞特是以人名布里亞德(歷史上曾有曰:巴日格巴特日其人有三子次子曰:布里亞德是布里亞特蒙古人的先人)而成為部落的名稱。稱為林木中百姓。
(11)察哈爾部落
察哈爾部落位于內(nèi)蒙古錫林郭勒草原南部。關(guān)于“察哈爾”的名稱:學界大多數(shù)認為古突厥語,是“汗之宮殿衛(wèi)士”即大汗護衛(wèi)軍的意思。古代蒙古察哈爾部,原駐牧于阿爾泰山,其汗為蒙古各部的“共主”,世襲蒙古汗位。察哈爾蒙古起源于蒙古帝國初期,前身是成吉思汗的“怯薛”(大汗護衛(wèi)軍)。隨著北元汗廷遷到漠南草原。
關(guān)于“察哈爾”的含義,學術(shù)界有多種解釋,據(jù)蒙文文獻,“察哈爾”是古突厥語,意為“汗之宮殿的護衛(wèi)”。古代蒙古察哈爾部,原駐牧于阿爾泰山,強盛于明代時期,成為蒙古各部的中心,其汗為蒙古各部的“共主”,世襲蒙古汗位。明時,察哈爾部分八個“艾馬克”:敖漢、奈曼、蘇尼特、烏珠穆沁,始稱嶺南四察哈爾鄂托克(或艾馬克,變亦即四部);主固特、布里雅特、阿剌齊特,始稱嶺北察哈爾鄂托克。統(tǒng)稱察哈爾八部(鄂托克)萬戶(蒙古左翼三萬戶之一)。清朝皇帝又將察哈爾部蒙古以分散駐防等形式,遷居于全蒙古各地,因此蒙古九部以及興安嶺至天山的三十八旗,都有察哈爾部蒙古。
(12)達爾罕部落
達爾罕部落位于內(nèi)蒙古包頭市東北部。達爾罕,蒙古語,為神圣的、崇高的、不可侵犯等意思。達爾罕部落原屬喀爾喀蒙古土謝圖汗部之一部分,1653年附清,清初置達爾罕貝勒旗(又名喀爾喀右翼旗),是喀爾喀七部直系,1950年8月與茂明安合并為聯(lián)合旗。
(13)四子部落
四子部落。位于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烏蘭察布草原西北部。成吉思汗胞弟哈布圖哈薩爾第十五世孫諾顏泰奧特根有四子。長子僧格、次子索諾木、三子鄂木布、四子伊爾扎木。清政府為區(qū)別另一支杜爾伯特(四子)部落,即稱為“四子部落”(意為四個兒子的部落)。1649年自呼倫貝爾遷徙到今烏蘭察布市四子王旗境內(nèi)。
(14)鄂爾多斯部落
鄂爾多斯部落位于內(nèi)蒙古西南部。“鄂爾多”(斡爾朵)為蒙古語“宮帳”之意,“鄂爾多斯”是“鄂爾多”的復數(shù),即“宮帳群”,成吉思汗去世后,將遺體遷往漠北草原時,在鄂爾多斯留有成吉思汗及其夫人遺物的祭祀宮帳,稱“八白室”,后“鄂爾多斯”(多宮殿之意)名c。
“為猛隼之羽翼,為駕輦之護衛(wèi),為剛毅之明君,將如山之白室,竭誠護衛(wèi)著等等”這是蒙文文獻《蒙古大黃冊》一書中對鄂爾多斯萬戶的記載。鄂爾多斯一詞,是古突厥語,意為汗的殿宇、陵寢之地。公元十四世紀,守護成吉思汗的陵寢的護衛(wèi)們,改自己“艾馬克”(部)的含義,始稱鄂爾多斯部,這里所謂“八白室”的護衛(wèi)者,正是鄂爾多斯人。當初他們?nèi)晒帕f戶之一的鄂爾多斯萬戶。清天聰九年(1635年)鄂爾多斯內(nèi)附歸清,各授札薩克,共六旗(后在雍正九年增設(shè)一旗,即七旗),所部六旗自為一盟,稱伊克昭盟。
(15)浩齊特部落
浩齊特部落位于內(nèi)蒙古錫林郭勒盟中東部。浩齊特,蒙古語:含意為:天長日久。元太元太祖十六世孫圖嚕博羅特,再傳至庫登汗,號其部曰浩齊特。1623年因與林丹汗不睦,遷至喀爾喀,1634年回遷,分為左右翼旗。1949年與烏珠穆沁左右翼旗合并為東部合旗。
(16)呼倫貝爾厄魯特部落
呼倫貝爾厄魯特部落位于內(nèi)蒙古呼倫貝爾草原鄂溫克旗境內(nèi)。厄魯特蒙古是中國古代對西部蒙古的稱呼。元代稱斡亦剌,明代稱瓦剌,清代稱衛(wèi)拉特、厄魯特、漠西蒙古等。蒙古語“草原百姓”之意。1731年,清廷將一部分厄魯特人遷往呼倫貝爾,游牧于今錫尼河南、伊敏河東地區(qū)。這一部分厄魯特蒙古因先期遷來,稱為陳厄魯特。1755年,又有一部分厄魯特人遷居呼倫貝爾,稱新厄魯特。
(17)喀喇沁部落
喀喇沁部落位于內(nèi)蒙古赤峰市西南部。“喀喇沁”蒙古語,意思是“重要的人”或“偉大的人”,也有守衛(wèi)者之意。喀喇沁部落是成吉思汗的勛臣者勒篾,屬烏梁海氏。
(18)科爾沁部落
科爾沁部落位于內(nèi)蒙古通遼市和興安盟境內(nèi)。“科爾沁”,為蒙古語弓箭手或帶弓箭的侍衛(wèi)之意。科爾沁部落為成吉思汗胞弟哈布圖哈薩爾后裔所統(tǒng)領(lǐng)的部落。
(19)克什克騰部落
克什克騰部落位于內(nèi)蒙古赤峰市西北部。克什克也做卻薛,意為“值班”,克什克騰意為“值班人”。蒙古汗國時,克什克騰是護衛(wèi)值勤部隊,分班輪流值勤。這一制度一直延續(xù)到北元末。北元達延汗時期,克什克騰部落隸屬察哈爾萬戶,是親軍中的護衛(wèi)軍。
(20)茂明安部落
茂明安部落位于內(nèi)蒙古包頭市東北部,1653年歸清,后改為茂明安旗。1952年與達爾罕旗合并為達爾罕茂明安聯(lián)合旗。一些學者認為茂明安為蒙古語,茂意為“不好、差的”等,明安為“千”。據(jù)學者解釋,當時明安部落是由好的和差的牧戶組成,受到歧視,后逐步形成此名(此說法有待進一步考證)。茂明安部落是元太祖成吉思汗的胞弟哈布圖哈薩爾的后裔。1653年后,由呼倫貝爾草原遷至。
(21)奈曼部落
奈曼部落位于內(nèi)蒙古通遼市東南部。早期稱為“乃蠻”。“奈曼”蒙古語,意為“八”。《清史稿》載:元太祖(成吉思汗)十五世孫達延車臣汗(達延汗)長子圖魯博羅特,于明代由杭愛山徙牧瀚海,南渡老哈河。圖魯博羅特之次子納密克,納密克之子貝瑪土謝圖生子二,長子岱青杜楞,號所部曰敖漢;次子額森偉徵諾顏,以奈曼為部號。
(22)蘇尼特部落
蘇尼特部落位于內(nèi)蒙古錫林郭勒盟西北部。《蒙古秘史》譯作“雪你惕”;《元史》稱作“雪泥”;清代以來均稱作“蘇尼特。”。“蘇尼特”一詞的來歷有三種解釋:一說:蘇尼特部落是從蒙古國腹地遷來,日行夜宿而得名,“蘇尼”指夜,“特”指數(shù)量詞,表示多;二說:“蘇尼特”來源于“蘇尼古奇”(古時音:蘇尼古德)一詞,意為好奇。據(jù)說此部落的人好奇心強,善于獵奇;三說:統(tǒng)一蒙古立過汗馬功勞而劃地賜名,其中把蘇尼特首領(lǐng)格魯根巴特爾排在第五位。蒙古史學界大多認為蘇尼特部落是成吉思汗祖先包爾吉根氏族形成以前的部落之一,最早居于貝加爾湖南部。后部落名稱又成為氏族名稱。
(23)土默特部落
土默特部落位于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市西部和包頭市東部。“土默特”蒙古語“萬”,原為“禿馬惕”,是蒙古族一個古老部落的名稱,北元時期,用以指土默特部落集團、萬戶。清代,稱歸化城土默特旗以及喜峰口外土默特旗。
(24)翁牛特部落
翁牛特部落位于內(nèi)蒙古赤峰市中部。“翁牛特”蒙古語意為“神圣的山”,原部族信奉山神由此得名。據(jù)《蒙古游牧》記載:元太祖同母第三弟諾楚因,其后裔蒙克察罕諾顏,有二子,長子巴顏岱青洪果爾諾顏,號所部曰翁牛特。另外,別勒古臺的后裔有一部分駐牧在大興安嶺以東,后他們所領(lǐng)有的部落也稱為翁牛特。
(25)烏拉特部落
烏拉特部落位于內(nèi)蒙古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中、后三旗,包頭市達茂聯(lián)合旗。“烏拉特”蒙古語意為“能工巧匠”。烏拉特部落為元太祖成吉思汗胞弟哈布圖哈薩爾十五世孫布爾海,號所部曰烏喇特。1648年由牧呼倫貝爾草原遷至烏拉特草原。
(26)烏珠穆沁部落
烏珠穆沁部落位于內(nèi)蒙古錫林郭勒盟東部。“烏珠穆沁”蒙古語,意為種葡萄的人。烏珠穆沁是蒙古民族古老部落之一。其先民游牧于蒙古杭愛山脈盛產(chǎn)野山葡萄地帶。北元時期,成吉思汗15世孫達延汗統(tǒng)一漠南蒙古各部后,為了進一步鞏固和加強漠南地區(qū),將其長子圖嚕博羅特為首領(lǐng)的部族從漠北杭愛山一帶調(diào)集到漠南,統(tǒng)領(lǐng)察哈爾部。圖嚕博羅特其子博第阿喇克三子翁袞都喇爾為烏珠穆沁部落首領(lǐng)。
烏珠穆沁部是蒙古族古老部落之一,成吉思汗16世孫圖羅博羅特又杭愛山徙牧戈壁南,他的第三個兒子翁滾都拉爾開始稱所部為烏珠穆沁,蒙古語為葡萄山人,17世紀,金太祖(努爾哈赤)期間,烏珠穆沁部首領(lǐng)道爾吉與林丹汗不和,率所部遷到克魯倫河一帶。崇德元年,歸附滿清。順治三年,分左翼右翼兩個旗。足以札薩克(執(zhí)政王)駐在鄂爾虎河(烏拉蓋河)畔之奎蘇陀羅海(烏拉蓋蘇木東北)。1934年屬錫林郭勒盟。1945年烏珠穆沁部道吉爾王與烏蘭夫部沖突兵敗,率一半左翼旗人遷至蒙古國克魯倫河附近駐牧之今。
(27)扎賚特部落
扎賚特部落位于內(nèi)蒙古興安盟境內(nèi)。“扎賚特”,系蒙古語,“扎賚”為洼地之意。為古代蒙古族部落的名稱。明代,成吉思汗弟哈布圖哈撒爾第十五世孫博第達喇將科爾沁部以河為界,劃給自己的兒子們做牧地,其九子阿敏分得嫩江以西的綽爾河流域,始號扎賚特部。
(28)扎魯特部落
扎魯特部落位于內(nèi)蒙古通遼市西北部。“扎魯特”系蒙古語“扎兒赤兀惕”的諧音,意為“仆人”。扎魯特是蒙古族部落之一。據(jù)史書記載:成吉思汗十五世孫達延汗之孫和爾朔哈薩爾長子烏巴什號所部為扎魯特。原為兀良哈部的一支,成吉思汗家族仆人,故名扎兒赤兀惕氏,后演變?yōu)樵摬柯涿Q。
“蒙古”為本民族自稱。新疆蒙古族是蒙古族的一個支系,是衛(wèi)拉特蒙古的后裔。13世紀初蒙古族人隨成吉思汗西征來到天山以北。明代蒙古族分為東部韃靼和漠北瓦刺兩大部分。16世紀中葉,漠北瓦刺分為土爾扈特、杜爾伯特、和碩特和準噶爾部,清代統(tǒng)稱為厄魯特或衛(wèi)拉特
1.和碩特蒙古
和碩特蒙古的祖先在蒙古高原北部及貝加爾湖西南、我國北方額爾古納河下游和海拉爾河下游呼倫貝爾及科爾沁草原等廣大的森林地帶,同蒙古部落一起游牧生活。據(jù)我們考究和碩特部落起碼有兩千年的歷史,其歷史大概可劃分為如下四個時期,即:1.起源與演變(公元5-15世紀初)。2.西遷加入衛(wèi)拉特蒙古和強大盛興(15世紀初-17世紀初30年代)。3.大遷移與分布各地區(qū)(17世紀30年代中葉-1949年)。4.翻身解放與大發(fā)展(1949-目前)。現(xiàn)在,和碩特蒙古主要分布于我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青海、甘肅、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阿拉善地區(qū)及蒙古西部科布多省,俄羅斯聯(lián)邦卡爾梅克自治共和國(伏爾加河流域)等地區(qū)。
2.圖瓦蒙古
喀納斯湖畔生活著一些神秘的圖瓦人部落,圖瓦人在隋唐時稱“都播”,元代稱圖巴或烏梁海人。有些學者認為,圖瓦人是成吉思汗西征時留下來的守衛(wèi)要塞和放馬場的士兵,逐漸繁衍;有的學者認為,他們的祖先是500年前從西伯利亞遷移而來,近來,有俄羅斯學者研究發(fā)現(xiàn),圖瓦人可能是印地安人的祖先。說法很多,但仍沒有一個準確的定論。
3.土爾扈特蒙古
國內(nèi)的土爾扈特人大部分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少部分聚居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和青海省,零星居住在寧夏回族自治區(qū)、西藏自治區(qū)、甘肅省、云南省、臺灣省和香港特別行政區(qū)等。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的土爾扈特人,他們是和鄂爾勒克所領(lǐng)牧民的后代,主要居住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其余居住在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阿勒泰專區(qū)和塔城專區(qū),還有的零星居住南疆北疆各地。
據(jù)2011年青海省第六次人口普查統(tǒng)計,全省共有蒙古族9.98萬人,占全省總?cè)丝诘?.77%。主要聚居于黃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縣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烏蘭、都蘭、德令哈、格爾木。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縣的托勒鄉(xiāng)、哈勒景鄉(xiāng),剛察縣的哈爾蓋鄉(xiāng),祁連縣的默勒鄉(xiāng)、多隆鄉(xiāng)、野牛溝,門源回族自治縣的蘇吉鄉(xiāng),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的倒淌河鄉(xiāng),也有小片分布。西寧市和東部農(nóng)業(yè)區(qū)也有少量散居。
青海蒙古族是全國蒙古族的組成部分之一,是蒙古族形成以后,陸續(xù)進入青海地區(qū)的。蒙古族最早進入青海是南宋寶慶三年,成吉思汗二十二年(1227)。蒙古族自蒙古汗國時期進入青海,就把它作為放牧馬牛羊駝的基地,在700多年的歷史中,一直經(jīng)營著這塊水草豐美的土地,為開發(fā)青海,發(fā)展畜牧業(yè),作出了重要貢獻。
1.遼寧蒙古族
今遼寧省境內(nèi)的蒙古族主要是喀喇沁、土默特、蒙古勒津、科爾沁、察哈爾和巴爾虎等六個部落的后裔。當今遼寧蒙古族的語言,經(jīng)歷史變遷,其地域、各部落之間的差別基本消失,語音基本相同。屬于我國蒙古語中部方言區(qū)的科爾沁、喀喇沁土語。現(xiàn)在68萬蒙古人中,基本使用自己民族語言的占50.6%(其中使用蒙漢兩種語言的人逐漸增多),其余40~50%已經(jīng)失掉了民族語言,主要轉(zhuǎn)用漢語。使用自己民族語言的人口,多數(shù)居住在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境內(nèi);其次是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境內(nèi)的一部分和朝陽、鐵嶺等地一些蒙古族鄉(xiāng)、聚居村、屯的蒙古人。
2.黑龍江蒙古族
黑龍江蒙古族聚居在松嫩平原中部。明代洪熙年間,成吉思汗弟布圖哈撒爾的14世孫奎孟克塔斯哈喇嘛就游牧在這里,15世紀中期,奎孟克塔斯哈喇嘛的孫子愛嘎析分牧來到嫩江東岸,以其分牧次序為四而成為杜爾伯特部(杜爾伯特部,蒙語:“四”之意)。現(xiàn)在,全省蒙古族人有9.6萬人,其中,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就有3萬多人,主要以牧業(yè)為主,農(nóng)牧結(jié)合。
云南的蒙古族是公元1253年隨忽必烈征戰(zhàn)遺留在云南的蒙古族下級士兵后裔。會漢語、彝語,其蒙古語與北方的蒙古語大致可相通,以農(nóng)耕為主。聚居在通海縣新蒙鄉(xiāng)、文山州的馬關(guān)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