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18年,劉裕在平定了孫恩之亂之后,又擊敗了篡晉建楚的桓玄,被晉恭帝司馬德文封為宋王,他擁有了改天換地的所有資本,加冕十二旒、九錫、八佾,眼見又是一個曹操、司馬昭、桓玄。
劉裕
但坊間又有傳言“昌明之后有二帝”,劉裕覺得自己登上皇位的時機似乎還不太成熟,為此他又拖了2年,直到公元420年才在建康受禪,建國大宋,史稱劉宋。
而在這之后不久,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消滅了北涼,結束了中國北方五胡十六國的混亂局面,終于與劉宋政權形成了南北相對峙局面。
這一時期的南北政治結構是有著明顯不同的,自衣冠南渡以來,大量的北方豪族來到江南,在東晉時期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獨有的門閥政治體系,“王馬共天下”便是東晉皇權衰落、士族強大的集中體現。
王馬共天下
但在九品中正制和清流制度的雙重照顧下,士族豪門可以輕而易舉的入仕,位高職閑,那些寒門子弟往往倒可以做些具體的工作,或者領兵打仗,士族們不屑的稱這些人為“俗吏”或者“將種”。
劉裕就是這里面所謂的“將種”,出身“北府兵”的劉裕憑借自己的軍功一步步的登上權力的頂峰,他的成功預示著門閥政治的衰落,皇權的復興以及寒族武人的崛起,這一政治結構也始終伴隨至南朝的終結。
北府兵
在北方,北魏的統治者與十六國時期一樣都是少數民族,他們的入主中原,使得北中國地區一直處于“胡化”和“漢化”的交融過程之中,而這種融合往往也會帶有血腥的味道。
北魏建國初期,官居司徒之位的崔浩被太武帝拓跋燾處以極刑,無疑是胡、漢文化相碰撞的最好詮釋。
崔浩系出清河崔氏,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頂級的士族,“永嘉之亂”后,崔氏一族并沒有隨眾多豪門南下,而是選擇留在了北方。
崔浩
正是在崔浩的輔佐之下,拓跋燾驅柔然、降北燕、滅北涼完成了統一北方的大業,崔浩也憑借自己的不世之功而受封東郡公,甚至可以享受出入拓跋燾寢室的殊榮。
崔浩豪門貴族特有的秉性又暴露無疑了,固執、自傲的他先是搞了一個“欲大整流品,明辨姓族”,想在北魏的土地上重現昔日漢人士族高門的輝煌,這無疑得罪了占政治主導地位鮮卑貴族們。
北魏軍隊
公元439年,崔浩受命編修北魏《國書》,他又秉筆直書,把拓跋先祖的那些不愿被外人所知的丑事,不加隱晦的全都寫了出來,并且還刻在了石碑上供眾人“瞻仰”。
這一舉動徹底激怒了拓跋燾,崔浩忘記了鮮卑人沒有著書立傳的歷史,更沒有秉筆直書的胸懷,特別是他還忘記了“伴君如伴虎”這句話。
公元450年,崔浩被族誅,更慘烈的是,這一事件連累了范陽盧氏、太原郭氏、河東柳氏均被幾乎滅了全族,這次風波對中國北方的高門士族打擊非常之大,史稱“國史之獄”。
國史之獄
拓跋燾正忙著剿滅漢人士族的時候,南方的劉裕早在公元422年就駕崩了,太子劉義符繼位,是為宋少帝,少帝奢靡無道、不理朝政,僅僅做了2年的帝位就被輔政大臣徐羨之等人廢掉了。
徐羨之等人繞過了老二劉義真,直接就把皇位安在了老三劉義隆的頭上,是為宋文帝。
劉義隆不滿四位輔政大臣把持國政,沒過多久就以謀害宋少帝的名義,誅殺了徐羨之、傅亮和謝晦,剩下一位檀道濟也在公元435年被彭城王劉義康所殺。
宋文帝劉義隆
解決完這些內部事宜后,北魏崔浩被殺的消息傳到了劉宋,劉義隆認為是大好機會,于是果斷發起了進攻,史稱“元嘉北伐”。
然而在失去了檀道濟,這位北魏最忌憚的將領之后,劉宋的實力大打折扣,更何況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率60萬大軍御駕親征,劉宋軍隊根本沒有還手之力,一下子被打退到了長江南岸。
拓跋燾
經過這次的較量,北魏的實力變得更加強大,而劉宋遭受的損失則更為嚴重,國家到處都是殘垣斷壁,劉義隆也在公元453年被太子劉劭所弒殺,劉宋政權從此陷入了動蕩。
劉義隆在位30年,剛好占據了劉宋王朝的半壁江山,而從他之后劉家子弟就一代不如一代了,宋元帝劉劭弒父,皇位自然坐不安穩,僅僅三個月后就被他的三弟武陵王劉駿殺死了,這之后劉駿登上了皇位是為孝武帝。
宋魏形勢
而后的劉宋江山風雨飄搖,到了末代皇帝宋順帝劉隼繼位時,大權已經被太傅蕭道成所獨攬,他所擁有的一切又和當年的劉裕如出一轍。
公元479年,蕭道成受封齊公、加九錫,劍履上殿、贊名不拜,誰都知道劉家的天下遲早會改姓為蕭。
這一年的4月份,蕭道成水到渠成的在建康受禪登基,建立了南朝的第二個國家大齊,史稱南齊,劉隼也被降為汝陰王,一個月后就被監視他的衛隊殺死了。
蕭道成
蕭道成的南齊政權在歷史上沒有什么亮點,也是南朝四國之中國祚最短的王朝,僅僅只存在了24年。
公元483年,56歲蕭道成病故,臨死前他不忘囑咐太子蕭賾要牢記劉宋皇室相殘的前車之鑒,南齊武帝蕭賾即位后也確實做的不錯,在他的治下并沒有發生大規模的屠殺宗族的惡性事件。
蕭賾
遺憾的是蕭賾命中注定白發人送黑發人,公元493年,他的長子蕭長懋病逝了,史稱文惠太子。
兒子的早亡,對于蕭賾是一個沉重的打擊,病重中的蕭賾決心立蕭長懋的長子蕭昭業為皇太孫,然而正是他的這個決定開啟了南齊內亂的序幕。
而此時北方大地上也正經歷這一場偉大的變革,就在南齊太子蕭長懋去世的3年前,北魏兩次臨朝稱制的實權人物馮太后也去世了,這個女人不僅足智多謀、殺伐決斷,而且她還親自調教出了北魏最負盛名的皇帝,孝文帝拓跋宏。
孝文帝拓跋宏
拓跋宏是北魏的第6位皇帝,5歲的時候受父親拓跋弘的禪讓登上大寶,但卻一直生活在強勢的祖母馮太后的陰影下,直到公元490年馮太后去世。
深受祖母影響的孝文帝拓跋宏十分崇尚儒家文化,一生都在致力于漢化,他覺得僅僅在官制上仿效中原王朝是遠遠不夠的,于是他決定遷都洛陽。
一直以來,北魏的都城都在平城,也就是今天的大同,但此地地處北疆、氣候惡劣、胡風盛行,而且與北方強大的柔然相毗鄰,防御難度極大,拓跋宏便有意南遷。
遷都洛陽
他把目光鎖定在了洛陽,那里是東周、東漢、曹魏、西晉故都,地處中原腹地、帝王之氣,更主要的是那里是漢文化的中心,定都于此就可以彰顯自己漢化的決心,更可以向世人宣告自己才是華夏政權的正朔。
公元493年,拓跋宏自導自演了一出好戲,他高調舉兵南征南齊,卻在洛陽停下了腳步,他知道很多人不并不同意南征,恰好此時天降大雨、道路難行,拓跋宏便宣布順從天意不再南征,但作為交換條件,必須遷都至洛陽。
到這時,人們才明白孝文帝的真正用意,但為時以晚,只能舉家遷往了洛陽。
定都洛陽之后,拓跋宏又頒布了多項漢化措施,比如命令鮮卑人一律著漢服,30歲以下的官員不會漢語的一律免官,鮮卑貴族姓氏一律改漢姓,皇族拓跋氏也率先改為姓元。
另外孝文帝鼓勵鮮卑貴族與漢人士族高門聯姻,范陽盧氏、清河崔氏、太原王氏都在拓跋宏的嚴令下紛紛的將女兒送入了皇宮。
孝文帝改革
而且拓跋宏還規定,從平城遷至洛陽的官員死后,一律在洛陽安葬,不準遷回平城,妻子早已死在老家的,丈夫死后也不得遷回合葬。
這些舉措大大加快了鮮卑人漢化的進程,但也同樣受到了鮮卑貴族極大的抵觸,公元496年,就發生了太子元恂私自逃回平城的事件,為此孝文帝廢掉了元恂的太子位,并于第二年賜死了元恂。
孝文帝南征
經過了遷都改革,北魏的國力大增,拓跋宏也加快了一統華夏的步伐。
公元499年,孝文帝拓跋宏在伐南齊的路途中病逝于谷塘原,年僅33歲,而在他死后的第3年,南朝齊也滅亡了,又過了22年,一場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六鎮起義”敲響了北魏王朝的喪鐘。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死的時候,南齊在位的皇帝是齊廢帝蕭寶卷,從謚號就可以看出來這個皇帝的結局了。
蕭寶卷
蕭寶卷的父親齊明帝蕭鸞,是南齊開國皇帝蕭道成的侄子,輔佐皇太孫蕭昭業登上皇位后便權傾朝野。
公元494年,蕭鸞弒殺了蕭昭業,這之后他開始遍屠蕭道成一脈的皇室成員,掃清障礙后又立蕭昭文為帝,這是一個如假包換的傀儡皇帝,僅僅4個月后,蕭鸞就廢蕭昭文為海陵王,自己登基做了南齊皇帝,史稱齊明帝。
蕭鸞
心里有鬼的蕭鸞整天活在陰影之中,繼位5年之后,47歲的蕭鸞便龍御殯天了,臨死前他特意囑咐繼承人蕭寶卷,做事一定要先人一步,否則吃虧的是自己。
蕭寶卷即位后便大開殺戒,而且其性格孤僻、殘暴不仁,不到一年的時間,他就把父親留給自己的6位輔政大臣屠戮殆盡了,這引起了雍州刺史蕭衍的極大恐慌和不滿。
梁武帝蕭衍
公元500年,蕭寶卷害怕手握重兵的蕭衍造反,便派刺客行刺蕭衍,并殺害了蕭衍的哥哥蕭懿,此舉直接逼反了蕭衍,這一年蕭衍以擁立南康王蕭寶融的名義,在襄陽正式起兵討伐蕭寶卷。
第二年,蕭衍率大軍圍困了建康城,躲在宮里的蕭寶卷似乎滿不在乎、依然故我,照樣是歌舞升平、肉林酒池,而他身邊的近臣則早已經心猿意馬了。
齊、魏形勢
一天夜里,征虜將軍王國珍會同太監黃太平、張齊等人,趁蕭寶卷熟睡之時,舉兵反叛,割下了蕭寶卷的頭顱,獻于城外的蕭衍,這一年蕭寶卷剛剛19歲。
破城之后,蕭衍仍尊蕭寶融為齊和帝,追廢蕭寶卷為東昏侯,此時的南齊政權完完全全的操控在了蕭衍的手中。
東昏侯
蕭衍自稱是漢初名相蕭何之后,與南齊皇室是遠親、同姓同宗,一直對篡奪皇位缺乏信心,但經不住手下人的運作,在沈約、夏侯祥、范云等親信的勸進下,蕭衍于公元502年,接受齊和帝的禪位詔書,正式登基稱帝,國號大梁,史稱南梁。
蕭衍在位48年,是南朝所有皇帝中在位時間最長的,他壽活86歲,僅次于乾隆帝,是中國所有皇帝中第二長壽的。
梁、魏形勢
蕭衍也是著名的篤信佛教的皇帝,在位期間曾經4次出家,在他的帶動下,南朝尚佛成風,極大的促進了佛教在中國南方的發展,“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正是蕭梁佛法蔚然成風的寫照。
晚年的蕭衍沉迷于佛教義理的研究,以至于荒廢了朝政,客觀上加大的“侯景之變”的動能,使南北朝對峙的格局徹底倒向的北方。
侯景之變
在齊、梁交替的這一段時間里,北魏的皇帝是宣武帝元恪,他是孝文帝拓跋宏的次子,18歲親政后,繼續延續了孝文帝漢化的國策,但他任用外戚高肇,整個北魏朝局被搞得烏煙瘴氣,北魏“子貴母死”祖制所擔憂的情況還是出現了。
宣武帝元恪
更要命的是,元恪還親自廢除了“子貴母死”這一法則,在立下元詡為太子后,并沒有處死其母胡妃,這也為后來胡太后的專政打下了伏筆。
公元503年,宣武帝元恪舉兵伐梁,開啟了橫跨十多年的南北拉鋸戰,這一階段,雙方你來我往、互有勝負,直到公元515年元恪病逝才告一段落,南北邊境線也穩定的被固定在了淮河流域,雙方基本上屬于均勢。
特別是爆發在公元507年鐘離保衛戰,南梁以3000千守軍在冠軍將軍昌義之、豫州刺史韋睿的指揮下,大破北魏數十萬人馬的圍攻,創下了以少勝多的奇跡,嚴重挫敗了北魏的士氣。
鐘離之戰
元恪死后,年僅6歲的元栩繼位,是為孝明帝,眾多元氏宗親密謀誘殺了元恪時代的外戚權臣高肇,并迎請胡太后臨朝聽政,北魏進入了胡太后時代。
此時的北魏即將迎來一次巨大的風暴,一次足以改變北魏政局,甚至中國歷史進程的風暴,帝國的北方爆發了著名的“六鎮起義”。
所謂六鎮,是北魏初期為了防止北方柔然、拱衛京都平城,所建立的六個軍事重鎮,即沃野鎮、懷朔鎮、武川鎮、撫冥鎮、柔玄鎮和懷荒鎮。
六鎮示意圖
在遷都洛陽之前,六鎮官兵極受重視,其將領必是鮮卑貴族,甚至是皇室成員,但隨著孝文帝改革,平城不在是都城,六鎮的重要性也隨之銳減,六鎮官兵也開始迎來了沒落。
此時的六鎮成了被遺忘的角落,甚至變成了國家囚犯、犯官的流地,但由于地處邊關,當地戰事頻繁,官兵們的戰斗力并沒有衰減,而且地處北方,遠離政治中心,該地區的漢人胡化情況比較嚴重,他們對于自己被邊緣化的狀態及其不滿。
六鎮不滿遷都洛陽
公元523年,一名叫做于景的官員,由于受兄長武衛將軍于忠謀反的牽連,被調任懷荒鎮戍邊,他心懷不滿,把一肚子的邪氣全撒在了懷荒鎮官兵的身上。
于景利用手中的權力,拒絕給士兵們發放補給,犯了眾怒,隨即被怒火中燒的士兵們亂刀砍死,懷荒鎮官兵就勢而反。
懷荒鎮官兵的反叛,一下子點燃了深埋在所有六鎮官兵心底的怒火,這之后不久,其他五個軍鎮相繼揭竿而起,幾個月的功夫就燃遍了帝國的北方。
六鎮起義
反叛軍中實力最為強勁的非匈奴人破六韓拔陵莫屬,他自立為王,率軍南下大有攻取洛陽之勢,而在武川鎮遭到了敕勒族人賀拔度拔和鮮卑人宇文肱的奮勇抵抗,宇文肱就是后來北周奠基人宇文泰的父親。
由于起義軍人數眾多,賀拔度拔和宇文肱相繼敗逃,此時的北魏討逆軍主帥廣陽王元淵為了扭轉頹勢,主動聯絡了柔然主阿那瑰,兩廂結成同盟合力剿滅起義軍,本為防范柔然的六鎮,卻反過來被北魏與柔然聯合絞殺,也是莫大的諷刺。
六鎮官兵
公元525年,在北魏、柔然的南北夾擊下,破六韓拔陵大敗,六鎮失地又重新被北魏奪了回來。
為防止死灰復燃,元淵決定將幾十萬的六鎮人口悉數遷往內陸,沒想到這一舉動卻引發了更大的亂局。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