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變法:短暫的百日維新
啟迪欲速則不達
戊戌變法,革新、救亡和啟蒙。
1898年6月11日,清朝光緒皇帝頒布了“明定國是”詔書,戊戌變法從此正式開始。戊戌變法又稱維新變法、維新運動。變法持續了共103天,所以又叫百日維新。
戊戌變法是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人士領導的。他們在光緒帝的支持下,進行了一場政治改革。變法改革雖短暫,以失敗告終,卻是中國近代化歷程中的重要事件。它在政治領域中是革新,在反對民族壓迫上是救亡,在思想文化上是啟蒙。
康有為像
變法興起于十九世紀末,當時,英、法、美、德等資本主義國家進行了第二次工業革命,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因此,列強加緊了對中國的侵略,恐有亡國滅種的危險。
原本和清朝同樣受辱的日本,通過明治維新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逐漸崛起。這引起了國內愛國人士的注意,他們希望像日本那樣,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借鑒資本主義政治制度,以救國救民。
當時,列強的入侵破壞了傳統的自然經濟,客觀上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為改革提供了經濟基礎。同時,逐漸強大的資產階級在政治上,也想有一定的作為。他們在西方世界的刺激下,受到之前洋務運動的影響,具有了維新思想,一部分人就參與了后來的變法。
1895年4月,清政府被迫與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這是繼鴉片戰爭之后,國人受的第二大刺激。以前,日本一直在學中國的文明,而且被視為東方的彈丸小國。現在,通過甲午戰爭和《馬關條約》,中國居然被日本如此欺辱。
這個事情引起國人極大的憤慨,成為了戊戌變法的導火索。
康有為、梁啟超得知此消息后,組織在北京應試的1300多名舉人,聯名上書光緒皇帝,提出變法主張,想要救國,歷史上稱此事為“公車上書”。舉人們的上書被大臣攔截了,沒有被送到皇帝的手里。
梁啟超像
即便如此,“公車上書”仍揭開了戊戌變法的序幕。
康梁等維新派并沒有放棄,他們在全國各地,進行著輿論宣傳和思想傳播。1895年8月,康梁在北京創辦了《萬國公報》。1897年,嚴復在天津主編《國聞報》。1898年,譚嗣同等人在湖南創辦了《湘學報》。此時,維新派已創辦報館、學會和學堂達300多個。
維新派的宣傳準備活動,進行得很熱烈。這期間,德國強占了膠州灣,局勢更加危急。光緒皇帝在此刺激下,終于下定決心,不甘心當亡國之君,接見了康有為,讓他籌劃變法改革。
1898年1月29日,康有為上《應詔統籌全局折》。6月11日,光緒皇帝頒布詔書。至此,變法正式開始。
變法的內容共涉及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軍事和社會五大方面。
政治方面:
開放言路,允許報紙批評時政,允許官員上書,百姓可呈遞意見。
精減機構,中央撤銷六個衙門,地方上也要精減。
任用新人,維新派譚嗣同、劉光第等被光緒皇帝任命為軍機衙門章京上行走,類似秘書。
譚嗣同像
經濟方面:
鼓勵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重點鼓勵民辦企業。設鐵路礦務局、農工商總局。
地方上,通過多種手段促進農業生產,提倡興辦實業,保護商務。允許八旗經商,以便他們自謀生計。
文教方面:
廢除八股,興西學,創辦京師大學堂(今北大)。設譯書局,派遣留學生。獎勵科學著作和發明。
軍事方面:
裁剪綠營,實行團練,舉辦民兵,采用西方軍事訓練。籌設武備大學堂,武科改試槍炮,停止了有關冷兵器的考核。
社會方面:
破除迷信,將祠堂和廟宇改為學堂。
此外,康有為還向光緒皇帝提出了其他的新政,但沒有發表,其中很多措施也得到了皇帝的同意。
戊戌變法開始后,觸犯了統治集團中部分人的利益,也影響了帝后的權力消長。1889年,慈禧歸政,光緒親政。實際上,此后的大事還需要慈禧太后的同意。戊戌變法剛開始,慈禧太后并沒有反對,她不是傳說中的那樣守舊,否則光緒帝不可能僅憑一己之力開始變法。但是,后來變法影響了慈禧的切身利益,光緒皇帝還“先斬后奏”,罷免了禮部六位堂官,慈禧的態度就逐漸變了。
再加上,當時京城謠言四起,使得政治氛圍十分緊張。
此時,維新派人心難安,他們怕局勢不利于皇帝,變法難以持續。1898年9月18日,康有為派譚嗣同,去法華寺夜訪袁世凱。他與袁世凱密謀起兵,誅殺慈禧的親信榮祿,包圍慈禧太后住的頤和園。袁世凱不敢接受這樣的計劃,怕被牽連獲罪,后來就告密了。
9月18日,御史楊崇伊上書慈禧,說維新派的一些人亂政,懇請太后訓政。1898年9月20日,光緒皇帝接見了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二人親密交談。這使慈禧十分不滿,覺得自己的威權和利益受到了侵犯。
各種因素促使下,慈禧太后發動了政變。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從頤和園趕回紫禁城,把光緒皇帝囚禁到了中南海瀛臺。同天,她宣布“訓政”,也就是把大權再次收回自己手里。
中南海
慈禧發動的這次政變,被稱為“戊戌政變”,宣告了戊戌變法的失敗結局。
政變后,慈禧太后下令逮捕變法人士。康梁二人逃走了,譚嗣同、劉光第、楊銳、林旭、楊深秀、康廣仁被抓。1898年9月28日,六人在北京菜市口被殺害,他們被稱為“戊戌六君子”。此時,除了京師大學堂留下了,其余的變法新政都被廢除了。
那么,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究竟有哪些呢?
推行變法的光緒皇帝沒有實權,沒有兵。
光緒皇帝想要變法圖強的決心可嘉,但是具體實行還需要慈禧太后的同意。例如光緒皇帝急于聽取意見,要求奏章不被阻攔。禮部尚書等人不聽,光緒帝就罷免了禮部六個官員,還從重處分。但是,這個權力實際上是慈禧太后的。光緒皇帝沒有實權,做事又不講策略,激起了反對派和慈禧的強烈反擊。
光緒皇帝像
變法的思想理論基礎不牢靠。
康有為正式變法前,做了很多理論準備。他為了給變法找依據,把孔子打扮成了改革的祖師爺,特意作了《新學偽經考》和《孔子改制考》。兩部著作,都沒有合理性和說服性。傳統的儒家學者不認同,先進的知識分子也不同意。
維新派的措施操之過急。
幾千年的君主專制,使得晚清的變革非常艱難。戊戌變法總共才103天,卻下達了110道詔令。突然大量精減官員,僅北京就有十幾處閑散衙門,近萬人被裁,沒有出路。由此,不難看出光緒皇帝和維新派的態度,他們太急于求成了,非常冒進。
當然,變法失敗的原因是復雜的,還有其他因素。戊戌變法雖然失敗了,對我國近代化的貢獻卻是巨大的。它也讓清朝統治者意識到,不管變法給國家帶來多大益處,都不能動搖他們統治的根基。所以,腐朽的專制統治就只能等之后的辛亥革命再去解決了。